添纱编织方法

文档序号:1714962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添纱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同时供给主纱和添纱的添纱导纱器向设于横机的针床上的多个织 针给纱从而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添纱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存在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进行添纱编织的情况。添纱编织是如下的 编织方法向横机的织针供给主纱和添纱,以主纱和添纱位于织成的筒状针织物的表侧和 里侧的方式编织筒状针织物。这些主纱和添纱中,通常使用性质不同的针织纱,例如颜色、 形状、弹性不同的针织纱。进行上述添纱编织,主要可举出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使两个导纱器与横机的 三角座滑架连动,从先移动的一方的导纱器供给主纱,从后移动的另一方的导纱器供给添 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后移动的导纱器被称为添纱导纱器,和在与三角座滑架连动时 与三角座滑架的转换销嵌合的凹部先移动的通常的导纱器不同。第二种方法是,使具备两 个给纱口的一个导纱器(该导纱器也被称为添纱导纱器)与横机的三角座滑架连动,从该 一个导纱器供给主纱和添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这里,具备两个给纱口的添纱导纱 器中还存在回转式(参照专利文献2的附图15)和非回转式(参照专利文献2的附图14) 两种。图4是表示从下方观察非回转式的添纱导纱器10所看到的下端面的概略图。该 添纱导纱器10的下端面上,设有供给主纱IlA的大致圆形的给纱口 11、及包围该给纱口 11 的半周而供给添纱12A的长孔状的给纱口 12。此处,图4中表示了下述情况给纱口 11配 置在后针床(以下为BB)侧,给纱口 12配置在前针床(以下为FB)侧。若使用这种添纱导 纱器10,则如图4(A)、(B)所示,使添纱导纱器10向沿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任一方向(纸面 左右方向)移动,都能够使主纱IlA成为先移动的针织纱。专利文献1 国际公开第2008/139710号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389拟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使用上述添纱导纱器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在作为该导纱器的反转位置的 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一方,主纱和添纱交叉,该主纱和添纱的交叉状态在筒状针织物上反 映出来。例如,如图5(A)所示使添纱导纱器10向纸面左侧移动而在BB编织后侧针织物 部,接着如图5(B)所示使添纱导纱器10向纸面右侧移动而在FB编织前侧针织物部时,主 纱IlA和添纱12A交叉。但是,该主纱IlA和添纱12A交叉的交叉部位13所形成的位置若 在每个编织线圈横列中靠近FB侧,或靠近BB侧,则不稳定。因此,在使用了上述添纱导纱 器的现有的筒状针织物上,如图6的局部放大照片所示,各编织线圈横列中的主纱和添纱 的交叉部位在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上可能有偏差。另外,这种问题也适用于使用两 个导纱器的情况及使用回转式添纱导纱器的情况。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添纱编织方法,其在使用添 纱导纱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中,能够使主纱和添纱相交叉的部位稳定在筒状针织物的编 织宽度方向的规定位置。本发明涉及如下的添纱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向设于所 述针床的多个织针供给主纱和添纱,以该主纱和添纱分别位于织成的筒状针织物的表侧和 里侧的方式编织筒状针织物。并且,本发明添纱编织方法的特征是,在朝向针床的长度方向 的一方而在一方的针床上编织筒状针织物的一侧针织物部,接着反转编织方向而在另一方 的针床上编织筒状针织物的另一侧针织物部时,所述主纱和添纱交叉的情况下,以如下方 式进行编织。在编织所述一侧针织物部之后且在反转编织方向之前,在相比该一侧针织物部的 终端的线圈所钩挂的织针靠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织针上形成挂圈。反转编织方向后,将所述挂圈从织针取下并编织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另外,本发明添纱编织方法中的筒状针织物,不仅包括通过完全的环绕编织织成 的筒状针织物,还包括C字状的通过折回编织织成的具有开口部的针织物。作为本发明添纱编织方法的一方式,优选所述挂圈形成于相比一侧针织物部的终 端的线圈所钩挂的织针在编织宽度方向上离开1 5针的位置上的织针。另外,作为本发明添纱编织的一方式,优选所述挂圈形成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织针。而且,作为本发明添纱编织的一方式,与主纱一起向织针供给的添纱可以为弹性纱。发明效果如本发明添纱编织方法所示,在主纱和添纱交叉的一侧,在编织一侧针织物部后 且在编织另一侧针织物部之前暂时形成挂圈,在即将形成另一侧针织物部的始端的线圈之 前从织针取下,由此能够可靠地使主纱和添纱的交叉在一侧针织物部的终端的线圈和另一 侧针织物部的始端的线圈之间结束。结果,能够使织成的筒状针织物上主纱和添纱交叉的 位置在编织宽度方向的规定位置上集中,能够编织外观良好的筒状针织物。此处,本发明添纱编织方法的挂圈,是编织另一侧针织物部之前从织针取下的挂 圈,因此,成为在织成的筒状针织物上将一侧针织物部的终端的线圈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 始端的线圈连接的针织纱。因此,如果形成挂圈的织针的位置过于远离一侧针织物部的终 端的线圈,则将一侧针织物部的终端的线圈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始端的线圈连接的针织纱 变得过长,可能损害织成的筒状针织物的外观。与此相对,通过使形成挂圈的织针的位置在 一侧针织物部的终端的线圈所钩挂的织针的5针以内,能够避免将所述终端的线圈和始端 的线圈连接的针织纱变得过长。另外,形成本发明添纱编织方法的挂圈的针床,可以是编织一侧针织物部的一方 的针床,也可以是编织另一侧针织物部的另一方的针床,但特别是在另一方的针床形成挂 圈容易使织成的筒状针织物上主纱和添纱交叉的位置稳定在编织宽度方向的规定位置。而且,如果在本发明添纱编织方法中将弹性纱用于添纱,则能够编织具有伸缩性 的筒状针织物。


图1是实施方式的添纱编织的编织工序图。
图2是表示与图1的编织工序图对应的实际的针床上的主纱和添纱的状态的概略 图。图2中的(Si)、(S2)与图1的编织工序(Si)、(S2) 一致。图3是表示通过实施方式的添纱编织而编织成的针织物的局部放大照片的图。图4是表示代表性的添纱导纱器的下端面的概略图,(A)是表示该导纱器向纸面 左侧移动时的主纱和添纱的给纱状态的图,(B)是表示该导纱器向纸面右侧移动时的主纱 和添纱的给纱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实施现有的添纱编织时的、实际的针床上的主纱和添纱的状态的概略 图,(A)是表示使添纱导纱器向纸面左侧移动而通过BB的织针进行编织的状态的图,(B)是 表示在(A)之后使该导纱器向纸面右侧移动而通过FB的织针进行编织的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通过现有的添纱编织编织成的针织物的局部放大照片的图。标号说明FB前针床BB后针床1 8织针10添纱导纱器11、12 给纱口IlA 主纱12A 添纱13交叉部位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如下的添纱编织方 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针床的两针床横机,从图 4所示的添纱导纱器10供给通常的针织纱作为主纱,并供给弹性纱作为添纱,从而编织筒 状针织物。当然,使用的横机也可以为4针床横机。图1是添纱编织的编织工序图,图中的左栏记载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 号,中栏的▽和“1 8”分别表示添纱导纱器和针床的针的位置,右栏的箭头表示添纱导纱 器的移动方向。此外,在图1中,〇表示钩挂于织针的线圈,·表示新形成的线圈,V字表示 挂圈,X表示挂圈被取下的织针。另一方面,图2是表示与图1所示的编织工序对应的针 床上的主纱和添纱的状态的概略图。图1的SO表示在FB和BB的织针3 7上形成筒状针织物的起针部的状态。从该 状态开始,使用添纱导纱器10沿逆时针进行环绕编织。此时,首先如图1、2的Sl所示,使 添纱导纱器10向纸面左方向移动,向BB的织针7 3供给主纱IlA和添纱12A而编织后 侧针织物部(一侧针织物部)后,在FB的织针1上形成挂圈。接着,如图1、2的S2所示, 使添纱导纱器10反转而向纸面右方向移动,在Sl中将在FB的织针1上形成的挂圈从织针 1取下,并且向FB的织针3 7供给主纱IlA和添纱12A而编织前侧针织物部(另一侧针 织物部)。若进行以上说明的Sl和S2,则如图2所示,在添纱导纱器10反转而主纱IlA和添 纱12A交叉时,能够使该交叉在后侧针织物部的终端的线圈(钩挂于BB的织针3的线圈)和前侧针织物部的始端的线圈(钩挂于FB的织针3的线圈)之间稳定地结束。结果,若反 复进行上述S1、S2而编织筒状针织物,则能够使主纱和添纱的交叉部位13在织成的筒状针 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规定位置、即后侧针织物部的终端的线圈和前侧针织物部的始端的 线圈之间的位置集中。观察实际编织成的筒状针织物的局部放大照片即图3可知,各编织 线圈横列的交叉部位稳定地呈现于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规定位置。比较该图3所 示的通过本发明添纱编织方法得到的筒状针织物和图6所示的通过现有的添纱编织得到 的筒状针织物可知,图3的筒状针织物的外观非常良好。<变形例>本发明添纱编织方法中,其特征是,在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形成在 之后取下的挂圈,但该挂圈的形成部位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图1、2的FB的织针2, 也可以是BB的织针1、织针2。上述4个形成挂圈的位置中,筒状针织物中的交叉部位最稳 定的是实施方式所示的FB的织针1的位置,接着是冊的织针2的位置。另外,在BB的织 针1、2上形成挂圈时,在两者的交叉部位的稳定性中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当然,即使在BB 上形成挂圈,与现有的添纱编织方法相比,也能够使交叉部位稳定。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 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例如,本发明添纱编织也能够适用于使用回转式的添纱导纱器的添 纱编织、使用两个导纱器的添纱编织。
权利要求
1.一种添纱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向设于所述针床的多个织 针供给主纱和添纱,以该主纱和添纱分别位于织成的筒状针织物的表侧和里侧的方式编织 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在朝向所述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而在所述一方的针床上编织筒状针织物的一侧针 织物部,接着反转编织方向而在所述另一方的针床上编织筒状针织物的另一侧针织物部 时,所述主纱和添纱交叉的情况下,在编织所述一侧针织物部之后且在反转编织方向之前,在相比该一侧针织物部的终端 的线圈所钩挂的织针靠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织针上形成挂圈,反转编织方向后,将所述挂圈从织针取下并编织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纱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挂圈形成于相比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终端的线圈所钩挂的织针在编织宽度方向 上离开1 5针的位置上的织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添纱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挂圈形成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织针。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添纱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添纱为弹性纱。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在使用添纱导纱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中能够使主纱和添纱的交叉部位稳定在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规定位置上的添纱编织方法。首先,使添纱导纱器(10)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纸面左侧)移动,在一方的针床(BB)编织一侧针织物部后,在相比该一侧针织物部的终端的线圈所钩挂的织针(3)靠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织针(FB的织针1)上形成挂圈。接着,使形成挂圈的添纱导纱器(10)反转而使其向针床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纸面右侧)移动,将该挂圈从织针取下,并在另一方的针床(FB)上编织另一侧针织物部。
文档编号D04B1/18GK102140725SQ201110036230
公开日2011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3日
发明者宫井卓哉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