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473938发布日期:2019-12-21 02:36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孔眼的编织方法领域,尤其是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挑孔编织是横机编织中较常用的花型编织之一,通常采用的是挑单针孔眼的方式进行编织,即让某枚织针上的线圈先转移到其它织针上,形成单枚空针,当进行第一个下一横列编织时,该枚织针将形成挂圈编织,当再进行第二个下一横列编织时,在挂圈之上将形成新的线圈,且新的线圈将挂圈位置上提,在织物上就形成了单针单横列的孔眼。

但有时在羊毛衫服装或一些如披肩等附件设计时,需要更大的孔眼,这种单针单横列孔眼,往往不能满足要求,为解决问题,可能最为简单的想法是,让连续多枚织针上的线圈转移到其它织针上,即形成连续多枚空针,但实际上,若按单针单横列孔眼同样的方法连续进行下一横列编织时,这些多枚空针则很难形成放大的孔眼。这是由于在形成连续多枚空针后、进行第一个下一横列编织时,形成的挂圈将跨越在连续多枚空针之上,而当进行第二个下一横列编织时,只能编织出一个放大的线圈,这个放大的线圈不能将挂圈上提,而挂圈只能以浮线的状态存在,且放大的线圈的针编弧也将以较长的浮线存在,又因为多针空针之间形成的浮线对下一横列的新线圈缺少牵拉力,当再进行到第三、第四下一横列编织时,很可能会产生断线,使编织无法继续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解决编织时产生浮线,使编织过程更加顺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使用使用前、后一组针床或多针床横机,在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地前后移动;通过将织物整体编织区域划分为分块的大孔眼编织区a域和非孔眼编织区b,并依据编织区的不同,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α:对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β:将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使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上形成连续的多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使非孔眼区域b的另一方针床的线圈重叠,再将重叠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上;

工序γ: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δ: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但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的织针进行的不编织与线圈编需要与工序γ相反,即若在工序γ中某枚织针不编织,则该枚织针在工序δ中需要进行线圈编织,若在工序γ中某枚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则该枚织针在工序δ中将不编织;

工序ε:对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优选的,将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区b的编织宽度设为4枚织针,两区域水平排列,待完成第一个横向大孔眼编织后,再将两区域相错排列,进一步完成第二个横向大孔眼编织,每个横向大孔眼的编织均按照: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的顺序来编织,其中,在工序β,使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上形成连续的4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4空针),在工序γ中,利用第一编织横列(指的是在形成空针后,第一次进行下一编织横列的简称,其它第二编织横列与第三编织横列等也为简称)在另一方针床上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可形成1针空针1针挂圈,在工序δ中,利用第二编织横列,让γ中为空针上织针进行线圈编织、让γ中为挂圈的织针不编织,这样在另一方针床上的4枚织针上均具有单独对应的挂圈,在工序ε中,利用第三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上满针线圈编织,新的线圈将所有的挂圈位置上提,完成了每个横向具有四针双横列大孔眼的编织,再以上述两个横向大孔眼编织的为编织循环,可完成大孔眼(四针双横列)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相互错位的织物的编织。

优选的,将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区b的编织宽度设为3枚织针,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排列与错位关系同上段所述,编织工序也相同,其中,在工序β,使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上形成连续的3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3枚空针),利用第一、二、三编织横列(即工序γ→工序δ→工序ε)的编织,新的线圈将所有的挂圈位置上提,完成了每个横向具有三针双横列大孔眼的编织,再以上述两个横向大孔眼编织为编织循环,可完成大孔眼(三针双横列)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相互错位的织物的编织。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工序β,将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而形成连续多枚空针(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后,再借助工序γ与工序δ,使第一、二两个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均具有单独对应的挂圈,再通过工序ε,新的线圈将串套在挂圈之上,并把挂圈位置上提,可形成了多针双横列的大孔眼,这种大孔眼在横向与纵向尺寸上要明显大于单针单横列孔眼。例如,若将大孔眼区域a设定为4针,通过各编织工序后,可形成四针双横列大孔眼,再例如,若将大孔眼区域a设定为3针,通过各编织工序后,可形成三针双横列大孔眼等。

(2)本发明通过工序γ与工序δ,使第一、二两个编织横列在大孔眼区域a的另一方针床上的空针上均具有单独对应的挂圈,且每一枚织针上形成的挂圈仅仅横跨在自身的那枚织针之上,当进行第三横列时,挂圈不会出现像进行简单挑多枚空针那样长的浮线,同时挂圈还会对新线圈存在一定的牵拉力,因此,不会出现断线的等问题。

(3)本发明通过工序α,对大孔眼区域a的一方针床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不妨假定从一方针床的位置来观察,其为正面线圈,当工序β完成时,这些线圈仍然处在一方针床上,再进行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上述线圈将连续在一方针床上编织,形成了正面线圈纵行围绕在大孔眼的周围,而另一方面,大孔眼区域a上的织针,始终在另一方针床上进行反面线圈编织,考虑到反面线圈较正面线圈处在织物的反面侧,同时这些反面线圈为空针起口编织,像纬平针一样具有向反面侧卷边的特性,因此,使得大孔眼从正面观察更加清晰。

附图说明

图1实施方式一的实物效果图。

图2实施方式一的编织工序图。

图3实施方式一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b的分布概略图。

图4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图。

图5实施方式二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b的分布概略图。

图6其它方式大孔眼编织区域a与非孔眼编织b的分布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t1、t2、t3、t4、t5、t6、t7、t8、t9、t10、t11、t12为编织的工序编号;ss1包含s1、s2、s3、s4、s5、s6工序;ss2包含s7、s8、s9、s10、s11、s12工序;tt1包含t1、t2、t3、t4、t5、t6工序;tt2包含t7、t8、t9、t10、t11、t12工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

实施方式一

图1为实施方式一的实物图,为了简化,如图2仅包含两个花宽和两个花高的编织工序图,图3为图2对应的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的概略图,其中,图2中粗矩形方框为图3大孔眼区域a,其它非孔眼区域为b。本实施方式中,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相错排列。

图2中,中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左栏的“ss+数字”表示完成一个完整大孔眼编织所包含的工序,右栏表示具体的编织状态,“”表示前针床(一方针床)形成的线圈,“”表示后针床(另一方针床)形成的线圈,小方格内无符号表示不编织,箭头表示移圈,a、b、c、…、o、p表示前或后针床织针所处位置、织针或线圈。

s0,第一横列,前针床上的织针a、b、c、…、o、p悬挂有旧线圈,第二横列,将a、b、c、d、k、l、m、n上的线圈转移到后针床,为大孔眼编织做准备。

s1,对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其中,前针床上的织针为:a、b、g、h、i、j、o、p,后针床上的织针为:c、d、e、f、k、l、m、n。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大孔眼的区域a的宽度为4枚织针,也可以选择2、3、5与6枚织针等。另外,b区域的宽度也可调整为大于4枚织针。

s2,将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上的线圈向左与向右移圈到后针床,在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形成多枚空针(对应的后针床上也为连续多枚空针),并在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形成多枚重叠线圈(工序β的前半部分),其中,在左侧的织针g、h、o、p上的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后针床,在右侧的织针a、b、i、j上的线圈向右移动2个针距到后针床。在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织针形成多枚空针a、b、g、h、i、j、o、p,每个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包含4枚空针,在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形成多枚重叠线圈c、d、e、f、k、l、m、n。

s3,将后针床上因移圈出现线圈重叠织针上的线圈、由后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工序β的后半部分),包括织针c、d、e、f、k、l、m、n,若b区域的宽度大于4枚织针时,中间非重叠的线圈可以移圈也可以不移圈,这取决于b区域中间部分所使用织物组织结构。

s4,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前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γ),本实施方式中,区域a中的a、g、i、o织针不编织,b、h、j、p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区域b中的c、d、e、f、k、l、m、n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另外,区域a中的织针不编织与线圈编织的位置可交换。若b区域的宽度大于4枚织针时,中间位置的织针如何处理与所使用织物组织结构相关。

s5,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循环,对非孔眼区域b前针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但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进行的不编织与线圈编织需要与s4相反(工序δ),即区域a中的b、h、j、p织针不编织,a、g、i、o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可与s4相对照),区域b中的c、d、e、f、k、l、m、n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s6,对大孔眼区域a的后针床与非孔眼区域b的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ε),其中,前针床上的织针为:c、d、e、f、k、l、m、n,后针床上的织针为:a、b、g、h、i、j、o、p。

ss1,包含了s1、s2、s3、s4、s5、s6,即包含了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完成了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两个大孔眼区域a上的大孔眼编织。

在s4中,利用第一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上进行1针不编织1针线圈编织,即可形成1针空针1针挂圈,在s5中,利用第二编织横列,让s4中为空针上织针进行线圈编织、让s4中为挂圈的织针不编织,如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大孔眼区域a的空针a、b、g、h、i、j、o、p后,第一编织横列(工序γ)在b、h、j、p形成挂圈,第二编织横列(工序δ)在a、g、i、o形成挂圈,每一枚织针上形成的挂圈仅仅横跨在自身的那枚织针之上,s6中,第三编织横列(工序ε)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a、b、g、h、i、j、o、p进行全部线圈编织,这些线圈是在挂圈之上形成新的线圈,且新的线圈将挂圈位置上提,形成了四针双横列的大孔眼,不会产生长的挂圈浮线,另一方面,上述每一枚织针上的挂圈仅仅横跨在自身的那枚织针之上,因此,当第三编织横列对每枚织针进行线圈编织时,其挂圈对新线圈存在一定的牵拉力,因此,不会出现断线的问题。

s1中(即工序α),对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从前针床观察为正面线圈,当s2与s3(即工序β)完成时,这些线圈仍然处在前针床上,再经过s4、s5与s6(即工序γ→工序δ→工序ε),上述线圈将连续在前针床上编织,形成了正面线圈纵行围绕在大孔眼的周围,而另一方面,大孔眼区域a上的织针,始终在后针床上进行反面线圈编织,考虑到反面线圈较正面线圈处在织物的反面侧,同时这些反面线圈为空针起口编织,像纬平针一样具有向反面侧卷边的特性,因此,使得大孔眼从正面观察更加清晰。

s7~s12与s1~s6的编织工序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的位置不同,如图所示3,图中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的位置相错,现对与s1~s6的不同之处进行简述。

s7,对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c、d、e、f、k、l、m、n与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的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

s8,将大孔眼区域a的前针床织针c、d、k、l上的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后针床,以及前针床织针e、f、m、n上的线圈向右移动2个针距到后针床,在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织针形成多枚空针c、d、e、f、k、l、m、n,每个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包含4枚空针,在非孔眼区域b的后针床上形成多枚重叠线圈a、b、g、h、i、j、o、p。(工序β的前半部分)。

s9,将后针床上因移圈出现线圈重叠织针a、b、g、h、i、j、o、p上的线圈、由后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工序β的后半部分)。

s10,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c、e、k、m不编织,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d、f、l、n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非孔眼区域b前针床的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γ)。

s11,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d、f、l、n不编织,对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c、e、k、m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非孔眼区域b前针床的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δ)。

s12,对大孔眼区域a的后针床织针c、d、e、f、k、l、m、n,与非孔眼区域b的前针床织针a、b、g、h、i、j、o、p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ε)。

ss2,包含了s7、s8、s9、s10、s11、s12,即包含了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完成了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与ss1相互错位的两个大孔眼区域a上的大孔眼编织。

扩展花宽,再重复ss1,ss2编织过程,得到具有四针双横列大孔眼相互错位的针织物。

实施方式二

如图4为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图,为了简化,仅包含两个花宽和两个花高,中栏的“t+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左栏的“tt+数字”表示完成一个完整大孔眼编织所包含的工序,图5为图4对应的大孔眼与非孔眼区域的概略图,其中,图2中粗矩形方框为图3大孔眼区域a,其它非孔眼区域为b。

比较图4与图2,及图5与图3,可以看出,二者基本相同,现仅对不同之处作说明,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的宽度均为3针,t2中,将大孔眼区域a前针床织针a、g上的线圈向右移动1个针距到后针床,每个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包含3枚空针,t8中,将大孔眼区域a前针床织针b、h上的线圈向左移动1个针距到后针床,每个大孔眼区域a的前后针床包含3枚空针,t4中,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a、e、g、k不编织,对f、l织针进行线圈编织,t5中,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f、l不编织,对a、e、g、k织针进行线圈编织(t4与t5的编织顺序也可以互换),t10中,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c、i不编织,对b、d、h、j织针进行线圈编织,t11中,让大孔眼区域a后针床的织针b、d、h、j不编织,对c、i织针进行线圈编织(t10与t11的编织顺序也可以互换)。

tt1,包含了t1、t2、t3、t4、t5、t6,即包含了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完成了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两个大孔眼区域a上的大孔眼编织。

tt2,包含了t7、t8、t9、t10、t11、t12,即包含了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ε,完成了在水平方向上配置的与tt1相互错位的两个大孔眼区域a上的大孔眼编织。

扩展花宽,再重复tt1,tt2编织过程,便可得到具有三针双横列大孔眼相互错位的针织物。

上述的两个实施方式共同的特点是,大孔眼区域a与非孔眼区域b相互错位,因此,产生的大孔眼位置也相互错位,其实,也可安排其它方式,如图6所示,大孔眼区域a形成的空针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不相同,编织大孔眼区域a的开始横列可相同也可不相同等。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