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苗族刺绣服饰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97484阅读:11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服饰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苗族刺绣服饰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刺绣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其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中国的刺绣源远流长,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颇有影响,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在刺绣行业中,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享誉国内外。

现有的刺绣服饰经长时间穿洗,容易起球、褪色,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刺绣方法进行改进,以克服或缓解刺绣服饰耐磨性差及容易褪色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苗族刺绣服饰的制作方法,该制作方法简单、易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苗族刺绣服饰,由上述苗族刺绣服饰的制作方法制作而得,该苗族刺绣服饰耐磨性强、不易褪色且整体质感较佳。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一种苗族刺绣服饰的制作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用裹有蜡层的绣线于印有图案的绣料表面绣制图案,得到刺绣初品,于刺绣初品涂覆护色剂,整烫,得到刺绣品;缝制刺绣品。

护色剂包括2-3重量份的醋酸、0.4-0.7重量份的三甲胺、0.05-0.1重量份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5-1重量份的木质素磺酸钾、0.4-0.6重量份的油酸钠、1.5-1.7重量份的聚乙二醇和0.06-0.08重量份的三元乙丙橡胶。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苗族刺绣服饰,由上述苗族刺绣服饰的制作方法制作而得。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苗族刺绣服饰及其制作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蜡层可对绣线起到较佳的润滑作用,不仅可防止其在绣制过程中摩擦起球,提高刺绣服饰的耐磨性,而且还能避免摩擦过程中对刺绣服饰色泽产生影响,造成图案模糊。

醋酸性质较为温和,能够起到较好的固色效果,有效保持刺绣初品的初始颜色。三甲胺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能够使刺绣初品具有一定的柔软性,从而降低摩擦系数,提高耐磨性。

木质素磺酸钾具有一定的粘度,可增强护色剂中在刺绣初品的附着力。并且还有利于分散油酸钠、聚乙二醇和三元乙丙橡胶,使各护色剂成分混合均匀。

油酸钠作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佳地去污护色作用,能使刺绣初品的色泽较为柔和。并且,油酸钠可使刺绣初品具有一定的防水能力,从而避免苗族刺绣服饰接触部分液体而产生褪色现象。

聚乙二醇能够使整个护色剂缓慢作用,延长护色剂的作用时间。三元乙丙橡胶可与油酸钠配合,增强苗族刺绣服饰的防水、防潮和护色效果。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苗族刺绣服饰的制作方法简单、易操作。经上述制作方法制作而得的苗族刺绣服饰耐磨性强、不易褪色且整体质感较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苗族刺绣服饰及其制作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本实施例的苗族刺绣服饰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绣制图案、护色、整烫和缝制步骤。

具体地,可先确定需绣制的图案,然后将选好的图案制成版印制于绣料表面。根据图案所需的颜色和细腻程度选择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绣线,用多个绣针分别对应穿系不同的绣线并按照绣料所印制的图案绣制,得到刺绣初品。

较佳地,绣制前,将绣线裹上蜡层。具体地,上述绣线可经以下步骤得到:于40-55℃的第一溶液中浸泡绣线,冷却至绣线的表面凝固蜡层。

可选地,第一溶液例如可以包括3-4重量份的蒙旦蜡、1-2重量份的月桂酸、0.2-0.3重量份的聚甲基丙烯酸、0.5-0.7重量份的甘油一硬脂酸酯和0.9-1.1重量份的聚乙烯醇。

其中,蒙旦蜡在所有蜡产品中具有高度的透明性,且其挥发性较低,相容性较好,能与第一溶液中的其它成分充分混合。蒙旦蜡凝固于绣线表面,透明性佳,能够避免对色泽产生视觉影响。

月桂酸能够调节第一溶液的酸碱度,一方面能够提高浸泡效果,另一方面还能使浸泡后的绣线能够达到与皮肤直接接触的标准。

聚甲基丙烯酸和聚乙烯醇能够在绣线表面形成高分子膜,定向排列,使得微原纤维得到一定的压制从而不能伸展,避免绣线在绣制过程中相互摩擦起球,造成图像模糊的现象。

甘油一硬脂酸酯具有长效抗静电作用,能够降低绣线之间的摩擦系数,减少静电荷产生,从而也能起到避免绣线起球。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溶液的温度优选为45-50℃。该温度范围不仅能够使蒙旦蜡充分熔化,而且还不会对其它成分的作用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相应地,绣线在第一溶液中的浸泡时间优选为15-30min,此时间内,第一溶液的作用成分能够充分分布于绣线的各个区域,提高绣线的耐磨和护色效果。

优选地,绣线表面凝固的蜡层的厚度为0.8-1mm。该厚度的蜡层不会影响刺绣服饰外观,并且,在绣制过程中,蜡层可基本摩擦除掉,以避免对肌肤产生不良影响。

承上,蜡层可对绣线起到较佳的润滑作用,不仅可防止其在绣制过程中摩擦起球,提高刺绣服饰的耐磨性,而且还能避免摩擦过程中对刺绣服饰色泽产生影响,造成图案模糊。

作为可选地,在绣制过程中,就图案中颜色较深的区域可以采用“田”字形针法进行绣制,也即以“田”字形作为单元进行绣制。所谓针法是指刺绣中的运针方法,也是刺绣中针脚线条的组织形式,每一种针法均有一定的组织规律与独特的表现效果。而针脚则是指两个针眼之间绣出的绣线线条。

具体地,“田”字形针法包括横针和竖针。其中,横针包括上横针、中横针和下横针,竖针包括左竖针、中竖针和右竖针。较佳地,横针和竖针相互垂直,上横针、中横针和下横针相互平行,左竖针、中竖针和右竖针相互平行。

上横针、下横针、左竖针和右竖针围成“田”字形单元中最大的“口”字形区域,中横针和中竖针位于该“口”字形区域内,并将该“口”字形区域分割成四个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四个小“口”字形区域。四个小“口”字形区域可以为面积相等,也可以面积不等。

更佳地,每个横针所具有的两个针脚与其分别指向的两个竖针之间具有间隙,每个竖针所具有的两个针脚与其分别指向的两个横针之间也具有间隙。间隙长度优选为2-3mm。横针与竖针之间设置间隙一方面能够便于多层次、多批次的绣制,另一方面还可充分发散绣线的线光,使苗族刺绣服饰色泽柔和。

较佳地,上述绣制过程可以利用绣针和绣线在印有图案的绣料表面分至少两批次绣制“田”字形单元。根据深浅的区别,例如可以分两批次、三批次、四批次和五批次绣制。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与在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中至少有一个“口”字形区域交叉。此交叉可以是完全重合,也可以是部分重叠。

当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与在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部分重叠时,优选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针脚长度小于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针脚长度。该针脚长度指两个针眼之间绣线线条的长度。通过分批次并用不同针脚长度绣制,其一可增强刺绣图案的层次感,其二可通过相互重叠,增加重叠部位的厚度,提高耐磨性,其三可通过后批次的绣线将前批次的绣线部分遮盖,适当减弱前批次的绣线的线光,与上述横针与竖针之间设置的间隙相配合,进一步提高苗族刺绣服饰色泽柔和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绣线细于在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绣线,从而与不同批次所具有的不同针脚长度配合,进一步地增强苗族刺绣服饰的画面层次感。此外,不同批次的绣线通过粗细不同能够达到使最终刺绣表面较为平整,避免部分线条突出容易发生摩擦现象。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可将刺绣初品涂覆护色剂。作为可选地,护色剂例如可以包括2-3重量份的醋酸、0.4-0.7重量份的三甲胺、0.05-0.1重量份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5-1重量份的木质素磺酸钾、0.4-0.6重量份的油酸钠、1.5-1.7重量份的聚乙二醇和0.06-0.08重量份的三元乙丙橡胶。

其中,醋酸性质较为温和,能够起到较好的固色效果,有效保持刺绣初品的初始颜色。

三甲胺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能够使刺绣初品具有一定的柔软性,从而降低摩擦系数,提高耐磨性。

木质素磺酸钾具有一定的粘度,可增强护色剂中在刺绣初品的附着力。并且,木质素磺酸钾还有利于分散油酸钠、聚乙二醇和三元乙丙橡胶,使各护色剂成分混合均匀。

油酸钠作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佳地去污护色作用,能使刺绣初品的色泽较为柔和。此外,将其作为护色剂成分之一用于刺绣初品,可使刺绣初品具有一定的防水能力,从而避免苗族刺绣服饰接触部分液体而产生褪色现象。

聚乙二醇能够使整个护色剂缓慢作用,延长护色剂的作用时间。

三元乙丙橡胶为乙烯、丙烯以及非共轭二烯烃的三元共聚物,具有优越的耐氧化能力,但吸水率较差。将其作为护色剂的成分之一,可与油酸钠配合,增强苗族刺绣服饰的防水、防潮和护色效果。

承上,本实施例中的护色剂具有较强的附着力,能够与苗族刺绣服饰充分结合。该护色剂不仅能够防水、护色,提高刺绣初品的耐磨性,并且还具有缓释作用,从而延长护色和耐磨时间,使色泽保持柔和,质感较佳。也即上述护色剂能够同时对刺绣服饰达到耐磨和护色效果。

接着,对护色后的刺绣初品进行整烫,得到刺绣品。整烫可使苗族刺绣服饰平整,触感良好。然后按照需要缝制所得的刺绣品即可。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以植物作为苗族刺绣衣服需绣制的图案,将该图案制成版印制于绣料表面。

根据图案所需的颜色和细腻程度选择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绣线,将所选的绣线于40℃的第一溶液中浸泡30min,然后冷却浸泡后的绣线至其表面凝固厚度为0.8mm的蜡层。用多个绣针分别对应穿系浸泡后的不同颜色的绣线。

采用“田”字形针法对植物颜色较深的区域进行绣制。于绣料表面分两批次绣制“田”字形单元。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与在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中有一个“口”字形区域完全重合。每个横针所具有的两个针脚与其分别指向的两个竖针之间留有2mm的间隙,每个竖针所具有的两个针脚与其分别指向的两个横针之间也留有2mm的间隙。其它颜色较浅的区域则采用常用的针法绣制。

将绣好的刺绣初品涂覆护色剂,然后整烫,得到刺绣品。按照需要缝制所得的刺绣品,得到苗族刺绣衣服。

其中,第一溶液含有3重量份的蒙旦蜡、2重量份的月桂酸、0.2重量份的聚甲基丙烯酸、0.7重量份的甘油一硬脂酸酯和0.9重量份的聚乙烯醇。

护色剂含有2重量份的醋酸、0.7重量份的三甲胺、0.05重量份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重量份的木质素磺酸钾、0.4重量份的油酸钠、1.7重量份的聚乙二醇和0.06重量份的三元乙丙橡胶。

实施例2

以动物作为苗族刺绣帽所需绣制的图案,将该图案制成版印制于绣料表面。

根据图案所需的颜色和细腻程度选择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绣线,将所选的绣线于55℃的第一溶液中浸泡15min,然后冷却浸泡后的绣线至其表面凝固厚度为1mm的蜡层。用多个绣针分别对应穿系浸泡后的不同颜色的绣线。

采用“田”字形针法对动物颜色较深的区域进行绣制。于绣料表面分三批次绣制“田”字形单元。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与在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中有三个“口”字形区域完全重合。每个横针所具有的两个针脚与其分别指向的两个竖针之间留有3mm的间隙,每个竖针所具有的两个针脚与其分别指向的两个横针之间也留有3mm的间隙。其它颜色较浅的区域则采用常用的针法绣制。

将绣好的刺绣初品涂覆护色剂,然后整烫,得到刺绣品。按照需要缝制所得的刺绣品,得到苗族刺绣帽。

其中,第一溶液含有4重量份的蒙旦蜡、1重量份的月桂酸、0.3重量份的聚甲基丙烯酸、0.5重量份的甘油一硬脂酸酯和1.1重量份的聚乙烯醇。

护色剂含有3重量份的醋酸、0.4重量份的三甲胺、0.1重量份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5重量份的木质素磺酸钾、0.6重量份的油酸钠、1.5重量份的聚乙二醇和0.08重量份的三元乙丙橡胶。

实施例3

以人物作为苗族刺绣腰带所需绣制的图案,将该图案制成版印制于绣料表面。

根据图案所需的颜色和细腻程度选择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绣线,将所选的绣线于45℃的第一溶液中浸泡30min,然后冷却浸泡后的绣线至其表面凝固厚度为0.8mm的蜡层。用多个绣针分别对应穿系浸泡后的不同颜色的绣线。

采用“田”字形针法对人物颜色较深的区域进行绣制。于绣料表面分四批次绣制“田”字形单元。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与在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中至少有一个“口”字形区域重叠。每个横针所具有的两个针脚与其分别指向的两个竖针之间留有2mm的间隙,每个竖针所具有的两个针脚与其分别指向的两个横针之间也留有2mm的间隙。其它颜色较浅的区域则采用常用的针法绣制。

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针脚长度小于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针脚长度。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绣线细于在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绣线。

将绣好的刺绣初品涂覆护色剂,然后整烫,得到刺绣品。按照需要缝制所得的刺绣品,得到苗族刺绣腰带。

其中,第一溶液含有3.5重量份的蒙旦蜡、1.5重量份的月桂酸、0.25重量份的聚甲基丙烯酸、0.6重量份的甘油一硬脂酸酯和1重量份的聚乙烯醇。

护色剂含有2重量份的醋酸、0.7重量份的三甲胺、0.05重量份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重量份的木质素磺酸钾、0.4重量份的油酸钠、1.7重量份的聚乙二醇和0.06重量份的三元乙丙橡胶。

实施例4

以人物作为苗族刺绣裙所需绣制的图案,将该图案制成版印制于绣料表面。

根据图案所需的颜色和细腻程度选择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绣线,将所选的绣线于50℃的第一溶液中浸泡15min,然后冷却浸泡后的绣线至其表面凝固厚度为1mm的蜡层。用多个绣针分别对应穿系浸泡后的不同颜色的绣线。

采用“田”字形针法对人物颜色较深的区域进行绣制。于绣料表面分五批次绣制“田”字形单元。每个在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中的“口”字形区域均有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中的“口”字形区域与其重叠。每个横针所具有的两个针脚与其分别指向的两个竖针之间留有3mm的间隙,每个竖针所具有的两个针脚与其分别指向的两个横针之间也留有3mm的间隙。其它颜色较浅的区域则采用常用的针法绣制。

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针脚长度小于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针脚长度。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绣线细于在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绣线。

将绣好的刺绣初品涂覆护色剂,然后整烫,得到刺绣品。按照需要缝制所得的刺绣品,得到苗族刺绣裙。

其中,第一溶液含有3.5重量份的蒙旦蜡、1重量份的月桂酸、0.3重量份的聚甲基丙烯酸、0.5重量份的甘油一硬脂酸酯和1重量份的聚乙烯醇。

护色剂含有3重量份的醋酸、0.4重量份的三甲胺、0.1重量份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5重量份的木质素磺酸钾、0.6重量份的油酸钠、1.5重量份的聚乙二醇和0.08重量份的三元乙丙橡胶。

实施例5

以人物作为苗族刺绣裙所需绣制的图案,将该图案制成版印制于绣料表面。

根据图案所需的颜色和细腻程度选择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绣线,将所选的绣线于47.5℃的第一溶液中浸泡22.5min,然后冷却浸泡后的绣线至其表面凝固厚度为0.9mm的蜡层。用多个绣针分别对应穿系浸泡后的不同颜色的绣线。

采用“田”字形针法对人物颜色较深的区域进行绣制。于绣料表面分五批次绣制“田”字形单元。每个在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中的“口”字形区域均有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中的“口”字形区域与其重叠。每个横针所具有的两个针脚与其分别指向的两个竖针之间留有2.5mm的间隙,每个竖针所具有的两个针脚与其分别指向的两个横针之间也留有2.5mm的间隙。其它颜色较浅的区域则采用常用的针法绣制。

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针脚长度小于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针脚长度。在后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绣线细于在前批次的“田”字形单元的绣线。

将绣好的刺绣初品涂覆护色剂,然后整烫,得到刺绣品。按照需要缝制所得的刺绣品,得到苗族刺绣裙。

其中,第一溶液含有3.2重量份的蒙旦蜡、2重量份的月桂酸、0.2重量份的聚甲基丙烯酸、0.7重量份的甘油一硬脂酸酯和1重量份的聚乙烯醇。

护色剂含有2.5重量份的醋酸、0.55重量份的三甲胺、0.075重量份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75重量份的木质素磺酸钾、0.5重量份的油酸钠、1.6重量份的聚乙二醇和0.07重量份的三元乙丙橡胶。

试验例

重复上述实施例1-5,得到足够多的制作苗族刺绣服饰。以实施例5所得的苗族刺绣服饰作为试验组,设置对照组1-4。对照组1与试验组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的绣线未裹有蜡层。对照组2与试验组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的绣制过程中深浅区域均采用同样的常用针法。对照组3与试验组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的刺绣初品未涂覆护色剂。对照组4与试验组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绣线未裹有蜡层、绣制过程中深浅区域均采用同样的常用针法且刺绣初品未涂覆护色剂。

对比试验例与对照组1-4的苗族刺绣服饰的耐磨程度(图案清晰程度)、色泽柔和程度、质感以及穿洗6个月后颜色褪色程度。

结果显示:

清晰程度:试验组>对照组2>对照组3>对照组1>对照组4。

色泽柔和程度: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3>对照组2>对照组4。

质感: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3>对照组2>对照组4。

褪色程度:对照组4>对照组3>对照组2>对照组1>试验组。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经本发明实施例的制作方法制作而得苗族刺绣服饰能够同时在耐磨程度、色泽柔和程度、质感和褪色程度方面具有较佳的性能。

另设对照组5和对照组6,其中对照组5与试验组的唯一区别在于对照组5中绣线表面凝固的蜡层的厚度为4mm,对照组6与试验组的唯一区别在于对照组6中绣线表面凝固的蜡层的厚度为0.5mm。分别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5-6所刚制作好的刺绣服饰的服饰色泽,以及上述三组刺绣服饰摩擦100次后的摩擦起球以及服饰色泽情况。

结果为:就服饰色泽而言,试验组和对照组6对应的刚制作好的刺绣服饰较对照组5刚制作好的的刺绣服饰颜色更加柔和和协调。摩擦100次后,各组别服饰的色泽及图案清晰程度由好到差依次为试验组、对照组5和对照组6。

就表面起球情况而言,试验组和对照组5对应的刚制作好的刺绣服饰基本无起球现象,对照组6刚制作好的刺绣服饰稍有起球现象。摩擦100次后,各组别服饰的起球严重程度依次为对照组6、试验组和对照组5。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试验例中绣线所裹有的蜡层的厚度能够使制作出的刺绣服饰在色泽和耐磨性能上能够同时达到较佳水平。

此外,将实施例1-4所得的苗族刺绣服饰按照实施例5的对比方法设置相应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其结果与实施例5所得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苗族刺绣服饰的制作方法简单、易操作。经上述制作方法制作而得的苗族刺绣服饰耐磨性强、不易褪色且整体质感较佳。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