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36833发布日期:2019-11-27 18:32阅读:19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包边器。



背景技术:

包边器是一种在缝纫过程中将布条对折的器具,对折后的布条通常使用在衣体的边缘或者止口处。

在传统的围裙制作过程中,首先将整卷的布体先裁剪为所需的尺寸,然后将各个被裁剪的衣体依次缝制包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工人多次拿取衣体,并多次在缝纫机上整理线头与针头,浪费大量的时间。在一种新的制作方法中,将整卷的布体在缝纫机上一次性缝制出布体两侧的把包边,再进行裁剪,简化了缝制工序,更加节省时间。

但是,用于制作包边的布条并不是成卷且顺畅的绕在辊子上,通常都是整卷较大的布体裁剪而成。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缝纫的长度过长,工作时间较长,需要保证布条进入到包边器之前始终具有一个良好的姿态。但是所使用的布条都是杂乱的堆放在一处,并没有进行整理。在布条进入到包边器之前容易出现局部的弯扭,或是因为压迫而出现不易复原的折痕,并且无法被包边器修正。那么,在布条进入到包边器之前,需要将布条理顺,调整布条的姿态,甚至是将弯扭或出现折痕的布条修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边器,其具有能够将弯扭或出现折痕的布条修正理顺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包边器,包括底板以及固定在底板上方的导向管,导向管两端的管口分别为呈条形的入口端以及呈“u”形的出口端,在所述入口端设置有修正器,所述修正器包括平行于所述入口端的管口的两块修正板,两块修正板的间距与布条的厚度相适配,两块修正板分别位于入口端的条形管口的俩侧,在修正板背离所述导向管的一端逐渐收缩形成锐角,构成锐角的两边的长度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修正器的两块修正板在布条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锐角会首先与布条的中线位置接触。当布条形成局部弯折并有折痕时,向导向管一侧逐渐扩张的修正板能够使弯折的布条摊开,形成平直的姿态,起到了修正的作用;同时修正器还能够将布条理顺,调整布条进入包边器的姿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管上开设有条形的第一开口,第一开口的长度方向与导向管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开口位于入口端的u型口所朝向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的第一开口方便工人将插入到包边器内的的布条从入口端向出口端怼出。将方便利用的工具通常有小型的针、杵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开口联通所述入口端与所述出口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更加便于工人对插入到包边器内的布条进行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锐角的两条斜边在交汇处圆滑过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滑过渡的锐角能够有效的避免运动的布条被刮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所述入口端背离所述出口端的一侧设置有将布体压平的平板,平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距与布体的厚度相适配,平板的长度与布体的宽度相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布条从包边器中伸出之后,使用平板,将对折的布条在行进过程中受到平板与底板的挤压,有利于布条保持形状,提高缝纫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平板上开设有条形的第二开口,第二开口的长度方向与布体的输送方向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的第二开口方便工人将插入到平板与底板之间的布条怼出。将方便利用的工具通常有小型的针、杵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平板内,并且第二开口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对的平板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留有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将布条完全限制在平板与底板之间。因为从平板与底板之间移出之后便直接进行缝纫,倘若第二开口联通平板宽度方向的两端,则在第二开口处失去了对于布条压在底板上的约束,那么在布条的运动过程中,存在布条的局部从第二开口的局部挤出的可能性,进而影响到缝纫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所述平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固定有两块竖板,两块竖板分别位于所述平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竖板将平板支撑他,同时,在布条运动的过程中两块竖板还能够将布条限制在两块竖板之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修正器,修正器的两块修正板在布条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锐角会首先与布条的中线位置接触,当布条形成局部弯折并有折痕时,向导向管一侧逐渐扩张的修正板能够使弯折的布条摊开,形成平直的姿态,起到了修正的作用;

2.通过设置平板,在布条从包边器中伸出之后,使用平板,将对折的布条在行进过程中受到平板与底板的挤压,有利于布条保持形状,提高缝纫质量;

3.通过设置第一开口,方便工人将插入到包边器内的的布条从入口端向出口端怼出;

4.通过设置第二开口,方便工人将插入到平板与底板之间的布条怼出。将方便利用的工具通常有小型的针、杵等。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包边器的等轴测视图1;

图2是一种包边器的等轴测视图2。

图中,1、底板;11、腰型孔;2、导向管;21、入口端;22、出口端;23、第一开口;3、修正板;41、平板;411、第二开口;42、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包边器,包括水平设置的矩形的底板1以及焊接在底板1上端面的导向管2。导向管2水平设置,导向管2的两端的管口分别为入口端21以及出口端22。入口端21的管口为呈竖直的条形管口;出口端22的管口为呈水平横放的“u”形管口,入口端21的管口向出口端22的管口平缓过渡。出口端22和入口端21的管口的宽度均与布条的厚度相适配。

在导向管2的管体上开设有呈条形的第一开口23。第一开口23位于入口端21的u型口所朝向的一侧。第一开口23的长度平行于导向管2的长度方向。第一开口23联通导向管2的入口端21与出口端22。开设的第一开口23方便工人将插入到包边器内的的布条从入口端21向出口端22怼出。将方便利用的工具通常有小型的针、杵等。

在导向器的入口端21处设置有修正器。修正器包括两块竖直设置的修正板3,修正板3分别位于入口端21的条形管口的正左方以及正右方,并且,两块修正板3与导向管2焊接相连。两块修正板3的间距与布体的宽度相适配。修正板3呈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导向管2焊接相连,两个等长的边向背离导向管2的一侧伸出。两条等长的边的交汇处圆滑过渡,从而有效避免布条被刮伤。

修正器的两块修正板3在布条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锐角会首先与布条的中线位置接触。当布条弯扭或形成局部弯折并有折痕时,向导向管2一侧逐渐扩张的修正板3能够对布条施加约束并使布条摊开,形成平直的姿态,从而修正器起到了修正的作用。

在出口端22背离入口端21的一侧设置有将布体压平的平板41。平板41呈矩形并且水平设置。平板41的宽度方向与导向管2的长度方向平行。平板41与所述底板1之间的间距与对折后的布条的厚度相适配,平板41的宽度与对折后的布条的宽度相适配。在布条从包边器中伸出之后,使用平板41将对折的布条在行进过程中受到平板41与底板1的挤压,有利于布条保持形状,提高缝纫质量。

在平板41的中央开设有呈条形的第二开口411。第二开口411的长度方向与导向管2的长度方向平行。开设的第二开口411方便工人将插入到平板41与底板1之间的布条怼出。将方便利用的工具通常有小型的针、杵等。第二开口4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相对的平板4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留有间距。因为布条从平板41与底板1之间移出之后便直接进行缝纫,倘若第二开口411联通平板41宽度方向的两端,则在第二开口411处失去了对于布条压在底板1上的约束,那么在布条的运动过程中,存在布条的局部从第二开口411的局部挤出的可能性,进而影响到缝纫质量。

在平板41与底板1之间设置有两块竖直的竖板42。两块竖板42分别位于平板41长度方向的两端,并且竖板4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平板41以及底板1焊接相连。两块竖板42能够将布条限制在平板41的正下方。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