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505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用普通织机织造的间隔型三维机织物,属纺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三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复合材料,是由三维纺织结构增强体和树脂基体复合而成的多相材料,通过各相组分性能的互补和关联,获得优异的性能。与无机材料和金属材料相比,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大、重量轻,比刚度高、抗疲劳性能好、材料性能可设计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为开发设计各种不同用途的三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需合理设计加工作为复合材料骨架的三维纺织结构增强体。三维纺织结构增强体种类繁多,其中,间隔型三维机织物又称机织间隔织物,是指两个平行的织物平面结构之间由一组垂纱或一种垂向组织相连接的三维机织物。在机织间隔织物的两个面层之间可依据需要填充保温、隔热等材料,加工成重量轻,耐冲击的复合材料,所以机织间隔织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有的机织间隔织物一般都是经接结机织间隔织物,即两个平行的织物平面结构之间由一组经纱连接,在这种间隔织物中,经纱一般分为三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只出现在整体间隔织物的上、下层,而第三组以一定的规律轮流出现在织物的上下层,也就是说第一组和第二组经纱分别与纬纱交织形成织物的表面层,而第三组经纱需要在上下层之间不断换位,以在上下层织物之间形成连接,所以第三组经纱的送经量远远大于第一组和第二组。要加工这种间隔织物,首先需对织机进行改造,采用两套或两套以上的送经机构,对第一、二组经纱和第三组经纱分别进行送经量的调整和控制,这就增加了织造设备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织物的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直接利用普通织机织造的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种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由相互平行的上层织物、下层织物和连接上层织物与下层织物的多根接结纱组成,每根接结纱与上层织物的部分纬纱和下层织物的部分纬纱为同一根纱线。上述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织物的纬纱分为三组,分别是上层纬纱、下层纬纱和接结纬纱,上层纬纱交织上层织物的经纱,下层纬纱交织下层织物的经纱,所述接结纬纱的前段交织下层织物的经纱,后段交织上层织物的经纱,前段与后段之间的浮长线形成接结纱。上述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所述接结纬纱的前段均布于下层纬纱之间,后段均布于上层纬纱之间,在织物的一个完全组织循环中包括多根接结纬纱,同一循环内的多根接结纬纱的前段依次加长,后段依次缩短。上述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所有接结纬纱可以首尾相接为一根纱线,所有上层纬纱可以首尾相接为一根纱线,所有下层纬纱可以首尾相接为一根纱线。(一根纱线的情况发生在有梭织机织造时,若采用剑杆织机或喷气织机则纬纱单纬引入,则形不成首尾相接)本实用新型的接结纱由接结纬纱在两层织物间形成的浮长线构成,即上层织物与下层织物之间通过纬纱连接,织造时上下层经纱送经量相同,可卷绕在同一个织轴上,由一套送经机构控制送经,因而可直接利用普通织机织造,大大降低了织物的织造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一个完全组织循环中包括六根接结纬纱的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个完全组织循环中包括六根接结纬纱的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是一个完全组织循环中纬纱的排列示意图;图4是织物的组织图、穿筘图和穿综图;图5是织物纹板图。图中各标号为1、上层织物;2、下层织物;3、接结纱;4、下层织物的经纱;5、上层织物的经纱;6、纬纱;A、B、C、D、E、F、下层纬纱;a、b、c、d、e、f、上层纬纱;I、II、III、IV、V、
VI、接结纬纱。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层织物1和下层织物2,二者由中间的接结纱3连接,接结纱3 由部分纬纱构成。织造时上下层经纱送经量相同,可卷绕在同一个织轴上,由一套送经机构控制送经。纬纱分为三组,第一组纬纱为上层纬纱,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形成上层织物 1 ;第二组纬纱为下层纬纱,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形成下层织物2。第三组纬纱为接结纬纱,其先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在设计的位置依次脱离下层织物2,在两层织物间形成一定浮长线后进入上层织物1,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一个完全组织循环中,接结纬纱的根数可以调节,两根接结纬纱间脱离下层织物2时间隔的经纱根数也可根据产品需求进行调节。以形成接结纱高度和密度不同的纬接结间隔机织物。图2为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的截面示意图。参看图3,如果采用剑杆织机或喷气织机织造,因为纬纱是从织物一边单方向引入另一边,不需考虑梭子返回的问题,可采用单色纬、单剑杆织造,依次引入第一纬(下层纬纱 A)、第二纬(上层纬纱a)、第三纬(接结纬纱I )、第四纬(下层纬纱B)、第五纬(上层纬纱b)、 第六纬(接结纬纱II )、……第十八纬(接结纬纱VI),一个纬纱循环结束,各根纬纱依据织物组织设计与相应经纱交织,形成上下层织物和接结纱。在有梭织机上,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三把梭子织造,第一把梭子织下层纬纱,第二把梭子织上层纬纱,第三把梭子织接结纬纱,此时所有接结纬纱首尾相接为一根纱线,所有上层纬纱首尾相接为一根纱线,所有下层纬纱首尾相接为一根纱线。先由第一把梭子投第一纬(下层纬纱A),依据组织设计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再由第二把梭子投第二纬(上层纬纱a),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再由第三把梭子投第三纬(接结纬纱I ),依据组织设计先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到接结位置开始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在上下面层间形成第一根接结纱。然后第一把梭子反向投回,投第四纬(下层纬纱B),依据组织设计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第二把梭子反向投回,投第五纬(上层纬纱b),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第三把梭子反向投回,投第六纬(接结纬纱II ),依据组织设计首先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 交织,在接结位置开始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在上下面层间形成第二根接结纱。下一个投纬循环中先投第一把梭子投第七纬(下层纬纱C),依据组织设计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再由第二把梭子投第八纬(上层纬纱c),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再由第三把梭子投第九纬(接结纬纱III),依据组织设计先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到接结位置开始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在上下面层间形成第三根接结纬纱。然后第一把梭子反向投回,投第十纬 (下层纬纱D),依据组织设计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第二把梭子反向投回,投第十一纬 (上层纬纱d),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第三把梭子反向投回,投第十二纬(接结纬纱IV), 依据组织设计首先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在接结位置开始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在上下面层间形成第四根接结纬纱。第三个投梭循环中,先投第一把梭子投第十三纬(下层纬纱E),依据组织设计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再由第二把梭子投第十四纬(上层纬纱e), 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再由第三把梭子投第十五纬(接结纬纱V),依据组织设计先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到接结位置开始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在上下面层间形成第五根接结纬纱。然后第一把梭子反向投回,投第十六纬(下层纬纱F),依据组织设计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第二把梭子反向投回,投第十七纬(上层纬纱f),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 第三把梭子反向投回,投第十八纬(接结纬纱VI),依据组织设计首先与上层织物的经纱5交织,在接结位置开始与下层织物的经纱4交织,在上下面层间形成第六根接结纬纱。以此顺序投纬织造,完成所设计的所有接结纬纱线的投纬为一个循环。
图1 图4中,一个完全组织循环中有6根接结纬,图4是间隔经纱根数为11 时纬接结间隔机织物上机图,图中左上方为穿综图,左中部为穿筘图,左下方为组织图,右下方为纹(文)板图。在该织物织造过程中,一个完全组织循环中所织第三,六,九, 十二,十五,十八纬纱为接结纬纱,分别形成与上下层织物的浮长连接。织物下机后拉动上面层织物使上层织物1和下层织物2之间的浮长线直立,即形成勻整的纬接结间隔织物。
权利要求1.一种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其特征是,所述织物由相互平行的上层织物(1)、下层织物(2)和连接上层织物(1)与下层织物(2)的多根接结纱(3)组成,每根接结纱(3)与上层织物(1)的部分纬纱和下层织物(2)的部分纬纱为同一根纱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其特征是,织物的纬纱(6)分为三组,分别是上层纬纱、下层纬纱和接结纬纱,上层纬纱交织上层织物的经纱(5),下层纬纱交织下层织物的经纱(4),所述接结纬纱的前段交织下层织物的经纱(4),后段交织上层织物的经纱(5),前段与后段之间的浮长线形成接结纱(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其特征是,所述接结纬纱的前段均布于下层纬纱之间,后段均布于上层纬纱之间,在织物的一个完全组织循环中包括多根接结纬纱,同一循环内的多根接结纬纱的前段依次加长,后段依次缩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其特征是,所有接结纬纱首尾相接为一根纱线,所有上层纬纱首尾相接为一根纱线,所有下层纬纱首尾相接为一根纱线。
专利摘要一种纬接结机织间隔织物,用于解决机织间隔织物的织造问题。其技术方案是它由相互平行的上层织物、下层织物和连接上层织物与下层织物的多根接结纱组成,每根接结纱与上层织物的部分纬纱和下层织物的部分纬纱为同一根纱线。本实用新型的接结纱由接结纬纱在两层织物间形成的浮长线构成,即上层织物与下层织物之间通过纬纱连接,织造时上下层织物的经纱4送经量相同,可卷绕在同一个织轴上,由一套送经机构控制送经,因而可直接利用普通织机织造,大大降低了织物的织造成本。
文档编号D03D13/00GK202124720SQ20112021816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6日
发明者刘君妹, 刘海文, 孙云娟, 李文娟, 贾立霞, 赵书梅 申请人:河北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