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彼此之间通过导管连接的蒸汽发生基部和熨斗的蒸汽熨烫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1842发布日期:2018-10-02 20:2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熨烫设备,所述蒸汽熨烫设备包括彼此之间通过用于传输蒸汽的导管连接的蒸汽发生基部和熨斗,其中,所述熨斗包括熨烫表面、用于加热熨烫表面的加热底板、和用于蒸发被来自所述导管的蒸汽携带的冷凝液的蒸发室。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熨烫设备,所述熨烫设备包括熨斗,在所述熨斗中,所述加热底板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熨烫表面的热区域对齐地设置,并且,蒸发室布置在加热主体中,所述加热主体包括第二电阻,所述加热主体与所述熨烫表面的冷区域对齐地设置,所述冷区域包括蒸汽输出孔。



背景技术:

已知在专利申请ep1852544中披露了一种蒸汽熨烫设备,所述蒸汽熨烫设备包括外部水容器,所述外部水容器通过导管与具有这种特征的熨斗连接。然而,该设备具有的缺点在于具有复杂的构造,且将绝缘机构安置在熨烫表面的不同的部分之间,这导致制造成本高昂。此外,这种设备不允许使正在被熨烫的织物足够地湿润来获得最优化的熨烫性能,并且不允许提供很大的蒸汽流。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熨烫设备来克服这些缺点,所述熨烫设备包括蒸汽发生基部,所述蒸汽发生基部通过蒸汽导管与熨斗连接,其具有改善的熨烫性能。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施简单且经济的设备。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熨烫设备,所述蒸汽熨烫设备包括蒸汽发生基部和熨斗,所述蒸汽发生基部和熨斗彼此之间通过用于传输蒸汽的导管连接,所述熨斗包括熨烫表面、用于加热所述熨烫表面的加热底板和用于蒸发被来自所述导管的蒸汽携带的冷凝液的蒸发室,所述加热底板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熨烫表面的热区域对齐地设置,所述蒸发室布置在加热主体中,所述加热主体包括第二电阻,所述蒸发室与所述熨烫表面的冷区域对齐地设置,所述冷区域包括蒸汽输出孔,所述蒸汽输出孔被蒸汽扩散室供给蒸汽,所述蒸汽扩散室布置在所述蒸发室的外部、在所述蒸发室和所述熨烫表面的冷区域之间。

与所述区域对齐地设置是指,当熨斗水平地放置在熨烫表面上时,部件设置在区域的上方。

如此实现的设备具有的优点在于具有加热底板,所述加热底板被用作主要加热熨烫表面的热区域,这允许获得在熨烫底板的热区域的高度处的高温度,所述熨烫表面具有冷区域,被热底板朝向冷区域传输的热流小得多。此外,熨烫表面的冷区域被用来扩散被蒸发室产生的蒸汽,该蒸汽被扩散而不在加热底板上流动,但保留在熨烫的冷区域的环境中,这同时允许在蒸汽从蒸发室朝向冷区域的蒸汽输出孔被输送时,避免蒸汽的过热,并且避免蒸汽将冷区域过度的加热。因此,获得一种熨斗,所述熨斗具有的构造允许获得在用于扩散蒸汽的熨烫表面的冷区域和用于干燥衣物的热区域之间的较大的热梯度,所述冷区域有利于在衣物中的蒸汽的冷凝和使衣物湿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热区域对应于最小的封闭的凸形表面,所述第一电阻的垂直投影包含在该凸形表面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加热底板和加热主体在与所述熨烫表面的冷区域对齐的区域中彼此不接触。

优选地,加热底板和加热主体仅仅在接触表面处彼此接触,该接触表面沿在熨烫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分布在冷区域的周边处,以便建立在冷区域和加热底板之间的被控制的热梯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加热底板在冷区域的对面、或在冷区域和热区域之间具有零材料厚度,或者至少相对于在所述热区域对面的加热底板的厚度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加热主体和加热底板在两个不同的零件中实现,并且所述加热主体嵌装在所述加热底板上。

这种特征允许减少在加热主体和加热底板之间的热交换,这允许将加热主体和加热底板热分离并且允许更加容易地控制其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当所述热区域在垂直于熨烫表面的平面中移动时,所述蒸汽扩散室位于被所述熨烫表面的热区域掠过的空间的外部。

这种构造允许使蒸汽扩散室远离被加热底板过度加热的环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第一电阻是大致为u形的铠装电阻,当所述电阻在垂直于熨烫表面的平面中移动时,所述蒸汽扩散室位于被所述电阻掠过的空间的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第一电阻的供电通过第一恒温器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第一恒温器包括预设温度或启动温度,所述预设温度介于90℃和240℃之间。

这种特征允许获得一热区域,所述热区域的温度可根据待熨烫的织物而被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第一恒温器的预设温度可被使用者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第二电阻的供电被第二恒温器调节,所述第二恒温器的预设温度或启动温度介于100℃和135℃之间。

这种特征允许在蒸发室的出口处获得强湿度的蒸汽,以便获得更好的熨烫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第二恒温器的预设温度不能被使用者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第二恒温器的预设温度通过控制单元根据第一恒温器的预设温度或根据加热底板的温度的测量而自动调节。

这种特征允许当加热底板的温度降低到预定的阈值之下时,自动地增大第二恒温器的预设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冷区域设置在所述熨烫表面的前半部上,并且所述热区域设置在所述熨烫表面的后半部上。

这种特征允许,当将熨斗朝向前方移动时,在第一时间使用穿过底板的冷区域释放的潮湿的蒸汽来润湿待熨烫的织物,之后使用热区域来干燥织物。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冷区域的蒸汽输出孔在所述熨烫表面上在一宽度上分布,所述宽度占所述熨烫表面的最大宽度的至少40%,并且优选地占所述最大宽度的多于65%。

这种特征允许当熨斗从后向前移动时,具有有助于使衣物湿润的较大部分的熨烫表面,以便获得更高的熨烫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冷区域的蒸汽输出孔在所述熨烫表面上在一长度上分布,所述长度占所述熨烫表面的总长度的至少40%。

这种特征允许当熨斗侧向移动时,具有有助于使衣物湿润的较大部分的熨烫表面,以便获得更高的熨烫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熨烫表面的热区域包括蒸汽输出孔。

这种特征允许当熨斗从前向后移动时改善熨烫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熨烫表面通过由单一件形成的罩承载,所述罩嵌装在所述加热底板的下面。

这种特征允许简化熨斗的构造并且提供更大的设计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罩由铝板或钢板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加热底板在熨烫表面的冷区域的对面包括开口,所述开口至少部分地被所述罩遮挡。

这种开口允许通过实施简单且经济的机构来大大限制在熨烫表面的冷区域和加热底板之间的热交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加热主体与所述加热底板通过设置在所述开口的边缘处的固定点而机械地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密封垫圈设置在所述加热主体和所述加热底板的开口的边之间。

这种特征同时允许限制在加热主体和加热底板之间的热传递并且确保扩散室的密封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开口在宽度上在熨烫表面的大于40%的宽度上且优选地在熨烫表面的大于65%的宽度上延伸。

熨烫表面的宽度指,熨烫表面在开口的高度处的宽度。

这种特征允许获得在熨烫表面上的宽度较大的冷区域,以便更好的湿润衣物。

优选地,开口在宽度上在熨烫表面的大于40%的最大宽度上延伸,并且优选地在熨烫表面的大于65%的最大宽度上延伸。

最大宽度指,熨烫表面的总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设备包括设置在所述开口中的收集器,所述收集器包括在所述熨烫表面的冷区域的每个蒸汽输出孔的对面的孔。

这种特征允许朝向熨烫表面的冷区域的蒸汽输出孔的方向预先定向蒸汽流,以便限制在蒸汽流和加热底板之间建立的热交换,并且避免蒸汽的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收集器固定在加热主体上。

这种特征允许具有与加热主体热接触的收集器,所述收集器通常具有比加热底板更低的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收集器由不锈钢板或铝合金板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蒸汽发生基部包含用于产生压力下的蒸汽的箱。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所述加热主体和/或加热底板用铝铸件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蒸发室包括蒸汽冷凝液的分隔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冷凝液的分隔装置包括用于蒸汽循环的回路,所述用于蒸汽循环的回路具有方向的突然改变,并且包括在该方向的突然改变的下游处的冷凝液的保持空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蒸发室包括接点,所述接点被用作第二恒温器的温度测量点,所述接点靠近冷凝液的保持空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当所述熨斗在工作时,并且无论该热区域的预设温度是多少,所述熨烫表面的前半部的温度保持在95℃和13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熨烫表面是平坦的。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以非限定性示例方式给出的本发明的多个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将更好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熨烫设备的侧视图;

-图2是装配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实现的图1的熨烫设备的熨斗的子组件的俯视立体图;

-图3是图2的子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未配备有关闭盖的图2的子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4的线v-v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子组件的部分去除立体图;

-图7是具有未组装的罩的图5子组件的仰视立体图;

-图8是沿与图5的剖平面相似的剖平面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子组件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子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具有未组装的罩的图9的子组件的仰视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子组件的部分去除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子组件的仰视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子组件的部分去除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仅示出对本发明的理解所需的元件。为了方便附图的阅读,不同附图之间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的标号。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文献中,用于描述熨斗的术语“水平的”、“竖直的”、“下”、“上”、“前”、“后”参考的是当所述熨烫板放置在水平表面上时的处于使用状态的该熨斗。

图1示出包括蒸汽发生基部100和熨斗1的熨烫设备,所述蒸汽发生基部100和熨斗1彼此之间通过导管101连接,所述熨斗1包括集成握持手柄的用塑料材料实现的壳体。

所述基部100包括倾斜的平面,所述熨斗1可在熨烫未工作阶段期间抵靠在所述倾斜的平面上,并且所述基部100以已知的方式包含用于产生约为4至6巴的压力下的蒸汽的箱102,所述箱102通过泵104被供给来自容器103的水。

基部100通过电线105与家庭电网连接,所述电线105同时允许对箱102的加热机构供电和穿过导管101对熨斗1供电。

如图2至图7所示,所述熨斗1包括罩2,所述罩2包括平坦的下表面,所述平坦的下表面限定熨烫表面,所述熨烫表面用于与衣物接触,所述罩2与加热底板3连接,所述加热底板3包括直接与所述罩2接触的大致平坦的下壁,该下壁通过硅树脂粘合剂粘贴在加热底板3上。

所述罩2有利地由铝板制成,所述铝板的厚度约为1.4mm,在其下面上覆盖有釉,并且包括前部分和后部分,所述前部分设置在通过罩2的中间的横向轴线y的前方,且大致具有三角形的形状,该三角形的形状在其前端部处具有尖端,所述后部分设置在横向轴线y的后方,其具有更宽的宽度且在结尾处具有圆角的后边。

优选地,所述加热底板3由铝铸件构成,加热元件被埋入铝铸件中,所述加热元件由u形的铠装的第一电阻31实现,该第一电阻31仅在加热底板3的后部分中延伸,所述加热底板3的后部分安装在所述罩2的后部分上,以便在罩2的后部分处产生热区域,在该热区域处,熨烫表面的温度最高。

所述第一电阻31的供电通过第一恒温器来调节,第一恒温器有利地由被电子卡控制的继电器构成,所述电子卡与图中未示出的ntc探针连接,所述ntc探针贴靠在布置在所述加热底板3的后部分上的凸起部32上。

第一电阻31有利地具有介于300w和600w之间的功率,并且第一恒温器包括预设温度,所述预设温度可被使用者在有利地介于90℃和240℃之间且优选地介于110℃和200℃之间的范围上调节,该第一恒温器的预设温度对应于位于熨烫表面的热区域中在罩2中央附近的a点的温度。

作为示例,所述加热底板3可通过在铝合金铸件中的模制实现,所述铝合金铸件具有约为175g的质量,其模制在功率约为450w的铠装电阻上。

加热底板3在罩2的前部分的对面包括不具有加热元件的前部分,该前部分包括横向开口30,所述横向开口30限制通过传导在加热底板3和罩2之间的热交换,并且因此在罩2的前部分产生冷区域,在该冷区域中,所述熨烫表面的温度比位于罩的后部分中的热区域中的温度更低。

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开口30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的形状,其与罩2的前部分的形状贴合,所述开口30的宽度占罩2的宽度的至少65%。所述开口30在其后端部处还包括两个突起部,所述两个突起部在所述第一电阻31的圆角的前端部的两侧延伸。

如图3所示,熨斗1还包括加热主体4,所述加热主体4嵌装在所述加热底板3上,该加热主体4优选地由铝铸件构成,加热元件被埋在该铝铸件中,所述加热元件由u形的铠装的第二电阻41构成,其还具有有利地介于300w和600w之间的功率。

加热主体4设置在开口30的上方并且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的轮廓,所述轮廓大致贴合所述开口30的形状,所述加热主体4包括周边边缘,所述周边边缘包括六个固定孔40,所述六个固定孔40用于收纳固定在六个固定接点33上的不锈钢螺丝,所述六个固定接点33布置在所述加热底板3上、在开口30的边缘处,硅树脂制的密封垫圈5有利地设置在加热主体4和加热底板3之间。

如图3和图4所示,加热主体4包括上面,周边壁42在所述上面上突出,所述周边壁42侧向地限定一空间,所述空间包括瞬时蒸发类型的蒸发室43,所述蒸发室43与所述冷区域对齐地设置,并且在其上端部处被盖6关闭,所述盖6抵靠在周边壁42的上边上。

作为例子,加热主体4可通过在铝合金铸件中模制实现,所述铝合金铸件具有约为175g的质量,其模制在功率约为450w的铠装电阻上,所述盖6实现在具有约为80g的质量的铝合金铸件中。

盖6支撑固定在接点44上的第二恒温器60,所述接点44在蒸发室43中突出并且穿过盖6,所述第二恒温器60与第二电阻41连接以便将蒸发室43的温度调节到固定的预设温度附近,所述预设温度不可被使用者调节,略微大于100℃并且优选地约为105℃。

第二恒温器60有利地由双金属片类型的机械恒温器而实现,对于加热主体4的温度调节所需要的精度比用于调节加热底板3的温度需要的精度更小。

盖6包括接头61,所述接头61与图中未示出的蒸汽管连接,所述蒸汽管集成在连接蒸汽发生基部100和熨斗1的导管101中,该接头61允许使用由箱102产生的蒸汽来供给蒸发室43。

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接头61通到所述蒸发室43中、在所述注入点45处,蒸汽通过所述注入点45穿过冷凝液的分隔装置而排出,所述冷凝液的分隔装置包括第一管道43a和第二管道43b,所述第一管道43a围绕圆形的中央空间螺旋形地延伸,接点44在所述圆形的中央空间处凸起,所述第二管道43b与该中央空间通过侧开口43c连通。所述第二管道43b在第一管道43a的外部延伸,并且具有一形状,所述形状使得蒸汽流通过由侧开口43c从第一管道43a通到第二管道43b而进行180°的弯折。第二管道43b之后朝向加热主体4的前端部的方向延伸,在所述加热主体4的前端部处,所述第二管道43b与穿过加热主体4的两个通道46连通以便通到所述加热主体4的下面上、在蒸汽扩散室7中,所述蒸汽扩散室7布置在加热底板3的开口30中、在蒸发室43和罩2之间。

如图3和图7所示,蒸发室7允许为主要位于所述罩2前部分中、在熨烫表面的冷区域中的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和位于罩2的后部分中、在熨烫表面的热区域中的第二组22蒸汽输出孔20供给蒸汽。所述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主要直接地设置在扩散室7的对面,以便通过这些孔扩散的蒸汽不与加热底板3接触,并且在扩散到罩2的外部之前也不被该加热底板3加热。

优选地,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分布在罩2的上面安装有所述开口30的整个表面上,以便在对应于罩2的宽度的至少65%的宽度上扩散蒸汽。

第二组22的蒸汽输出孔20以间接地方式,通过布置在罩2的后部分上的分配槽道47而被供给蒸汽,蒸汽在所述分配槽道47处被加热之后被扩散到罩2的外部。

现在将描述这种熨烫设备的工作和通过这种结构带来的优点。

在设备启动时,箱102被加热,并且箱包含的水被加热到沸腾,由箱102产生的压力下的蒸汽穿过导管101朝向熨斗1传输。当蒸汽穿过导管101被传输时,蒸汽的温度降低,使得在到达熨斗1中的蒸汽流中形成冷凝液。

在蒸汽流在所述蒸发室43中通过时,较大的冷凝液被消除。实际上,蒸汽穿过第一和第二槽道43a、43b流动允许将水蒸气与冷凝液分离,蒸汽流方向的突然改变在第二槽道43b的入口处建立,允许将蒸汽流与冷凝液分离并且将所述冷凝液保持在中央空间中。此外,建立在蒸发室43的中央空间处的通过截面的突然增大允许降低蒸汽流的速度,并且通过重力将冷凝液收集在中央空间的底部中,所述冷凝液以大滴的形式被传输或者以液体膜的形式被传输,所述液体膜通过蒸汽的流动被驱动到蒸发室43的壁上。

这些冷凝液逐渐地被蒸发室43蒸发,用于蒸发冷凝液消耗的能量具有的优点在于有助于蒸发室43的温度的降低,并且因此当加热底板3的预设温度大于200℃时,避免蒸发室43被加热底板3产生的热流过度加热。相反地,当第一恒温器的预设温度较低、接近100℃时,第二电阻41的存在,和第二电阻41被第二恒温器60的调节,允许将蒸发室43的温度保持在接近于105℃的温度上,这允许将收集在中央空间中的冷凝液逐渐地蒸发。

所述蒸发室43的这种构造允许在蒸发室43的出口处获得仅具有微小水滴的蒸汽,该蒸汽通过通道46以便被传输到布置在所述罩2的前部分的上方的扩散室7中。

扩散室7远离所述罩2的热区域,位于扩散室7中的蒸汽以较高湿度被扩散穿过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也就是说,被携带的微小水滴被施加在正在熨烫的织物上。

因此,通过来自于布置在罩2的前部分中的蒸汽输出孔20的蒸汽,获得衣物的良好的湿润化。

尤其,这种构造允许在位于所述熨烫表面的冷区域中的b点和位于熨烫表面的热区域中的a点之间建立大的热梯度,这是因为几何结构允许将热流限制在罩2的中央和罩2的前部分之间,所述罩2的中央被加热底板3直接加热。实际上,当罩2的a点具有180℃的温度时,布置在加热底板3中的开口30允许将最大热流限制在18w左右,所述最大热流能够通过传导穿过侧向地围绕开口30的加热底板3的周边边缘。

因此,加热底板3的温度,和因此熨烫表面的后部分的温度可被调整到大于240℃的预设温度附近,且同时保持在熨烫表面的前部分中的温度,并且尤其在b点附近,将温度保持在100℃左右,熨烫表面的温度在周边区域上可根据情况达到约为130℃的最大温度,在所述周边区域上,罩2与围绕开口30的加热底板3的周边边缘接触。

由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释放的具有高湿度的蒸汽可因此在衣物的厚度中快速地冷凝,这允许获得更好的熨烫性能,在衣物中的冷凝被熨烫表面的低温度促进,所述低温度约为100℃、在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附近,其避免衣物的过度加热。

由于该热分布和被扩散的蒸汽的温度接近于冷凝温度,对需要较高的熨烫温度的诸如亚麻或棉的织物的除皱性能被改善。

此外,当熨斗向前被移动时,之前被熨烫表面的冷区域的蒸汽输出孔20湿润的衣物区域被熨烫表面的后部分干燥,所述熨烫表面的后部分具有更高的温度,这允许获得很好的熨烫性能。

当熨烫表面的预设温度约为100℃时,所述罩2的前部分的温度保持大于90℃,这是因为通过辐射与加热主体4建立的热交换,通过与蒸汽的对流,或通过与围绕开口30的加热底板3的部分的传导而导致,这足以避免蒸汽直接冷凝在罩2上且同时通过毛细现象形成使衣物湿润而导致过长的干燥时间。

最终,被第二组22的蒸汽输出孔20释放的蒸汽具有的优点在于,具有比第一组21释放的蒸汽更低的湿度,因为蒸汽的重新加热在其扩散穿过加热底板3的分配槽道时实施,使得蒸汽通过这些孔的释放不妨碍罩2的后部分对衣物的干燥。相反地,当仅罩2的后部分被用作熨烫衣物的具体区域时,第二组22蒸汽输出孔20的存在允许改善熨斗的效率,熨斗1在衣物的具体区域上仅朝向后方移动。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熨斗的子组件。

该子组件与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熨斗的不同在于,熨烫表面由加热底板3的平坦的下面直接构成,熨斗不包括嵌装在加热底板3的下面的罩。

在该实施方式中,加热底板3在熨烫表面的前部分中包括区域34,在所述区域34中,所述加热底板3的厚度被减少,该区域34位于贯通的开口处,所述贯通的开口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预设并且有利地至少具有所述熨烫表面的前部分的面积。

所述加热底板3的厚度在区域34处被减小,所述区域34形成在加热底板3的上部分中的空腔,所述空腔在其上部分中被加热主体4关闭,并且与加热主体4构成蒸汽扩散室7,所述加热底板的区域34配备有蒸汽输出孔20。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熨斗的工作与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熨斗的工作类似,加热底板3在区域34处的减小的厚度允许限制穿过加热底板3、在位于熨烫表面的后部分中的热区域和位于熨烫表面的前部分中的冷区域之间的通过传导的热传递。

图9至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熨斗的子组件。

该熨斗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熨斗的区别仅在于,所述熨斗包括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全部元件之外,还包括相对于加热底板3的开口30横向地设置的收集器8。

所述收集器8与加热主体4机械地连为一体,并且具有略微小于开口30的尺寸的尺寸,以便在开口30中定位而不与加热底板3接触。

所述收集器8有利地通过不锈钢板或铝合金板的冲制而实现,所述不锈钢板或铝合金板镶嵌在在加热主体4的下面上突出的尖刺上,所述收集器8优选地包括在第一组21的每个蒸汽输出孔20对面的排出孔80,以便朝向这些蒸汽输出孔预定向蒸汽流。

这种收集器8允许进一步限制在蒸汽流和加热底板3之间建立的热交换,这允许进一步降低在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处的蒸汽温度,以便实现使衣物更大程度地潮湿和更佳的熨烫性能。

图12和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熨斗的罩/加热底板/加热主体的子组件。

如这些图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熨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熨斗的区别在于,相对于加热底板3的开口30横向地存在的收集器8,以及罩2的形状。

在该实施方式中,收集器8配备有排出孔80,如同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所述,所述排出孔80允许将蒸汽流朝向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预定向,以便限制在蒸汽流和加热底板之间建立的热交换。

熨斗还包括罩2,所述罩2具有的特点在于在其前部分中具有凹陷区域23,在所述凹陷区域23处,罩2包括平面,所述平面相对于罩2的与衣物接触的熨烫平面凹进约2到5mm。

如图11所示,凹陷区域收纳一部分的第一组21的蒸汽输出孔20,因此形成在罩2和待熨烫的衣物之间的空腔,在所述空腔中,来自蒸发室43的蒸汽被扩散。

这种凹陷区域23允许通过限制在罩2和衣物之间实施的热交换,来进一步改善衣服的湿润化,扩散到空腔中的蒸汽更大程度地冷凝在衣物中,因为衣物的温度更低。

当然,本发明绝非仅限于仅以示例方式给出的所示的和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更改,尤其在不同元件的构成方面或者通过技术等价替换。

因此,在未示出的实施变型例中,所述罩可仅包括第一组蒸汽输出孔并且不具有第二组蒸汽输出孔。

因此,在未示出的实施变型例中,加热元件可通过丝网印刷制造的平坦的加热元件实现。

因此,在未示出的实施变型例中,第二恒温器的预设温度可通过控制单元根据第一恒温器的预设温度或根据加热底板的温度的测量来自动地调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