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5678发布日期:2018-07-04 13:25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紧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纽扣自动绕线打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纽扣自动绕线打结装置的紧线机构。



背景技术:

为了能将缝到衣服上的钮扣轻松地系到衣服的钮扣眼内或从该扣眼轻松地解开,保持纽扣处衣面的平整,需要在衣服和钮扣间形成合适的间隙。通常衣服和纽扣之间通过一组分散的缝纫线连接,若这组分散的缝纫线中的任何一根缝纫线因故发生断裂,就会导致纽扣的松弛甚至脱落。同时,该组分散的缝纫线在纽扣重力的作用下也会导致纽扣下垂,影响衣物的美观。这些问题在较厚面料的西服、大衣中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通常用另一根线绕钮扣的对着衣服的背面突出的缝纫线缠绕,然后打结。最早绕线打结均是由手工完成,费时费力,且效率不高,质量与一致性较差。

公告号为CN100521994C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纽扣缠绕和打结的方法及其设备以及公告号为CN20276026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纽扣缠绕打结设备,解决了手工缠绕和打结的技术缺陷。但上述现有技术的纽扣绕线装置具有结构和原理均较为复杂的技术缺陷。尤其是,关于拉紧缝纫线的紧线机构,有必要做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纽扣自动绕线打结装置的紧线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紧线机构,至少包括紧线摆杆、用于驱动紧线摆杆摆动的驱动器、自由摆杆以及压线器,所述压线器至少包括分别设于紧线摆杆两侧的第一压线器和第三压线器,所述第三压线器的压紧力大于第一压线器的压紧力。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还包括与第三压限器位于紧线摆杆同一侧的第二压线器,所述第三压线器的压紧力大于第二压线器的压紧力。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三压线器的布置方向与第一压线器和第二压线器垂直。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压线器至少包括固定设置的基片、相对基片可相对移动的压线片及自基片穿过压线片的绕线轴,所述绕线轴的自由端设有端盖,端盖与压线片之间的绕线轴上设有压线弹簧,所述基片与压线片之间形成绕线区间。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紧线摆杆包括压线杆,所述压线杆的自由端端部设有压杆部,所述压线杆靠近压杆部的位置设有过线孔,所述压线杆上设有撑杆连接部,所述撑杆连接部的自由端设有用于撑开绕线区间的撑片。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自由摆杆的一端与驱动器或基座上竖立的支架旋转活动连接,另一端自由下垂,且自由摆杆的自由端位于压杆的下方,自由摆杆的自由端在远离驱动器的方向上的长度超出压杆部的位置,所述自由摆杆与过线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穿线孔。

本实用新型的紧线机构,在紧线摆杆向下摆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压线器的压紧力小于第三压线器的压紧力,紧线摆杆和自由摆杆首先将第一压线器一侧的缝纫线拉紧,即将纽扣一侧的缝纫线拉紧,实现打结工序。在第一压线器一侧的缝纫线被拉紧之后,才会继续拉动第三压线器一侧的缝纫线,保证纽扣一侧缝纫线的拉紧程度。

附图说明

图1包含本实施例紧线机构的纽扣自动绕线打结装置的俯视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纽扣自动绕线打结装置绕线状态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纽扣自动绕线打结装置绕线状态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纽扣自动绕线打结装置绕线状态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纽扣自动绕线打结装置绕线状态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纽扣自动绕线打结装置绕线状态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纽扣自动绕线打结装置甩线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紧线机构的状态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紧线机构的状态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紧线机构的状态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一种包含本实施例紧线机构的一种纽扣自动绕线打结装置,至少包括基座100,该基座100上设置有纽扣支撑机构200、绕线机构300、甩线打结机构400以及本实施例的紧线机构500。其中纽扣支撑机构200用于支撑待绕线打结的纽扣,绕线机构300用于在纽扣缝纫线以及甩线打结机构400的弧形绕线器420上缠绕缝纫线,甩线打结机构400用于将纽扣一侧弧形绕线器420上缠绕的缝纫线甩至纽扣的另一侧,紧线机构500用于在甩线完成后将缝纫线远离纽扣的一端拉紧,从而实现打结功能。

如图1、图3-8所示,本实施例的纽扣支撑机构200包括与基座100垂直设置的支撑板210,该支撑板210上设有纽扣放置槽220。该纽扣放置槽220优选为上端开口的U形槽或V形槽。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绕线机构300包括绕线支撑座320,该绕线支撑座320与基座100滑动连接,其中基座100上设有与支撑板210垂直的滑轨330,所述绕线支撑座320与该滑轨330滑动连接。

其中绕线支撑座320相对纽扣支撑机构200的水平移动既可以通过旋转驱动器350实现,又可以通过直线驱动器360实现。其中旋转驱动器350可以为旋转电机、旋转气缸等,为了控制精准,优选采用伺服电机。其中旋转驱动器350的输出轴与连杆351固定连接,连杆351的另一端与绕线支撑座320滑动连接,所述绕线支撑座上设有与连杆的端部滑动连接的长槽或弧形槽(图中未示出)。当然,连杆351是一种优选的传动结构,并非对本申请的唯一限制。直线驱动器360可以为直线电机、气缸、液压缸等结构。由于旋转驱动器350和直线驱动器360采用现有技术实现,驱动器本身并非本申请的实用新型点,故对其具体结构不做赘述。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绕线支撑座320上还设有绕线臂310,该绕线臂310优选为空心管状结构,包括旋转臂312和出线臂311,其中旋转臂312与绕线支撑座320旋转活动连接,并且可绕旋转臂312的轴线旋转。出线臂311的旋转半径大于旋转臂312的旋转半径,出线口位于出线臂311的自由端。本实施例中,还应当包括用于驱动绕线臂310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该第一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340和设于驱动电机340与旋转臂312之间传动机构341,其中传动机构341采用常规的齿轮传动结构、链轮传动机构或皮带轮传动机构,优选采用皮带轮传动机构,具有静音效果好的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绕线臂至少包括三个工作位置,按照距离纽扣支撑机构的位置由近及远分别包括弧形绕线器绕线位、纽扣绕线位和拉线位。由旋转驱动器350或直线驱动器360驱动绕线臂在上述三个位置之间切换。其中,绕线支撑座320设于位置传感器370,用于定位绕线支撑座320的初始位置。初始位置确定后,以该初始位置即可定位三个工作位置。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在绕线支撑座320上还设有朝向纽扣支撑机构200的喷气管380,该喷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气源。本实施例中,喷气管的作用在于便于在绕线臂中穿线。具体操作方式为,在需要将缝纫线的自绕线臂的进线口穿入并于出线口穿出时,将出线臂311旋转至与喷气管的喷气方向一致的位置,打开气源,由于高压气流的作用,在绕线臂的出线口处形成负压,在该负压的作用下,缝纫线的端部由进线口穿过绕线臂并由出线口穿出。解决了现有技术穿线不方便的技术缺陷。

如图1、图3-8所示,本实施例的甩线打结机构400至少包括设于纽扣支撑机构200靠近绕线机构300一侧的旋转座410,该旋转座与基座100旋转活动连接。其中旋转座410上设有弧形绕线器420,该弧形绕线器420包括与旋转座410固定连接的支座423,该支座423的上端设于弧形基体422,该弧形基体422靠近绕线机构的一侧设有弧形绕线面421。

本实施例的甩线打结机构400还包括设于基座100上的导轨430,该导轨的延伸方向与滑轨330呈一定的角度设置,优选为垂直。导轨430上滑动连接有滑块440,该滑块440上设有甩线器450,滑块450和旋转座410之间还设有连接杆460,该连接杆460的两端分别与滑块450和旋转座410铰接。其中连接杆460与旋转座410铰接的位置远离旋转座410的回转轴。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甩线打结机构400的驱动结构既可以采用用于驱动滑块直线移动的直线驱动机构,也可以采用用于驱动旋转座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至于直线驱动机构和旋转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属于现有技术,并非本申请的实用新型点,故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如图3-8所示,甩线打结机构400还包括气流喷嘴470,该气流喷嘴通过支架480与基座连接,位于滑块所在的一侧,并且气流碰嘴朝向旋转座的上方,气流喷嘴的另一端连接气源。该气流喷嘴用于在甩线过程中,通过气流增强甩线器甩线的成功率。

如图1-2、图9-11所示,本实施例的紧线机构包括紧线摆杆510、用于驱动紧线摆杆510摆动的驱动器530、自由摆杆520以及压线器。本实施例中,压线器包括设于绕线臂的进线口一端的第一压线器560、与第一压线器相对设置并位于紧线摆杆510远离第一压线器560一侧的第二压线器550,以及第三压线器540。其中第三压线器540的布置方向与第一压线器560和第二压线器550垂直。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三压线器540至少包括固定设置的基片541、相对基片541可相对移动的压线片542,还包括自基片541穿过压线片542的绕线轴(图中未示出),该绕线轴的自由端设有端盖543,端盖543与压线片542之间的绕线轴上设有压线弹簧544,则基片541与压线片542之间形成绕线区间54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线器560和第二压线器550的结构与第三压线器540的结构相同,但是,第一压线器560和第二压线器550中压线弹簧的弹性力均小于第三压线器540中压线弹簧544的弹性力,即第一压线器560和第二压线器550对缝纫线的压紧力小于第三压线器540的压紧力。

在本实施例中,紧线摆杆510包括压线杆511,该压线杆511的自由端端部设有压杆部512,压线杆511靠近压杆部512的位置设有过线孔513。该压线杆511上设有撑杆连接部514,该撑杆连接部的自由端设有用于撑开绕线区间545的撑片514。

本实施例中,自由摆杆520的一端与驱动器530或基座100上竖立的支架旋转活动连接,另一端自由下垂,且自由摆杆520的自由端位于压杆部512的下方,自由摆杆520的自由端在远离驱动器530的方向上的长度超出压杆部512的位置。自由摆杆520与过线孔513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穿线孔521。

本实施例的纽扣自动绕线打结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穿线,线轱辘上的缝纫线依次经过第三压线器540、第二压线器550、压线杆511的过线孔513、自由摆杆520的穿线孔521、第一压线器560并由绕线臂的进线口穿入,由绕线臂的出线口穿出;

(2)纽扣绕线,如图3所示,此时纽扣20放置于纽扣放置槽220,首先将缝纫线10的端部固定于纽扣20与支撑板210之间,绕线臂处于纽扣绕线位,启动驱动电机340,绕线臂旋转至少一圈;

(3)弧形绕线器绕线,如图4、图5所示,此时绕线臂处于弧形绕线器绕线位,缝纫线自纽扣远离弧形绕线器的一侧绕过弧形绕线器的弧形绕线面并返回至纽扣远离弧形绕线器的一侧;

(4)纽扣再次绕线,如图6、图7所示,此时绕线臂处于纽扣绕线位,缝纫线缠绕纽扣与支撑板之间的缝纫线一周并停留于纽扣远离弧形绕线器的一侧;

(5)甩线,如图8所示,此时绕线臂处于拉线位,旋转座410带动弧形绕线器旋转,直至甩线器450与弧形绕线器上的缝纫线10接触并将缠绕于弧形绕线器上的缝纫线甩至纽扣的另一侧,在此工序中,为了提高并保证甩线的成功率,气流喷嘴配合喷出高压气流;

(6)紧线,此时绕线臂处于拉线位,紧线过程中,在驱动器530的作用下,紧线摆杆510和自由摆杆520的状态由图9所示状态变化为图11所示状态,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一压线器560和第二压线器550中压线弹簧的弹性力均小于第三压线器540中压线弹簧544的弹性力,紧线摆杆510和自由摆杆520首先将第一压线器560一侧的缝纫线拉紧,进而将纽扣一侧的缝纫线拉紧,打结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下一道绕线打结工序开始时,在驱动器530的作用下,紧线摆杆510由图11所示的位置恢复至图10所示的位置。在绕线打结过程中,由于缝纫线的拉力作用,自由摆杆520由图10所示的状态变化为图9所示的状态,紧线工序中,在驱动器530的作用下,紧线摆杆510和自由摆杆520由图9所示的状态变化为图11所示的状态,完成拉线打结工序。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