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缠绕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15720发布日期:2019-01-05 09:37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与通常情况一样,用作载体的织物中的经纱是指在纺织过程中在纵向方向上伸展并且在成品织物中平行于纺织边缘延伸的纤维。与之相对,纬纱是横向于纵纱或经纱定向并因此也横向于纺织边缘定向的横纱。

在开篇描述的对应于de60031332t2的构造的线缆缠绕带的情况下,主要涉及将横向方向上的抗撕裂强度调节到小于10n/cm的值,使得已知的线缆缠绕带能够毫无问题地用手撕开。所谓的可手撕性对于在缠绕汽车中的线缆中的线缆缠绕带的加工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否则例如需要剪刀或其他切割装置并且延缓缠绕过程。

为了保证可手撕性或横向可撕开性,并且为了实现所希望的较小的横向撕裂力,在根据de60031332t2已知的教导中以介于40与60dtex之间的纵纱或经纱的纤度(titer)来加工。横纱或纬纱的纤度限制到介于150与250dtex之间的值。由此,虽然总体上提供了希望的可手撕性并且观察到了所要求的低横向撕裂力。然而这引起了相对小的耐磨性。

实际上,在此类用于缠绕汽车中的线缆的线缆缠绕带中,除了所要求的温度和介质耐受性之外,不仅先前描述的可手撕性具有特别的作用,而且目前并且越来越多地要求提高的耐磨性。这主要归因于,借助于此类线缆缠绕带包裹的线缆使相应的线缆套经受在实际汽车中狭窄且受压的偏移。由此提高了对磨损保护以及因此线缆缠绕带对磨损移动以及尤其摩擦的耐受性的要求。

为了将线缆缠绕带的耐磨性分级,参考典型地由汽车行业预先给出的标准。为此最突出的例子是标准lv312-1“用于机动车辆中线缆组的胶带”(2009)作为奥迪、宝马、戴姆勒·奔驰和大众汽车公司的共同的检验规定。实际上,在前述标准lv312-1的范围内,依据diniso622如下测定耐磨性:将待检验的胶带首先粘贴到具有5mm直径的线轴或金属棒上。然后用具有0.45mm针直径的刮刀工具,在考虑所施加的7n重力的情况下测定为了磨穿胶带所需的升程的数量。升程的数量越大,所讨论的胶带就设计得越耐磨。

在实践中区分耐磨级别a(实际上不提供摩擦保护,因为升程的数量小于100),直至提供高摩擦保护的级别e。与之对应的是5000和更大的升程数量,直至在考虑先前描述的耐磨实验的情况下磨穿所讨论的胶带。

在根据ep1911633b1的其他现有技术中,同样与单独的标准一样详细描述和介绍了耐磨性。明确引用这些文件。在此点上使用的线缆缠绕带为其中载体同样由唯一的织物层组成并且另外追溯到由聚酰胺材料构成的纱线的那些线缆缠绕带。纱线中的单独的纤维具有至少280dtex的纤维粗细或纱粗细。由此总体上应满足对应于标准lv312的耐磨级别e。

在根据ep1911633b1的已知教导的范围内追溯到聚酰胺纤维或聚酰胺纱虽然如所希望地提高了耐磨保护并且增加了耐磨性,如所实现的耐磨级别e明确表示的。但是,此类织物的制造成本较高,因为要追溯到成本密集的聚酰胺纤维。另外,在此背景下使用的在经纱和纬纱中具有至少280dtex的纱粗细导致了已知的线缆缠绕带完全不能用手撕开,而是必须在缠绕过程中复杂地切割到所希望的长度。在此就使用本发明。

本发明的基本技术问题在于,开发一种开篇所述结构的线缆缠绕带,使得同时满足对耐磨性和可手撕性的彼此冲突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问题,本发明范围内的一种属类的线缆缠绕带的特征在于,所述纬纱形成为高度抗拉的并且具有大于5cn/dtex的基于细度的最高拉力。也就是说,所使用的纬纱的高度抗拉的设计对应于:其基于细度的最高拉力或所谓的细度强度值为大于5cn/dtex。基于细度的最高拉力优选大于8cn/dtex并且一般达到最高20cn/dtex的值。在此背景下,最高拉力的测量分别与dineniso2062中的规定相对应地进行。

也就是说,基于细度的最高拉力为0.05n/dtex或0.08n/dtex直至约0.2n/dtex。由此得出,在1dtex的所涉及的纬纱的纤维粗细或纱粗细下,所讨论的纬纱具有最小5cn或0.05n的最高拉力。因为在本发明背景下所使用的纬纱通常具有至少200dtex的纤维粗细或纱粗细(细度),因此造成了,每条单独的纬纱具有大于10n的最高拉力(0.05nx200)。

当与此相关地另外还考虑到,纬纱在载体的织物中的数量位于10条/cm至30条/cm的范围内时,则由此产生了在纬向上100n/cm至300n/cm以及更大的基于宽度的抗撕裂强度。当然也可以形成更高的抗撕裂强度,即当用高于200dtex细度的纬纱进行加工时。

即,实际上,纬纱的细度可以大于250dtex。对于纬纱的细度而言,尤其观察到了280dtex且优选350dtex和更大的值。非常特别优选的,纬纱可以具有大于400dtex的细度,且根据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具有470dtex和更大的细度。此外,在此背景下总体上已经证实,相应纬纱的细度限制到最大700dtex。这自然并非限制性的。

无论如何,纬纱具有高抗撕裂强度并且此外在用于本发明线缆缠绕带的载体的织物的纬向上观察到最小100n/cm的基于宽度的抗撕裂强度,其中观察到了典型的300n/cm以及大得多的值。以此方式,“粗”的纬纱有助于保证和调节本发明线缆缠绕带所要求的耐磨性。实际上,在这一点观察到了至少耐磨级别c的耐磨性,尤其是根据先前已经提及的标准lv312-1(2009)在具有5mm直径的线轴上。

借助于本发明线缆缠绕带在同时保证可手撕性的情况下实现这种至少耐磨级别c的提高的耐磨性。这本质上归因于经纱具有与纬纱不同的最大3.5cn/dtex的基于细度的最高拉力。此外,经纱的细度位于40dtex至100dtex的范围内。

如果从3.5cn/dtex(对应于0.035n/dtex)的基于细度的最高拉力的最高限出发,则可以通过这样的经纱形成的最高拉力计为仅1.4n(0.035n/dtexx40dtex)至3.5n(0.035n/dtexx100dtex)的值。经纱的这个最高拉力明显低于纬纱的最高拉力。在根据优选设计将载体的织物中的经纱数量定位在15至60条/cm的范围内时,由此产生了21n/cm至210n/cm的基于长度的最高拉力。

理论上还可以观察到和调节小于21n/cm的更低值,因为在计算这个值时是从相应经纱的基于细度的最高拉力的上限(3.5cn/dtex)出发的。如果在此例如对于相应的经纱以最大2cn/dtex的基于细度的最大拉力为基础并且此外由载体的织物中40dtex以及15条纤维/cm的经纱细度出发,则对于每条经纱的最高拉力仅为0.8n。在载体的织物中以15条经纱/cm为基础时,则得出仅12n/cm的基于长度的最高拉力。这样的值被视作是在横向方向上可手撕的,因为在横向方向上这样手撕时经纱实际上被扭转,直到超过最大拉力并且因此如所希望地撕开经纱。

在理想情况下,在此背景中与粘合涂层相关联的纬纱任选地主要负责使经纱在撕裂过程中不会彼此偏移,并且实际上观察到了先前给出的最高拉力值。然后这就可以用对应的力或横向撕裂力来标识,如还在根据de60031332t2的现有技术的背景下所研究的。

无论如何,在本发明的背景下,通常小于20n/cm的横向撕裂力以及因此还有经纱的小于20n/cm的对应的基于长度的最高拉力总体上看作是(仍然)可手撕的。本发明的线缆缠绕带第一次成功地将所要求的用于在缠绕汽车线缆时的简单加工的可手撕性与在经加工状态下要求的耐磨性相组合。在此所实现的耐磨级别c的值就是足够的。在此可以看到实质性的优点。

载体的单一的织物层中的经纱和纬纱可以为材料不同的塑料纤维。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设想,在这一点上例如使用聚酯纤维作为经纱并且使用聚酰胺纤维作为纬纱。然而,一般情况下,经纱和纬纱形成为材料相同的塑料纤维。在此情况下,一方面用具有所要求的大于5cn/dtex的基于细度的最高拉力的所描述的高度抗拉纬纱且另一方面用标准聚酯纤维作为经纱来工作。此类标准的聚酯纤维作为经纱通常造成最大小于3.5cn/dtex的基于细度的最高拉力。

因为同时纬纱构造为明显比经纱“更厚”,即具有在200dtex至最大700dtex范围内的细度,相反经纱具有在40dtex至100dtex范围内的细度,所以同时解释了以此方式可实现的最低c的耐磨级别。这在具有5mm直径的线轴处应用先前已经提及的标准lv312-1时被观察到并且进行调节。

由单一的织物层组成或构成的载体一般具有最大0.5mm的厚度。这个厚度大多数情况下在0.2mm至0.5mm的范围内。此外,所讨论的且由单一织物层构成的载体典型地具有位于100g/m2至250g/m2范围内的单位面积重量。如先前已经实施的,纬纱在载体的织物中的数量在10条/cm至30条/cm的范围内变化。经纱的数量可以相应地略高于其定位。实际上以在载体的织物中在15条/cm至60条/cm的范围内的经纱数量来加工。

作为适合的粘合涂层,推荐基于粘附剂的粘合涂层,该粘附剂总体上提供了自粘合的粘合涂层。在此背景下,已经证明典型的丙烯酸酯粘合剂是特别有利的,并且在此尤其是形成为可uv交联的那些。所讨论的粘附剂或粘合涂层一般以在50g/m2至200g/m2的范围内的比面积重量施加到带状的载体上。

该高耐磨性本质上是由于追溯到高度抗拉的纬纱而产生的。因为纬纱一方面具有大于200dtex的细度并且另一方面具有大于5cn/dtex的基于细度的最高拉力。以此方式,即使当追溯到以标准聚酯纤维作为经纱时,本发明的线缆缠绕带也已经能够设计为特别耐磨的。为了提供所讨论的高度抗拉的纬纱或聚酯纤维,一般将其拉伸和热固定。其结果是,观察到了单独的聚酯直链分子的明显的平行取向。平行取向可以实现90%和更大的值。此外,观察到最大80%的结晶度。所有这些造成观察到至少耐磨级别c的耐磨度并且同时根据本发明的线缆缠绕带仍然构造为可手撕的。

通过追溯到经纱和纬纱中的不同的聚酯纤维,所述线缆缠绕带另外还设计为耐介质和耐温的、能够容易染色并用粘合剂涂覆。也可以并不困难地在粘合剂涂层的相反侧上进行另外的涂覆或者追溯到抛光的载体。所有这些都在考虑到与现有技术相比最小化的制造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在此可以看到实质性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