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拇外翻矫形器的成型针织编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85526发布日期:2018-11-17 00:51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拇外翻矫形器的成型针织编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成型针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拇外翻矫形器的成型针织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拇外翻是指拇趾向足的外侧过度倾斜的一种足部畸形,使得足部生理结构发生变化和正常功能的发挥受到阻碍,造成跖趾关节疼痛,拇囊炎,造成行走疼痛、困难,严重者造成关节坏死等症状;由于遗传和习惯等原因,拇外翻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很高,且女性居多;针对临床症状显著的中到重度患者,拇外翻的治疗需行开放性手术,患者极度痛苦;对于无临床症状患者的早期干预是延缓本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目前,市场上适用于早期拇外翻患者的矫正器材采用无差别方式进行设计,使用硬塑复合材料,针织布或硅胶等材料,舒适性和费效比不佳,针对性不强,延误拇外翻的治疗时机,加重病症的严重程度。

成型针织产品以其优良的舒适透气性和易成型性得到了广泛的产业上的推广,成型针织是在针织过程中就形成具有一定尺寸和形状的成形或半成形衣坯或基体,可以不需进行裁剪或只需进行少量裁剪和缝制就能形成所要求的成品;目前,针织产品中针对拇外翻矫形治疗运用甚少,一般是采用裁剪缝合的传统方法进行制作,但其工序复杂,制作的器材舒适性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拇外翻矫形器的成型针织编织方法,解决了现有矫正器材舒适性差及制作加工复杂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拇外翻矫形器的成型针织编织方法,具体按照如下步骤实施:

步骤1:对拇外翻患者的足部数据进行采集;

步骤2:根据步骤1所得数据确定拇外翻矫形器的各部分尺寸;根据步骤1所得数据确定外翻拇趾的复位隔离胶块厚度,复位隔离胶块用于将拇趾与其余四趾分开安置;

步骤3:根据步骤2所得拇外翻矫形器的各部分尺寸与拇外翻矫形器所要求的织物密度确定拇外翻矫形器的针织工艺单;

步骤4:将步骤3所得的针织工艺单通过电脑横机上的制版软件进行成型编织图设计,并调节电脑横机的弯纱度目、罗拉拉力、机头运行速度,选取相应的纱线,将所得的成型编织图输入电脑横机,开始进行成型编织;

步骤5:将剩余的针数用局部牵拉并且平收全部收完,落布,完成拇外翻矫形器的编织。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步骤1的具体过程如下:

对拇外翻患者的拇外翻足进行拇外翻程度测试,包括拇外翻角hva及跖骨间角ima;对拇外翻足进行前足长、足宽、足拇趾长度及足底压力分布的测试。

拇外翻程度通过x光透视造影进行测量;拇外翻足的前足长、足宽、足拇趾长度及足底压力分布通过footscanusb2.0进行测量。

步骤2中,拇外翻矫形器的各部分尺寸的确定方法如下:

将测得的拇外翻足宽度确定为拇外翻矫形器的基本宽度,并结合所测得的跖骨间角ima的大小程度,对基本宽度进行缩小;通过测得的拇外翻足的前足长度来确定拇外翻矫形器的长度。

复位隔离胶块的厚度由下式计算:

d=2×sin(θ/2)×l(1);

式(1)中,θ为拇外翻角hva,l为拇外翻足拇趾长度。

步骤3中,拇外翻矫形器的针织工艺单包括针织组织和形状轮廓。

针织组织的编织工艺为:根据拇外翻矫形器的宽度进行主体编织,主体采用平针或满针织成圆筒织物,所述复位隔离胶块填充处,采取部分针不参与编织的方式预留出缝隙;

形状轮廓的编织工艺为:拇外翻矫形器边缘采用引返加针、明加针和暗收针方式,且从足中部开始,向足尖部分编织。

步骤4中,制版软件为l_one1.5,电脑横机的机型为lxc_252scv-7g。

步骤4中,弯纱度目为65~100,罗拉拉力为10r/min~30r/min,机头运行速度:正常编织速度为30cm/s~90cm/s,收针和翻针速度30cm/s~80cm/s。

步骤4中,纱线为支数1/2.5nm~1/5nm的80\20涤棉混纺纱、90\10涤棉混纺纱或100%涤纶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拇外翻矫形器的成型针织编织方法,通过对拇外翻患者足部数据进行采集,确定出矫正器的尺寸参数,避免了现有矫正器在制作过程中的“无差别治疗”现象,提高了治疗效果;采用本发明的针织成型编织的方法制作的矫形器有较好的透气性和舒适性;以纱线作为原材料,降低了矫形器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拇外翻矫形器的成型针织编织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2(a)是拇外翻患者的足部示意图;图2(b)是本发明一种拇外翻矫形器的成型针织编织方法中复位隔离胶块厚度的推导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拇外翻矫形器的成型针织编织方法所得的拇外翻矫形器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一种拇外翻矫形器的成型针织编织方法,其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具体按照如下步骤实施:

步骤1:对拇外翻患者的足部数据进行采集,具体过程如下:

通过x光透视造影对拇外翻患者的拇外翻足进行拇外翻程度测试,包括拇外翻角hva及跖骨间角ima;通过footscanusb2.0对拇外翻足进行前足长、足宽、足拇趾长度及足底压力分布的测试,测得患者拇外翻足压力分布;

其中,拇外翻角hva是指在前后位x光片上,第一跖骨纵轴与第一趾骨纵轴的夹角,正常足拇外翻角hva<20°;跖骨间角ima是指在前后位x光片上,第一、二跖骨纵轴延长线的夹角,正常足跖骨间角ima为6°~10°。

步骤2:根据步骤1所得数据确定拇外翻矫形器的各部分尺寸;根据步骤1所得数据确定外翻拇趾的复位隔离胶块厚度,所述复位隔离胶块用于将拇趾与其余四趾分开安置;

其中,拇外翻矫形器的各部分尺寸的确定方法如下:

将测得的拇外翻足宽度确定为拇外翻矫形器的基本宽度,并结合所测得的跖骨间角ima的大小程度,对基本宽度进行缩小;通过测得的拇外翻足前足长度来确定所述拇外翻矫形器的长度。

由测得的拇外翻角hva确定复位隔离胶块的厚度d,如图2(a)和图2(b)所示,其中,i位为拇外翻位,ii位为修正位,具体由下式计算:

d=2×sin(θ/2)×l(1);

式(1)中,θ为拇外翻角hva,l为拇外翻足拇趾长度。

允许以复位隔离胶块填充后拇外翻角hva减小到正常范围为基础进行调整。

步骤3:根据步骤2所得拇外翻矫形器的各部分尺寸与拇外翻矫形器所要求的织物密度确定拇外翻矫形器的针织工艺单;

拇外翻矫形器的针织工艺单包括针织组织和形状轮廓。

其中,针织组织的编织工艺为:根据拇外翻矫形器的宽度进行主体编织,主体采用平针或满针织成圆筒织物,其中足底部分为平针或满针组织保证强力和弹性,足面采取平针或满针保证透气,复位隔离胶块填充处,采取部分针不参与编织的方式预留出缝隙;

形状轮廓的编织工艺为:拇外翻矫形器边缘采用引返加针、明加针和暗收针方式,编织方向从足中部开始向足尖部分编织。

步骤4:将步骤3所得的工艺单通过电脑横机上的制版软件进行成型编织图设计,并调节电脑横机的弯纱度目、罗拉拉力、机头运行速度,选取相应的纱线,将所得的成型编织图输入电脑横机,开始进行成型编织;

制版软件为l_one1.5,电脑横机的机型为lxc_252scv-7g,弯纱度目为65~100,罗拉拉力为10r/min~30r/min,机头运行速度:正常编织速度为30cm/s~90cm/s,收针和翻针速度30cm/s~80cm/s。

纱线为支数1/2.5nm~1/5nm的80\20涤棉混纺纱、90\10涤棉混纺纱或100%涤纶纱。

步骤5:将剩余的针数用局部牵拉并且平收全部收完,落布,完成拇外翻矫形器的编织。

采用本发明的拇外翻矫形器的成型针织编织方法所得的拇外翻矫形器如图3所示。

本发明的拇外翻矫形器的成型针织编织方法,采用电脑横机的成型编织方法进行拇外翻矫形器的制作,不仅能提高器材的舒适性,还能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情况,设计对应的器材进行足部矫正治疗,在提高效果的同时降低成本。

实施例1

步骤1、通过x光透视造影对拇外翻患者进行拇外翻程度测试,测得患者拇外翻角hva为25°、跖骨间角ima为13°;通过footscanusb2.0测得拇外翻足的前足长90mm、足宽85mm、足拇趾长度32mm,第一跖趾关节压力增大明显。

步骤2、结合所测得的跖骨间角ima为13°和拇外翻足宽度确定矫形器的宽度应小于足宽,定为78mm。确定矫形器的长度为85mm。其中拇趾和其余四趾分开安置,两者之间放置复位隔离胶块;根据式(1)确定复位隔离胶块厚度为8mm,在拇外翻调整到患者可接受范围内的情况下,允许对胶块厚度进行调整。

步骤3中,根据步骤2所得拇外翻矫形器的各部分尺寸与要求的织物密度确定拇外翻矫形器的针织工艺单,包括针织组织和形状轮廓。

针织组织的编织工艺为:根据所得拇外翻矫形器的宽度进行主体编织,主体部分采用平针编织成圆筒织物;复位隔离胶块填充处,采取部分织针不参与编织的方式形成缝隙。

形状轮廓的编织工艺为:拇外翻矫形器边缘采用引返加针、明加针和暗收针方式形成轮廓形状,编织方向从足中部开始向足尖部分编织。

步骤4、将步骤3所得的针织工艺单通过制版软件进行成型编织图设计,并调节电脑横机的弯纱度目、罗拉拉力、机头运行速度,选取相应的纱线,将所得的成型编织图输入电脑横机,开始进行成型编织;

其中,电脑横机机型为lxc_252scv-7g,制版软件为l_one1.5;弯纱度目为65,罗拉拉力为10r/min,机头运行速度:正常编织时速度为30cm/s,收针和翻针时速度为30cm/s;选取支数为1/2.5nm的80\20涤棉混纺纱进行针织。

步骤5中,将剩余的针数用局部牵拉并且平收全部收完,落布,完成拇外翻矫形器的编织。

实施例2

步骤1、通过x光透视造影对拇外翻患者进行拇外翻程度测试,测得患者拇外翻角hva为22°、跖骨间角ima为13°;通过footscanusb2.0测得拇外翻足前足长93mm、足宽88mm、足拇趾长度26mm,第一跖趾关节压力增大明显。

步骤2、结合所测得的跖骨间角ima为13°和拇外翻足宽度确定矫形器的宽度应小于足宽,定为82mm。确定矫形器的长度为88mm。其中拇趾和其余四趾分开安置,两者之间放置复位隔离胶块;根据式(1)确定复位隔离胶块厚度为10mm,在拇外翻调整到患者可接受范围内的情况下,允许对胶块厚度进行调整。

步骤3中,根据步骤2所得拇外翻矫形器的各部分尺寸与要求的织物密度确定拇外翻矫形器的针织工艺单,包括针织组织和形状轮廓。

针织组织的编织工艺为:根据所得拇外翻矫形器的宽度进行主体编织,主体部分采用平针编织成圆筒织物;复位隔离胶块填充处,采取部分织针不参与编织的方式形成缝隙。

形状轮廓的编织工艺为:拇外翻矫形器边缘采用引返加针、明加针和暗收针方式形成轮廓形状,编织方向从足中部开始向足尖部分编织。

步骤4、将步骤3所得的针织工艺单通过制版软件进行成型编织图设计,并调节电脑横机的弯纱度目、罗拉拉力、机头运行速度,选取相应的纱线,将所得的成型编织图输入电脑横机,开始进行成型编织;

其中,电脑横机机型为lxc_252scv-7g,制版软件为l_one1.5;弯纱度目为65,罗拉拉力为22r/min,机头运行速度:正常编织时速度为50cm/s,收针和翻针时速度为40cm/s;选取支数为1/5nm的90\10涤棉混纺纱进行针织。

步骤5中,将剩余的针数用局部牵拉并且平收全部收完,落布,完成拇外翻矫形器的编织。

实施例3

步骤1、通过x光透视造影对拇外翻患者进行拇外翻程度测试,测得患者拇外翻角hva为27°、跖骨间角ima为11°;通过footscanusb2.0测得拇外翻足前足长72mm、足宽81mm、足拇趾长度26mm,第一跖趾关节压力增大明显。

步骤2、结合所测得的跖骨间角ima为11°和拇外翻足宽度确定矫形器的宽度应小于足宽,定为75mm。确定矫形器的长度为70mm。其中拇趾和其余四趾分开安置,两者之间放置复位隔离胶块;根据式(1)确定复位隔离胶块厚度为12mm,在拇外翻调整到患者可接受范围内的情况下,允许对胶块厚度进行调整。

步骤3中,根据步骤2所得拇外翻矫形器的各部分尺寸与要求的织物密度确定拇外翻矫形器的针织工艺单,包括针织组织和形状轮廓。

针织组织的编织工艺为:根据所得拇外翻矫形器的宽度进行主体编织,主体部分采用平针编织成圆筒织物;复位隔离胶块填充处,采取部分织针不参与编织的方式形成缝隙。

形状轮廓的编织工艺为:拇外翻矫形器边缘采用引返加针、明加针和暗收针方式形成轮廓形状,编织方向从足中部开始向足尖部分编织。

步骤4、将步骤3所得的针织工艺单通过制版软件进行成型编织图设计,并调节电脑横机的弯纱度目、罗拉拉力、机头运行速度,选取相应的纱线,将所得的成型编织图输入电脑横机,开始进行成型编织;

其中,电脑横机机型为lxc_252scv-7g,制版软件为l_one1.5;弯纱度目为70,罗拉拉力为17r/min,机头运行速度:正常编织时速度为67cm/s,收针和翻针时速度为50cm/s;选取支数为1/4nm的100%涤纶纱进行针织。

步骤5中,将剩余的针数用局部牵拉并且平收全部收完,落布,完成拇外翻矫形器的编织。

实施例4

步骤1、通过x光透视造影对拇外翻患者进行拇外翻程度测试,测得患者拇外翻角hva为27°、跖骨间角ima为13°;通过footscanusb2.0测得拇外翻足前足长98mm、足宽93mm、足拇趾长度32mm,第一跖趾关节压力增大明显。

步骤2、结合所测得的跖骨间角ima为13°和拇外翻足宽度确定矫形器的宽度应小于足宽,定为95mm。确定矫形器的长度为93mm。其中拇趾和其余四趾分开安置,两者之间放置复位隔离胶块;根据式(1)确定复位隔离胶块厚度为15mm,在拇外翻调整到患者可接受范围内的情况下,允许对胶块厚度进行调整。

步骤3中,根据步骤2所得拇外翻矫形器的各部分尺寸与要求的织物密度确定拇外翻矫形器的针织工艺单,包括针织组织和形状轮廓。

针织组织的编织工艺为:根据所得拇外翻矫形器的宽度进行主体编织,主体部分采用平针编织成圆筒织物;复位隔离胶块填充处,采取部分织针不参与编织的方式形成缝隙。

形状轮廓的编织工艺为:拇外翻矫形器边缘采用引返加针、明加针和暗收针方式形成轮廓形状,编织方向从足中部开始向足尖部分编织。

步骤4、将步骤3所得的针织工艺单通过制版软件进行成型编织图设计,并调节电脑横机的弯纱度目、罗拉拉力、机头运行速度,选取相应的纱线,将所得的成型编织图输入电脑横机,开始进行成型编织;

其中,电脑横机机型为lxc_252scv-7g,制版软件为l_one1.5;弯纱度目为80,罗拉拉力为23r/min,机头运行速度:正常编织时速度为70cm/s,收针和翻针时速度为70cm/s;选取支数为1/4nm的90\10涤棉混纺纱进行针织。

步骤5中,将剩余的针数用局部牵拉并且平收全部收完,落布,完成拇外翻矫形器的编织。

实施例5

步骤1、通过x光透视造影对拇外翻患者进行拇外翻程度测试,测得患者拇外翻角hva为25°、跖骨间角ima为11°;通过footscanusb2.0测得拇外翻足前足长95mm、足宽91mm、第一跖趾关节压力增大明显。

步骤2、结合所测得的跖骨间角ima为11°和拇外翻足宽度确定矫形器的宽度应小于足宽,定为85mm。确定矫形器的长度为90mm。其中拇趾和其余四趾分开安置,两者之间放置复位隔离胶块;根据式(1)确定复位隔离胶块厚度为15mm,在拇外翻调整到患者可接受范围内的情况下,允许对胶块厚度进行调整。

步骤3中,根据步骤2所得拇外翻矫形器的各部分尺寸与要求的织物密度确定拇外翻矫形器的针织工艺单,包括针织组织和形状轮廓。

针织组织的编织工艺为:根据所得拇外翻矫形器的宽度进行主体编织,主体部分采用平针编织成圆筒织物;复位隔离胶块填充处,采取部分织针不参与编织的方式形成缝隙。

形状轮廓的编织工艺为:拇外翻矫形器边缘采用引返加针、明加针和暗收针方式形成轮廓形状,编织方向从足中部开始向足尖部分编织。

步骤4、将步骤3所得的针织工艺单通过制版软件进行成型编织图设计,并调节电脑横机的弯纱度目、罗拉拉力、机头运行速度,选取相应的纱线,将所得的成型编织图输入电脑横机,开始进行成型编织;

其中,电脑横机机型为lxc_252scv-7g,制版软件为l_one1.5;弯纱度目为100,罗拉拉力为30r/min,机头运行速度:正常编织时速度为90cm/s,收针和翻针时速度为80cm/s;选取支数为1/3nm的80\20涤棉混纺纱进行针织。

步骤5中,将剩余的针数用局部牵拉并且平收全部收完,落布,完成拇外翻矫形器的编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