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丝绒露底处为蜂巢布的提花丝绒及其织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855374发布日期:2018-07-04 03:13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丝绒露底处为蜂巢布的提花丝绒及其织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丝绒,尤其涉及一种丝绒露底处为蜂巢布的提花丝绒及其织造方法,属纺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社会在进步,物质在富有,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一步一步的提高,雍容华贵的丝绒,深受人们的青睐,粗犷豪放的蜂巢布,也深得人们的喜爱,但在同一款面料上由于丝绒的细腻和蜂巢的粗放的二种组织结构大相径庭,不是简单合成就能成功。因此还少见既有丝绒,又有蜂巢布的现象。走在消费者前沿的人们,迫切希望能有这种视觉反差效果强烈的纺织面料的问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满足人们这种追求时新的奢望,提供一种在雍容华贵的丝绒无绒露底处为粗犷豪放的蜂巢布的提花丝绒及其织造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丝绒露底处为蜂巢布的提花丝绒,它包括上层基布、下层基布和连接线,所述上层基布是由上层经纱和上层纬纱交织而成,所述上层经纱是由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构成,所述上层第一经纱为紧经纱,所述上层第二经纱为松经纱,所述上层纬纱是由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二纬纱、上层第三纬纱、上层第四纬纱、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上层第七纬纱、上层第八纬纱、上层第九纬纱、上层第十纬纱、上层第十一纬纱、上层第十二纬纱、上层第十三纬纱、上层第十四纬纱、上层第十五纬纱、上层第十六纬纱、上层第十七纬纱、上层第十八纬纱、上层第十九纬纱、上层第二十纬纱、上层第二十一纬纱、上层第二十二纬纱、上层第二十三纬纱、上层第二十四纬纱、上层第二十五纬纱、上层第二十六纬纱、上层第二十七纬纱、上层第二十八纬纱、上层第二十九纬纱、上层第三十纬纱、上层第三十一纬纱、上层第三十二纬纱构成,其中上层第四纬纱、上层第八纬纱、上层第十二纬纱、上层第十六纬纱、上层第二十纬纱、上层第二十四纬纱、上层第二十八纬纱、上层第三十二纬纱为粗纬纱,其余上层第一纬纱、上层第二纬纱、上层第三纬纱、上层第五纬纱、上层第六纬纱、上层第七纬纱、上层第九纬纱、上层第十纬纱、上层第十一纬纱、上层第十三纬纱、上层第十四纬纱、上层第十五纬纱、上层第十七纬纱、上层第十八纬纱、上层第十九纬纱、上层第二十一纬纱、上层第二十二纬纱、上层第二十三纬纱、上层第二十五纬纱、上层第二十六纬纱、上层第二十七纬纱、上层第二十九纬纱、上层第三十纬纱、上层第三十一纬纱为细纬纱,所述下层基布是由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的下层经纱是由下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构成,所述下层第一经纱为紧经纱,所述下层第二经纱为松经纱,所述下层纬纱是由下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三纬纱、下层第四纬纱、下层第五纬纱、下层第六纬纱、下层第七纬纱、下层第八纬纱、下层第九纬纱、下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一纬纱、下层第十二纬纱、下层第十三纬纱、下层第十四纬纱、下层第十五纬纱、下层第十六纬纱、下层第十七纬纱、下层第十八纬纱、下层第十九纬纱、下层第二十纬纱、下层第二十一纬纱、下层第二十二纬纱、下层第二十三纬纱、下层第二十四纬纱、下层第二十五纬纱、下层第二十六纬纱、下层第二十七纬纱、下层第二十八纬纱、下层第二十九纬纱、下层第三十纬纱、下层第三十一纬纱、下层第三十二纬纱构成,其中,其中下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十二纬纱、下层第十六纬纱、下层第二十纬纱、下层第二十四纬纱、下层第二十八纬纱、下层第三十二纬纱为粗纬纱,其余下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五纬纱、下层第六纬纱、下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九纬纱、下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一纬纱、下层第十三纬纱、下层第十四纬纱、下层第十五纬纱、下层第十七纬纱、下层第十八纬纱、下层第十九纬纱、下层第二十一纬纱、下层第二十二纬纱、下层第二十三纬纱、下层第二十五纬纱、下层第二十六纬纱、下层第二十七纬纱、下层第二十九纬纱、下层第三十纬纱、下层第三十一纬纱为细纬纱,所述连接线是由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构成,连接线在有绒处与上层基布的上层细纬纱和下层基布的下层细纬纱进行交织连结,经割绒形成有绒处的绒头,连接线在无绒处分为上下二份,上面一份与上层基布的上层粗纬纱进行交织,下面一份与下层基布的下层粗纬纱进行交织,最后成上层基布蜂巢布和下层基布蜂巢布,上下两份,与上层基布的上层粗纬纱交织的连接线是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与下层基布的下层粗纬纱交织的连接线是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

一种丝绒露底处为蜂巢布的提花丝绒的织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整经

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一经纱,整在一个织轴上,作为紧经纱;

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二经纱,整在一个织轴上,作为松经纱;

将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按此顺序放在筒子架上;

第二步,穿综插筘

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二经纱、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依次顺序穿综并插入第一筘齿;

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二经纱、第三连接线、第四连接线依次顺序穿综并插入第二筘齿;

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二经纱、第五连接线、第六连接线依次顺序穿综并插入第三筘齿;

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二经纱、第七连接线、第八连接线依次顺序穿综并插入第四筘齿;

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二经纱、第九连接线、第十连接线依次顺序穿综并插入第五筘齿;

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二经纱、第十一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依次顺序穿综并插入第六筘齿;

依次六筘齿一循环顺序穿综插筘;

第三步,提综打纬织造

一、在有绒处

第一梭:

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

将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往上提;

将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

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

将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放中间;

投入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

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

将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往上提;将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

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

将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放中间;

投入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五梭:

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

将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往上提;将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

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

将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放中间;

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

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

将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往上提;将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往下沉;投入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

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

将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放中间;

投入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打纬织造;

为此,第九梭至第十六梭、第十七梭至第二十四梭、第二十五梭至第三十二梭,均按第一梭到第八梭的顺序进行提综,然后投入的纬纱,也均按此顺序相应对称编排进行投纬,然后进行打纬织造,三十二梭大循环结束;

二、在无绒处

由于连接线在无绒处分为上下二份,上面一份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与上层基布的上层粗纬纱进行交织,下面一份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与下层基布的下层粗纬纱进行交织,而无绒处上层基布的上层经纱又只与上层细纬纱交织,下层基布的下层经纱也只与下层细纬纱进行交织,无绒处上层基布的上层经纱与上层细纬纱交织后又与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与上层基布的上层第四纬纱、上层第八纬纱、上层第十二纬纱、上层第十六纬纱、上层第二十纬纱、上层第二十四纬纱、上层第二十八纬纱、上层第三十二纬纱这些上层粗纬纱交织的进行连接织造,成为无绒处的上层蜂巢布,无绒处下层基布的下层经纱与下层细纬纱交织后又与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与下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十二纬纱、下层第十六纬纱、下层第二十纬纱、下层第二十四纬纱、下层第二十八纬纱、下层第三十二纬纱这些下层粗纬纱交织进行连结织造,成为无绒处的下层的蜂巢布;

为了能说清问题,现将无绒处分二部份叙述,a部分为经纱与细纬纱交织情况,b部份为连结线与粗纬纱交织情况;

a.上层经纱与上层细纬纱、下层经纱和下层细纬纱交织情况如下:

第一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一纬纱、下层第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二纬纱、下层第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三纬纱、下层第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是连接线与上层第四粗纬纱、下层第四粗纬纱进行蜂巢布织造,将在b处专门叙述;第五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五纬纱、下层第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六纬纱、下层第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七纬纱、下层第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是连接线与上层第八粗纬纱、下层第八粗纬纱进行蜂巢布织造,将在b处专门叙述;第九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九纬纱、下层第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十纬纱、下层第十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一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十一纬纱、下层第十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二梭是连接线与上层第十二粗纬纱、下层第十二粗纬纱进行蜂巢布织造,将在b处专门叙述;

第十三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十三纬纱、下层第十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四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十四纬纱、下层第十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五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上层第二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十五纬纱、下层第十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六梭是连接线与上层第十六粗纬纱、下层第十六粗纬纱进行蜂巢布织造,将在b处专门叙述;

第十七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十七纬纱、下层第十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八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十八纬纱、下层第十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十九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十九纬纱、下层第十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十梭是连接线与上层第二十粗纬纱、下层第二十粗纬纱进行蜂巢布织造,将在b处专门叙述;

第二十一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二十一纬纱、下层第二十一纬,打纬织造;

第二十二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二十二纬纱、下层第二十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十三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二十三纬纱、下层第二十三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十四梭是连接线与上层第第二十四粗纬纱、下层第二十四粗纬纱进行蜂巢布织造,将在b处专门叙述;

第二十五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二十五纬纱、下层第二十五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十六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二十六纬纱、下层第二十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十七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二十七纬纱、下层第二十七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十八梭是连接线与上层第二十八粗纬纱、下层第二十八粗纬纱进行蜂巢布织造,将在b处专门叙述;

第二十九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二十九纬纱、下层第二十九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十梭:将上层第二经纱、下层第一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三十纬纱、下层第三十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十一梭:将上层第一经纱、下层第二经纱往上提,投入上层第三十一纬纱、下层第三十一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十二梭是连接线与上层第三十二粗纬纱、下层第三十二粗纬纱进行蜂巢布织造,将在b处专门叙述;

至此,无绒处上层经纱与上层纬纱、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一循环结束,进入下一轮循环织造;

b.与此同时,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与上层第四纬纱、上层第八纬纱、上层第十二纬纱、上层第十六纬纱、上层第二十纬纱、上层第二十四纬纱、上层第二十八纬纱、上层第三十二纬纱这些上层粗纬纱和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与下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十二纬纱、下层第十六纬纱、下层第二十纬纱、下层第二十四纬纱、下层第二十八纬纱、下层第三十二纬纱这些下层粗纬纱进行交织,进行交织的情况如下:

第一梭:在a处属于第四梭,<a处第一,二,三梭时所有连接线均放中间>

将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放中间;

将第三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往上提;

将第四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往下沉;

投入上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二梭:在a处属于第八梭,<a处第五,六,七梭时所有连接线均放中间>

将第三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放中间;

将第一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往上提;

将第二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往下沉;

投入上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三梭:在a处属于第十二梭,<a处第九,十,十一梭时所有连接线均放中间>

将第一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十连接线放中间;

将第三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往上提;

将第四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往下沉;

投入上层第十二纬纱、下层第十二纬纱,打纬织造;

第四梭:在a处属于第十六梭,<a处第十三,十四,十五梭时所有连接线均放中间>

将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放中间;

将第五连接线、第九连接线往上提;

将第六连接线、第十连接线往下沉;

投入上层第十六纬纱、下层第十六纬纱,打纬织造;

第五梭:在a处属于第二十梭,<a处第十七,十八,十九梭时所有连接线均放中间>

将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放中间;

将第七连接线往上提;

将第八连接线往下沉;

投入上层第二十纬纱、下层第二十纬纱,打纬织造;

第六梭:在a处属于第二十四梭,<a处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梭时所有连接线均放中间>将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放中间;

将第五连接线、第九连接线往上提;

将第六连接线、第十连接线往下沉;

投入上层第二十四纬纱、下层第二十四纬纱,打纬织造;

第七梭:在a处属于第二十八梭,<a处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梭时所有连接线均放中间>将第一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十连接线放中间;将第三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往上提;

将第四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往下沉;

投入上层第二十八纬纱、下层第二十八纬纱,打纬织造;

第八梭:在a处属于第三十二梭,<a处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梭时所有连接线均放中间>将第三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放中间;

将第一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往上提;

将第二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往下沉;

投入上层第三十二纬纱、下层第三十二纬纱,打纬织造;

至此,连接线与粗纬纱交织的一个循环结束,进入下一轮循环的蜂巢布织造。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由于经纱采用了紧经纱和松经纱,在本申请的提综下,上层粗纬纱在有绒处被有效的阻隔在上层基布的上侧,在无绒处,被有效阻隔在上层基布的下侧,使得连接线在有绒处与上层细纬纱连接织造时避开了粗纬纱获得了稠密的绒头,还使得连接线在无绒处可与上层的粗纬纱进行无障碍的蜂巢布织造。同样由于经纱采用了紧经纱和松经纱,在本申请的提综下,下层粗纬纱在有绒处被有效的阻隔在下层基布的下侧,在无绒处被有效的阻隔在下层基布上侧,使得连接线在有绒处与下层细纬纱连接时避开了粗纬纱获得稠密的绒头,还使得连接线在无绒处可与下层的粗纬纱进行无障碍的蜂巢布的织造。2.由于纬纱安排了粗纬纱,在没有妨碍丝绒有绒处织造的情况下,与连接线织造,因为连接线按公知的原理一般比基布经纱粗,而蜂巢布也要求粗经粗纬,符合了蜂巢布纱线要求。3.由于经纱按六个筘齿为一经向单元,纬纱按三十二纬其中有八纬为粗纬为一个单元,这样经纬织造,基本接近正方形,符合蜂巢布的绘制要求。因此,本申请生产简单易行,操作方便,而产品确因有绒处绒头稠密,无绒处蜂巢凹凸粗犷,视觉反差效果强烈,深受市场欢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花丝绒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花丝绒有绒处和无绒处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花丝绒有绒处的组织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提花丝绒无绒处的组织结构图。

图中,1为丝绒基布,

2为无绒露底处的具有蜂巢效果的蜂巢布,

3为有绒处的稠密绒头区,

tu1为上层第一经纱,tu2为上层第二经纱,

td1为下层第一经纱,td2为下层第二经纱,

wu1为上层第一纬纱,wu2为上层第二纬纱,wu3为上层第三纬纱,wu4为上层第四纬纱,wu5为上层第五纬纱,wu6为上层第六纬纱,wu7为上层第七纬纱,wu8为上层第八纬纱,

wd1为下层第一纬纱,wd2为下层第二纬纱,wd3为下层第三纬纱,wd4为下层第四纬纱,wd5为下层第五纬纱,wd6为下层第六纬纱,wd7为下层第七纬纱,wd8为下层第八纬纱。

r1为第一连接线、r2为第二连接线、r3为第三连接线、r4为第四连接线、r5为第五连接线、r6为第六连接线、r7为第七连接线、r8为第八连接线、r9为第九连接线、r10为第十连接线、r11为第十一连接线、r12为第十二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丝绒基布1、无绒露底处的具有蜂巢效果的蜂巢布2、有绒处的稠密绒头区3构成了一种丝绒露底处为蜂巢布的提花丝绒。

参见图2,第一连接线r1、第三连接线r3、第五连接线r5、第七连接线r7、第九连接线r9、第十一连接线r11和第二连接线r2、第四连接线r4、第六连接线r6、第八连接线r8、第十连接线r10、第十二连接线r12在有绒处与上层细纬纱、下层细纬纱交织连接,最后经割绒形成绒头。第一连接线r1、第三连接线r3、第五连接线r5、第七连接线r7、第九连接线r9、第十一连接线r11和第二连接线r2、第四连接线r4、第六连接线r6、第八连接线r8、第十连接线r10、第十二连接线r12在无绒处分别与上层粗纬纱交织成上层蜂巢布、下层粗纬纱交织成下层蜂巢布。最后经割绒,形成一种丝绒露底处为蜂巢布的提花丝绒。

参见图3,第一连接线r1、第三连接线r3、第五连接线r5、第七连接线r7、第九连接线r9、第十一连接线r11和第二连接线r2、第四连接线r4、第六连接线r6、第八连接线r8、第十连接线r10、第十二连接线r12分别与上层细纬纱、下层细纬纱进行连接交织,并避开了上层粗纬纱和下层粗纬纱,最后经割绒形成稠密的绒头,织造情况详见表一。

表一提花丝绒有绒处的提综打纬

备注:×为上层经纱在上层纬纱之上、下层经纱在下层纬纱之上。

↑为连接线在上层时在上层纬纱之上,↓为连接线在下层时在下层纬纱之下。

-为连接线在上层纬纱之下、在下层纬纱之上的状态。

至此,第九梭至第十六梭、第十七梭至第二十四梭、第二十五梭至第三十二梭,均按第一梭到第八梭的顺序进行提综,投入相对应的纬纱,也均按此顺序相应对称编排进行投纬,然后进行打纬织造,

参见图4,与此同时,由于连接线在无绒处分为上下二份,上面一份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与上层基布的上层粗纬纱进行交织,下面一份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与下层基布的下层粗纬纱进行交织,而无绒处上层基布的上层经纱又只与上层细纬纱交织,下层基布的下层经纱也只与下层细纬纱进行交织,第一连接线、第三连接线、第五连接线、第七连接线、第九连接线、第十一连接线与上层基布的上层第四纬纱、上层第八纬纱、上层第十二纬纱、上层第十六纬纱、上层第二十纬纱、上层第二十四纬纱、上层第二十八纬纱、上层第三十二纬纱这些上层粗纬纱进行连接织造,成为无绒处的上层蜂巢布,第二连接线、第四连接线、第六连接线、第八连接线、第十连接线、第十二连接线与下层第四纬纱、下层第八纬纱、下层第十二纬纱、下层第十六纬纱、下层第二十纬纱、下层第二十四纬纱、下层第二十八纬纱、下层第三十二纬纱这些下层粗纬纱进行连结织造,成为无绒处的下层的蜂巢布。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问题,下面分二部份进行叙述,a部份为经纱与细纬纱交织情况,b部份为连结线与粗纬纱交织情况,而连结线与粗纬纱交织情况又进一步分为上层与下层交织情况进行介绍,详见表二。

表二a提花丝绒无绒处的上层经纱与上层细纬纱和下层经纱与下层细纬纱交织情况

备注:×为上层经纱在上层纬纱之上、下层经纱在下层纬纱之上。

↑为连接线在上层时在上层纬纱之上,↓为连接线在下层时在下层纬纱之下。

-为连接线在上层纬纱之下、在下层纬纱之上的状态。

至此,然后,第九梭至第十六梭、第十七梭至第二十四梭、第二十五梭至第三十二梭,均按第一梭到第八梭的顺序进行提综,投入相对应的纬纱,也均按此顺序相应对称编排进行投纬,然后进行打纬织造,

再参见图4,织造中,与此同时,第一连接线r1,第三连接线r3、第五连接线r5、第七连接线r7、第九连接线r9、第十一连接线r11与上层第四纬纱wu4、上层第八纬纱wu8、上层第十二纬纱wu12、上层第十六纬纱wu16、上层第二十纬纱wu20、上层第二十四纬纱wu24、上层第二十八纬纱wu28、上层第三十二纬纱wu32这些粗纬纱进行蜂巢组织织造,详见表三。

表三b提花丝绒的无绒处上层蜂巢的提综打纬

备注:↑为连接线在上层时在上层纬纱之上。

-为连接线在上层纬纱之下、在下层纬纱之上的状态。

wu4为上层第四纬纱、wu8为上层第八纬纱、wu12为上层第十二纬纱、wu16为上层第十六纬纱、wu20为上层第二十纬纱、wu24为上层第二十四纬纱、wu28为上层第二十八纬纱、wu32为上层第三十二纬纱。

参见图4,织造中,与此同时,第二连接线r2、第四连接线r4、第六连接线r6、第八连接线r8、第十连接线r10、第十二连接线r12与下层第四纬纱wu4、下层第八纬纱wu8、下层第十二纬纱wu12、下层第十六纬纱wu16、下层第二十纬纱wu20、下层第二十四纬纱wu24、下层第二十八纬纱wu28、下层第三十二纬纱wu32这些粗纬纱进行蜂巢组织织造,详见表四。

表四b提花丝绒无绒处的下层蜂巢的提综打纬

备注:↓为连接线在下层时在下层纬纱之下。

-为连接线在上层纬纱之下、在下层纬纱之上的状态。

wd4为下层第四纬纱、wd8为下层第八纬纱、wd12为下层第十二纬纱、wd16为下层第十六纬纱、wd20为下层第二十纬纱、wd24为下层第二十四纬纱、wd28为下层第二十八纬纱、wd32为下层第三十二纬纱。

表一是提花丝绒有绒处的组织结构。

把表二表三表四重叠结合起来就是提花丝绒无绒处的组织结构。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