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层叠无纺布及上述层叠无纺布在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中的使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51516发布日期:2019-03-19 23:2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层叠无纺布及上述层叠无纺布在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中的使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层叠无纺布及上述层叠无纺布在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中的使用。



背景技术:

作为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无纺布,已知有透气性等优异的、具有多个凹部和凸部的无纺布,已知有通过各种方法制造的无纺布,例如已知有使第1片通过一对齿轮辊、在第1片形成凹凸赋形、将具有凹凸赋形的第1片接合于第2片的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制造的无纺布。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这样的复合片的制造方法:第1片和第2片局部地接合从而形成许多个接合部,并且在第1片的除接合部之外的部分形成有凸部,在该复合片的制造方法中,对所述两个片的至少一个片使用在热处理的作用下蓬松度恢复的蓬松恢复性片,使在周面部具有彼此啮合的齿槽的第1辊和第2辊旋转并且向这些辊的啮合部分供给第1片,在沿着第1辊的周面部原封不动地保持第1片而使该第1片从所述啮合部分移动出来后,将第2片以与第1片重叠的方式供给从而将两个片局部地接合而进行复合化,此时,将所述蓬松恢复性片的制造时的滤网相反面设为与重叠的片相对的相对面,在所述两个片接合之前或者接合之后对所述蓬松恢复性片实施热处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5560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复合片的制造方法的目的在于,像其段落[0047]等所记载的那样,通过用起毛的纤维填埋在以往的制造方法中形成的凸部的空隙部从而提高吸液性等,针对专利文献1的复合片而言,如其图1的(b)所示,仍然在凸部具有空隙部。若凸部具有空隙部,则存在阻碍液体透过的倾向,从吸液性的方面考虑,专利文献1的复合片有改善的余地。

因而,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液性和柔软性优异的、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层叠无纺布。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人等发现了一种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层叠无纺布,其具有平面方向和包含上方和下方的厚度方向,包括第1无纺布和配置在第1无纺布的上方的第2无纺布,该层叠无纺布的特征在于,上述层叠无纺布包括:多个凸部,其向上述上方突出,这些凸部分别具有顶部和侧壁部;以及多个凹部,这些凹部分别具备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的轧花部,上述多个凸部分别包括:第1无纺布部分,其由第1无纺布形成,该第1无纺布部分包括第1上表面和第1下表面;以及第2无纺布部分,其由第2无纺布形成,该第2无纺布部分包括第2上表面和第2下表面,构成上述顶部和侧壁部,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向上述上方突出,而且在上述多个凸部各自的上述顶部中,在上述平面方向上取向的纤维的比例大于50%,在上述多个凸部各自的上述侧壁部中,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取向的纤维的比例大于50%。

发明的效果

本公开的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层叠无纺布的吸液性和柔软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层叠无纺布1的立体图。

图2是层叠无纺布1的在图1的ii-ii截面上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层叠无纺布1的主视图。

图4是层叠无纺布1的后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在吸收性物品101的透液性片103中的使用的图。

图6是在图5的vi-vi截面上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层叠无纺布1的制造装置201的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制造装置201的第1辊205、第2辊208及接合辊215的图。

图12是示意地说明层叠无纺布1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3是示意地说明层叠无纺布1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4是示意地说明层叠无纺布1的制造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定义]

·“上方”和“下方”

在本说明书中,“上方”和“下方”分别是指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的、从下表面朝向上表面的方向和从上表面朝向下表面的方向。另外,层叠无纺布的上表面是由第2无纺布形成的面,层叠无纺布的下表面是由第1无纺布形成的面,而且层叠无纺布的上表面包含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上表面,层叠无纺布的下表面包含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下表面。

·“凸部”和“凹部”

在本说明书中,“凸部”和“凹部”是由与层叠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平行的面划分出的。凹部由轧花部形成。此外,在凹部沿预定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例如是槽部的情况)下,轧花部能够在预定方向上连续或者断续地配置,断续地配置的轧花部的轧花部之间的区域也包含在凹部中。凸部向上方突出,其包括顶部和侧壁部。

·与凸部相关的“顶部”和“侧壁部”

在本说明书中,凸部的“顶部”和“侧壁部”分别由第2无纺布部分形成。凸部的“顶部”和“侧壁部”是由中间面划分出的,该中间面在凸部的第2无纺布部分中处于作为最高的点的顶点和作为最低的点的最低点的中间,且与平面方向平行。换言之,凸部的顶部是指第2无纺布部分中的、从顶点到中间面之间的高度所包含的部分,凸部的侧壁部是指第2无纺布部分中的、比中间面低且比最低点高的部分。

使用图2进行说明,中间面57位于凸部25的顶点53和凹部的最低点55之间的高低差dp的中间,凸部25的顶部27是指第2无纺布部分18中的、从顶点53到中间面57之间的区域,凸部25的侧壁部29是指第2无纺布部分18中的、比中间面57低且比最低点55高的区域。

·与第1无纺布部分相关的“第1顶部”和“第1侧壁部”

在本说明书中,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顶部”和“第1侧壁部”是由第1中间面划分出的,该第1中间面处于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的高低差的中间,即处于作为第1上表面的最高的点的第1顶点和作为第1上表面的最低的点的第1最低点的中间,且与平面方向平行。换言之,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顶部是指第1无纺布部分中的、从第1顶点到第2中间面之间的高度所包含的区域,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侧壁部是指第1无纺布部分中的、比第1中间面低且比最低点高的区域。

使用图2进行说明,第1中间面61位于第1上表面9的第1顶点59和第1上表面9的第1最低点63之间的高低差df的中间,第1无纺布部分8的第1顶部13是指第1无纺布部分8中的、从第1顶点59到第1中间面61之间的区域,第1无纺布部分8的第1侧壁部15是指第1无纺布部分8中的、比第1中间面61低且比最低点141高的区域。

·与凸部相关的“实心”

在本说明书中,在凸部的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和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下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为凸部的高度的5%以下的情况下,定义为凸部是“实心”的。针对实心的凸部而言,优选的是,凸部的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和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下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是凸部的高度的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1%以下。

·与凸部相关的“空隙部”

“空隙部”是指凸部的在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和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下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实心的凸部被分为不具有空隙部的方式(凸部的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和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下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为0、即凸部的高度的0%的方式)和具有空隙部的方式(凸部的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和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下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大于凸部的高度的0%且小于等于5%的方式)。另外,从吸液性的方面考虑,优选的是凸部不具有空隙部。

本公开涉及以下的形态。

[形态1]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层叠无纺布,其具有平面方向和包含上方和下方的厚度方向,包括第1无纺布和配置在第1无纺布的上方的第2无纺布,该层叠无纺布的特征在于,

上述层叠无纺布包括:多个凸部,其向上述上方突出,这些凸部分别具有顶部和侧壁部;以及多个凹部,这些凹部分别具备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的轧花部,

上述多个凸部分别包括:第1无纺布部分,其由第1无纺布形成,该第1无纺布部分包括第1上表面和第1下表面;以及第2无纺布部分,其由第2无纺布形成,该第2无纺布部分包括第2上表面和第2下表面,构成上述顶部和侧壁部,

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向上述上方突出,而且

在上述多个凸部各自的上述顶部中,在上述平面方向上取向的纤维的比例大于50%,在上述多个凸部各自的上述侧壁部中,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取向的纤维的比例大于50%。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由于多个凸部分别包括具有预定的形状的第1无纺布部分和具有预定的形状的第2无纺布部分,因此在层叠无纺布自其上表面(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上表面)承受在厚度方向上压下的力时(以下有时称作“层叠无纺布被压下时”),出于第1无纺布部分的形状和第2无纺布部分的形状的原因,层叠无纺布的缓冲性优异。此外,在凸部是实心的情况下,能够将到达了层叠无纺布的上表面(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上表面)的液体迅速地自第2无纺布部分向第1无纺布部分交接,而且即使在凸部不是实心的情况(即凸部具有空隙部的情况)下,也是在层叠无纺布被压下时,向上方突出的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与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下表面接触,空隙部容易消失,能够将到达了层叠无纺布的上表面的液体迅速地自第2无纺布部分向第1无纺布部分交接,因此层叠无纺布的液体的吸液性优异。

此外,在上述层叠无纺布的多个凸部各自的第2无纺布部分中,针对顶部和侧壁部而言,分别是,在上述顶部中,在上述平面方向上取向的纤维(以下有时将“在平面方向上取向的纤维”称作“平面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大于50%,在上述侧壁部中,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取向的纤维(以下有时将“在厚度方向上取向的纤维”称作“厚度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大于50%,因此在平面方向取向纤维的作用下,凸部的顶部的平滑性优异,而且在侧壁部的厚度方向取向纤维的作用下,凸部的缓冲性优异。

根据以上内容,上述层叠无纺布的吸液性和因缓冲感和平滑性而产生的柔软性优异。

[形态2]

根据形态1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在上述多个凸部各自的第2无纺布部分中,第2上表面的纤维的纤度低于第2下表面的纤维的纤度。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的多个凸部各自的第2无纺布部分中,由于第2上表面的纤维的纤度低于第2下表面的纤维的纤度,因此在第2上表面的纤度与第2下表面的纤度之差的作用下,凸部的顶部的平滑性优异,而且凸部的缓冲感优异。

[形态3]

根据形态1或2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在上述多个凸部的各凸部中,第1无纺布部分的纤维密度高于第2无纺布部分的纤维密度。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由于多个凸部的各凸部包括纤维密度较高的第1无纺布部分和纤维密度较低的第2无纺布部分,因此在层叠无纺布被压下时,层叠无纺布的缓冲性优异。此外,由于上述层叠无纺布能够利用纤维密度差将到达了其上表面的液体自凸部的第2无纺布部分向第1无纺布部分吸入,因此液体的吸液性优异。

[形态4]

根据形态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上述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部是实心。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由于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部是实心,因此在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和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下表面之间不存在空隙部的情况、即凸部不具有空隙部的情况下,层叠无纺布能够将到达了其上表面的液体迅速地自第2无纺布部分向第1无纺布部分交接。此外,在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和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下表面之间存在空隙部的情况、即凸部具有空隙部的情况下,在层叠无纺布被压下时,能够使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与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下表面接触,使上述空隙部容易地消失,因此层叠无纺布能够将到达了层叠无纺布的上表面的液体迅速地自第2无纺布部分向第1无纺布部分交接,层叠无纺布的液体的吸液性优异。

[形态5]

根据形态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在上述层叠无纺布的上述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部中,在第1无纺布部分和第2无纺布部分之间还包括粘接层。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的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部中,在第1无纺布部分和第2无纺布部分之间还包括粘接剂层,因此即使在凸部具有空隙部的情况下,也是在层叠无纺布被压下时,凸部的空隙部易于容易地消失。此外,在将上述层叠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即使在对其施加了扭曲等时,也不容易在凸部产生空隙部。其结果,上述层叠无纺布能够长时间地维持吸液性和柔软性优异。

[形态6]

根据形态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第1无纺布是热风无纺布。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由于第1无纺布是热风无纺布,因此在将上述层叠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在干燥时和湿润时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保持第1无纺布部分的形状、特别是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其结果,能够使上述层叠无纺布的吸液性和柔软性优异。

[形态7]

根据形态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第2无纺布是以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上表面成为滤网面的方式配置的热风无纺布。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由于第2无纺布是以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上表面成为滤网面的方式配置的热风无纺布,因此凸部的上表面(第2无纺布的第2上表面)乃至层叠无纺布的平滑性优异。

[形态8]

根据形态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上述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部的第1无纺布部分包括第1顶部和第1侧壁部,并且在第1顶部中,在上述平面方向上取向的纤维的比例大于50%,在第1侧壁部中,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取向的纤维的比例大于50%。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的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部的第1无纺布部分中,由于第1顶部和第1侧壁部分别包括特定量的平面方向取向纤维和厚度方向取向纤维,因此凸部乃至层叠无纺布的缓冲性优异。

[形态9]

根据形态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上述多个凸部分别是沿预定的方向延伸的垄部。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由于多个凸部分别是沿预定的方向延伸的垄部,因此上述层叠无纺布的预定的方向上的平滑性优异。

[形态10]

根据形态9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上述多个凹部分别是在彼此相邻的两个上述垄部之间沿着上述预定的方向延伸的槽部,上述槽部包括沿着上述预定的方向断续地配置的上述轧花部。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由于多个凹部分别是槽部,而且上述槽部包括断续地配置的轧花部,因此上述层叠无纺布的柔软性优异。

[形态11]

根据形态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在上述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部中,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下表面包括平坦的区域。

在上述层叠无纺布中,由于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下表面包括平坦的区域,因此在以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下表面构成非肌肤抵接面的方式将上述层叠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自透液性片向吸收体交接液体的交接性优异。

[形态12]

一种层叠无纺布在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中的使用,其中,该层叠无纺布是形态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

上述使用具有上述的效果。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层叠无纺布及上述层叠无纺布在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中的使用。另外,以下有时将“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层叠无纺布”简称作“层叠无纺布”。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之一(以下称作“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用的层叠无纺布1的立体图。图2是层叠无纺布1的在图1的ii-ii截面上的局部剖视图。图3和图4分别是层叠无纺布1的主视图和后视图。

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具有包含上方tu和下方tl的厚度方向t以及包含第1方向d1和与第1方向d1正交的第2方向d2的平面方向p。此外,层叠无纺布1包括在将其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时形成肌肤抵接面的上表面3和在将其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时与吸收体相面对的下表面5。此外,层叠无纺布1的上表面3是包含第2无纺布部分18的第2上表面19的概念,层叠无纺布1的下表面5是包含第1无纺布部分8的第1下表面11的概念。

层叠无纺布1由第1无纺布7、第2无纺布17、以及配置在第1无纺布7和第2无纺布17之间的粘接层23形成。第1无纺布7包括第1上表面9和第1下表面11。第2无纺布17包括第2上表面19和第2下表面21。

另外,第1无纺布的第1下表面11构成层叠无纺布1的下表面5的一部分,而且第2无纺布的第2上表面构成层叠无纺布1的上表面3的一部分。

层叠无纺布1包括多个凹部31和向上方tu突出的多个凸部25。具体地讲,多个凹部31分别由轧花部41形成,该轧花部41是通过沿着第1方向d1对第1无纺布7和第2无纺布17连续地进行轧花而形成的。

此外,多个凸部25分别是沿第1方向d1延伸的垄部,而且多个凹部31分别是沿第1方向d1延伸的槽部,凸部25(即垄部)和凹部31(即槽部)在第2方向d2上交替地配置。

多个凸部25分别具有侧壁部29和包含顶点53的顶部27。

多个凸部25分别包括由第1无纺布7形成且第1上表面9向上方tu突出的第1无纺布部分8和由第2无纺布17形成的第2无纺布部分18。第1无纺布部分包括第1顶部13和第1侧壁部15,而且第2无纺布部分构成凸部25的顶部27和侧壁部29。此外,第2无纺布部分18的第2下表面21的形状构成为与第1无纺布部分8的第1上表面9的形状相对应。

在多个凸部25各自的顶部27中,平面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大于50%,在多个凸部25各自的侧壁部29中,厚度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大于50%。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在平面方向取向纤维的作用下使凸部25的顶部27的平滑性优异,而且在侧壁部29处的厚度方向取向纤维的作用下使凸部25的缓冲性优异。

此外,在多个凸部25各自的第2无纺布部分18中,第2上表面19的纤维的纤度低于第2下表面21的纤维的纤度。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在第2上表面19的纤度与第2下表面21的纤度之差的作用下使凸部25的顶部27的平滑性优异,而且使凸部25的缓冲感优异。

在多个凸部25的各凸部25中,第1无纺布部分8的纤维密度高于第2无纺布部分18的纤维密度。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在层叠无纺布1自上表面3承受沿厚度方向t压下的力时,层叠无纺布1的缓冲性优异。此外,针对层叠无纺布1而言,由于能够利用纤维密度差将到达了上表面3的液体自凸部25的第2无纺布部分18向第1无纺布部分8吸入,因此层叠无纺布1的液体的吸液性优异。

在多个凸部25的各凸部25中,第1无纺布部分8的第1下表面11包含平坦的区域。换言之,在层叠无纺布1中,除了多个凹部31和与这些凹部31相邻的部分之外,下表面5是平坦的。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在以第1无纺布部分8的第1下表面11构成非肌肤抵接面的方式将层叠无纺布1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从透液性片向吸收体交接液体的交接性优异,进而使吸收性物品的吸液性优异。

在多个凸部25的各凸部25中,粘接层23配置在第1无纺布部分8(的第1上表面9)和第2无纺布部分18(的第2下表面21)之间。具体地讲,粘接层23在凸部25的平面方向p上的整个范围内断续地配置于第1无纺布部分8和第2无纺布部分18之间。此外,虽未图示,但粘接层23在多个凹部31中均在第1无纺布7和第2无纺布17之间在凹部31的平面方向p上的整个范围内断续地配置。

在第1无纺布部分8的第1顶部13中,平面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大于50%,在第1侧壁部15中,厚度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大于50%。通过这样设置,从而使凸部25的缓冲性优异。

图5和图6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在吸收性物品101的透液性片103中的使用的图。具体地讲,图5是具备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作为透液性片103的吸收性物品101的俯视图。图6是吸收性物品101的在图5的vi-vi截面上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5和图6所示,吸收性物品101具有彼此正交的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以及包含上方tu和下方tl的厚度方向t,而且在厚度方向t上依次具备透液性片103、吸收体105以及不透液性片111。吸收体105由吸收芯109和覆盖吸收芯109的芯包层107形成。

另外,吸收性物品101具有侧部片121、用于密封吸收性物品101的端部的密封部123、通过对透液性片103和吸收体105进行轧花而形成的轧花部125、以及用于将吸收性物品101固定于衣物的固定部127,但由于均是在该技术领域中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5和图6所示,作为透液性片103的层叠无纺布1配置为上表面3构成吸收性物品101的肌肤抵接面而且下表面5与吸收体105接触。此外,层叠无纺布1配置为第1方向d1与吸收性物品101的长度方向l相一致且第2方向d2与吸收性物品101的宽度方向w相一致。另外,层叠无纺布1的包含上方tu和下方tl的厚度方向t与吸收性物品101的厚度方向是同一个概念。

在吸收性物品101中,透液性片103同样具有上述的层叠无纺布1的效果。

此外,在吸收性物品101中,由于透液性片103(层叠无纺布1)的多个凸部25的下表面5的平坦的区域在较广范围内与吸收体105、具体地讲是芯包层107接触,因此能够将到达了透液性片103(层叠无纺布1)的肌肤抵接面的液体迅速地向吸收体105交接。

<第2实施方式>

图7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以下称作“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是立体图。

另外,由于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除了后述的部分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包括多个凹部31和向上方tu突出的多个凸部25。多个凸部25分别是沿第1方向d1延伸的垄部,而且多个凹部31分别是沿第1方向d1延伸的槽部,凸部25(即垄部)和凹部31(即槽部)在第2方向d2上交替地配置。

多个凸部25与第1实施方式的凸部相同。多个凹部31的各凹部31包含多个轧花部41,该轧花部41是通过沿着第1方向d1对第1无纺布7和第2无纺布17断续地进行轧花而形成的。此外,多个凹部31的各凹部31在相邻的两个轧花部41之间包含非轧花部43。换言之,多个凹部31的各凹部31包括多个轧花部41和多个非轧花部43,多个轧花部41的各轧花部41和多个非轧花部43的各非轧花部43在第1方向d1上交替地配置。

在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中,在多个凸部25的各凸部25中,第1无纺布部分8的第1下表面11包含平坦的区域,而且在多个凹部31的各凹部31中,多个非轧花部43的下表面5包含平坦的区域。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中,除了多个轧花部41和与这些轧花部41相邻的部分之外,下表面5是平坦的。

通过使层叠无纺布1具有上述的构造、特别是使其具有沿着第1方向d1断续地配置的轧花部41,从而使层叠无纺布1的柔软性优异。

<第3实施方式>

图8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以下称作“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是与图1的ii-ii截面相当的剖视图。

另外,由于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除了后述的部分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3实施方式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由第1无纺布7和第2无纺布17形成,在第1无纺布7和第2无纺布17之间不具有粘接层。

多个凸部25分别由包括第1上表面9和第1下表面11的第1无纺布部分8以及包括第2上表面19和第2下表面21的第2无纺布部分18形成。在层叠无纺布1中,多个凸部25分别在第1无纺布部分8的第1上表面9和第2无纺布部分18的第2下表面21之间具备空隙部51。空隙部51形成于与第2无纺布部分18(凸部25)的顶部27和第1无纺布部分8的第1顶部13在厚度方向t上大致重叠的范围内。通过使多个凸部25分别具有上述的特定的空隙部51,从而能够保持层叠无纺布1的吸液性并提高缓冲性。

<第4实施方式>

图9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以下称作“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图,是立体图。

另外,由于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除了后述的部分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包括多个凹部31和向上方tu突出的多个凸部25。具体地讲,多个凸部25分别具有在厚度方向t上向上方突出的弯曲形状、具体地讲是大致四棱台的形状。此外,在平面方向p上,多个凸部25分别在第1方向d1和第2方向d2上断续地呈交错状配置。

多个凹部31分别由通过对第1无纺布7和第2无纺布17进行轧花而构成的轧花部41形成,其在平面方向p上被相邻的4个凸部包围,而且在平面方向p上呈交错状配置。

针对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而言,由于在将其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其与使用者的接触面积,因此不容易损伤肌肤,而且平面方向上的透气性优异。

<层叠无纺布的制造>

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并没有特别的限制,能通过将公知的方法组合起来而制造。

作为一个例子,能够使用图10~图14所示的制造装置201和制造方法来制造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

图10是示意地表示层叠无纺布1的制造装置201的图。图11是示意地表示制造装置201的第1辊205、第2辊208以及接合辊215的图。制造装置201包括第1热处理装置203、第1辊205、第2辊208、第2热处理装置211、粘接剂涂敷装置213以及接合辊215。针对层叠无纺布1的材料等的输送而言,制造装置201具有输送方向md、与输送方向md正交且沿着输送面的横截方向cd、以及与输送方向md和横截方向cd正交的上下方向td。

另外,在层叠无纺布1的制造装置201中,将层叠无纺布1和构成层叠无纺布1的材料(构件)以第1方向d1与输送方向md相同、第2方向d2与横截方向cd相同、厚度方向t与上下方向td相同的方式输送。因而,在层叠无纺布1的制造方法中,能够将输送方向md换称作与层叠无纺布1和构成层叠无纺布1的材料相关的第1方向d1,将横截方向cd换称作与层叠无纺布1和构成层叠无纺布1的材料相关的第2方向d2,将上下方向td换称作与层叠无纺布1和构成层叠无纺布1的材料相关的厚度方向t。

图10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的制造方法包括第1蓬松恢复工序s1、赋形工序s2、第2蓬松恢复工序s3、涂敷工序s4以及接合工序s5。

[第1蓬松恢复工序s1]

在第1蓬松恢复工序s1中,进行利用第1热处理装置203对从第2材料辊(未图示)开卷出的蓬松恢复前的第2无纺布301进行加热的热处理,形成第2无纺布17。具体地讲,第1热处理装置203沿输送方向md输送蓬松恢复前的第2无纺布301并且对蓬松恢复前的第2无纺布301施加热,使蓬松恢复前的第2无纺布301的蓬松度恢复,形成蓬松度恢复了的第2无纺布17。

在第1热处理装置203中,利用分别设于第1热处理装置203的输送方向md上的两端的夹持辊等来调整蓬松恢复前的第2无纺布301的张力并且将其输送。

作为上述热处理的方法,例如能列举出这样的方法:自蓬松恢复前的第2无纺布301的任一个面(例如在蓬松恢复前的第2无纺布是热风无纺布的情况下是与输送用的滤网接触的滤网面)或者两个面以热风沿蓬松恢复前的第2无纺布301的厚度方向通过的方式供给热风。

[赋形工序s2]

在赋形工序s2中,将第2无纺布17向第1辊205和第2辊208的啮合区域219供给。

第1辊205在其第1外周面206具备沿着输送方向md(旋转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的多个第1齿部207a,该多个第1齿部207a分别在横截方向cd上以预定的节距配置。相邻的两个第1齿部207a之间的区域形成第1凹坑部207b,多个第1齿部207a和多个第1凹坑部207b在横截方向cd上交替地配置。

第2辊208在其第2外周面209具备沿着输送方向md(旋转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的多个第2齿部210a,该多个第2齿部210a分别在横截方向cd上以预定的节距配置。相邻的两个第2齿部210a之间的区域形成第2凹坑部210b,多个第2齿部210a和多个第2凹坑部210b在横截方向cd上交替地配置。

根据图11所示的假想线el1和假想线el2可明确,第1辊205的第1齿部207a和第1凹坑部207b配置为第1齿部207a与第2辊208的第2凹坑部210b啮合、第1凹坑部207b与第2辊208的第2齿部210a啮合。

如图12所示,第1辊205和第2辊208在两者的齿部和槽部相啮合的啮合区域夹持第2无纺布17,对第2无纺布17进行赋形处理,具体地讲,形成朝向第1辊205突出的多个第1弯曲部309和朝向第2辊208突出的第2弯曲部311,形成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

具体地讲,第2无纺布17的在第1辊205的第1齿部207a之间的部分被第2辊208的第2齿部210a自第2下表面21朝向第2上表面19、即朝向第1辊205的第1外周面206推出。由此,在第2无纺布17形成有多个第1弯曲部309。

此外,第2无纺布17的在第2辊208的第2齿部210a之间的部分被第1辊205的第1齿部207a自第2上表面19朝向第2下表面21、即朝向第2辊208的第2外周面209推出。由此,在第2无纺布17形成有多个第2弯曲部311。

在赋形工序s2中,将多个第2弯曲部311分别按压于第1辊205的第1齿部207a和第2辊208的第2外周面209并将它们压缩。由此,在形成第2弯曲部311的纤维的热熔接、塑性变形等的作用下,第2弯曲部311(特别是与第1辊205的第1齿部207a和第2辊208的第2外周面209接触的部分)的形状易于固定。

在赋形工序s2中,优选的是,将多个第1弯曲部309分别在第2辊208的第2齿部210a和第1辊205的第1外周面206之间以不压扁的方式压缩。通过这样设置,从而不容易发生形成第1弯曲部309的纤维的热熔接、塑性变形等,第1弯曲部309的构造(特别是更靠近第2下表面21的构造)不容易固定。其结果,在完成赋形工序s2并使第2辊208自第1辊205分离的情况下,在构成第1弯曲部309的纤维的回弹力(或者弹性力)等的作用下,第2无纺布17的第1弯曲部309的构造(特别是更靠近第2下表面21的构造)易于恢复为利用第2齿部210a进行啮合之前的状态。

接着,维持着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的第2上表面19与第1辊205接触的状态并且使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的第2下表面21自第2辊208分离。此时,如图13所示,由于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的第2上表面19持续地与第1辊205接触,因此维持第1弯曲部309的第2上表面19的弯曲形状,另一方面,第1弯曲部309的第2下表面21欲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即恢复为平面状。

优选的是,第1辊205的温度是比常温(例如25℃)高且比构成第2无纺布17的纤维中的熔点最低的成分的熔点低的第1预定温度。若提高第1辊205的温度,则从赋形的效果来看,能够使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的第1弯曲部309的第2上表面19的弯曲形状更加稳定化。此外,由于在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的内部积蓄有热,因此在第2下表面21自第2辊208分离而使第1弯曲部309的第2下表面21恢复为原来的形状时,能够在由热实现的蓬松恢复的效果的作用下辅助由其回弹力(或者弹性力)实现的恢复。

优选的是,第2辊208的温度是常温以上且小于上述的第1预定温度的第2预定温度。通过这样设置,从而使由第2辊208实现的赋形的效果较小,蓬松恢复的效果较强,更加易于使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的第1弯曲部309的第2下表面21恢复为原来的状态。

第2辊208也可以由不具有导电性的电介质、例如合成树脂(例如尼龙)形成。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在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自第2辊208分离时,在因第2辊208的第2外周面209与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静电的作用下,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的第2下表面21的纤维向第2辊208靠近。由此,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的第2下表面21的纤维向第2辊208的方向升起,能够使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的第2下表面21恢复为更小的凹坑或者平面状。由此,能够通过后述的接合工序s5将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和具备粘接层的第1无纺布307以在它们之间不产生间隙的方式接合起来。其结果,能够将层叠无纺布1的多个凸部25形成为实心、更具体地讲是凸部25不具有空隙部。

另外,多个第1弯曲部309最终构成层叠无纺布1的多个凸部25,多个第2弯曲部311最终构成层叠无纺布1的多个凹部31。

[第2蓬松恢复工序s3]

在第2蓬松恢复工序s3中,进行利用第2热处理装置211对从第2材料辊(未图示)开卷出的蓬松恢复前的第1无纺布305进行加热的热处理,形成第1无纺布7。第2热处理装置211是对片材进行热处理而使片材的蓬松度恢复的装置,与第1热处理装置203相同。具体地讲,第2热处理装置211沿输送方向md输送蓬松恢复前的第1无纺布305并且对蓬松恢复前的第1无纺布305施加热,使蓬松恢复前的第1无纺布305的蓬松度恢复,形成蓬松度恢复了的第1无纺布7。

在第2热处理装置211中,利用分别设于第2热处理装置211的输送方向md上的两端的夹持辊等来调整蓬松恢复前的第1无纺布305的张力并将其输送。

[涂敷工序s4]

在涂敷工序s4中,将第1无纺布7向粘接剂涂敷装置213供给,在第1无纺布7的第1上表面9以预定的图案涂敷粘接剂,形成具备粘接层的第1无纺布307。上述预定的图案例如可以是沿着输送方向md延伸并且在横截方向cd上以预定间隔排列的、具有预定宽度的条纹图案。

上述粘接剂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能够列举出热熔粘接剂。

[接合工序s5]

在接合工序s5中,将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和具备粘接层的第1无纺布307向接合区域221供给,在接合区域221处将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和具备粘接层的第1无纺布307接合起来,形成层叠无纺布1。

接合辊215在其接合辊外周面216与第1辊205的第1齿部207a以及第1凹坑部207b相接合的接合区域221处夹持具有粘接层的第1无纺布307和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从而将它们接合起来。接合辊215在与第1辊205的第1外周面206上的第1预定位置不同的第2预定位置处与第1辊205相面对地配置。接合辊215在其接合辊外周面216具备分别沿着输送方向md(旋转方向)和横截方向cd断续地配置的柱217。

根据图11所示的假想线el1和假想线el2可明确,接合辊215的柱217和第1辊205的第1齿部207a配置为互相面对。接合辊215的柱217及接合辊外周面216与第1辊205的第1齿部207a及第1凹坑部207b在接合区域221处夹持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和具备粘接层的第1无纺布307从而使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的第2下表面21和具备粘接层的第1无纺布307的第1上表面9紧密接触,借助粘接层将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和具备粘接层的第1无纺布307接合起来。此外,在接合辊215的柱217和第1辊205的第1齿部207a之间对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和具备粘接层的第1无纺布307进行轧花,形成轧花部41(凹部31)。利用以上操作来制造层叠无纺布1。

在接合区域221中,由于维持了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的第2上表面19与第1辊205接触的状态,因此易于维持多个第1弯曲部309的第2上表面19的形状。此外,由于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的第2下表面21的形状在赋形工序s2之后恢复为更小的凹坑或者平面状,因此在接合工序s5中,第2无纺布17的第2下表面21的整个面和第1无纺布7的第1上表面9的整个面易于将粘接层23夹在中间而接合在一起。

在第2无纺布17是通过在滤网上输送而制造的无纺布(例如热风无纺布)的情况下,能够将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和具备粘接层的第1无纺布307以与滤网接触的滤网面构成第2上表面19、而且不与滤网接触的非滤网面构成第2下表面21的方式接合起来。

与非滤网面相比,滤网面存在构成无纺布的纤维的纤维密度较高而且表面较平滑的倾向。其结果,在赋形工序s2之后,能够稳定地维持第1弯曲部309的第2上表面19的形状。

另一方面,在第1弯曲部309的第2下表面21处,由于纤维密度较低,因此蓬松度易于较大程度地恢复,易于在厚度方向t上弹性变形,而且发生压曲等塑性变形的纤维较少。其结果,在赋形工序s2之后,在第2辊208自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303分离时,能够在第1弯曲部309的第2下表面21的纤维的回弹力(或者弹性力)的作用下使第1弯曲部309的第2下表面21进一步成为平面状,而且能够使其表面起毛。因而,在形成的层叠无纺布1中,多个凸部25的各凸部25易于成为实心,更具体地讲,多个凸部25的各凸部25不容易具有空隙部。

上述的制造方法是对第2无纺布进行赋形,并将被赋形了的第2无纺布与第1无纺布接合起来的方法(以下有时称作“赋形法”)。

在该技术领域中,作为制造具有多个凸部和多个凹部(以下称作“凹凸构造”)的层叠无纺布的方法,已知有通过向纤网喷吹流体来制造具有凹凸构造的层叠无纺布的方法(以下称作“流体喷吹法”)、利用上层与下层的热卷缩性的差别来制造具有凹凸构造的层叠无纺布的方法(以下称作“热卷缩法”)、利用上层与下层的热伸长性的差别来制造具有凹凸构造的层叠无纺布的方法(以下称作“热伸长法”)。

与流体喷吹法、热卷缩法及热伸长法相比较,由于赋形法可以将市面上销售的无纺布直接用作材料,因此利用赋形法制造的无纺布在成本的方面较为有利。此外,与流体喷吹法、热卷缩法及热伸长法相比较,赋形法在能够与要制造的层叠无纺布的期望的功能(例如吸液性、触感)相应地选择容易得到的各种市面上销售的无纺布这一点上较为有利。

此外,与流体喷吹法、热卷缩法及热伸长法相比较,赋形法在能够简单地制造厚度较厚的(蓬松度较高的)层叠无纺布这一点上较为有利。

<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

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应用于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作为透液性片,可以具有通常的单位面积重量,例如可以具有10g/m2~80g/m2、优选为20g/m2~5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

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优选以20质量部~80质量部和80质量部~20质量部、更优选以30质量部~70质量部和70质量部~30质量部、进一步优选以40质量部~60质量部和60质量部~40质量部的比例(单位面积重量比)包含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另外,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仅由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形成的情况下,上述“质量部”能够换称作“质量%”。

在本说明书中,如下地测量层叠无纺布等片状物的单位面积重量。

(1)自片状物取下10片100mm×100mm的尺寸的试样,测量各试样的质量,

(2)通过用各试样的质量(g)除以各试样的面积(m2),从而计算各试样的单位面积重量。

(3)计算共计10个试样的单位面积重量的平均值,采用该平均值作为单位面积重量。

在本说明书中,针对第1无纺布与第2无纺布的比例而言,能够通过对层叠无纺布实施冷却喷涂等,使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自层叠无纺布分离,按照上述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测量方法来计算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各自的单位面积重量,根据它们的单位面积重量求出上述比例。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分别只要能够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就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它们的例子,能够列举出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点粘合无纺布、水刺无纺布、针刺无纺布、熔喷无纺布以及上述无纺布的组合(例如sms等)等。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均优选为热风无纺布。

构成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的各自的纤维的纤度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优选处于0.5dtex~30.0dtex、更优选处于0.7dtex~20.0dtex、进一步优选处于1.0dtex~10.0dtex的范围内。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的多个凸部各自的第2无纺布部分中,优选的是,第2上表面的纤维的纤度低于第2下表面的纤维的纤度。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在第2上表面的纤度与第2下表面的纤度之差的作用下使凸部的顶部的平滑性优异,而且使凸部的缓冲感优异。

从该方面考虑,第2无纺布能够是如下这样的无纺布: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上表面包含优选为0.5dtex~10.0dtex、更优选为0.7dtex~5.0dtex的纤度的纤维、而且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下表面包含优选为1.0dtex~10.0dtex、更优选为1.5dtex~5.0dtex的纤度的纤维。此外,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下表面的纤度与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上表面的纤维的纤度之差优选为0.2dtex~2.0dtex,更优选为0.5dtex~1.5dtex。

在制造第2无纺布时,能够通过层叠纤度不同的多个纤网来调整第2无纺布的第2上表面的纤度和第2下表面的纤度。

另外,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层叠无纺布的多个凸部各自的第2无纺布部分中,第2上表面的纤维的纤度与第2下表面的纤维的纤度相同,而且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第2上表面的纤维的纤度高于第2下表面的纤维的纤度。

第2无纺布优选是在制造无纺布时通过在滤网上进行输送而制造的,具有滤网面。在本说明书中,与无纺布相关的滤网面是指在制造无纺布时与输送用的滤网接触的面。

还优选的是,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是蓬松恢复性的无纺布,被进行了蓬松恢复处理。

作为上述蓬松恢复性的无纺布,能够列举出包含热伸长性纤维的无纺布。作为上述热伸长性纤维,例如能够列举出日本特开2007-182662号公报等所记载的纤维。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能够如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所示,多个凸部分别是在平面方向上为线状、即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部分(垄部)。在本公开的无纺布中,能够如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所示,多个凹部分别是在平面方向上为线状、即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部分(槽部)。

作为多个凸部是多个垄部、多个凹部是多个槽部的例子,能够是,多个凸部是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垄部,多个凹部是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个槽部,多个垄部和多个槽部分别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交替地配置。通过这样设置,使得使用者在沿着第1方向触碰层叠无纺布的情况下能够感受到层叠无纺布的平滑性。

在多个凸部是多个垄部、多个凹部是多个槽部的情况下,多个垄部之间的节距优选为1.0mm~10.0mm,更优选为1.5mm~7.0mm。这是从透液性和缓冲感的方面考虑的。

多个垄部各自的高度优选为0.3mm~10.0mm,更优选为0.5mm~5.0mm。这是从吸液性和缓冲感的方面考虑的。若垄部的高度过高,则存在吸液性较差的倾向,而且若垄部的高度过低,则存在缓冲感较差的倾向。

也可以是,多个槽部的各槽部包括通过对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进行轧花而形成的轧花部,是通过对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以将粘接剂等夹在中间的方式进行轧花而形成的轧花部。

在多个槽部的各槽部中,也可以如第1实施方式和第3实施方式所示,轧花部在第1方向上连续地配置。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在将层叠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易于使到达了透液性片的肌肤抵接面的液体沿着槽部的轧花部扩散,进而吸收体能够高效地吸收液体,因此液体不容易泄漏。

在多个槽部的各槽部中,也可以是,轧花部在第1方向上断续地配置。通过这样设置,从而使槽部的刚度降低,在将层叠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穿着者不容易感受到吸收性物品的硬度。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能够如第4实施方式所示,多个凸部和多个凹部均在平面方向上为点状。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存在层叠无纺布的特别是平面方向上的透气性优异的倾向。

点状的多个凸部在平面方向上例如能够呈交错状配置。此外,多个凹部在平面方向上例如能够呈交错状配置。

点状的多个凸部之间的节距优选为1.0mm~10.0mm、更优选为1.5mm~7.0mm。这是从透液性和缓冲感的方面考虑的。

点状的多个凸部各自的高度优选为0.3mm~10.0mm、更优选为0.5mm~5.0mm。这是从透液性和缓冲感的方面考虑的。

通过将层叠无纺布浸渍于液氮,接着将浸渍后的层叠无纺布截断成两片,用显微镜、例如电子显微镜或者光学显微镜观察其截面并测量其高度,从而对多个凸部的高度和多个凹部的高度进行测量。

凸部的高度是指层叠无纺布的上表面中的、作为凸部的最高的点的顶点和凸部的下表面(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下表面)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此外,凹部的高度是指层叠无纺布的上表面中的、作为凹部的最高的点的顶点和凹部的下表面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优选的是,凸部的上表面(即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上表面)的顶点在层叠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配置于凸部的中央(在凸部是垄部的情况下是垄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优选的是,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下表面具有与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相对应的形状。这是从使凸部不具有空隙部、或者即使在凸部具有空隙部的情况下也减小空隙部的方面考虑的。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的多个凸部各自的顶部中,平面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大于50%、更优选为大于60%、进一步优选为大于70%。通过这样设置,从而使凸部的顶部的平滑性优异。

此外,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的多个凸部各自的侧壁部中,厚度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大于50%、更优选为大于60%、进一步优选为大于70%。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在侧壁部的沿厚度方向取向的纤维的作用下,使凸部的缓冲性优异。

此外,特别优选的是,在沿层叠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与凸部的顶部重叠的范围内满足与侧壁部中的厚度方向取向纤维相关的上述的比例。这是从凸部的缓冲性的方面考虑的。

在本说明书中,如下地测量平面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和厚度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

(1)切断层叠无纺布,制作样本。

(2)使用株式会社基恩士制的数码显微镜vhx-100拍摄沿着与样本的截面垂直的方向观察到的放大图像。放大图像是以能够测量50根以上的纤维这样的倍率被放大的图像,放大倍率例如为20倍~50倍。在拍摄放大图像时,将焦点对准样本的截面的最近前的纤维(除了不规则地散出到近前的纤维之外),设定拍摄深度(进深)。将放大图像作为3d图像而制作在pc画面上。

(3)将3d图像变换为2d图像,在2d图像上描出与样本的厚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多个线,统计相对于样本的厚度方向以大于-45度且小于+45度的角度取向的纤维(厚度方向取向纤维)的根数。

(4)同样地,在2d图像上描出与样本的平面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多个线,统计相对于样本的平面方向以大于-45度且小于+45度的角度取向的纤维(平面方向取向纤维)的根数。

(5)根据厚度方向取向纤维的根数和平面方向取向纤维的根数来计算它们的比例。

(6)在凸部的不同的部位重复(1)~(5)共计10次,采用平均值。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的多个凸部的各凸部中,优选的是,第1无纺布部分的纤维密度高于第2无纺布部分的纤维密度。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在按压层叠无纺布时,层叠无纺布的缓冲性优异。此外,由于上述层叠无纺布能够利用纤维密度差将到达了其上表面(第2无纺布部分的第2上表面)的液体从凸部的第2无纺布部分向第1无纺布部分吸入,因此吸液性优异。

在本说明书中,纤维密度是指每单位体积的纤维的质量。

将层叠无纺布浸渍于液氮,接着将浸渍后的层叠无纺布截断为两片,利用显微镜、例如电子显微镜或者光学显微镜对其截面拍摄多张图像,通过目测来判断上述纤维密度的高低。

在本说明书中,通过将层叠无纺布浸渍于液氮,接着将浸渍后的层叠无纺布以通过凸部的顶点的方式截断为两片,利用显微镜、例如电子显微镜或者光学显微镜观察其截面,测量空隙部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判断上述最大距离。

在图8中,上述最大距离表示为dmax。如图8所示,一般来讲,最大距离dmax存在于在厚度方向t上与凸部25的顶点53重叠的位置。

另外,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例如在层叠无纺布包含粘接层的情况下,例如能够通过对粘接层进行着色来辨别多个凸部各自的第1无纺布部分与第2无纺布部分之间的分界。

此外,针对层叠无纺布而言,在第1无纺布部分和第2无纺布部分之间不包含追加的层的情况下,能够根据构成第1无纺布部分和第2无纺布部分的纤维的种类、纤度、取向性等综合地辨别第1无纺布部分和第2无纺布部分之间的分界。

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可以在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之间具备粘接层。作为构成上述粘接层的粘接剂,能够列举出在该技术领域中作为热熔粘接剂而公知的粘接剂等。

上述粘接层也可以在整个平面方向上涂布于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之间,但考虑到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应用于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优选的是将上述粘接剂断续地涂布。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在第1无纺布和第2无纺布之间具备粘接层的情况下,上述粘接层在平面方向上优选配置于在厚度方向上与凸部的顶点重叠的范围内,更优选配置于在厚度方向上与凸部的顶部重叠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配置于整个凸部。这是从将凸部设为实心、更优选为凸部不具有空隙部的方面考虑的。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具备上述粘接层的情况下,可以是层叠无纺布以优选为2g/m2~10g/m2、更优选为4g/m2~7g/m2的单位面积重量具备粘接层。这是从将第1无纺布部分和第2无纺布部分在不妨碍液体的透过的前提下接合起来的方面考虑的。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部的第1无纺布部分包括第1顶部和第1侧壁部,在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顶部中,平面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大于50%、更优选为大于55%、进一步优选为大于60%。此外,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在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部的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侧壁部中,厚度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大于50%、更优选为大于55%、进一步优选为大于60%。通过这样设置,从而使第1无纺布部分作为凸部的基础发挥作用,使凸部乃至层叠无纺布的缓冲性优异。

另外,如上所述地测量平面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和厚度方向取向纤维的比例。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在多个凸部的各凸部中,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优选的是,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顶部在层叠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与凸部的顶部重叠,更优选的是,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顶部在层叠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与凸部的顶部一致,进一步优选的是,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顶点在层叠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与凸部的顶点一致。这是从本公开的效果的方面考虑的。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在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部的第1无纺布部分包括第1顶部和第1侧壁部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顶部和凸部的顶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更优选为大致一致。这是从本公开的效果的方面考虑的。

还优选的是,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侧壁部和凸部的侧壁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更优选为大致一致。这是从本公开的效果的方面考虑的。

还优选的是,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顶点和凸部的顶点在厚度方向上大致一致。这是从本公开的效果的方面考虑的。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顶点的高度具有该第1无纺布部分所属的凸部的高度的、优选为5%~90%、更优选为10%~80%的高度。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存在凸部的缓冲性和吸液性优异的倾向。

另外,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顶点的高度是指第1顶点和第1下表面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的多个凸部的各凸部中,优选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顶点的高度是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上表面的最低点即第1最低点的高度的1.5倍~100倍,更优选为2倍~80倍。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存在凸部的缓冲性和吸液性优异的倾向。

另外,上述第1最低点的高度是指第1最低点和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下表面之间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

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中,优选的是,在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部、优选为在多个凸部中的全部凸部,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下表面包括平坦的区域。通过这样设置,从而在将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向吸收体交接液体的交接性优异。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坦的区域是指,在某个面中,最高的部分和最低的部分的厚度方向上的高低差为凸部的高度的5%以下的区域。

使用二维激光位移计测量上述高低差。作为上述二维激光位移计,例如能列举出基恩士株式会社制的高精度二维激光位移计lj-g系列(型号:lj-g030)。

针对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而言,优选的是,在多个凸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凸部、优选为在多个凸部中的全部凸部,第1无纺布部分的第1下表面至少在沿层叠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与凸部的顶部重叠的范围内包括平坦的区域。这是从在将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片的情况下向吸收体交接液体的交接性的方面考虑的。

作为使用本公开的层叠无纺布的上述吸收性物品,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能够列举出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一次性尿布、隔尿垫等。

附图标记说明

1、层叠无纺布;3、上表面;5、下表面;7、第1无纺布;8、第1无纺布部分;9、第1上表面;11、第1下表面;13、第1顶部;15、第1侧壁部;17、第2无纺布;18、第2无纺布部分;19、第2上表面;21、第2下表面;23、粘接层;25、凸部;27、顶部;29、侧壁部;31、凹部;41、轧花部;43、非轧花部;51、空隙部;53、顶点;55、最低点;57、中间面;59、第1顶点;61、第1中间面;63、第1最低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