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双面绣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77199发布日期:2018-06-23 11:04阅读:45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器双面绣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机器刺绣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机器进行双面绣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双面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刺绣中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绣种,通常用一根线(32根丝)分成4丝~8丝的绣线,在通透轻薄的纱上刺绣,刺绣内容以摄影、绘画图案为主,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工艺精细。由于手绣对绣工的技艺要求高,且需要时间长,因此双面绣绣品价格都较为昂贵,且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的机绣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刺绣,一般由制版软件智能生成针法,由程序控制在垫有纸衬的布上绣制简单的平面图案。

之前有人尝试用机绣技术进行双面刺绣,但由于现有的机绣采用的绣线都比较粗,且电脑刺绣机对绣线的拉力很大,如果在机绣上利用4丝~8丝的双面刺绣绣线进行刺绣,绣线无法承受机器的过线调节系统的张力及摩擦力,绣线会容易被拉断,并且,机绣过程中底料即绣布不能太薄,太薄的底料不能承受机绣运针的巨大拉力,容易形成较大的针孔,甚至出现被拉破的现象,而双面绣使用的底料通透薄纱就极易被拉破。所以目前还不能实现双面刺绣的机绣。如何利用机绣替代手绣运针做出品质、品相能与手绣双面绣相媲美的产品,是刺绣行业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器双面绣方法,绣出的正面和反面的图案均立体、自然,能够与手绣的效果相媲美,能够替代手绣双面绣,从而大幅度降低双面绣刺绣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器双面绣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尺寸为50D丝作为绣线;

步骤二:选用通透薄纱做刺绣底料;

步骤三:配置电脑刺绣机的过线调节系统,减小运针拉力;

步骤四:刺绣制版:利用电脑刺绣制版软件,按照手绣方法进行刺绣制版,在刺绣制版过程中采用的针法为平直针、插针、交错针、乱针;

步骤五:将通透薄纱装入到电脑刺绣机刺绣台上的绣框内;

步骤六:将所述绣线分别装入到所述电脑刺绣机的面线装置和底线装置,将面线装置的绣线穿过过线调节系统后穿入绣针,将所述面线装置的绣线和所述底线装置的绣线的松紧张力调为一致;

步骤七:将步骤四完成的刺绣制版的程序配置到电脑刺绣机内,电脑刺绣机按照刺绣制版的绣线走线过程开始运动,将所述绣线绣入到通透薄纱上,在通透薄纱的正面和反面分别得到刺绣图案,完成双面绣刺绣。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过线调节系统包括过线架,所述过线架上设置有第一软体过线夹,所述第一软体过线夹下端设置有过线片,所述过线片下端设置有第二软体过线夹。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软体过线夹和所述第二软体过线夹均由前、后设置的前毛毡和后毛毡,以及前毛毡和后毛毡之间平行设置的两块海绵组成。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四刺绣制版时,是按照手绣运针及针法,一针一针编入,等同于在电脑上经历一个手工刺绣的过程,刺绣制版时,先将刺绣产品的图样由内向外分成若干个区域,由刺绣产品的图样的内部区域向外部区域进行运针刺绣制版;在同一区域内颜色深浅不同时,采用分层针法刺绣制版,所述分层针法即对于不同深度的颜色逐步添加绣线的覆盖层数;不同层之间采用插针过渡。

进一步优选地,调整电脑刺绣机的底线运针走向和面线运针走向,使底线运针走向和面线运针走向相互交错。

进一步优选地,电脑刺绣机的整个刺绣过程从开始至结束分阶段进行,在同一阶段内刺绣速度相同;相邻两个刺绣阶段,前一阶段的刺绣速度大于后一阶段的刺绣速度。即刺绣速度各阶段递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本发明申请人对机绣代替双面绣手绣方法进行了长期钻研,解决了以下几个技术问题,最终实现了机绣双面绣:

一、经过反复试验验证,采用50D丝(6丝)作为刺绣绣线进行机绣,可以达到手绣的精细品质;

二、经研试50D丝是未加捻散丝,由于太细无法承受绣机的过线调节系统的张力及摩擦力,因此又对现有绣机的过线调节系统进行了改进,绣线从两块海绵中间穿过,软体过线夹对绣线拉力很小,满足了50D丝正常过线要求,保证毛线率、断线率达到标准绣花线的标准要求,同时还降底了刺绣过程中运针时产生的拉力,避免了对刺绣底料的拉扯破坏;

三、用通透薄纱作为刺绣底料,且不加纸衬,为防止通透薄纱上由于绣线的拉力过大造成在刺绣过程中通透薄纱形成较大针孔或被拉破的情况发生,本申请弃用现有技术中由电脑刺绣制版软件直接生成的针法,刺绣制版时在制版软件中进行,按照手绣运针及针法,一针一针编入,等同于在电脑上经历一个手工刺绣的过程,完成制版,达到品相上与手绣相似;

四、在制版过程中,首先将刺绣产品的图样由内向外分成若干个区域,然后由刺绣产品的图样的内部区域向外部区域进行运针刺绣制版,在同一区域内颜色深浅不同时,采用分层针法刺绣制版,分层针法即对于不同深度的颜色逐步添加绣线的覆盖层数;改变了目前手工绣时从外向内刺绣的顺序,这样在机绣过程中能够将通透薄纱在运针时受到的聚集拉力进行分流,所以薄纱的底料不会被拉破,由内部区域向外部区域进行运针刺绣,还能够将之前刺绣时在薄纱上拉制形成轻微拉损覆盖,达到修复底料的微损伤的效果;

五、通过调整电脑刺绣机的底线运针走向和面线运针走向,使底线运针走向和上线运针走向相互交错,改善了底料在机绣运针时的受力分布,尽力避免同向受力聚集,将聚集拉力分散,使底料不易被拉破;并且电脑刺绣机的整个刺绣过程从开始至结束分阶段进行,从开始阶段至结束阶段,刺绣速度由高到低逐渐递减,可以弱化对底料形成的叠加拉力。

机绣完成后,检查绣品,将线头、微损等问题用手工补针修复后,直接将绣框内绣品转移至玻璃上按传统双面绣装裱方法装裱,最终完成与手绣相比在品质上、品相上难以区分的双面绣工艺产品。

采用本申请方法绣出的机绣双面绣作品正面的图案和反面的图案均立体、生动,无论在品相和品质上都可以与手绣的双面绣相媲美。例如可以用于双面屏风的绣制。本申请完全可以替代手绣进行双面绣,解决了手绣在量化及标准化上难以突破的瓶径,能够大幅度降底生产成本,为推广普及中国传统刺绣文化奠定了一个新的平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机器双面绣方法的实施例中过线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机器双面绣方法的实施例中过线调节系统中的软体过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机器双面绣方法的实施例中荷花的刺绣区域分布图,其中,图3-A为完成制版后的荷花图案,图3-1、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图3-7、图3-8、图3-9依次为荷花由内向外划分的9个区域;

图4是本发明机器双面绣方法的实施例中荷花瓣的底线运针走向;

图5是图4中的荷花瓣的面线运针走向。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双面绣也叫两面绣,是指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机器双面绣方法的实施例,正是针对外轮廓形状和大小均具有对称性的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的机器双面绣工艺方法,该工艺方法以机绣双面屏风为例,方法步骤为:

步骤一:参照手绣屏风精细品质及用料,选取50D丝(6丝)的线为绣线,这样绣出来的作品生动、立体,同时保证毛线率、断线率达到标准绣线的标准;

步骤二:选用通透薄纱做刺绣底料,这样绣出来的成品美观,更适合做装饰品用;

步骤三:配置电脑刺绣机的过线调节系统,减少运针拉力,消除或减小机器比手工运针高出的具大拉力,使运针拉力调整到6丝绣线能承受的拉力,同时,使运针拉力控制在薄纱破损受力的极限内,这样能够将绣线与底料绷紧贴合,又不会拉断绣线,保证机绣绣出的效果与手绣相似;

步骤四:在电脑刺绣机的电脑程序上进行刺绣制版,在刺绣制版过程中按照手绣的方法进行一针一针编入,采用的针法为手绣常见针法,如平直针、插针、交错针、乱针,进一步优选地,交错针相邻两针之间的走线与下一步相邻两针之间的走线形成2°~10°夹角;这样绣出的作品紧凑立体,又能够分散底料的集中受力;

步骤五:将通透薄纱装入到电脑刺绣机的刺绣台上,并去掉原来电脑刺绣机上为抗拉力机绣必用垫在底料下的纸衬;

步骤六:将绣线分别装入到电脑刺绣机的面线装置和底线装置,将面线装置的绣线和底线装置的绣线的松紧张力调为一致,将面线装置的绣线穿过调整运针拉力后的过线调节系统后穿入绣针;

步骤七:将步骤四完成的刺绣制版的程序配置到电脑刺绣机内,电脑刺绣机按照刺绣制版的绣线走线过程开始运动,将所述绣线绣入到通透薄纱上,在通透薄纱的正面和反面分别得到刺绣图案,完成双面绣刺绣。

本申请提供的该机器双面绣工艺,首先,利用6丝的绣线在通透薄纱上做刺绣,使最后绣出的作品能够用作装饰,比如屏风,为防止绣线被拉断,通过对过线调节系统进行调整,将运针拉力调节到基本适合6丝的绣线能够承受的拉力,同时为防止通透薄纱上由于绣线的拉力过大造成在刺绣过程中通透薄纱形成较大针孔或被拉破的情况发生,本申请弃用电脑刺绣机的软件生成的针法,将制版过程的针法调整成平直针、插针、交错针、乱针综合运动的针法,由于交错针为相邻两针之间的走线与下一步相邻两针之间的走线形成2°~10°夹角,这样在制版过程中能够将通透薄纱在运针过程时的受到的聚集拉力进行分流,所以薄纱底料不会被拉破。所以本申请的机器能够采用较细的绣线在较薄的底料上进行双面绣,绣出的作品立体、生动,无论在品相和品质上都可以与手绣的双面绣相媲美,本申请解决了手绣在量化及标准化上难以突破的瓶径,能够大幅度降底生产成本,为推广普及中国传统刺绣文化奠定了一个新的平台。

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由于经研试50D丝(6丝)是未加捻散丝且太细无法承受现有技术中绣机过线调节系统的张力及摩擦力,所以需要对现有技术中的过线调节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后的过线调节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过线架1,过线架1的下端设置有过线架1上设置有第一软体过线夹2,第一软体过线夹2下端设置有过线片3,过线片3下端设置有第二软体过线夹4。

将绣线依次经由第一软体过线夹2、过线片3、第二软体过线夹4穿过,最后穿入到绣针上进行机绣,本申请改造后的过线调节系统加上在刺绣持续过程中长线采用跳针的缓冲针法,不仅满足50D丝正常过线要求,还降底了运针时产生的拉力,使得50D丝的绣线在绣机上刺绣时不会被拉断。

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软体过线夹4的结构如图2所示,第一软体过线夹2和第二软体过线夹4均由前、后设置的前毛毡5和后毛毡6,以及前毛毡5和后毛毡6之间平行设置的两块海绵7组成,绣线由两块海绵7之间穿过,由于海绵软度适中,既能防止了绣线太松,海绵的压力不大避免了拉断绣线,保证过线调节系统对绣线的夹紧力和导向的作用。

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机绣绣出的双面绣要做到品相与手绣相似,本申请弃用现有技术中的软件智能生成的针法,改变辅底针走向、运针顺序,利用平直针、插针、交错针、乱针的手法进行刺绣制版,该刺绣制版的工艺过程为:

步骤4-1:将刺绣产品的图样由内向外分成若干个区域;

步骤4-2:由刺绣产品的图样的内部区域向外部区域利用平直针、插针、交错针、乱针进行运针刺绣制版;

步骤4-3:在同一区域内颜色深浅不同时,采用分层针法刺绣制版,所述分层针法即对于不同深度的颜色逐步添加绣线的覆盖层数;不同层之间采用插针过渡。

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调整电脑刺绣机的底线运针走向和面线运针走向,使底线运针走向和面线运针走向相互交错,使在底料上聚集的绣线的拉力进行分流,进一步防止底料因受力集中而被拉破。

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地,将电脑刺绣机的整个刺绣过程从开始至结束分段进行,将刺绣速度由高到底逐渐递减。

本申请采用了多环工艺的配合减小了运针时底料的受力:刺绣制版过程中关注底料在运针时的受力分布,采用交错针及分层针法尽力避免同向运针使底料受力聚集;使辅垫底针运针走向与上针运针走向不同,将聚集拉力分流;在刺绣制版过程中,改变常规手工绣双面绣时的运针顺序(先绣轮廓,再由外向内的绣法),形成先内后外的运针顺序;再加上刺绣过程中调节运针速度,利用速度递减方法配合减小底料承受拉力,同时,分层针法及乱针法可将运针过程中轻微拉损覆盖。通过交错针降低拉力+改变底针走向分流拉力+递减运针速度弱化叠加拉力+插针、乱针修复微损等多项工艺配合,完全能够将底料控制在受力破损的极限内,同时保证毛线率、断线率达到标准绣线的标准;并且绣出的作品正面和反面均立体、生动、美观,足够与手绣效果进行媲美。

当绣机绣成成品后,检查绣品,将线头针及微损等问题用手工补针修复清理后,直接将绣品转移至玻璃上按传统双面绣装裱方法装裱,最终完成与手绣相比在品质上、品相上难以区分的双面绣屏风工艺产品。

下面以机绣荷花为例,详细说明刺绣制版工艺及运针走向。

如图3所示,将刺绣荷花按照图样由荷花的内部向外部共划分成图3中的图3-1、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图3-7、图3-8、图3-9共9个区域,在由内向外进行走线,最终形成如图3-A所示的完成制版后的荷花图案。

本实施例进行荷花刺绣过程中,以绣出的一个荷花瓣为例,如图4为该荷花瓣的底线运针走向,该底线运针走向由垂直方向偏右侧20°左右,并且底针的交错针走线角度α为5°;图5是该荷花瓣的面线运针走向,该面线运针走向由垂直方向偏右侧50°左右,并且上针的交错针走线角度β为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