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成纱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纱工艺,属纺织生产工艺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纺织行业对成纱质量,生产效率及成本管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依靠传统老式设备与传功生产加工工艺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在不对现在有设备进行重大的更新及改造以实现节约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则必须对生产工艺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成纱质量及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数显空气开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成纱工艺,所述的成纱工艺包括一下步骤第一步开清棉;第二步梳棉;第三步精梳;第四步并条;第五步粗纱;第六步细纱。开清棉工序由混开棉机借助凝棉器进行混合、开松、除杂,其中打击区的豪猪打手、锯片打手的转速均为700 960r/min之间,且原棉出口改在刀片打手处。并条工序中,罗拉间距为4. 5 X 15mm-6 X 15臟。粗纱工序中粗纱捻系数为108—130,粗纱定量为5. 0g/10m_7g/10m。本工艺在不增加设备投入的前提下有效的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及成纱质量,有效的提升了产品品质及产量并达到了降低生成成本的效果。
图I为本发明的传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结合工艺流程对本发明的具体加工工艺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第一步开清棉混开棉机借助凝棉器作,将抓棉机抓取的纤维输入本机进行混合、开松、除杂。由棉箱输入的原棉落在混棉箱中的输棉帘上,并由角钉帘抓取原棉送入打击区,其中在角钉帘与压棉帘之间相互作用,撕扯开松原棉;角钉帘上方的均棉罗拉,将较大的棉块击落在棉箱中,重新与棉箱中的原棉进行混合;原棉进行入打击区后,经角钉打手与刀片打手、豪猪打手、锯片打手的打击、开松、除杂,变小的棉块由前方气流吸走,其中打击区的象猪打手、银片打手的转速均为800r/min ;第二步梳棉第三步精梳;第四步并条通过调整前区罗拉隔距,保持前摩擦力稳定,同时减少浮游纤维的不规则运动,使纤维变速点尽量向前钳口集中,其中罗拉间距为5X15mm。第五步粗纱根据细纱机采用的是“V”型牵伸,增加粗纱捻系数,利用粗纱捻回产生的附加摩擦力界控制纤维运动、稳定纤维运动,粗纱捻系数为110 ;第六步细纱在细纱工序原来采用尼龙上肖改为采用附加控制棒即压力棒的方式,该压力棒通过与上销的有机连接,压力棒下压纱条,消除了中上罗拉的反包围弧,显著增加了后牵伸区磨擦力场分布,有利于对牵伸纱条和纤维运动的控制,使变速点向中钳口 前移。同时,保证了纱条直接水平进入中钳口,减少牵伸附加不匀。
权利要求
1.一种成纱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纱工艺包括一下步骤 第一步开清棉; 第二步梳棉; 第三步精梳; 第四步并条; 第五步粗纱; 第六步细纱。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成纱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清棉工序由混开棉机借助凝棉器进行混合、开松、除杂,其中打击区的豪猪打手、锯片打手的转速均为700 960r/min之间,且原棉出口改在刀片打手处。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成纱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并条工序中,罗拉间距为4.5 X 15mm-6 X 15mm。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成纱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纱工序中粗纱捻系数为 108-130,粗纱定量为 5. 0g/10m-7g/10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成纱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纱工艺包括一下步骤开清棉—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并对内部加工参数进行了修正及优化。本发明工艺在不增加设备投入的前提下有效的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及成纱质量,有效的提升了产品品质及产量并达到了降低生成成本的效果。
文档编号D01G9/06GK102817132SQ20121034821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9日
发明者余保林 申请人:焦作市海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