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克褶皱面料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织物组织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夹克褶皱面料,其包括底层和表层,所述底层由棉纱和涤纶包芯纱纺织而成,所述涤纶包芯纱为涤纶包覆氨纶形成,所述表层由棉纱纺织而成,所述底层的棉纱与表层的棉纱局部交织在一起,表层的棉纱由于涤纶包芯纱的收缩形成褶皱;所述表层由40支棉纱纺织而成,所述底层由40支棉、75D涤纶和30D氨纶形成;所述底层的棉纱与表层的棉纱交织的针数为5~10针;长度为1~2cm;间距为1cm。本实用新型编织完成后在表层形成褶皱,从而面料外观新颖,立体感强,满足了人们对面料新颖和独特的要求。
【专利说明】一种夹克褶皱面料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织物组织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克褶皱面料。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健康舒适,同时对于面料自身的外型、结构也十分注重时尚感和独特感,新颖而有创意的面料风格,能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克褶皱面料,其表面形成有褶皱,外观新颖,立体感强。
[0004]本实用新型所述夹克褶皱面料,其包括底层和表层,所述底层由棉纱和涤纶包芯纱纺织而成,所述涤纶包芯纱为涤纶包覆氨纶形成,所述表层由棉纱纺织而成,所述底层的棉纱与表层的棉纱局部交织在一起,底层的涤纶包芯纱收缩,引起表层形成褶皱。
[0005]优选地,所述表层由40支棉纱纺织而成,所述底层由40支棉、7?涤纶和30D氨纶形成。
[0006]优选地,所述底层的40支棉纱与表层的40支棉纱交织的针数为5?10针。
[0007]优选地,所述底层的40支棉纱与表层的40支棉纱交织的长度为I?2cm。
[0008]优选地,所述底层的40支棉纱与表层的40支棉纱局部交织的间距为0.3cm。
[0009]本实用新型所述夹克褶皱面料,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0]采用棉纱表层和棉纱加涤纶包芯纱的结构,在纺织时,面料全部处于拉伸状态,布料编织完毕收卷时,失去了纺织机的拉伸,底层的涤纶包芯纱没有形成交织结构,因而收缩与表层不同步,从而表层形成褶皱;这种面料外观新颖,立体感强,满足了人们对面料新颖和独特的要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克褶皱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13]实施例:
[0014]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夹克褶皱面料,其包括底层I和表层2,底层I由40支棉纱和涤纶包芯纱纺织而成,涤纶包芯纱为7?涤纶包覆30D氨纶形成,表层由40支棉纱纺织而成,底层I的棉纱与表层2的棉纱局部交织在一起,交织的针数为5?10针,交织的长度为I?2cm,局部交织的间距为0.3cm。
[0015]在纺织时,面料全部处于拉伸状态,布料纺织完毕收卷时,失去了纺织机的拉伸,底层的涤纶包芯纱没有形成交织结构,因而收缩与表层不同步,从而表层形成褶皱。
[0016]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夹克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层和表层,所述底层由棉纱和涤纶包芯纱编织而成,所述涤纶包芯纱为涤纶包覆氨纶形成,所述表层由棉纱编织而成,所述底层的棉纱与表层的棉纱局部交织在一起,底层的涤纶包芯纱编织面收缩较大,而表层的棉纱编织面收缩较小,与底层收缩不同步,致使表层形成褶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克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由40支棉纱纺织而成,所述底层由40支棉、7?涤纶和30D氨纶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克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的40支棉纱与表层的40支棉纱交织的针数为5?10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克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的40支棉纱与表层的40支棉纱交织的长度为I?2c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克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的40支棉纱与表层的40支棉纱局部交织的间距为0.3cm。
【文档编号】D03D15/08GK203683815SQ201320785279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4日
【发明者】王冬星 申请人:利郎(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