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夹克衫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1417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克衫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着装更偏向于休闲、活泼,现有用于制作夹克衫的面料布面过于单调、色彩单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产品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追求。针对市场需求,我们开发了一款用于制作夹克衫的天丝人棉涤纶面料,它不但透气保暖,而且轻便富有朝气。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克衫面料。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夹克衫面料,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夹克衫面料由经纱和纬纱相互沉浮、交错编织而成,所述经纱和纬纱交织成双层缎纹变化组织,所述夹克衫面料的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由10根经纱和27根纬纱交织而成,其中经纱在上的叠加位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1列的经纱与第1、2、3、5、6、7、9、10、11、12、14、15、16、18、19、20、23、24、25、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2列的经纱与第2、3、4、6、7、8、9、11、12、13、15、16、17、18、20、21、22、24、25、26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3列的经纱与第1、3、4、5、8、9、10、12、13、14、15、17、18、19、21、22、23、24、26、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4列的经纱与第1、2、3、5、6、7、9、10、11、14、15、16、18、19、20、21、23、24、25、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5列的经纱与第2、3、4、6、7、8、9、11、12、13、15、16、17、20、21、22、24、25、26、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6列的经纱与第1、3、4、5、6、8、9、10、12、13、14、15、17、18、19、21、22、23、26、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7列的经纱与第1、2、5、6、7、9、10、11、12、14、15、16、18、19、20、21、23、24、25、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8列的经纱与第2、3、4、6、7、8、11、12、13、15、16、17、18、20、21、22、24、25、26、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9列的经纱与第1、3、4、5、6、8、9、10、12、13、14、17、18、19、21、22、23、24、26、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10列的经纱与第2、7、11、15、16、20、25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夹克衫面料的经纱采用40S/2人棉天丝,所述夹克衫面料的第1、2、4、5、7、8、10、11、13、14、16、17、19、20、22、23、25、26行的纬纱采用规格为150D/144F DTY+40DSP的空气包覆纱,所述夹克衫面料的第3、6、9、12、15、18、21、24、27行的纬纱采用300D/288F涤纶低弹轻网络丝,所述第1、2、4、5、7、8、10、11、13、14、16、17、19、20、22、23、25、26行的纬纱与第1至10列的经纱交织成夹克衫面料的表面,所述第3、6、9、12、15、18、21、24、27行的纬纱与第1至10列的经纱交织成夹克衫面料的底面,所述夹克衫面料的经密为120根/英寸,纬密为120根/英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面料的经纱采用人棉天丝40S/2,质地丰厚,保暖性强,条型清晰;表面纬纱采用规格为150D/144F DTY+40DSP的空气包覆纱,手感爽滑,易洗快干;底面纬纱采用300D/288F 涤纶低弹轻网络丝,增加了面料的强度和厚实感,不易破损;

本面料厚实保暖,透气性好,强度大,色牢度高,立体感强,美观大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其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分别代表纬纱;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分别代表经纱;黑色方块“■”代表经组织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阅图1,一种夹克衫面料,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夹克衫面料由经纱和纬纱相互沉浮、交错编织而成,所述经纱和纬纱交织成双层缎纹变化组织,所述夹克衫面料的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由10根经纱和27根纬纱交织而成,其中经纱在上的叠加位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1列的经纱与第1、2、3、5、6、7、9、10、11、12、14、15、16、18、19、20、23、24、25、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2列的经纱与第2、3、4、6、7、8、9、11、12、13、15、16、17、18、20、21、22、24、25、26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3列的经纱与第1、3、4、5、8、9、10、12、13、14、15、17、18、19、21、22、23、24、26、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4列的经纱与第1、2、3、5、6、7、9、10、11、14、15、16、18、19、20、21、23、24、25、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5列的经纱与第2、3、4、6、7、8、9、11、12、13、15、16、17、20、21、22、24、25、26、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6列的经纱与第1、3、4、5、6、8、9、10、12、13、14、15、17、18、19、21、22、23、26、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7列的经纱与第1、2、5、6、7、9、10、11、12、14、15、16、18、19、20、21、23、24、25、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8列的经纱与第2、3、4、6、7、8、11、12、13、15、16、17、18、20、21、22、24、25、26、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9列的经纱与第1、3、4、5、6、8、9、10、12、13、14、17、18、19、21、22、23、24、26、27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最小缎纹变化组织单元的第10列的经纱与第2、7、11、15、16、20、25行的纬纱的叠加点为经组织点;

所述夹克衫面料的经纱采用40S/2人棉天丝,所述夹克衫面料的第1、2、4、5、7、8、10、11、13、14、16、17、19、20、22、23、25、26行的纬纱采用规格为150D/144F DTY+40DSP的空气包覆纱,所述夹克衫面料的第3、6、9、12、15、18、21、24、27行的纬纱采用300D/288F涤纶低弹轻网络丝,所述第1、2、4、5、7、8、10、11、13、14、16、17、19、20、22、23、25、26行的纬纱与第1至10列的经纱交织成夹克衫面料的表面,所述第3、6、9、12、15、18、21、24、27行的纬纱与第1至10列的经纱交织成夹克衫面料的底面,所述夹克衫面料的经密为120根/英寸,纬密为120根/英寸。

上述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或改用其他花型做此技术上的改变,都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