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7061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横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具备固定沉降片和可动沉降片这两者的横机。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具备具有多个织针的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中,在针床的齿口侧的前端部设置有与各织针并排的沉降片。沉降片是如下部件:在将向织针的针钩供给的针织纱向针床拉入了时,为了避免针织纱整体被向针床侧拉入而进行按压,由此形成将线圈与线圈之间连接的沉降弧。通过利用沉降片形成沉降弧并调整织针的拉入量,而决定在针钩形成的线圈的大小。将决定该线圈的大小的步骤称为“定度”(度決め)。作为具有这种功能的沉降片,可举出不动地在针床的齿口侧的前端固定的固定沉降片(参照专利文献1)、及能够转动地设于该前端的可动沉降片(参照专利文献2)。

固定沉降片不动地设于针床,因此具有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定度的优点。在该固定沉降片的齿口侧的下端附近使针织纱钩挂线材插通,该针织纱钩挂线材具有在拉入织针而形成新的线圈时容易使钩挂于针钩的线圈脱圈的功能。另一方面,可动沉降片除了定度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根据需要进行转动从而将针织物的沉降弧向齿口下方下压而使针织物的编织容易进行的功能。但是,可动沉降片虽然转动但因此在定度的精度方面不如不动的固定沉降片。

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固定沉降片和可动沉降片的各自的优点,也开发了同时设置有固定沉降片和可动沉降片的横机(参照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3的可动沉降片与总是与沉降弧接触的专利文献2的可动沉降片不同,构成为根据需要与沉降弧接触。具体而言,专利文献3的可动沉降片构成为能够在不与沉降弧接触的不作用位置与利用针织纱承受部与沉降弧接触而将沉降弧向齿口下方下压的作用位置之间转动。即,专利文献3的可动沉降片是沉降弧的下压专用的部件,没有定度的功能,定度由固定沉降片进行。通过为这种构成,能够利用固定沉降片高精度地进行定度,且能够利用可动沉降片根据需要按压沉降弧而使编织容易进行。

【在先技术文献】承受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5-856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13202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同时设置有固定沉降片和可动沉降片的横机中,在作用时可动沉降片的针织纱承受部与针织纱接触而将针织纱下压时,若针织纱的张力高,则存在可动沉降片承受该张力而稍微挠曲的情况。该情况下,在并排的固定沉降片与可动沉降片之间形成间隙,担心在该间隙夹入针织纱。特别是在细针距的横机中,由于可动沉降片的厚度薄,因此可动沉降片容易挠曲,而且,由于编织所使用的针织纱细,因此在两沉降片的间隙容易咬入针织纱。若产生针织纱的咬入,则阻碍可动沉降片的转动,担心针织物的品质下降。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在固定沉降片与可动沉降片之间难以夹入针织纱的横机。

本发明的横机具备:针床,设有多个织针;固定沉降片,不动地固定于所述针床的齿口侧,且形成钩挂于所述针床的针织物的沉降弧;及可动沉降片,设置于所述针床上的与所述固定沉降片并排的位置,构成为能够在将所述沉降弧向所述齿口下方下压的作用位置和不与所述沉降弧接触的不作用位置之间转动。设所述可动沉降片的转动方向中的、从所述不作用位置朝向所述作用位置的方向为作用方向时,所述可动沉降片具有针织纱承受部,所述针织纱承受部在向所述作用方向转动时与所述沉降弧接触而将所述沉降弧下压。该本发明的横机所具备的所述可动沉降片在与所述针织纱承受部相邻的位置、且从所述可动沉降片的转动中心观察相比所述针织纱承受部靠近所述转动中心的位置具备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相比所述针织纱承受部向所述作用方向侧突出。另外,规定将利用所述织针的针钩拉入针织纱时的所述针钩中的所述针织纱的钩挂点与所述固定沉降片中的所述针织纱的钩挂点连接的假想线时,所述可动沉降片配置于所述不作用位置时的所述突起部相比所述假想线配置于所述针床的上方侧。

作为本发明的横机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在从所述针床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在所述可动沉降片的全部转动范围上,所述突起部配置于所述固定沉降片的轮廓线的内侧。

作为本发明的横机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所述横机具备针织纱钩挂线材,所述针织纱钩挂线材插通于在所述固定沉降片中的靠所述齿口的部分形成的孔,且沿所述针床的长度方向延伸。该方式中,以在所述可动沉降片位于所述作用位置时,所述突起部挤入所述针织纱承受部与所述针织纱钩挂线材之间的方式,设定所述可动沉降片的转动范围。

【发明效果】

通过为上述构成,可动沉降片向作用方向转动,针织纱承受部与钩挂于固定沉降片的沉降弧接触时,如实施方式的图2所示,突起部5C挤入从织针3的针钩3F到达固定沉降片4的针织纱8与固定沉降片4之间。因此,即使可动沉降片向离开固定沉降片的方向挠曲,也能够防止在固定沉降片与可动沉降片的间隙咬入针织纱。

通过为突起部不从固定沉降片的轮廓线突出的构成,能够防止突起部成为针织物的编织的妨碍。

通过设为可动沉降片位于作用位置时,突起部挤入针织纱承受部与针织纱钩挂线材之间的构成,能够抑制针织纱被夹在针织纱钩挂线材与可动沉降片(特别是突起部)之间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横机所具备的针床的齿口侧附近的部分剖视图。

图2是针床的齿口侧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可动沉降片的概略构成图。

图4中,(A)是表示可动沉降片位于不作用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B)是表示可动沉降片位于即将与针织纱接触之前的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C)是表示可动沉降片位于作用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横机

2针床 2G板槽

20针板 20A薄壁部 20B旋转支承部

3织针 3F针钩

4固定沉降片

40臂部 41定度部

5可动沉降片

50中间部 51前端部 52后端部 53弹性腿片

5A圆弧状部 5B针织纱承受部 5C突起部

6沉降片推片

60片踵 61凹部

7针织纱钩挂线材

8针织纱 80沉降弧

9D作用方向 9X转动中心

10齿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图1~图4说明实施方式的横机1。实施方式的横机1可以是两针床的横机,也可以是四针床的横机。在此处,图1中,仅图示了两针床的横机1所具备的一方的针床2,但在实际的横机1中,与图示的针床2相同的构成的针床隔着双点划线而线对称地配置。另外,图1中,仅图示了针床2所具备的织针3中的具有针钩3F的针本体,图4中仅图示了针本体的针钩3F附近的部分。织针3可以是舌针,也可以是具备具有针钩的针本体和导针片的复合针。

《整体构成》

在横机1所具备的针床2中,形成有沿针床2的长度方向(纸面纵深方向)以一定间隔排列的多个板槽2G,在各板槽2G中嵌入有针板20。相邻的针板20之间作为针槽发挥功能,在该针槽中收纳在前端具有针钩3F的织针3。在这种针床2的齿口10侧的前端部,排列设有固定沉降片4和可动沉降片5(同时参照图2所示的针床2的概略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横机1的与现有结构的主要区别点在于可动沉降片5的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对横机1所具备的各构成中的、与可动沉降片5关系较深的构成进行说明。

《针板》

针板20具备基本上与现有的横机所具备的针板相同的构成。针板20如图2、4所示具备通过齿口10侧的前端部局部较薄而形成的薄壁部20A。薄壁部20A成为配置后述的可动沉降片5的空间。在该薄壁部20A形成有向板槽2G侧呈圆弧状凹陷的旋转支承部20B,在该旋转支承部20B嵌入后述的可动沉降片5的圆弧状部5A。

《固定沉降片》

图4所示的固定沉降片4是由钢等金属材料构成的薄壁的部件,具备弯曲的细长的臂部40、及在臂部40的前端形成的平板状的定度部41。臂部40的一端部(与定度部4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固定于针床2的下部,固定沉降片4相对于针床2不动。另一方面,定度部41向齿口10侧突出,如图2所示成为被夹在相邻的织针3之间的状态。在该定度部41的齿口10侧的下端附近形成有孔,在该孔中插通有沿针床2的长度方向(纸面纵深方向)延伸的针织纱钩挂线材7(图1、4)。

上述固定沉降片4和针织纱钩挂线材7的功能与专利文献1的情况相同。即,如图2所示,固定沉降片4是如下部件:利用织针3的针钩3F将针织纱8向针床2侧(从齿口10分离的一侧)拉入时,为了避免针织纱8整体被向针床2侧拉入而利用定度部41按压针织纱8,形成针织物的沉降弧80。另一方面,针织纱钩挂线材7是如下部件:利用织针3的针钩3F将针织纱8拉入而形成新的线圈时,容易使钩挂于针钩3F的旧线圈脱圈。

《可动沉降片》

可动沉降片5是由钢等金属材料构成的薄壁的部件,如图3所示,能够分为中间部50、前端部51、后端部52、及弹性腿片53。通过中间部50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有圆弧状部5A。如图4所示,可动沉降片5配置于针板20的薄壁部20A,可动沉降片5的圆弧状部5A嵌入到针板20的旋转支承部20B。另外,可动沉降片5的弹性腿片53配置成与薄壁部20A和位于其上部的厚壁部分之间的台阶面滑动接触。通过设置成这种配置,可动沉降片5构成为能够以圆弧状部5A(旋转支承部20B)的曲率中心为转动中心9X(参照图3)而转动。可动沉降片5的转动角度被后述的沉降片推片6限制,成为被夹在图4(A)所示的不与沉降弧80接触的不作用位置与图4(C)所示的与沉降弧80接触的作用位置之间的角度。可动沉降片5总是通过弹性腿片53的弹性而被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力。

上述可动沉降片5还在其前端部51的位置具备针织纱承受部5B和突起部5C。针织纱承受部5B为公知的结构,是在可动沉降片5向作用方向9D转动时与沉降弧80(参照图4(C))接触而将沉降弧80下压的部分。本例的针织纱承受部5B与专利文献3记载的现有的可动沉降片所具备的针织纱承受部同样,形成为直线状。

另一方面,突起部5C是本实施方式的可动沉降片5所特有的构成。突起部5C设置在与针织纱承受部5B相邻的位置、且从可动沉降片5的转动中心9X观察相比针织纱承受部5B靠近转动中心9X的位置。突起部5C相比针织纱承受部5B向作用方向9D侧突出,在本例中形成为大致山型。如图4(A)的圆圈包围的放大图所示,可动沉降片5配置于不作用位置时的突起部5C配置于相比在利用织针3的针钩3F将针织纱8拉入时从针钩3F向固定沉降片4延伸的针织纱8靠针床2的上方侧。上述针织纱8沿着将针钩3F中的针织纱8所钩挂的钩挂点、和固定沉降片4中的针织纱8所钩挂的钩挂点连接的假想线延伸。即,位于不作用位置的可动沉降片5的突起部5C相比上述假想线配置在针床2的上方侧。通过在这样的位置配置突起部5C,利用针钩3F拉入针织纱8时,突起部5C不会与针织纱8接触,突起部5C不会成为线圈的形成的妨碍。该突起部5C如图4(A)~(C)所示,在从针床2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在可动沉降片5的全部转动范围上配置在固定沉降片4的轮廓线(参照加粗的箭头)的内侧。另外,突起部5C如图4(C)的圆圈包围的放大图所示,构成为在可动沉降片5位于作用位置时挤入针织纱承受部5B与针织纱钩挂线材7之间。

本例的可动沉降片5通过包括图1所示的沉降片推片6的驱动机构进行动作。沉降片推片6是在针床2上沿织针3的延伸方向进退的长条状的部件,具备片踵60及凹部61。片踵60设于沉降片推片6的后端侧的位置,是向针床2的上方侧突出的突起。另一方面,凹部61设于沉降片推片6的前端侧的位置,是与针床2的上表面相对的凹陷。该沉降片推片6通过片踵60与在针床2上沿针床的长度方向(纸面纵深方向)往复移动的三角座滑架(未图示)的三角卡合而动作。

在图4(A)所示的状态下可动沉降片5的后端部52抵止于沉降片推片6的下部,可动沉降片5维持在不与针织纱8(沉降弧80)接触的不作用位置。从该状态开始,若三角座滑架的三角向远离齿口10的方向将沉降片推片6的片踵60(参照图1)下拉,则如图4(B)所示,可动沉降片5的后端部52沿着沉降片推片6的凹部61的斜面向针床2的上方摆动。可动沉降片5的前端部51被弹性腿片53向齿口10侧施力,因此若后端部52向针床2的上方移动,则前端部51向齿口10下方下降,针织纱承受部5B与沉降弧80接触。进而若沉降片推片6从齿口10后退,则可动沉降片5的后端部52进而向上方摆动而到达凹部61的最深的位置。由此,如图4(C)所示,前端部51向齿口10下方下降,针织纱承受部5B配置在将沉降弧80向齿口10下方下压的作用位置。

根据以上说明的横机1,若如图4(B)、(C)所示使可动沉降片5向作用方向9D转动,则在针织纱承受部5B与钩挂于固定沉降片4的沉降弧80刚接触之前,如图2所示,突起部5C挤入从织针3的针钩3F到达固定沉降片4的针织纱8与固定沉降片4之间。也可以与图示的例子不同,构成为在针织纱承受部5B与沉降弧80接触的同时,突起部5C挤入针织纱8与固定沉降片4之间。通过挤入该位置的突起部5C,即使在图2的固定沉降片4与可动沉降片5之间形成间隙,也能够限制针织纱8向该间隙移动的情况。本来,如图2所示,突起部5C被针织纱8按压,因此可动沉降片5难以向离开固定沉降片4的方向挠曲,在两沉降片4、5之间难以形成间隙。其结果是,即使是非常小的突起部5C,也能够有效地抑制针织纱8咬入该间隙的情况,能够抑制伴随针织纱的咬入的针织物的品质的下降。在此处,即使是在针织纱承受部5B与沉降弧80接触之后在上述间隙咬入突起部5C的构成,在可动沉降片5挠曲之前,若突起部5C挤入针织纱8与固定沉降片4之间,则也能够抑制上述咬入。

另外,本例的横机1中,如图4(C)所示,构成为在可动沉降片5位于作用位置时,突起部5C也不从固定沉降片4的轮廓线突出。因此,由可动沉降片5下压的沉降弧80沿着固定沉降片4的轮廓线(参照加粗的箭头)移动,突起部5C不会成为针织物的编织的妨碍。

而且,本例的横机1中,如图4(C)所示,构成为在可动沉降片5位于作用位置时,突起部5C挤入针织纱承受部5B与针织纱钩挂线材7之间。因此,能够抑制针织纱8被夹在针织纱钩挂线材7与可动沉降片5(特别是突起部5C)之间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可动沉降片5位于作用位置时,突起部5C配置在针织纱钩挂线材7的后侧(离开齿口10一侧)的构成。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针织纱8被夹入图2所示的固定沉降片4与可动沉降片5之间的情况。

<变形例>

可动沉降片5的整体形状也不限定于实施方式所图示的形状。只要可动沉降片5所具备的针织纱承受部5B与突起部5C的位置关系满足上述的关系,可动沉降片5的整体形状就可以为任何形状。例如,可动沉降片5能够由专利文献2的第3图、第4图所示的大致S字形状的本体和线弹簧构成。另外,可动沉降片5的驱动机构不限定于使用沉降片推片6的构成。例如,也可以如专利文献2的第3图、第4图所示,通过直接按压可动沉降片5的后端部52的三角,来驱动可动沉降片5。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