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卡棉竹混纺机织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9570发布日期:2019-04-29 14:24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莱卡棉竹混纺机织面料,属于纺织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竹纤维是从自然生长的竹子中提取出的纤维素纤维,继棉、麻、毛、丝后的第五大天然纤维。竹原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较强的耐磨性和良好的染色性等特性,具有天然抗菌、抑菌、除螨、防臭和抗紫外线功能。竹再生纤维素纤维不具抗菌功能。根据不同季节的需要,采用不同工艺,夏天使用竹纤维制品,人体会感到凉爽无比,比穿着普通衣服的温度低1—2度,而在冬春季节使用既蓬松保暖,又能排除体内多余的热气和水份,不上火,不发燥,冬暖夏凉功能是其他纤维无法相比的,用它制成的纺织品被称为“人的第二肌肤”。

目前已有竹纤维纯纺产品和各种混纺产品。竹纤维市场发展迅速,世界纤维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相关竹纤维产业也日益完善。但由于竹原纤维与其它纤维相比,粗、硬,纤维短,平常多用于袜子、毛巾等领域,其应用形式、风格都比较单一,很难应用于机织面料中,限制了其应用。使得我国纤维市场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无论在市场规模、产品档次、品格品种、消费水平等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莱卡棉竹混纺机织面料,该面料面料纹路清楚,手感柔软厚实,不易起球起皱,具有很强的立体方格和条纹效应。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莱卡棉竹混纺机织面料,原料选用竹纤维,棉纤维和莱卡纤维三种纤维,其中为提高混纺纱线混色效果及减少水污染,对莱卡纤维进行原液着色处理,其混纺比定为50%。织造时经纱采用单纱,纬纱采用双股线,以突出横向纹理。

莱卡纤维50%,棉纤维30%和竹纤维20%,首先对莱卡纤维进行原液着色处理,然后进行赛络纺。组织结构采用2/2斜纹并配以经纱颜色交替排列,并在完整的方格循环后嵌入异色纱线,使织物纹理清晰且具有较强的方格效应。

采用织物组织为2上2下斜纹,嵌以方格变化。经密:93根/英寸;纬密:72根/英寸,在剑杆织机上织造。纱线:采用32s+16sab纱,纬纱:32s/2+16sab纱。克重:284克/平方米。

产品工艺流程:

赛络纺→络筒→并线→整经→上浆→织造→整理→包装→入库。

上浆时对淀粉对进行预糊化改性处理,并在常温环境下对经纱进行上浆处理,满足环保节能要求。

本发明莱卡棉竹混纺机织面料,主要对混纺原料的混纺比、上浆工艺及纺纱工艺进行合理优选,所生产的面料纹路清楚,手感柔软厚实,不易起球起皱,具有很强的立体方格和条纹效应,是制作衬衫,t恤,外衣的理想面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经权威机构测试,各项性能指标已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该产品的研制成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产品采用织物组织为2上2下斜纹,嵌以方格变化。经密:93根/英寸;纬密:72根/英寸,在剑杆织机上织造。纱线:采用32s+16sab纱,纬纱:32s/2+16sab纱。克重:284克/平方米。

原料选用莱卡纤维50%,棉纤维30%和竹纤维20%三种纤维,首先对莱卡纤维进行原液着色处理,然后进行赛络纺。

产品工艺流程:

赛络纺→络筒→并线→整经→上浆→织造→整理→包装→入库。

织造时经纱采用单纱,纬纱采用双股线,以突出横向纹理。

上浆时对淀粉对进行预糊化改性处理,并在常温环境下对经纱进行上浆处理,满足环保节能要求。

研制过程解决的主要技术关键

(1)纺纱方法的创新,先对莱卡纤维进行原液着色,再采用紧密赛络纺技术纺纱,解决成纱色色彩和多组分纤维成纱抱合力较差的问题。

(2)上桨工艺的优化,上浆时对淀粉对进行预糊化改性处理,并在常温环境下对经纱进行上浆处理,满足环保节能要求。

以上已对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莱卡棉竹混纺机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其原料选用竹纤维,棉纤维和莱卡纤维三种纤维,对莱卡纤维进行原液着色处理,其混纺比定为50%;组织结构采用2/2斜纹并配以经纱颜色交替排列,并在完整的方格循环后嵌入异色纱线,使织物纹理清晰且具有较强的方格效应;织造时经纱采用单纱,纬纱采用双股线,以突出横向纹理。本发明莱卡棉竹混纺机织面料对混纺原料的混纺比、上浆工艺及纺纱工艺进行合理优选,所生产的面料纹路清楚,手感柔软厚实,不易起球起皱,具有很强的立体方格和条纹效应,是制作衬衫、T恤、外衣的理想面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钟俊杰;曹永涛;王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阴芗菲服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0.18
技术公布日:2019.04.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