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用自动压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8408发布日期:2019-02-19 18:29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缝纫机用自动压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机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缝纫机用自动压框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脑缝纫机的自动压框结构设计较为复杂,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1、组装时较麻烦;2、组装后整个体积较大;3、用于驱动压板前后位移的气缸需要设置两个以上,气缸成本及组装成本的增加均导致自动压框结构的成本难以得到进一步控制,同时,两个以上气缸来驱动,其运行控制稳定性及同步精确性不太理想;4、驱动气缸一般是采用标准气缸安装于压框上,再利用联动杆等形成联动关系来驱动压板,气缸本身的安装定位以及联动控制精准性等方面受到局限。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用自动压框结构,其通过气缸基座一体式模组的结构改良设计,实现对压板组件的精准驱动控制,其气缸定位佳,位移控制稳定可靠,同时,一体化模组式设计,也使得其结构变得更加简单,安装十分方便,结构紧凑性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缝纫机用自动压框结构,包括有压框主体和装设于压框主体上的压板组件;所述压板组件由气缸基座一体式模组驱动;

所述气缸基座一体式模组包括有安装于压框主体上的基座,所述基座上一体连接有气缸腔体,气缸腔体具有内部空腔,内部空腔的开口处装设有端盖,内部空腔中设置有活塞,活塞将内部空腔分隔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气缸腔体上分别开设有贯通第一腔室的第一通气孔、贯通第二腔室的第二通气孔;活塞连接有穿过第一腔室、端盖并伸出气缸腔体外部的活塞杆;活塞杆的外端驱动连接于压板组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座具有横向板部和一体连接于横向板部后端的竖向板部,气缸腔体一体连接于竖向板部的前侧,活塞杆自气缸腔体的前端伸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调节片的后端一体连接有向上弯折延伸的折板部,折板部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活塞杆的前端设置前限位凸部、后限位凸台,活塞杆的前端适配于安装槽内,其前限位凸部、后限位凸台分别受限于折板部的前、后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缸腔体的底部一体连接有支撑肋壁,支撑肋壁的下端一体连接于横向板部,支撑肋壁的后端一体连接于竖向板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板组件包括有调节片、左侧压板、中间压板、右侧压板;活塞杆的前端连接于调节片;左侧压板、中间压板、右侧压板分别连接于调节片;

所述横向板部上设置有左侧斜向导轨、中间纵向导轨、右侧斜向导轨,左侧斜向导轨自后往前斜向左延伸设置,右侧斜向导轨自后往前斜向右延伸设置;调节片上开设有左侧调节槽、右侧调节槽;左侧压板连接有左侧联动部,左侧联动部伸入左侧调节槽内;右侧压板连接有右侧联动部,右侧联动部伸入右侧调节槽内;

活塞杆向前伸出时,调节片的左侧调节槽、右侧调节槽分别联动相应的左侧联动部、右侧联动部,左侧压板沿左侧斜向导轨自后往前斜向左位移,右侧压板沿右侧斜向导轨自后往前斜向右位移,左侧压板、右侧压板两者呈左右张开状态;活塞杆向后回缩时,左侧压板自前往后斜向右位移,右侧压板自前往后斜向左位移,左侧压板、右侧压板两者呈右左靠拢状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框主体包括有横梁、横向位移驱动装置、压框座、竖向位移驱动装置及外围压框;横梁上设置有左右延伸的横向导轨,横向位移驱动装置驱动压框座沿横向导轨横向位移;竖向位移驱动装置安装于压框座上,竖向位移驱动装置分别对应外围压框、基座单独设置,纵向位移驱动气缸装设于基座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竖向位移驱动装置包括有驱转气缸、联动件及竖向滑块,驱转气缸的活塞杆与联动件枢接,联动件连接于竖向滑块,基座、外围压框分别连接于相应的竖向滑块;在压框座上设置有竖向滑轨,在驱转气缸作用下,联动件带动竖向滑块沿竖向滑轨上下位移。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围压框围绕形成有内部空位,前述压板组件位于内部空位中。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通过气缸基座一体式模组的结构改良设计,实现对压板组件的精准驱动控制,其气缸定位佳,位移控制稳定可靠,同时,一体化模组式设计,也使得其结构变得更加简单,安装十分方便,结构紧凑性好;以及,压板组件是在基座上形成位移导向定位,进一步确保了压板组件的位移控制精准性。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中自动压框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未示出横梁、横向位移驱动装置等);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中压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主要体现气缸基座一体式模组的结构)。

图标识说明:

10、压框座 11、竖向滑轨

20、外围压框 31、驱转气缸

32、联动件 33、竖向滑块

41、活塞 411、活塞杆

412、前限位凸部 413、后限位凸台

414、端盖 42、基座

421、横向板部 422、竖向板部

423、气缸腔体 4231、第一腔室

4232、第二腔室 4233、第一通气孔

4234、第二通气孔 424、支撑肋壁

43、调节片

431、左侧调节槽 432、右侧调节槽

433、折板部 44、左侧压板

441、左侧联动部 45、右侧压板

451、右侧联动部 46、中间压板

100、气缸基座一体式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一种缝纫机用自动压框结构,包括有压框主体和装设于压框主体上的压板组件。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压板组件由气缸基座一体式模组100驱动。

所述气缸基座一体式模组100包括有安装于压框主体上的基座42,所述基座42上一体连接有气缸腔体423,气缸腔体423具有内部空腔,内部空腔的开口处装设有端盖414,内部空腔中设置有活塞41,活塞41将内部空腔分隔成第一腔室4231、第二腔室4232,气缸腔体423上分别开设有贯通第一腔室4231的第一通气孔4233、贯通第二腔室4232的第二通气孔4234;活塞41连接有穿过第一腔室4231、端盖414并伸出气缸腔体423外部的活塞杆411;活塞杆411的外端驱动连接于压板组件。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42具有横向板部421和一体连接于横向板部421后端的竖向板部422,气缸腔体423一体连接于竖向板部422的前侧,活塞杆411自气缸腔体423的前端伸出。所述调节片43的后端一体连接有向上弯折延伸的折板部433,折板部433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活塞杆411的前端设置前限位凸部412、后限位凸台413,活塞杆411的前端适配于安装槽内,其前限位凸部412、后限位凸台413分别受限于折板部433的前、后侧。所述气缸腔体423的底部一体连接有支撑肋壁424,支撑肋壁424的下端一体连接于横向板部421,支撑肋壁424的后端一体连接于竖向板部422。

所述压板组件包括有调节片43、左侧压板44、中间压板46、右侧压板45;活塞杆411的前端连接于调节片43;左侧压板44、中间压板46、右侧压板45分别连接于调节片43;基座42的横向板部421上设置有左侧斜向导轨、右侧斜向导轨,左侧斜向导轨自后往前斜向左延伸设置,右侧斜向导轨自后往前斜向右延伸设置;调节片43上开设有左侧调节槽431、右侧调节槽432;活塞杆41前后延伸设置,活塞杆41的前端连接于调节片43;左侧压板44连接有左侧联动部441,左侧联动部441伸入左侧调节槽431内;右侧压板45连接有右侧联动部454,右侧联动部454伸入右侧调节槽432内;

活塞杆411向前伸出时,调节片43的左侧调节槽431、右侧调节槽432分别联动相应的左侧联动部441、右侧联动部451,左侧压板44沿左侧斜向导轨自后往前斜向左位移,右侧压板45沿右侧斜向导轨自后往前斜向右位移,左侧压板44、右侧压板45两者呈左右张开状态;活塞杆411向后回缩时,左侧压板44自前往后斜向右位移,右侧压板45自前往后斜向左位移,左侧压板44、右侧压板45两者呈右左靠拢状态。优选地,中间压板46随同调节片43沿基座42的中间纵向导轨前后位移式设置。

所述压框主体包括有横梁、横向位移驱动装置、压框座10、竖向位移驱动装置及外围压框20;横梁上设置有左右延伸的横向导轨,横向位移驱动装置驱动压框座10沿横向导轨横向位移;竖向位移驱动装置安装于压框座10上,竖向位移驱动装置分别对应外围压框20、基座42单独设置,纵向位移驱动气缸装设于基座42上。所述竖向位移驱动装置包括有驱转气缸31、联动件32及竖向滑块33,驱转气缸31的活塞杆与联动件32枢接,联动件32连接于竖向滑块33,基座42、外围压框20分别连接于相应的竖向滑块33;在压框座10上设置有竖向滑轨11,在驱转气缸作用下,联动件32带动竖向滑块33沿竖向滑轨11上下位移。所述外围压框20围绕形成有内部空位,前述压板组件位于内部空位中。这样,可以实现对压框整体的左右位移控制,对左侧压板44、中间压板46、右侧压板45的前后位移控制和竖向位移控制,以及,对外围压框20的竖向位移控制。当然,前述对左侧压板44、右侧压板45的控制还包含有左右张合及靠拢的控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通过气缸基座一体式模组的结构改良设计,实现对压板组件的精准驱动控制,其气缸定位佳,位移控制稳定可靠,同时,一体化模组式设计,也使得其结构变得更加简单,安装十分方便,结构紧凑性好;以及,压板组件是在基座上形成位移导向定位,进一步确保了压板组件的位移控制精准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