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53269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



背景技术:

干衣设备(例如干衣机、洗干衣机等)通常包括用于容纳待干燥衣物的衣物容装筒和位于衣物容装筒外部、且与衣物容装筒连通的烘干风道,以通过烘干风道向衣物容装筒内吹送烘干气流。烘干气流流经衣物容装筒时,将衣物容装筒内衣物上残留的水分加热成水蒸汽,水蒸汽随空气流出衣物容装筒进入烘干风道内,并在烘干风道的上游区段被冷凝。冷凝后相对干燥的空气继续沿烘干风道流动并再次进入衣物容装筒内不断循环。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水冷凝或空气冷凝两种方式冷凝由衣物容装筒出来的湿热空气。对于水冷凝的方式,在干衣过程中需要不停地向烘干风道内通入冷水,同时为了尽可能的节水,通入烘干风道内的冷水的流量需要控制得较小,因此这种冷凝方式的冷凝效率较低、水量耗费较大。对于空气冷凝的方式,在干衣过程中需要利用机外室温空气与烘干风道内的湿热空气换热,由于这种方式需要通过管壁交换热量,冷凝效率相当低,导致干衣时间较长,能耗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冷凝效率高、干衣时间短、能耗低的干衣设备。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实现干衣设备干衣过程的零水耗,以节约能源。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干衣设备的干衣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包括衣物容装筒和用于在干衣过程中向所述衣物容装筒吹送烘干气流的烘干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干衣设备还包括:

换热装置,具有吸热部和放热部,所述吸热部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中,以吸收来自所述衣物容装筒的空气的热量,对所述空气进行冷凝,所述放热部设 置于所述烘干风道外,以散发来自所述吸热部的热量;和

液冷装置,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外,且其内充注有循环流动的冷却液,所述液冷装置配置成使得所述放热部的热量散失到所述冷却液中,且使得所述冷却液在所述液冷装置内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将其携带的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

可选地,所述液冷装置包括:

液冷盒,配置成使得所述放热部的热量散失到所述冷却液中;和

微通道换热器,与所述液冷盒连通,且配置成使得来自所述液冷盒的冷却液中携带的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

可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热管、设置于所述蒸发段的第一换热翅片组和设置于所述冷凝段的第二换热翅片组;且

所述蒸发段和所述第一换热翅片组形成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吸热部,所述冷凝段和所述第二换热翅片组形成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放热部。

可选地,所述热管的冷凝段和所述第二换热翅片组设置于所述液冷盒中,以与所述液冷盒中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将所述冷凝段和所述第二换热翅片组的热量散失到该冷却液中。

可选地,所述液冷装置还包括:

散热风机,设置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以促进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进行热量散发。

可选地,所述液冷盒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通过管路连接;且

所述干衣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管路中的水泵,以驱动所述冷却液在所述液冷盒和所述微通道换热器之间循环流动。

可选地,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与所述液冷盒的出液口连通的进液管、与所述液冷盒的进液口连通的出液管、连接在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之间的换热管和设置于所述换热管的换热翅片;且

所述换热管中开设有与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连通的多个微孔通道,以供所述冷却液在其中流动。

可选地,所述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管包括S形的扁平状管体。

可选地,所述烘干风道具有送风口和回风口,所述换热装置的吸热部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的邻近所述回风口的区段内,所述液冷装置设置于所述烘干风道的邻近所述回风口的区段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以上任意所述的干衣设备的干衣方法,包括:

向所述干衣设备的衣物容装筒内供应烘干气流,以利用所述烘干气流干燥所述衣物容装筒内的衣物;

利用所述干衣设备的换热装置的吸热部吸收来自所述衣物容装筒的空气中的热量,以对其进行冷凝;

利用所述干衣设备的液冷装置将所述换热装置的放热部的热量散失于在所述液冷装置循环流动的冷却液中;和

在所述冷却液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利用所述干衣设备的液冷装置将所述冷却液携带的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

本发明的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中,由于干衣设备包括具有吸热部和放热部的换热装置和内部充注有循环流动的冷却液的液冷装置,吸热部位于烘干风道内,放热部位于烘干风道外。因此,换热装置的吸热部能够快速有效地吸收来自衣物容装筒的空气中的热量,并将该热量快速传递至换热装置的放热部,放热部进一步将该热量散发掉,从而使得流向烘干风道的位于吸热部下游的区段中的空气变得相对比较干燥。放热部散发的热量传递至在液冷装置中循环流动的冷却液中,并随冷却液在液冷装置内的循环流动过程中排出干衣设备。由于冷却液与放热部的温差较大,因此放热部的热量散发较快,从而提高了整个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对由衣物容装筒出来的湿热空气携带的水蒸汽具有很高的冷凝效率,缩短了干衣时间,减少了干衣过程中的能耗。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干衣设备及其干衣方法中,由于液冷装置中充注有可在其内循环流动的冷却液,因此当冷却液吸收换热装置放热部的热量后,其携带的热量可随着其自身的循环流动通过液冷装置散失到环境空间中,散失热量后的冷却液又可循环至换热装置的放热部,以继续吸收放热部的热量。由此,液冷装置的冷却液可循环反复使用,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冷却水或其他冷却介质,实现了干衣设备在干衣过程中的零水耗的目的,节约了能源。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去掉其机壳后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换热装置和液冷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图4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干衣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1,干衣设备1一般可包括机壳10,其具有用于向其内投放衣物和从其内将衣物取出的衣物取放孔。衣物取放孔处设置有连接到机壳10上的门体11,以选择性地打开和/或关闭衣物取放孔。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去掉其机壳后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2,干衣设备1一般还包括设置在机壳10内的衣物容装筒、驱动装置12和烘干风道20。衣物容装筒可包括外筒31和用于盛装待干燥衣物的内筒(图中未示出)。驱动装置12用于可控地驱动内筒旋转,以使内筒可转动地设置于外筒31内。具体地,驱动装置12可以为安装在衣物容装筒后面的驱动电机。烘干风道20用于在干衣过程中向衣物容装筒内吹送烘干气流,以干燥衣物容装筒内的衣物。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烘干气流可以为湿度较低的空气流。

特别地,干衣设备1还包括换热装置50,其具有吸热部和放热部,换热装置50吸热部的热量可快速传递至其放热部。吸热部设置于烘干风道20中,以吸收来自衣物容装筒内的空气中的热量,对该空气进行冷凝。放热部设置于烘干风道20的外部,以散发来自吸热部的热量。从衣物容装筒内流出的空气由于携带有大量的水蒸汽,吸热部吸收该空气中的热量(包括空气的显热和水蒸汽的潜热)后,空气中携带的水蒸汽被冷凝成液态水,从而使冷凝后的空气变得相对比较干燥,以再次进入衣物容装筒内对衣物进行干燥。换热装置50吸热部吸收的热量可快速传递至其放热部,并由放热部散失掉。

特别地,干衣设备1还包括设置于烘干风道20外的液冷装置40,其内充注有循环流动的冷却液。液冷装置40配置成使得换热装置50放热部的热量散失到冷却液中,且使得冷却液在液冷装置40内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将其携带的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也就是说,换热装置50的放热部可与液冷装置40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从而放热部的热量被传递至冷却液中。吸收热量后的冷却 液在液冷装置40内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排出干衣设备。由于冷却液与放热部的温差较大,因此放热部的热量散发较快,从而提高了整个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对由衣物容装筒出来的湿热空气携带的水蒸汽具有很高的冷凝效率,缩短了干衣时间,减少了干衣过程中的能耗。同时,由于冷却液可在液冷装置40中循环流动,因此,散失热量后的冷却液又可循环至换热装置50的放热部,以继续吸收放热部的热量。由此,液冷装置40的冷却液可循环反复使用,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冷却水或其他冷却介质,实现了干衣设备1在干衣过程中的零水耗的目的,节约了能源。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液冷装置40可具体为水冷装置,其所使用的冷却液可具体为冷却水,即利用冷却水吸收换热装置50的放热部的热量。在本发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液冷装置40中的冷却液还可以为其他换热效率较高的换热介质。由于冷却液可以循环使用,即使选用换热效率较高、价格稍昂贵的换热介质也不会增加干衣设备1的成本。

图3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换热装置和液冷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为了便于观察换热装置50与烘干风道20的位置关系,图3中还示出了烘干风道20的部分管壁。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液冷装置40包括液冷盒41和微通道换热器42。液冷盒41配置成使得换热装置50放热部的热量散失到冷却液中。微通道换热器42与液冷盒41连通,且配置成使得来自液冷盒41的冷却液中携带的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

具体地,液冷盒41可具有进液口411和出液口412,冷却液可通过进液口411和出液口412持续地进出液冷盒41。为了便于观察液冷盒41内部的结构,图3中省去了液冷盒41的部分侧壁。换热装置50的放热部设置于液冷盒41的内部,以与液冷盒41内的冷却液直接接触,并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地,进液口411可设置于液冷盒41的第一侧壁41a的上部,出液口412可设置于液冷盒41的第二侧壁41b的下部,其中第一侧壁41a和第二侧壁41b为液冷盒4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由此,可便于冷却液经由进液口411流进液冷盒41,并使得冷却液与换热装置50的放热部充分接触后再流出液冷盒41,以充分吸收放热部的热量。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是图4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3至图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42可包括与液冷盒41的出液口412连通的进液管421、与液冷盒41的进液口411连通的出液管422、连接在进液管421和出液管422之间的换热管423 和设置于换热管423的换热翅片424。换热翅片424能够增大微通道换热器4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快速传热,提高换热效率。进一步地,换热管423中开设有与进液管421和出液管422连通的多个微孔通道4231,以供冷却液在其中流动,从而增加冷却液在换热管423中流动的路径长度,提高传热效率。每个微孔通道4231均贯穿整个换热管423的始末端,从而使进液管421中的冷却液经过微孔通道4231流向出液管422。微孔通道4231的设置可以使冷却液在换热管423内流动均匀,以便高效均匀地散热。也就是说,液冷装置40的冷却液可依次通过液冷盒41的出液口412、微通道换热器42的进液管421、换热管423、出液管422和液冷盒41的进液口411在液冷盒41和微通道换热器42之间循环流动。

具体地,由液冷盒41流出的冷却液携带有从换热装置50放热部吸收的热量。当携带有热量的冷却液经进液管421进入换热管423的微孔通道4231时,与换热管432的管壁和设置于换热管423的换热翅片424发生热交换,从而将热量传递至换热管423和换热翅片424。换热管423和换热翅片424进而将热量散失到其所处的环境空间中,以实现冷却液的快速冷却。由此,换热装置50放热部的热量通过液冷装置40散失到环境空间中。热量散失后的冷却液通过微通道换热器42的出液管422流向液冷盒41中,以继续吸收换热装置40放热部的热量。

进一步地,微通道换热器42的换热管423可包括S形的扁平状管体。换热管423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多个平直区段和使该多个平直区段首尾连接的多个弯曲区段,从而使换热管423的管体大致呈S形。换热管423的每个平直区段均呈扁平状,其内部的多个微孔通道沿扁平状管体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换热管423的相邻两个平直区段之间均设置有换热翅片424,换热翅片424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换热管423的平直区段,便于热量的散发。换热管423的S形扁平状管体能够进一步增加冷却液在换热管423中流通的路径长度,提高热量散发的效率。

参见图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液冷装置40还包括散热风机43,其设置于微通道换热器42处,以促进微通道换热器42进行热量散发。具体地,散热风机43可放置于微通道换热器42的上方,以驱动微通道换热器42处的空气流动、促进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进一步地,液冷装置40可包括设置在微通道换热器42的换热翅片424上方的两个散热风机43。散热风机43可以为轴流风机,其吹送方向与换热翅片424的延伸方向平行,从而使得散热风机 43吹送的气流在多个换热翅片424之间的间隙内流动,减小了气流流动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散热风机43运行时的噪音。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本发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散热风机43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风机,例如离心风机或贯流风机。散热风机43的位置也并不限定在换热翅片424的上方,当干衣设备机壳10内的空间允许时,散热风机43还可以位于换热翅片424的下方、侧面或其他便于散发换热管423和换热翅片424热量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液冷盒41与微通道换热器42通过管路44连接。干衣设备1还包括设置于管路44中的水泵45,以驱动冷却液在液冷盒41和微通道换热器42之间循环流动。微通道换热器42可位于液冷盒41的下方,水泵45位于连接液冷盒41进液口411和微通道换热器42出液管422的管路区段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50包括具有蒸发段和冷凝段的热管51、设置于蒸发段的第一换热翅片组52和设置于冷凝段的第二换热翅片组53。蒸发段和第一换热翅片组52形成了换热装置50的吸热部,冷凝段和第二换热翅片组53形成了换热装置50的放热部。进一步地,热管51的冷凝段和第二换热翅片组53设置于液冷盒41中,以与液冷盒41中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将冷凝段和第二换热翅片组53的热量散失到该冷却液中。也就是说,热管51的蒸发段穿过烘干风道20的管壁伸入烘干风道20中,穿设在蒸发段上的第一换热翅片组52位于烘干风道20内。热管51的冷凝段穿过液冷盒41的壁面伸入液冷盒41内部,穿设在冷凝段的第二换热翅片组53位于液冷盒41内。第一换热翅片组52能够扩大热管51的蒸发段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装置50吸热部的换热效率。第二换热翅片组53能够扩大热管51的冷凝段与冷却液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换热装置50放热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装置50整体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换热装置50可包括多根热管51,第一换热翅片组52可包括多个平行组装的第一换热翅片,多个第一换热翅片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通孔,多根热管51的蒸发段穿过多个第一换热翅片的通孔,并与第一换热翅片固定装配在一起。同样地,第二换热翅片组53可包括多个平行组装的第二换热翅片,多个第二换热翅片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通孔,多根热管51的冷凝段穿过多个第二换热翅片的通孔,并与第二换热翅片固定装配在一起。

热管是一种传热效率很高的传热装置(其导热能力远超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其利用热传导原理和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将发热体的热量迅 速传递至发热体外。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热管形式的换热装置,能够将来自衣物容装筒内的湿热空气中的热量快速散发,以进一步提高换热装置的冷凝效率。

根据热管的工作特点,热管可分为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三个区段。当热管的蒸发段被加热时(即从外界吸收热量时),热管内的工质受热而蒸发为蒸汽。蒸汽在压差的作用下流向热管的冷凝段,并在冷凝段放出潜热成为冷凝液,热量通过冷凝段的吸液芯和管壁散失,从而完成热量从高温向低温的传递。冷凝液在吸液芯的毛细力作用下流回蒸发段。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热管51的蒸发段和冷凝段是相对于热管51内部的工质的状态而言的,即热管51吸收热量使其内的工质蒸发为蒸汽的一段为蒸发段,气态的工质放出潜热成为冷凝液的一段为冷凝段。

进一步地,热管51管体的材料可以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或其他材料,以保证换热装置50的热传导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液冷盒41可大致呈长方体,从而在其内限定出大致呈长方体的内部空间区域。第二换热翅片组53的多个第二换热翅片可在液冷盒41内间隔排列,每个第二换热翅片的延伸方向均垂直于液冷盒41的第一侧壁41a和第二侧壁41b,一方面,可便于液冷盒41中的冷却液同时与多个第二换热翅片均匀接触,另一方面,可减小第二换热翅片对冷却液的阻力,便于液冷盒41内的冷却液通过出液口412流出。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壁41a和第二侧壁41b均在竖直方向延伸,第二换热翅片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液冷盒41还可以为截面为扁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的中空盒体,其第一侧壁41a和第二侧壁41b可以是曲面,此时第二换热翅片也可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烘干风道20具有用于向衣物容装筒内送入高温低湿的烘干气流的送风口21和用于接收来自衣物容装筒内的高温高湿的气流的回风口22。换热装置50的吸热部设置于烘干风道20的邻近其回风口22的区段内,以便在高温高湿气体刚从衣物容装筒中流出时即与吸热部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翅片组52的多个第一换热翅片间隔排列,每个该换热翅片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烘干风道20邻近其回风口22的区段内的空气流动方向。具体地,第一换热翅片组52的多个第一换热翅片在水平面内延伸,烘干风道20邻近其回风口22的区段内的空气通过多个第一换热翅片之间的间 隙沿水平方向流动,一方面,可保证空气与第一换热翅片接触的均匀性,另一方面,减小了烘干风道20内的空气流动阻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干衣设备1在干衣过程中的噪音。

进一步地,液冷装置40可设置于烘干风道20的邻近其回风口22的区段下方,避免与干衣设备1的衣物容装筒和/或驱动装置12产生结构上的干涉,同时使干衣设备1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烘干风道20的送风口21可位于外筒31前面的侧上部,烘干风道20的回风口22可位于外筒31后面的侧下部,外筒31前面的侧上部和外筒31后面的侧下部对角相对。也就是说,送风口21和回风口22可大致位于外筒31经由其中心轴线的轴切面的对角线的两个拐角位置。由此,由送风口21进入衣物容装筒的热空气可尽可能地在衣物容装筒内流经最长的路径,以增加热空气与衣物容装筒内的待干燥衣物的接触时间,从而提高干衣效果、缩短干衣时间。具体地,送风口21可位于外筒31筒颈的侧上部,回风口22可位于外筒31筒底的侧下部、且靠近外筒31筒底的边缘。在本发明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烘干风道20及机壳10内的其他结构的安装,送风口21和回风口22还可以位于外筒31的对角相对的其他位置。

为了使空气在衣物容装筒和烘干风道20之间快速有效地循环流通,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干衣设备1还包括循环风机70。循环风机70设置于烘干风道20中,并位于换热装置50吸热部的下游。循环风机70用于驱动烘干气流在烘干风道20和衣物容装筒之间循环流通,以加快干衣设备1的干衣进程。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烘干气流更加有效地蒸发衣物中的水分,干衣设备1还包括加热装置80。加热装置80设置于烘干风道20中,并位于换热装置50吸热部的下游,且配置成对流经其的空气进行加热,以使该空气形成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的热空气。也就是说,加热装置80可提高进入衣物容装筒内的烘干气流的温度。加热装置80在烘干风道20内位于换热装置50吸热部的下游,即先由换热装置50对来自衣物容装筒的气流进行冷凝,再由加热装置80对冷凝后的气流进行加热,避免来自衣物容装筒的气流中的水分在加热过程中再次蒸发进入衣物容装筒影响干衣效果。

进一步地,加热装置80可受控地对流经其的空气进行间断性的加热。例如当送入衣物容装筒内的烘干气流的温度高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可停止加热装置80,以避免烘干气流温度过高对衣物造成伤害。当送入衣物容装筒内的烘干 气流的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可加热装置80,以继续对流经其的空气进行加热操作。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温度例如可以为130℃,第二预设温度例如可以为9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烘干风道20可包括设置有换热装置50吸热部的上游区段20a、设置有循环风机70和加热装置80的下游区段20c和位于上游区段20a和下游区段20c之间的中间区段20b。上游区段20a直接与回风口22连通,下游区段20c直接与送风口21连通。下游区段20c平行于衣物容装筒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至少部分中间区段20b垂直于下游区段20c。由此,可避免烘干风道20内具有较大角度的转弯,便于烘干气流在烘干风道20内快速流动。

具体地,烘干风道20的下游区段20c可位于衣物容装筒的侧上方、且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循环风机70位于下游区段20c邻近中间区段20b的前端,加热装置80位于循环风机70的下游。烘干风道20的下游区段20c可大致呈扁平的管状,加热装置80可以为固定在下游区段20c内的S形管状加热器。烘干风道20的中间区段20b和下游区段20c可组成大致呈L形的风道,至少部分中间区段20b可垂直于下游区段20c向下延伸,上游区段20a可垂直于衣物容装筒的中心轴线在水平面内延伸。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设备的干衣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干衣设备1的干衣方法包括:

向干衣设备1的衣物容装筒内供应烘干气流,以利用烘干气流干燥衣物容装筒内的衣物;

利用干衣设备1的换热装置50的吸热部吸收来自衣物容装筒的空气中的热量,以对其进行冷凝;

利用干衣设备1的液冷装置40将换热装置50的放热部的热量散失于在液冷装置40循环流动的冷却液中;和

在冷却液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利用干衣设备1的液冷装置40将冷却液携带的热量散失到环境空间中。

在利用热空气干燥衣物的过程中,衣物容装筒内的空气可依次通过烘干风道20内的部分换热装置50和加热装置80,然后回到衣物容装筒的内部不断循环。冷却液可在液冷装置40的液冷盒41和微通道换热器42之间循环流动,并且,冷却液在液冷盒41内可快速吸收换热装置50放热部的热量,然后流动至微通道换热器42将其携带的热量快速散发到环境空间中,最后再返回到液 冷盒41中继续吸收换热装置50放热部的热量。随着烘干气流和冷却液的不断循环,衣物容装筒内的衣物即被烘干。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的以上实施例中所称的“上游”和“下游”均是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而言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所涉及的干衣设备意指具有干衣功能的装置或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仅具有干衣功能的干衣机和/或烘干机,还包括具有其他额外功能(例如洗涤功能)的装置,例如同时具有洗涤和干衣功能的洗干衣机。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前”、“后”、“顶”、“底”、“竖直”、“横向”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干衣设备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不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