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织用纱线上油机构。
背景技术:
纺纱的目的是使进厂的棉纱卷绕成一定结构与规格的卷装筒子,以适合针织生产之用。在纺纱过程中要消除纱线上存在的一些疵点,同时使纱线具有一定的均匀的张力,对纱线进行必要的辅助处理,如上蜡、上油等,以改善纱线的编织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产品质量。传统的上油装置在油料用完后通常需要手动加油,上油操作手续繁琐、结构复杂,而工人往往会忘记添加油料,造成部分纱线不能及时上油,影响纱线的生产质量。同时现有的上油装置加油轮表面通常为平面结构,携油量少,油液不易汇集到纱线处,当纱线绕在加油轮上进行上油时,油液只在纱线外侧进行涂覆,而无法浸润到纱线的内侧,因此纱线的上油效率不高,一次上油只能对一条丝进行,无法同时生产多条丝,工作效率低,适用范围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提供一种针织用纱线上油机构,结构简单、上油方便,能一次性对多根纱线进行上油,提高工作效率,能对纱线的外侧和内侧同时上油,纱线上油率高,并对纱线进行烘干处理,防止上油过多,影响纺纱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针织用纱线上油机构,包括储油箱、上油箱和烘干箱,上油箱内设有上油辊,上油辊上均匀设有上油轮,上油轮包括左挡圈、右挡圈和油轮主体,左挡圈和右挡圈分别位于油轮主体的左右两侧,左挡圈和右挡圈的内部均设有相互连通的横向油道和纵向油道,横向油道与外界相连通,油轮主体的内部设有与纵向油道连接的集油道,集油道上设有第一出油孔,第一出油孔与油轮主体的外表面相连通,烘干箱位于上油箱的出口一侧,烘干箱内设有热风腔和烘干腔,热风腔位于烘干腔的上方,热风腔内设有热风发生器,烘干腔内设有导纱轮,热风腔与烘干腔之间设有隔热板,隔热板上设有通风孔,烘干箱的下方可拆卸连接有集油槽。
进一步,上油箱上设有进油口和回油口,进油口的高度低于回油口的高度,进油口通过进油管与储油箱连接,回油口通过回油管与储油箱连接。储油箱内的油通过进油管从进油口进入到上油箱内,为上油箱添加油液,当上油箱内的油液面超过回油口时,油液从回油口通过回油管回流至储油箱内,使上油箱内的油液位置始终在进油口和回油口之间,液面稳定,从而使纱线上油性能稳定。
进一步,油轮主体上设有凹槽,凹槽上设有螺旋形绕线槽,纵向油道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出油孔,第二出油孔位于靠近油轮主体一侧。设置的第二出油孔将左挡圈和右挡圈内的油液通入到油轮主体上,并通过凹槽使得油液汇聚,从而使得油轮主体上含有丰富的油量,便于对纱线的均匀上油;将纱线绕在螺旋形绕线槽上,增加纱线滞留在上油箱内的时间,增加纱线与油液的接触面积,提高纱线的上油率。
进一步,上油箱内还设有前导辊和后导辊,前导辊和后导辊上分别设有前导轮和后导轮,前导轮和后导轮分别与上油轮一一对应。设置的前导轮和后导轮对纱线具有导向定位的作用,提高纱线移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避免纱线脱离规定位置,影响正常的工作。
进一步,前导辊和后导辊上均设有螺纹段,前导轮和后导轮分别螺纹连接在螺纹段上,前导轮和后导轮上均设有卡槽。在前导辊和后导辊上设置的螺纹段,使得前导轮和后导轮可在前导辊和后导辊上左右移动,从而使得前导轮和后导轮可以根据具体的上油位置进行调整,对纱线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设置的卡槽使得前导轮和后导轮提高对纱线的固定卡接作用,防止纱线滑脱。
进一步,集油槽包括固定腔和接油腔,固定腔的内壁上设有挡条,挡条的上方设有定位杆,烘干箱的外侧部设有定位孔,定位杆与定位孔配合连接。设置的挡条用来支撑烘干箱,并通过定位杆与定位孔的连接,使得集油槽固定在烘干箱的下侧,同时也方便拆卸。
进一步,固定腔与接油腔之间设有过滤板,过滤板上设有滤油孔。将从纱线上滴落下来的油液进行过滤,去除油液中携带的毛絮、线头等物,使得接油腔内的油液洁净,便于二次利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将纱线绕在上油轮上,通过上油轮将纱线压入到上油箱的油液内,使得纱线浸润在油液内充分上油,同时通过横向油道和纵向油道,使得上油箱内的油液从横向油道进入到左挡圈和右挡圈内,再从纵向油道和集油道进入到油轮主体内,然后从第一出油孔流出,浸润到油轮主体的表面,从而浸润纱线的内侧面,全面对纱线进行上油,增加纱线与油液的接触面积,提高纱线的上油率,使纱线上油均匀;通过设置的多个上油轮,实现了同时对多条纱线的上油工作,满足了同时生产多条纱线的生产要求,提高了纺纱效率和速度;
2、经过油液上油后,纱线进入到烘干箱,通过热风发生器产生热风,然后将热风通过通风孔吹向纱线,对纱线进行一定的烘干,防止纱线上油过多油液滴落,纺纱过程和影响使用性能,烘干箱的底部呈开口状,纱线上多余的油液滴落到集油槽内进行收集,并方便将集油槽拆卸下来,重复利用收集的油液,减少浪费。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上油方便,能一次性对多根纱线进行上油,提高工作效率,能对纱线的外侧和内侧同时上油,纱线上油率高,并对纱线进行烘干处理,防止上油过多,影响纺纱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针织用纱线上油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集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储油箱与上油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上油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储油箱;2、上油箱;21、上油辊;22、左挡圈;23、右挡圈;24、油轮主体;241、凹槽;242、绕线槽;25、进油口;26、回油口;27、进油管;28、回油管;31、横向油道;32、纵向油道;33、集油道;34、第一出油孔;35、第二出油孔;4、烘干箱;41、热风腔;42、烘干腔;43、热风发生器;44、导纱轮;45、隔热板;46、通风孔;51、前导辊;52、后导辊;53、前导轮;54、后导轮;55、螺纹段;56、卡槽;6、集油槽;61、固定腔;62、接油腔;63、挡条;64、定位杆;65、过滤板;66、滤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针织用纱线上油机构,包括储油箱1、上油箱2和烘干箱4,上油箱2上设有进油口25和回油口26,进油口25的高度低于回油口26的高度,进油口25通过进油管27与储油箱1连接,回油口26通过回油管28与储油箱1连接,储油箱1内的油通过进油管27从进油口25进入到上油箱2内,为上油箱2添加油液,当上油箱2内的油液面超过回油口26时,油液从回油口26通过回油管28回流至储油箱1内,使上油箱2内的油液位置始终在进油口25和回油口26之间,液面稳定,从而使纱线上油性能稳定。
上油箱2内设有上油辊21,上油辊21上均匀设有上油轮,上油轮包括左挡圈22、右挡圈23和油轮主体24,左挡圈22和右挡圈23分别位于油轮主体24的左右两侧,左挡圈22和右挡圈23的内部均设有相互连通的横向油道31和纵向油道32,横向油道31与外界相连通,油轮主体24的内部设有与纵向油道32连接的集油道33,集油道33上设有第一出油孔34,第一出油孔34与油轮主体24的外表面相连通。将纱线绕在上油轮上,通过上油轮将纱线压入到上油箱2的油液内,使得纱线浸润在油液内对纱线的外侧面充分上油,同时通过横向油道31和纵向油道32,使得上油箱2内的油液从横向油道31进入到左挡圈22和右挡圈23内,再从纵向油道32和集油道33进入到油轮主体24内,然后从第一出油孔34流出,浸润到油轮主体24的表面,从而浸润纱线的内侧面,全面对纱线进行上油,增加纱线与油液的接触面积,提高纱线的上油率,使纱线上油均匀;通过设置的多个上油轮,实现了同时对多条纱线的上油工作,满足了同时生产多条纱线的生产要求,提高了纺纱效率和速度。油轮主体24上设有凹槽241,凹槽241上设有螺旋形绕线槽242,纵向油道32的两端均设有第二出油孔35,第二出油孔35位于靠近油轮主体24一侧。设置的第二出油孔35将左挡圈22和右挡圈23内的油液通入到油轮主体24上,并通过凹槽241使得油液汇聚,从而使得油轮主体24上含有丰富的油量,便于对纱线的均匀上油;将纱线绕在螺旋形绕线槽242上,增加纱线滞留在上油箱2内的时间,增加纱线与油液的接触面积,提高纱线的上油率。
上油箱2内还设有前导辊51和后导辊52,前导辊51和后导辊52上分别设有前导轮53和后导轮54,前导轮53和后导轮54分别与上油轮一一对应。设置的前导轮53和后导轮54对纱线具有导向定位的作用,提高纱线移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避免纱线脱离规定位置,影响正常的工作。前导辊51和后导辊52上均设有螺纹段55,前导轮53和后导轮54分别螺纹连接在螺纹段55上,前导轮53和后导轮54上均设有卡槽56。在前导辊51和后导辊52上设置的螺纹段55,使得前导轮53和后导轮54可在前导辊51和后导辊52上左右移动,从而使得前导轮53和后导轮54可以根据具体的上油位置进行调整,对纱线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设置的卡槽56使得前导轮53和后导轮54提高对纱线的固定卡接作用,防止纱线滑脱。
烘干箱4位于上油箱2的出口一侧,烘干箱4内设有热风腔41和烘干腔42,热风腔41位于烘干腔42的上方,热风腔41内设有热风发生器43,烘干腔42内设有导纱轮44,热风腔41与烘干腔42之间设有隔热板45,隔热板45上设有通风孔46,烘干箱4的下方可拆卸连接有集油槽6。集油槽6包括固定腔61和接油腔62,固定腔61的内壁上设有挡条63,挡条63的上方设有定位杆64,烘干箱4的外侧部设有定位孔,定位杆64与定位孔配合连接。设置的挡条63用来支撑烘干箱4,并通过定位杆64与定位孔的连接,使得集油槽6固定在烘干箱4的下侧,同时也方便拆卸。固定腔61与接油腔62之间设有过滤板65,过滤板65上设有滤油孔66。过滤板65将从纱线上滴落下来的油液进行过滤,去除油液中携带的毛絮、线头等物,使得接油腔62内的油液洁净,便于二次利用。经过油液上油后,纱线进入到烘干箱4,通过热风发生器43产生热风,然后将热风通过通风孔46吹向纱线,对纱线进行一定的烘干,防止纱线上油过多油液滴落,纺纱过程和影响使用性能,烘干箱4的底部呈开口状,纱线上多余的油液滴落到集油槽6内进行收集,并方便将集油槽6拆卸下来,重复利用收集的油液,减少浪费。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的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