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螺纹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4009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竹木螺纹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竹木螺纹针,包括成对的针杆和连接针杆的柔性绳,针杆的前端具有针头,针杆的后端固定连接有金属套尾,金属套尾的后端设有第一连接螺纹,柔性绳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段,连接段上设有与第一连接螺纹相适配的第二连接螺纹,针杆与柔性绳通过第一连接螺纹和第二连接螺纹的配合可拆式连接。本实用新型以竹或木材料制成环形编织针,保持了传统编织针的质地和外观,自然环保,针杆尾部固定连接有金属套尾,金属套尾和柔性绳之间可拆式连接,针杆可以成对更换,一根柔性绳可以搭配多根不同规格的针杆,组合形成一整套手工编织工具,在编织时便于换针和拆线,不使用时便于存放和携带。
【专利说明】竹木螺纹针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工编织工具,尤其涉及竹或木质的手工编织针。
【背景技术】
[0002]手工编织针是最常见的手工编织工具之一,手工编织针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两根针分开,另一种是两根针之间通过柔性绳连接,形成半闭合的环形,通常称为环形编织针,这种编织针在编织筒状物时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并且柔性绳可以弯曲收拢,便于携带和存放,但在编织时,被编织物处于两根针杆的尾部之间,换针和拆线均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竹木螺纹针,其柔性绳可以搭配多对针杆,换针和拆线十分方便。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竹木螺纹针,包括成对的针杆和连接所述针杆的柔性绳,所述针杆的前端具有针头,所述针杆的后端固定连接有金属套尾,所述金属套尾的后端设有第一连接螺纹,所述柔性绳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螺纹相适配的第二连接螺纹,所述针杆与所述柔性绳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螺纹和所述第二连接螺纹的配合可拆式连接。使用时,选择适合规格的成对的针杆,并将其分别连接在柔性绳的两端,拧紧后,针杆与柔性绳的连接段之间形成平滑的过渡表面,不会钩线,拧开针杆即可进行换针或者拆线。
[0005]进一步地,所述针杆为一对或者多对,一对或者多对针杆后端的螺纹均能够与柔性绳上的连接段相匹配,这样,一根柔性绳和多对螺纹相匹配的针杆组合成了一套环形针编织工具。
[0006]进一步地,所述针杆采用竹或木质材料制成,竹或木质材料制成的针杆物美价廉,其手感和质地都受到传统手工编织者的喜爱。
[000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段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连接段可以采用与所述金属套尾相同的金属材料,方便生产加工,有利于螺纹之间的匹配,并且金属材料强度高,耐磨性性,能延长螺纹的使用寿命。
[0008]进一步地,所述针杆的直径为2mm?25mm,其中直径较小的针杆用于编织纹理较密、保暖性好的织物,中等直径的针杆用于编织普通织物,而直径较大的针杆用于编织较为稀疏的织物,如网状织物等。
[0009]进一步地,所述针头具有锥度,所述针头前端具有直径为I?3_的弧面型凸头,针头的主要作用是便于手工编织时的穿线,凸头则是起到该作用的主要部位,作为穿线最理想的情况,凸头应该是细尖头,但细尖头很容易刺伤使用者,并且,直径很小的弧面型圆凸头也能够满足使用需要,因此,考虑到实际使用状况和与针体粗细相适配的程度,凸头的直径选择在I?3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绳为软塑料绳,所述软塑料绳具有良好的柔韧度,能满足编织需求,且成本低,加工简便。
[00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段的尾部具有向内的锥度,向内的锥度形成了连接段与柔性绳之间的过渡段。
[0012]进一步地,所述柔性绳的两端分别伸入所述连接段内,所述柔性绳的两端分别具有位于连接段内的第一膨胀部位和位于连接段外的第二膨胀部位,所述连接段的尾端卡在所述第一膨胀部位和所述第二膨胀部位之间,两个膨胀部位将连接段的尾部卡住,从而使得柔性绳与连接段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膨胀部位为凸环,凸环的尺寸和所述连接段尾部的外径尺寸接近,使得连接段与柔性绳之间形成平滑过渡,并且凸环和柔性绳的本体之间也具有平滑的过渡表面,不会钩线。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环形编织针以竹质或木质材料制作针杆,保持了传统环形编织针的质地和外观,物美价廉,针杆尾部固定连接有金属套尾,金属套尾和柔性绳之间通过螺纹可拆式连接,使得针杆可以成对更换,一根柔性绳可以搭配多根不同规格的针杆,从而可以组合形成一整套手工编织工具,在编织时便于换针和拆线,不使用时便于存放和携带,并且,针杆与柔性绳的连接处保持平滑过渡,确保不会钩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柔性绳与连接段的连接部位的剖视图。
[0018]图中标号:1-针杆,2-柔性绳,3-金属套尾,4-第一连接螺纹,5-连接段,6_第二连接螺纹,7-针头,8-凸头,9-第一膨胀部位,10-第二膨胀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参照附图1-3。
[0020]本实用新型的环形编织针包括成对的针杆I和连接所述针杆I的柔性绳2,针杆I的后端固定连接有金属套尾3,金属套尾3的后端设有第一连接螺纹4,柔性绳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段5,连接段5上设有与第一连接螺纹4相适配的第二连接螺纹6,针杆I和柔性绳2通过第一连接螺纹4和第二连接螺纹6的配合可拆式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螺纹4为外螺纹,第二连接螺纹6为内螺纹,二者也可以互换,只要螺纹相互能够匹配。
[0021]针杆I采用竹质或者木质材料制成,保持了传统环形编织针的质地和外观,加工方便,物美价廉,金属套尾3采用铜质材料制成,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采用其他金属材料,如不锈钢材料。
[0022]针杆I的直径为2mm?25mm,其中直径较小的针杆(例如2mm?5mm的针杆)用于编织纹理较密,保暖性要求高的织物,中等直径的针杆(例如5mm?IOmm的针杆)用于编织疏密程度一般的普通织物,较大直径的针杆(例如IOmm?25mm的针杆)用于编织纹理较为稀疏的织物,如网状织物或者装饰性镂空织物等,当然,针杆I具体尺寸的选择还和织线的粗细相关,未必严格受到上述三种粗细分类的限制。
[0023]针杆I的前端具有针头7,针头7具有锥度,针头7的前端具有直径为I?3mm的弧面型凸头8,弧面形凸头8的大小与针杆I的粗细相适配。凸头8是针头7上进行穿针的主要部件,凸头8直径大小的选择既能满足穿线的需要,又不至于过尖而刺伤使用者。
[0024]柔性绳2为软塑料绳,软塑料绳具有良好的柔韧度,能满足编织需求,且成本低,加工简便。
[0025]连接段5可以采用和金属套尾3相同的材料制成,方便生产和匹配,并且,金属材料的强度高,耐磨性好,有利于延长螺纹的使用寿命。
[0026]连接段5的尾部具有向内的锥度,向内的锥度形成了连接段5与柔性绳2之间的过渡段。
[0027]参照附图4。柔性绳2的两端分别伸入连接段5内,柔性绳2的两端分别具有位于连接段5内的第一膨胀部位9和位于连接段5外的第二膨胀部位10,第一膨胀部位9和第二膨胀部位10将连接段5的尾部卡住,使得柔性绳2与连接段5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其中,第二膨胀部位10为凸环,凸环的尺寸与连接段5尾部的外径尺寸接近,使连接段5与柔性绳2之间形成平滑过渡,并且凸环和柔性绳2的本体之间也具有平滑的过渡表面,不会引起钩线。
[0028]本实用新型的针杆I为一对或者多对,一对或者多对针杆I后端的第一连接螺纹4均能够与柔性绳2的连接段5上的第二连接螺纹6相匹配,这样,一根柔性绳2和多对相匹配的针杆I组合成了一套环形针编织工具。使用时,选择适合规格的成对的针杆1,将针杆I上的金属套尾3分别连接在柔性绳2两端的连接段5上,拧紧后,针杆I和柔性绳2之间形成平滑的过渡表面,不会钩线;拧开针杆I后端的金属套尾3即可进行换针或者拆线。
[0029]上述实施例用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将本实用新型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实用新型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
【权利要求】
1.竹木螺纹针,包括成对的针杆和连接所述针杆的柔性绳,所述针杆的前端具有针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的后端固定连接有金属套尾,所述金属套尾的后端设有第一连接螺纹,所述柔性绳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螺纹相适配的第二连接螺纹,所述针杆与所述柔性绳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螺纹和所述第二连接螺纹的配合可拆式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木螺纹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为一对或者多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木螺纹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采用竹或木质材料制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木螺纹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木螺纹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杆的直径为2mm?2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木螺纹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头具有锥度,所述针头前端具有直径为I?3mm的弧面型凸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木螺纹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绳为软塑料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竹木螺纹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的尾部具有向内的锥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竹木螺纹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绳的两端分别伸入所述连接段内,所述柔性绳的两端分别具有位于连接段内的第一膨胀部位和位于连接段外的第二膨胀部位,所述连接段的尾端卡在所述第一膨胀部位和所述第二膨胀部位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竹木螺纹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膨胀部位为凸环。
【文档编号】D04B3/02GK203559213SQ201320597579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5日
【发明者】陈宣奇, 郑藩 申请人:陈宣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