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635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包括面料正面和面料反面,所述面料正面和面料反面由棉纱线、氨纶弹性纤维、涤纶长丝交织成的双面复合组织线圈结构,所述棉纱线编织成棉纱线圈,所述氨纶弹性纤维编织成弹性线圈,所述涤纶长丝编织成涤纶线圈,所述线圈与线圈之间设有空隙,面料正面采用棉纱线圈,面料反面采用涤纶线圈,面料反面接触人体,涤纶线圈吸汗后迅速将汗液导到面料正面的棉纱线圈上,棉纱线圈吸水性好,棉纱线圈与外界大气层接触,及时将汗液热量扩散到外界,面料反面线圈的未充满系数大于面料正面线圈的未充满系数,使织物的吸湿快干效应更好地发挥。线圈与线圈之间有空隙,可以提高导湿性能和透气性。
【专利说明】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面料,具体涉及运动用的吸湿快干面料。

【背景技术】
[0002]传统面料做的衣服通常存在不吸湿的情况,例如化纤面料,化纤面料吸湿性差,夏天穿在身上闷热不透气,而天然纤维做成的面料如棉织物、丝织物、毛织物虽然吸湿性好,但是当这些天然纤维吸湿后却不易排出,这些面料穿在身上在吸汗后黏在身上,给人体造成不舒适感。
[0003]现有技术中有些生产者会在化纤面料中加入吸湿助剂,以便于吸湿排汗,但这些助剂在面料多次洗涤后,吸湿排汗功能也就消失了。目前虽也有一些运动类的面料采用化纤和棉织物混织,做成吸湿快干面料,例如专利CN201220192038.X,采用表层天然棉和涤纶混纺,里层采用超细抗起球腈纶和中空涤纶编织,但是这些面料在透气性和手感舒适方面仍有不足,并且吸湿快干的能力有限,依然不能满足大量运动出汗后的排汗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能够快实现吸湿排汗、快干功能,并且透气性好,手感舒适。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包括面料正面和面料反面,所述面料正面和面料反面由棉纱线、氨纶弹性纤维、涤纶长丝交织成的双面复合组织线圈结构,所述棉纱线编织成棉纱线圈,所述氨纶弹性纤维编织成弹性线圈,所述涤纶长丝编织成涤纶线圈,所述线圈与线圈之间设有空隙,构成面料的一个循环组织单元的结构如下,
[0006]面料正面结构为:
[0007]棉纱线成圈线圈第一路依次为:棉纱线圈、空隙、棉纱线圈、空隙;
[0008]棉纱线成圈线圈第二路依次为:空隙、棉纱线圈、棉纱线圈、空隙;
[0009]氨纶弹性纤维成圈线圈第三路依次为:弹性线圈、弹性线圈、弹性线圈、弹性线圈;
[0010]棉纱线成圈线圈第四路依次为:棉纱线圈、空隙、棉纱线圈、空隙;
[0011]面料反面结构为:
[0012]涤纶长丝成圈第一路依次为:空隙、涤纶线圈、空隙、涤纶线圈;
[0013]涤纶长丝成圈第二路依次为:涤纶线圈、空隙、涤纶线圈、空隙;
[0014]涤纶长丝成圈第三路依次为:涤纶线圈、涤纶线圈、涤纶线圈、涤纶线圈;
[0015]涤纶长丝成圈第四路依次为:空隙、涤纶线圈、空隙、涤纶线圈。
[0016]优选地,所述涤纶线圈的未充满系数大于棉纱线圈的未充满系数。
[0017]优选地,所述棉纱线的细度为14.5tex,所述氨纶弹性纤维的细度为16.7tex,所述涤纶长丝纤维的细度为16.7tex。
[0018]优选地,所述棉纱线圈密度为315个/10cm,所述涤纶线圈的密度为275个/10cm。
[0019]优选地,所述棉纱捻度为260个/10cm,棉纱捻度高,也能增加面料的快干功能。
[0020]优选地,所述涤纶长丝内设有中空孔洞,便于吸湿排汗。
[0021]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双面复合组织线圈结构,面料正面和面料反面采用不同的纱线。面料正面采用棉纱线圈,面料反面采用涤纶线圈,面料反面接触人体,涤纶线圈吸汗后迅速将汗液导到面料正面的棉纱线圈上,棉纱线圈吸水性好,棉纱线圈与外界大气层接触,及时将汗液热量扩散到外界,面料反面线圈的未充满系数大于面料正面线圈的未充满系数,使织物的吸湿快干效应更好地发挥。线圈与线圈之间有空隙,可以提高导湿性能和透气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的面料正面示意图。
[0023]图2为该新型吸湿快干面料的面料反面示意图。
[0024]图3为该新型吸湿快干面料的面料横截面示意图。
[0025]标号说明
[0026]I棉纱线圈
[0027]2 空隙
[0028]3弹性线圈
[0029]4涤纶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31]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0032]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包括面料正面和面料反面,面料正面和面料反面由棉纱线、氨纶弹性纤维、涤纶长丝交织成的双面复合组织线圈结构,棉纱线编织成棉纱线圈1,氨纶弹性纤维编织成弹性线圈3,涤纶长丝编织成涤纶线圈4。
[0033]采用双面四针道大圆机进行纱线编织,大圆机的筒径750mm,机号24针/25.4mm,织成面料的一个循环组织单元的结构为:
[0034]面料正面结构为:
[0035]棉纱线成圈线圈第一路依次为:棉纱线圈1、空隙2、棉纱线圈1、空隙2 ;
[0036]棉纱线成圈线圈第二路依次为:空隙2、棉纱线圈1、棉纱线圈1、空隙2 ;
[0037]氨纶弹性纤维成圈线圈第三路依次为:弹性线圈3、弹性线圈3、弹性线圈3、弹性线圈3 ;
[0038]棉纱线成圈线圈第四路依次为:棉纱线圈1、空隙2、棉纱线圈1、空隙2 ;
[0039]面料反面结构为:
[0040]涤纶长丝成圈第一路依次为:空隙2、涤纶线圈4、空隙2、涤纶线圈4 ;
[0041]涤纶长丝成圈第二路依次为:涤纶线圈4、空隙2、涤纶线圈4、空隙2 ;
[0042]涤纶长丝成圈第三路依次为:涤纶线圈4、涤纶线圈4、涤纶线圈4、涤纶线圈4 ;
[0043]涤纶长丝成圈第四路依次为:空隙2、涤纶线圈4、空隙2、涤纶线圈4。
[0044]棉纱线的细度为14.5tex,氨纶弹性纤维的细度为16.7tex,涤纶长丝纤维的细度为16.7tex。棉纱线圈I密度为315个/10cm,涤纶线圈4的密度为275个/10cm。面料正面的线圈长度大于面料反面的线圈长度。棉纱捻度为260个/10cm,棉纱捻度高,也能增加面料的快干功能。涤纶线圈4的未充满系数大于棉纱线圈I的未充满系数,有利于水汽透过面料空隙2,便于吸湿透气。涤纶长丝内设有中空孔洞,便于吸湿排汗。
[0045]面料的湿舒适性能对人体的体温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温季节或人体做剧烈运动时,人体皮肤会大量出汗,通过体液的蒸发来散热。此时面料的吸湿传递性能是使人感到舒适的重要因素。
[0046]针织物的湿舒适性主要反映贴身穿着的衣服当人体出汗时的湿传递能力,这种湿传递能力又根据人体出汗的多少,分为传递汽态水和液态水。当汗水多时,呈“显汗”状态,此时湿传递是以汽态水和液态水的传递同时进行。以汽态为主的由皮肤到外界的湿传递,主要受到面料的原材料和结构的影响。棉纱线具有较强的吸湿性能,这种吸湿能力不仅表现为它可以吸收液态水,它还可以吸收汽态水。如果汽态水被棉纤维吸收,纤维膨胀,会减少和堵塞了织物的孔隙而阻碍了汗汽的传递。人体皮肤与织物接触面积增大,棉纤维吸收液态的汗水,严重的阻碍了面料中间的孔隙,使人感到闷热,失去了舒适的感觉,而本实用新型线圈与线圈之间增加的空隙正弥补了这一缺陷。
[0047]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采用双面复合组织线圈结构,面料正面和面料反面采用不同的纱线。面料正面采用棉纱线圈,面料反面采用涤纶线圈,面料反面接触人体,涤纶线圈吸汗后迅速将汗液导到面料正面的棉纱线圈上,棉纱线圈吸水性好,棉纱线圈与外界大气层接触,及时将汗液热量扩散到外界,面料反面线圈的未充满系数大于面料正面线圈的未充满系数,使织物的吸湿快干效应更好地发挥。线圈与线圈之间有空隙,可以提高导湿性能和透气性。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048]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料正面和面料反面,所述面料正面和面料反面由棉纱线、氨纶弹性纤维、涤纶长丝交织成的双面复合组织线圈结构,所述棉纱线编织成棉纱线圈,所述氨纶弹性纤维编织成弹性线圈,所述涤纶长丝编织成涤纶线圈,构成面料的一个循环组织单元的结构如下, 面料正面结构为: 棉纱线成圈线圈第一路依次为:棉纱线圈、空隙、棉纱线圈、空隙; 棉纱线成圈线圈第二路依次为:空隙、棉纱线圈、棉纱线圈、空隙; 氨纶弹性纤维成圈线圈第三路依次为:弹性线圈、弹性线圈、弹性线圈、弹性线圈; 棉纱线成圈线圈第四路依次为:棉纱线圈、空隙、棉纱线圈、空隙; 面料反面结构为: 涤纶长丝成圈第一路依次为:空隙、涤纶线圈、空隙、涤纶线圈; 涤纶长丝成圈第二路依次为:涤纶线圈、空隙、涤纶线圈、空隙; 涤纶长丝成圈第三路依次为:涤纶线圈、涤纶线圈、涤纶线圈、涤纶线圈; 涤纶长丝成圈第四路依次为:空隙、涤纶线圈、空隙、涤纶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线圈的未充满系数大于棉纱线圈的未充满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棉纱线的细度为14.5tex,所述氨纶弹性纤维的细度为16.7tex,所述涤纶长丝纤维的细度为16.7tex。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棉纱线圈密度为315个/10cm,所述涤纶线圈的密度为275个/10c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棉纱捻度为260个/10c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新型吸湿快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长丝内设有中空孔洞。
【文档编号】D04B1/16GK203923573SQ201420329602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6日
【发明者】陈彪, 殷翔芝, 朱达成, 徐中桂, 顾辉, 郭杰, 王学敬 申请人:江苏祥和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