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连接式喂纱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49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连接式喂纱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连接式喂纱圈,包括设于针织机底座上方的喂纱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喂纱圈支撑脚,所述的喂纱圈固定于喂纱圈支撑脚上,所述的喂纱圈支撑脚通过固定装置固定于针织机的底座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体连接式喂纱圈,通过将喂纱圈支撑脚固定在底座上,当底座上下移动时,可带动喂纱圈的上下移动,此时,织针与喂纱嘴的移动是同步的,所以进纱的位置并不改变,操作简单方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一体连接式喂纱圈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一体连接式喂纱圈。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针织大圆机是有机架、供纱机构、编织机构、传动机构、润滑除尘(清洁)机构、电气控制机构、牵拉卷取机构和其他辅助机构构成;其中编织机构是针织大圆机的核心所在,其主要包括针筒、上盘、通过支撑座连接在上盘上的喂纱圈、大盘、设于大盘上的底座和设于底座上的三角座等部件。
[0003]在生产布种过程中,布样的厚薄经常需要调整菱角座连接底座的上下来实现,由于传统针织机机型的结构是喂纱圈支撑脚独立的,当需要调整布样厚薄时由于调整菱角座的上下,带动针的上下移动,而针的上下移动又造成进纱位置的改变,此时需调整每个喂纱嘴的位置以保证进纱的最佳位置,这需要花费太长时间来调整。具体如图1所示,喂纱圈16支撑脚17与底座12不相连,支撑脚17固定在上盘19上,而上盘19通过支撑脚18固定在大盘11上,大盘11是固定不动的,当需要调整布的厚薄时,需底座12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菱角座13同时带动织针14,但无法带动喂纱圈16的移动,造成喂纱嘴15与织针14之间的距离移位,使得最佳的进纱位置改变,此时需要调整每个喂纱嘴的位置,影响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不需要调整每个喂纱嘴位置的一体连接式喂纱圈。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一体连接式喂纱圈,包括设于针织机底座上方的喂纱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喂纱圈支撑脚,所述的喂纱圈固定于喂纱圈支撑脚上,所述的喂纱圈支撑脚通过固定装置固定于针织机的底座上。
[0006]优选的,所述的固定装置为螺丝。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体连接式喂纱圈,通过将喂纱圈支撑脚固定在底座上,当底座上下移动时,可带动喂纱圈的上下移动,此时,织针与喂纱嘴的移动是同步的,所以进纱的位置并不改变,操作简单方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现有技术中针织机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体连接式喂纱圈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1]如图2所示,一体连接式喂纱圈,喂纱圈26和喂纱圈支撑脚28,喂纱圈26固定于喂纱圈支撑脚28上,且喂纱圈支撑脚28通过固定螺丝固定于针织机底座22上;具体的,喂纱圈支撑脚28与底座22相连,喂纱圈支撑脚28固定在底座22上而不是大盘21上,上盘27也通过支撑脚29固定于底座22上。当需要调整布的厚薄时,底座22上下移动,进而带动菱角座23同时带动织针24,同时喂纱圈支撑脚28带动喂纱圈26的移动,使织针24与喂纱嘴25的移动是同步的,所以进纱的位置并不改变,操作简单方便,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0012]在上述实施例中,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范性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专利申请后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一体连接式喂纱圈,包括设于针织机底座上方的喂纱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喂纱圈支撑脚,所述的喂纱圈固定于喂纱圈支撑脚上,所述的喂纱圈支撑脚通过固定装置固定于针织机的底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连接式喂纱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装置为螺丝。
【文档编号】D04B15/48GK204237965SQ201420642152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31日
【发明者】陈亚滨, 张远定 申请人:厦门立圣丰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