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63685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纺纱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纺纱机,其筒子架装置(40)具备多个引导部件(G1、……、G5)、第1支承部件(41)和第2支承部件(51、……、54)。第1支承部件(41)沿多个纺纱单元(U)并设的方向按每规定的数量共同支承多个引导部件(G1、……、G5)中引导纤维束的方向上的至少最下游侧的引导部件(G1)。第2支承部件(51、……、54)沿多个纺纱单元(U)并设的方向共同支承比支承在第1支承部件(41)上的引导部件(G1)靠上游侧的引导部件(G2、……、G5)。第1支承部件(41)与相邻的其他第1支承部件(41)之间隔开作业用间隔(42)地配置。
【专利说明】纺纱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纺纱机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以往,由多个纺纱单元和将纤维束引导给各纺纱单元的筒子架装置构成的纺纱机为我们所知(参照日本实开平04-130267号公报(专利文献I))。各纺纱单元通过利用牵伸装置牵伸纤维束,同时将被牵伸了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纺纱。纤维束被收容在与各纺纱单元相对应地配置在筒子架装置下方的条筒中。纤维束从条筒通过筒子架装置被提供给各纺纱单元。
[0003]在筒子架装置中,与各纺纱单元相对应地沿引导纤维束的方向设置有多个引导部件。从引导纤维束的方向上的最上游侧到最下游侧各位置上的引导部件被共同支承在沿纺纱单元并设的方向设置的多个支承部件上。
[0004]作为使纺纱机运转之际的准备工作,有将各条筒的纤维束挂到筒子架装置的引导部件上、将纤维束穿入各纺纱单元的牵伸装置中的筒子架挂纱作业。使该筒子架挂纱作业的一部分机械化的装置(参照专利文献I)以及为了使筒子架挂纱作业容易而使筒子架装置上下转动的可动式的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09-41153号公报(专利文献2))也为我们所知。但是,这样的筒子架装置具有复杂的机构,引进也花费成本。因此,不是可动式并且使筒子架挂纱作业全部由操作者的手动作业来进行形式的筒子架装置也如以往那样在使用。
[0005]这里,使用图7、图8A及图SB说明操作者的手动作业进行的筒子架挂纱作业。图7为由多个纺纱单元U和以往的筒子架装置140构成的纺纱机200的俯视图。在筒子架装置140上设置有从引导作为纤维束的纱条S的方向上最下游侧的引导部件gl、到作为最上游侧的条筒70上方的引导部件g5 (或引导部件g4)。与I台纺纱单元U相对应的从引导部件gl到引导部件g5 (或引导部件g4)构成一组引导部件组gf。并且,沿纺纱单元U并设方向排列的各列各引导部件gl到g5用支承部件151到支承部件155共同支承。从支承部件151到支承部件155支承在支柱156上。
[0006]图8A为图7的C-C线剖视图,表示了一台纺纱单元U和将纱条S引导到该纺纱单元U的一组引导部件组gf的截面。将用来将纱条S挂纱到从最上游的引导部件g5到最下游的引导部件gl的次序表示在图8B中。如图8B所示,首先,操作者在位于纺纱机200的条筒70 —侧(纺纱机200的后侧)的状态下从条筒70提起纱条S (箭头a),将从条筒70提起的纱条S挂纱到引导部件g5 (箭头b)。接着,将纱条S挂纱到引导部件g4上,但在同一列相邻的引导部件g5彼此之间架设有支承部件155 (参照图7)。因此,将纱条S挂纱到引导部件g5上,就这样原封不动地挂纱到下一个引导部件g4上的话,支承部件155成为了障碍而不能够。因此在按箭头b将纱条S挂纱到引导部件g5上后使纱条S暂时离开,从支承部件155的前侧揪住挂纱到引导部件g5上的纱条S提起而挂纱到下一个引导部件g4上(箭头C)。同样,将挂纱到引导部件g4上的纱条S挂纱到引导部件g3上(箭头d),将挂纱到引导部件g3上的纱条S挂纱到引导部件g2上(箭头e)。[0007]接着将挂纱到引导部件g2上的纱条S挂纱到引导部件gl上(箭头f),但在操作者位于纺纱机200的条筒70 —侧(纺纱机200的后侧)的状态下,难以将手伸到引导部件gl来挂纱纱条S。并且,即使能够将纱条S挂纱到引导部件gl上,也难以将纱条S穿入牵伸装置D的喇叭头T中(箭头g)。
[0008]因此,操作者绕回到纺纱机200的牵伸装置D —侧(纺纱机200的前侧)继续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但是,对于从纺纱机200的牵伸装置D—侧揪住挂纱在引导部件g2上的纱条S来说,从支承部件151的下侧揪住容易,但在揪住纱条S的状态下支承部件151变成了障碍,不能够将纱条S挂纱到引导部件gl上。另一方面,从支承部件151的上侧手够不着挂纱在引导部件g2上的纱条S,难以揪住。
[0009]这样,上述以往的纺纱机200中由于相邻的最下游的引导部件gl彼此之间架设有支承部件151,因此操作者手动作业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之际成为了大的障碍。因此,难以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在利用手动作业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的过程中,在将纤维束挂纱到最下游的引导部件之际支承部件不成为障碍、能够容易地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的纺纱机。
[0011]第I方案的纺纱机为具备多个并设的纺纱单元和对各纺纱单元引导纤维束的筒子架装置的纺纱机,筒子架装置具备多个引导部件、第I支承部件和第2支承部件。多个引导部件与各纺纱单元相对应地沿引导纤维束的方向设置。第I支承部件沿多个纺纱单元并设的方向按照每规定的数量共同支承多个引导部件中引导纤维束的方向上的至少最下游侧的引导部件。第2支承部件沿多个纺纱单元并设的方向共同支承多个引导部件中比支承在第I支承部件上的引导部件靠上游侧的引导部件。第I支承部件与相邻的其他第I支承部件之间隔开间隔地配置。
[0012]通过在相邻的第I支承部件之间设置有间隔,能够使纤维束或揪住纤维束的手通过。因此,在筒子架挂纱作业中,在将纤维束挂纱到最下游侧的引导部件之际,能够使挂到最近的引导部件上的纤维束不离手地使纤维束或揪住纤维束的手通过该间隔。由此,在操作者利用手动作业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之际第I支承部件不成为障碍,能够容易地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
[0013]第2方案的纺纱机在第I方案的纺纱机的情况下,第I支承部件支承与相邻的2台纺纱单元相对应的引导部件。
[0014]由此,在最下游侧的所有的引导部件的旁边形成间隔。因此,在操作者用手动作业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之际第I支承部件不成为障碍,能够容易地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
[0015]第3方案的纺纱机在第I或第2方案的纺纱机的情况下,具备设置多个纺纱单元的机体。第I支承部件被设置在机体上。
[0016]由此,第I支承部件的设置容易并且能够缩短第I支承部件的长度,第I支承部件不容易成为筒子架挂纱作业的障碍。
[0017]第4方案的纺纱机在第3方案的纺纱机的情况下,第I支承部件被支承在安装部件上。安装部件被设置在机体上、并且相邻的纺纱单元之间。[0018]安装部件向机体上的设置容易,第I支承部件的设置也变得容易。
[0019]第5方案的纺纱机在第4方案的纺纱机的情况下,纺纱单元具备牵伸装置。牵伸装置牵伸用筒子架装置引导的纤维束。牵伸装置具备多个辊对和摇架。多个辊对由多个顶辊和多个底辊构成。摇架被安装有相邻的纺纱单元的2台份的顶辊、能够使顶辊与底辊接触分离地转动。安装部件设置在相邻的纺纱单元之间、并且顶辊安装在相邻的各自分别的摇架上的纺纱单元之间。
[0020]由此,在开闭摇架之际能够防止摇架与安装部件和/或支承在安装部件上的第I支承部件干涉。
[0021]第6方案的纺纱机在第I至第5方案的纺纱机的情况下,纺纱单元具备气流纺纱装置和卷绕装置。气流纺纱装置利用捻回气流将用牵伸装置牵伸了的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纺纱。卷绕装置将用气流纺纱装置生成的纺纱向卷装卷绕。
[0022]本方案的纺纱机由于能够容易地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因此能够高效率地生成纺纱、形成卷装。
[0023]第7方案的纺纱机在第3至第6方案的纺纱机的情况下,纺纱单元从机体高度方向的上方朝下形成纱道。多个引导部件配置在机体的上方。
[0024]由于向配置在机体上方的引导部件的筒子架挂纱作业操作者的手难以够着,因此本发明的效果尤其变得显著。
[0025]第8方案的纺纱机在第I至第7方案的纺纱机的情况下,引导部件具有引导纤维束的引导面。引导面被弯曲形成。
[0026]引导纤维束的引导面弯曲的形式的引导部件容易安装到支承部件上,能够廉价地构成筒子架装置。因此,能够使筒子架装置成本不提高地构成能够容易地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的纺纱机。
[0027]第9方案的纺纱机在第I至第8方案的纺纱机的情况下,第I支承部件为管。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纺纱机的主视图;
[0029]图2为纺纱机的俯视图;
[0030]图3为纺纱单元的侧视概略图;
[0031 ] 图4为图2的A-A线剖视图;
[0032]图5A为第I支承部件及引导部件的正面放大图;
[0033]图5B为图5A的B-B线剖视图;
[0034]图6为第I支承部件的变形例的正面放大图;
[0035]图7为以往的纺纱机的俯视图;
[0036]图8A为图7的C-C线剖视图,为以往的筒子架装置的剖视图;
[0037]图SB为图7的C-C线剖视图,为表示以往的筒子架装置的筒子架挂纱作业程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接着,使用【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发明的实施形态。[0039][实施例1]
[0040]使用图1至图5B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纺纱机100。
[0041]如图1及图2所示,纺纱机100具备多个纺纱单元U和对各纺纱单元U引导作为纤维束的纱条S的筒子架装置40。在机体的高度方向上,在筒子架装置40的下面配置有收容了纱条S的多个条筒70。条筒70与各纺纱单元U相对应配置,从各条筒70供给的纱条S通过筒子架装置40而被提供给各纺纱单元U。
[0042]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纺纱机100中设置有纺纱单元U的一侧作为前侧,将配置有条筒70的一侧作为后侧。并且,纱条S和纺纱Y的行走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意为从各条筒70提供给各纺纱单元U的纱条S的行走方向及纺纱单元U中的纱条S或纺纱Y的行走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0043]如图1及图2所示,多个纺纱单元U被设置在主机体MF上。主机体MF为构成纺纱机100的基体的部件。各纺纱单元U互相等间隔地沿一个方向排列地设置在主机体MF上。主机体MF上除了多个纺纱单元U外,还设置有接头台车3、鼓风箱4及动力箱5。
[0044]纺纱单元U为从纱条S生成纺纱Y的一个单位的装置。如图3所示,纺纱单元U具备单元机体F、牵伸装置D、气流纺纱装置11、清纱器12、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3和卷绕装置21。单元机体F为构成纺纱单元U的基体的部件。各纺纱单元U的单元机体F固定在主机体MF上。纺纱单元U上从主机体MF的高度方向的上方朝下形成有纱条S或纺纱Y的纱道。
[0045]如图2及图3所示,牵伸装置D牵伸从条筒70通过筒子架装置40及喇叭头T供给的纱条S。牵伸装置D具备多个辊对R及摇架15。喇叭头T为引导被导入牵伸装置D的纱条S的部件。
[0046]多个辊对R在本实施形态中由后辊对、第三辊对、中间辊对和前辊对构成。这些辊对从纱条S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并且,这些辊对从纱条S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速度逐渐变快地构成。各辊对由上侧的顶辊TR和下侧的底辊BR构成。
[0047]摇架15上安装有相邻的纺纱单元U的2台份的顶辊TR (参照图1及图2)。摇架15以设置在上游侧的转动轴为中心相对于单元机体F是转动自由的。另一方面,底辊BR被安装在单元机体F上。因此,通过使摇架15转动顶辊TR能够与底辊BR接触分离。
[0048]气流纺纱装置11利用捻回气流给纱条S付与捻、生成纺纱Y地构成。气流纺纱装置11详细的说明和图示省略了,具备纤维引导部、捻回流产生喷嘴和中空引导轴体。纤维引导部利用针状部件将从牵伸装置D输送来的纱条S引导到气流纺纱装置11内部形成的纺纱室内。捻回流产生喷嘴配置在纱条S的路径的周围,让在纺纱室内产生捻回流。利用该捻回流使纺纱室内的纱条S的纤维端翻转捻回。中空引导轴体将纺纱出的纺纱Y从纺纱室向气流纺纱装置11的外部引导。该纺纱装置11的驱动及停止由未图示的单元控制器控制。气流纺纱装置11也可以是不具备针状部件而用纤维引导部下游侧的端部实现针状部件的功能的气流纺纱装置或沿互相相反的方向加捻的一对空气喷嘴方式的气流纺纱装置。
[0049]清纱器12监视从气流纺纱装置11送出的纺纱Y的粗细和/或纺纱Y中有无包含异物。
[0050]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3通过给纺纱Y付与规定的张力从气流纺纱装置11抽出纺纱Y。并且,以使卷绕装置21侧的张力变动不被传递给气流纺纱装置11侧的方式,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3调节纺纱Y的张力。在接头台车3进行作业时,纱线松弛消除装置13使从气流纺纱装置11送出的纺纱Y滞留来防止纺纱Y的松弛。
[0051]卷绕装置21卷绕从气流纺纱装置11送出的纺纱Y而形成卷装P。卷绕装置21具备摇架臂22、卷绕鼓23及横动装置24。卷绕装置21通过边用横动装置24使纺纱Y横动边旋转卷绕鼓23使卷装P (筒管)旋转,卷绕纺纱Y。
[0052]单元控制器(未图示)一从清纱器12接收到纱线缺陷检测信号就立即用切断器14将纺纱Y切断,进而使牵伸装置D及气流纺纱装置11等停止。单元控制器向接头台车3发送控制信号,使它行走到该纺纱单元U的跟前。然后,单元控制器再次驱动气流纺纱装置11等,使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而重新开始卷绕。另外,纺纱单元U也可以不具备切断器14而通过停止向气流纺纱装置11的空气的供给将纺纱Y的生成停止,来切断纺纱Y。
[0053]接头台车3如图1及图3所示,具备台车部25、装载在台车部25上的捻接器26、吸管27、以及吸嘴28。接头台车3当某个纺纱单元U处发生断纱或纺纱切断时,行走到该纺纱单元U。吸管27吸引捕捉从气流纺纱装置11送出的纱端将其引导向捻接器26。吸嘴28从卷装P吸引捕捉纱端将其向捻接器26引导。捻接器26进行被引导来的纱端彼此的接头。另外,也可以取代将捻接器26、吸管27和吸嘴28搭载在接头台车3中而设置在各纺纱单元U中。
[0054]鼓风箱4在内部配置有鼓风机(吸引源)。对各纺纱单元U共同的吸引输送管(未图示)被连接在鼓风箱4上。鼓风箱4通过吸引输送管吸引、输送回收各纺纱单元U中产生的纤维屑等。
[0055]动力箱5在内部配置有作为纺纱机100的原动机的电动机及将动力传递给纺纱机100的各部分的减速机等。
[0056]接着,说明筒子架装置40。如图2及图4所示,筒子架装置40为从条筒70向对应的纺纱单元U的牵伸装置D引导纱条S的装置。筒子架装置40从主机体MF的上方一直到后方地配置。筒子架装置40具备多个引导部件Gl到G5、第I支承部件41及第2支承部件51 到 54。
[0057]多个引导部件Gl到G5设置在,从各条筒70朝对应的纺纱单元U的牵伸装置D引导纱条S的方向上。引导部件Gl为引导纱条S的方向上最下游侧的引导部件。引导部件G5 (或引导部件G4)为引导纱条S的方向上最上游侧的引导部件。引导部件G5 (或引导部件G4)被设置在位于最上游侧的条筒70的上方。与一台纺纱单元U对应的从引导部件Gl到引导部件G5 (或引导部件G4)构成一组引导部件组GF。引导部件组GF沿多个纺纱单元U并设的方向设置。
[0058]第I支承部件41为支承引导部件Gl到G5中引导纱条S的方向上最下游侧的引导部件Gl的部件。第I支承部件41沿多个纺纱单元U并设的方向设置。第I支承部件41支承与相邻的2个纺纱单元U相对应的引导部件Gl。S卩,第I支承部件41为共同支承相邻的2组引导部件组GF的引导部件Gl的部件。并且,第I支承部件41与相邻的其他的第I支承部件41之间隔开作业用间隔42而配置。作业用间隔42被设定为从纱条S能够通过的程度的宽度到操作者的手能够通过的程度的宽度。
[0059]如图4、图5A及图5B所示,第I支承部件41被支承在主机体MF上设置的安装部件43上。安装部件43被设置在相邻的纺纱单元U之间。因此,第I支承部件41共同支承与相邻的2台纺纱单元U的2台份的牵伸装置D相对应的引导部件G1。
[0060]并且,如图1及图2所示,安装部件43设置在与设置有摇架15的位置交错的位置上。即,虽然摇架15上安装有相邻的纺纱单元U的2台份的顶辊TR,但设置安装部件43的位置为相邻的摇架15与摇架15之间的位置。换言之,安装部件43被设置的是相邻的纺纱单元U之间、并且顶辊TR被安装在相邻的各自分别的摇架15上的纺纱单元U之间的位置。
[0061]如图5B所示,本实施例的第I支承部件41为截面形状为方形的一根管。第I支承部件41由主机体MF上设置的安装部件43支承。在第I支承部件41的两端分别固定有引导部件G1。引导部件Gl到G5为固定式,为用弯曲的引导面61引导纱条S的结构。在引导面61的两侧形成有凸缘62。纱条S被引导面61引导,利用凸缘62防止从引导面61脱落。
[0062]第2支承部件51到54为支承引导部件Gl到G5中比被第I支承部件41支承的引导部件Gl靠上游侧的引导部件G2到G5的部件。第2支承部件51到54沿多个纺纱单元U并设的方向设置。第2支承部件51到54分别沿多个纺纱单元U并设的方向共同支承引导部件G2到G5。S卩,第2支承部件51到54为分别共同支承相邻的引导部件组GF的引导部件G2到G5的部件。第2支承部件51到54共同支承在纺纱机100侧方设置的支柱55上。并且,由于支承在第2支承部件51到54上的引导部件G2到G5分别与引导部件Gl共通,因此详细的说明省略。
[0063]根据以上说明过的本实施例的纺纱机100,具有如下效果。
[0064]设置在纺纱机100的筒子架装置40上的多个引导部件Gl到G5中、引导纱条S的方向上最下游侧的引导部件Gl的相邻的2个引导部件G1,被第I支承部件41支承,第I支承部件41与相邻的其他的第I支承部件41之间隔开作业用间隔42而配置。S卩,在最下游侧的所有的引导部件Gl的旁边形成作业用间隔42。作业用间隔42能够让纱条S或揪住纱条S的手通过。因此,在筒子架挂纱作业过程中,在将纱条S挂纱到最下游侧的引导部件Gl之际,能够使挂到最近的引导部件G2上的纱条S不离手地使纱条S或揪住纱条S的手通过作业用间隔42。由此,在操作者用手动作业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之际第I支承部件41不成为障碍,能够容易地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
[0065]纺纱机100具备设置有多个纺纱单元U的主机体MF,第I支承部件41被设置在主机体MF上。因此,第I支承部件41的设置容易,并且能够使第I支承部件41的长度变短,第I支承部件41不易成为筒子架挂纱作业的障碍。
[0066]纺纱机100的第I支承部件41被支承在安装部件43上,安装部件43被设置在主机体MF上、并且相邻的纺纱单元U之间。安装部件43向主机体MF上的设置容易,第I支承部件41的设置也变得容易。
[0067]纺纱机100的支承第I支承部件41的安装部件43被设置在相邻的纺纱单元U之间、并且顶辊TR安装在相邻的各自分别的摇架15上的纺纱单元U之间。因此,在开闭摇架15之际能够防止摇架15与安装部件43和/或支承在安装部件43上的第I支承部件41干涉。
[0068]纺纱机100的纺纱单元U具备气流纺纱装置11和卷绕装置21。由于能够容易地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因此能够高效率地生成纺纱Y、形成卷装P。
[0069]纺纱机100的纺纱单元U从主机体MF的高度方向的上方朝下形成有纱道,多个引导部件Gl到G5配置在主机体MF的上方。向配置在主机体MF上方的引导部件Gl到G5的筒子架挂纱作业,由于操作者的手难以够着,因此通过本实施例的结构,筒子架挂纱作业变得特别容易。
[0070]引导纱条S的引导面61弯曲的形式的引导部件Gl到G5容易安装到第I支承部件41和第2支承部件51到54上,能够廉价地构成筒子架装置40。因此,能够使筒子架装置40成本不提高地构成能够容易地进行筒子架挂纱作业的纺纱机100。
[0071]虽然以上就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能够进行种种变更。例如,本实施形态中使第I支承部件41支承与相邻的2台纺纱单元U相对应的引导部件Gl,但也可以支承与3台以上的纺纱单元U相对应的引导部件Gl。
[0072]虽然第I支承部件41支承引导纱条S的方向上最下游侧的引导部件Gl,但也可以支承比引导部件Gl靠上游侧的引导部件G2等。
[0073]第I支承部件41的形状和结构,或者安装部件43的形状和结构并不局限于实施形态的形状和结构。并且,也可以像图6所示那样使第I支承部件41弯曲成L字形状,直接安装到主机体MF上。
【权利要求】
1.一种纺纱机,具备多个并设的纺纱单元、和对上述各纺纱单元引导纤维束的筒子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筒子架装置具备: 多个引导部件,与上述各纺纱单元相对应地沿引导上述纤维束的方向设置; 第I支承部件,沿上述多个纺纱单元并设的方向按照每规定的数量共同支承上述多个引导部件中引导上述纤维束的方向上的至少最下游侧的引导部件;以及, 第2支承部件,沿上述多个纺纱单元并设的方向共同支承上述多个引导部件中比支承在上述第I支承部件上的引导部件靠上游侧的引导部件; 上述第I支承部件与相邻的其他上述第I支承部件之间隔开间隔地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I支承部件支承与相邻的2台上述纺纱单元相对应的上述引导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设置有多个上述纺纱单元的机体;上述第I支承部件被设置在上述机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支承上述第I支承部件的安装部件; 上述安装部件被设置在上述机体上、并且相邻的上述纺纱单元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纺纱单元具备牵伸由上述筒子架装置引导的上述纤维束的牵伸装置; 上述牵伸装置具备:由多个顶辊和多个底辊构成的多个辊对;以及,安装有相邻的上述纺纱单元的2台份的上述顶辊、能够使上述顶辊与上述底辊接触分离地转动的摇架; 上述安装部件被设置在相邻的上述纺纱单元之间、并且上述顶辊安装在相邻的各自分别的上述摇架上的上述纺纱单元之间。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纺纱单元还具备:利用捻回气流将由牵伸装置牵伸了的上述纤维束加捻、生成纺纱的气流纺纱装置;以及,将由上述气流纺纱装置生成的上述纺纱向卷装卷绕的卷绕装置。
7.如权利要求3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纺纱单元从机体高度方向的上方朝下地形成有纱道,上述多个引导部件被配置在上述机体的上方。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引导部件具有引导上述纤维束的引导面,上述引导面被弯曲形成。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第I支承部件为管。
【文档编号】D01H5/00GK103484989SQ201310128432
【公开日】2014年1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8日
【发明者】丰田贵大, 上田健一, 泽田晴稔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