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衣机滚筒的支撑装置及干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20412发布日期:2019-11-01 20:39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衣机滚筒的支撑装置及干衣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干衣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衣机滚筒的支撑装置及干衣机。



背景技术:

干衣机是利用电加热来使洗好的衣物中的水分及时蒸发干燥的清洁类家用电器。现有的干衣机包括滚筒式干衣机,滚筒式干衣机主要包括壳体、转动设置于壳体内的滚筒、电机及热风通道,电机工作驱动滚筒转动,热风在滚筒内循环,以将滚筒内湿衣物中的水分蒸发带出滚筒外,实现对衣物的干燥。

传统干衣机内的滚筒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机构,通过支撑机构支撑滚筒,以便固定滚筒在壳体内的位置。支撑机构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滚筒前后两端均通过滚轮支撑,滚筒的前后两端各设置两个滚轮,滚筒可以滚动地支撑在滚轮上。另一种支撑机构为滚筒的前端通过滚轮支撑,滚筒的后侧底部中心通过转轴支撑。然而现有的两种支撑机构下,滚筒容易出现受力不均的问题,尤其是在干衣机的滚筒较大或滚筒需要正反转工作的情况下,滚筒容易出现摆动,从而使滚筒易变形或出现噪音异常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干衣机滚筒的支撑装置,可以提高对滚筒的支撑效果,有利于提高滚筒受力的均匀性。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干衣机滚筒的支撑装置,包括分别设置于滚筒两端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滚筒下方的辅助支撑机构。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滚筒底部中心的转轴,或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滚筒后侧下方的支撑轮。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滚筒前侧下方的支撑轮。

其中,所述支撑轮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撑轮分别设置于所述滚筒的两侧。

其中,所述辅助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块。

其中,所述支撑块由自润滑耐磨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支撑块的顶面为弧面,所述弧面与所述滚筒的圆周面配合。

其中,所述支撑块的顶面转动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辊,所述支撑辊沿所述滚筒的轴向延伸。

其中,所述辅助支撑机构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支撑块的底面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支撑垫或弹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干衣机,该干衣机中滚筒的支撑固定效果好,滚筒受力的均匀性好,可以减小滚筒变形的几率,降低干衣机运行时的噪音。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干衣机,包括壳体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滚筒,还包括上述的干衣机滚筒的支撑装置,所述干衣机滚筒的支撑装置与所述壳体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干衣机滚筒的支撑装置及干衣机。干衣机滚筒的支撑装置通过在滚筒的下方设置一个辅助支撑机构,增加对滚筒的支撑点,使得滚筒在两端及下侧均受到有效支撑,可以提高对滚筒的支撑效果,有利于提高滚筒受力的均匀性,避免某一支撑点受力过大而出现噪音异常的问题,减小滚筒在大负载或是需要正反转的情况下的变形几率,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干衣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干衣机滚筒的支撑装置与滚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种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第四种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壳体;2、滚筒;3、电机;4、皮带组件;5、支撑轮;6、辅助支撑机构;61、支撑块;611、支撑辊;62、支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衣机,干衣机为滚筒式干衣机。干衣机包括壳体1、滚动设置于壳体1内的滚筒2、干燥装置及驱动装置。干燥装置可以包括加热组件及热风通道,加热组件通过加热滚筒2内的湿衣物,使滚筒2内的湿衣物内的水分蒸发,蒸发后形成的湿热空气通过热风通道排出滚筒2外,从而实现干燥衣物的功能。为提高衣物干燥的均匀性,滚筒2在壳体1内转动,使得湿衣物内的水分被均匀蒸发。驱动装置可以包括电机3及皮带组件4,电机3转动后可以通过皮带组件4带动滚筒2转动。

本实施例中干衣机还包括支撑装置,支撑装置用于支撑干衣机内的滚筒2,支撑装置与壳体1连接。通过支撑装置可以将滚筒2在壳体1内的相对位置固定,避免滚筒2转动过程中大幅度晃动或摆动,从而提高干衣机的稳定性。

具体地,干衣机滚筒的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及辅助支撑机构6。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分别支撑滚筒2的前后两端,辅助支撑机构6设置于滚筒2的下方,并支撑滚筒2。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支撑装置,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辅助支撑机构6,可以增加对滚筒2的支撑受力点,提高对滚筒2的支撑效果,使得滚筒2转动更加稳定。同时,通过在滚筒2的下方增加辅助支撑机构6,可以平衡滚筒2两端的受力情况,避免滚动某一处的受力较大而出现摩擦力增大、滚筒2摆动幅度大或噪音增大的问题,滚筒2各处受力均匀也可以减小滚筒2的变形几率,尤其在负载较大或滚筒2需要正反转动的情况。

第一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滚筒2前侧下方的支撑轮5,支撑轮5靠近滚筒2开口端设置,支撑轮5滚动支撑滚筒2。当滚筒2转动时支撑轮5转动,将支撑轮5与滚筒2之间的滑动摩擦转换为滚动摩擦,有利于减小滚筒2受到的摩擦力,减小滚筒2的磨损。

如图2所示,为提高对滚筒2的支撑效果,第一支撑机构可以包括两个支撑轮5,两个支撑轮5对称设置于滚筒2的两侧,有利于提高滚筒2受力的均匀性。当然,支撑轮5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以上,多个支撑轮5位于滚筒2的前端下方,并沿滚筒2的周向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对滚筒2的支撑效果。

第二支撑机构可以与第一支撑机构相同,即滚筒2的前后两端均采用支撑轮5支撑,滚筒2受到的摩擦力较小。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机构可以包括转轴,转轴设置于滚筒2后侧底面的中心处,转轴与壳体1连接,转轴可以通过轴承与壳体1或滚筒2转动连接。电机3工作后,通过皮带组件4带动滚筒2转动,使得滚筒2绕转轴为中心转动,使滚筒2的转动中心固定。滚筒2的前端通过第一支撑机构支撑,可以减小滚筒2前端的摆动幅度,使滚筒2转动地更加稳定。

为了进一步减小滚筒2的晃动,滚筒2的下方还设置有辅助支撑机构6。辅助支撑机构6包括支撑块61,支撑块61与壳体1连接,支撑块61的顶面支撑滚筒2的外周面。通过设置支撑块61,可以增加支撑装置与滚筒2的接触面积,减小滚筒2所受压强,从而减小滚筒2变形几率。

滚筒2的外周面与支撑块61接触,当滚筒2转动时,滚筒2与支撑块61摩擦,为了避免支撑块61磨损,支撑块61可以由耐磨材料制成。为了减小滚筒2的磨损以及滚筒2受到的摩擦力,支撑块61可以采用具有自润滑功能的耐磨材料,通过支撑块61的自润滑,减小滚筒2受到的摩擦力,有利于减小滚筒2和支撑块61的磨损。支撑块61可以由聚苯硫醚、环氧树脂或聚酰亚胺等材料制成。

如图3所示,支撑块61的顶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图4所示的弧面。为提高支撑块61对滚筒2的支撑效果,本实施例中,支撑块61的顶面选取为弧面,且弧面与滚筒2的外圆周面配合,从而增大支撑块61对滚筒2的支撑面积,进而降低滚筒2变形几率。

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减小支撑块61与滚筒2之间的摩擦力,支撑块61的顶面还可以滚动设置有支撑辊611,支撑辊611沿滚筒2的轴向延伸,从而使支撑辊611与滚筒2之间为滚动摩擦。支撑辊611可以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当支撑辊611为一个时,支撑块61的顶面优选为平面,以保证滚筒2仅与支撑辊611滚动接触,减小滚筒2受到的摩擦力。当支撑辊611设置为多个时,支撑块61的顶面可以为平面或弧面,多个支撑辊611平行设置,使得多个支撑辊611形成弧形结构,弧形结构与滚筒2的外圆周面配合,多个支撑辊611与滚筒2接触,增大接触面积,从而降低滚筒2变形几率。

辅助支撑机构6可以包括多个支撑块61,多个支撑块61可以沿滚筒2的轴向排布。本实施例中辅助支撑机构6包括两个支撑块61,两个支撑块61分别位于滚筒2的前后两端,使得滚筒2每端均采用两个支撑轮5和一个辅助支撑机构6实现支撑。

为了进一步均衡滚筒2在各个支撑点的受力,实现滚筒2的平衡调节,辅助支撑机构6还可以包括支撑组件,支撑组件与支撑块61的底面连接,支撑块61通过支撑组件与壳体1连接,以便固定支撑块61的位置,实现辅助支撑机构6对滚筒2的支撑。其中,支撑组件可以为刚性结构,例如由刚性材料制成的垫块,以便为支撑块61提供刚性支撑;支撑组件也可以弹性结构,例如由弹性材料制成,或在刚性结构内嵌入弹性结构,以便为支撑块6提供弹性支撑。

当滚筒2某个支撑点受力较大时,弹性的支撑组件可以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调节各个支撑点之间的受力,使滚筒2受力更加均匀,有利于减小滚筒2的变形几率。因此,相比刚性支撑,弹性支撑更有助于滚筒2的平衡调节,有利于平衡滚筒2在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辅助支撑机构6之间的受力。

具体地,弹性的支撑组件可以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支撑垫62,支撑垫62设置于支撑块61的底部。当滚筒2的某处受力较大时,弹性的支撑垫62会对滚筒2提供弹性力,实现对滚筒2的平衡调节。支撑垫62可以由橡胶、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为了方便弹性的支撑垫62与壳体1连接,支撑垫62的至少部分可以嵌入在刚性结构内,例如嵌入在垫块内,垫块与壳体1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的支撑组件可以包括弹簧,弹簧的一端与支撑块61连接,另一端与壳体1连接,弹簧对支撑块61的受力方向朝向滚筒2的轴线,通过设置弹簧也可以实现对滚筒2的弹性支撑。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