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片梭纱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6073发布日期:2020-07-10 16:0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片梭纱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片梭织机,尤其是一种片梭纱夹。



背景技术:

片梭纱夹是片梭织机的一个重要部件,它在织造时安装在片梭内部,通过其钳口将位于织机一侧的纱纬带至另一侧。现有的片梭纱夹对纱线的夹持力不够,纱线容易滑落,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片梭纱夹》,授权公告号cn202090142u,公开了一种片梭纱夹,该片梭纱夹带有调节钳口夹持力的装置,该调节钳口加持力的装置通过螺杆和螺母的螺纹配合使钳口夹持力变大,这种操作本身在和片梭壳的配合过程中操作并不方便,实际达不到增加夹持力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片梭纱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夹持力不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钳头和两条夹持臂,钳头上设置有一个安装孔,两条夹持臂上端对称设置在钳头下方,下端开口不接触,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条夹持臂上的左限位块和右限位块,左限位块和右限位块同高度相向设置且位于两条夹持臂下端的开口上方,左限位块和右限位块相向的面上均设置有多个锯齿凸起,左限位块和右限位块上的锯齿凸起互相接触且能够通过互相接触的数量用以调节两条夹持臂的夹持力。

优选的,两条夹持臂下端均设置有钳口,两个钳口相向设置。

优选的,两个钳口的相对面上设置有纹路或齿形。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的优点:整体结构在夹持臂上增加限位块,两个限位块的齿状结构配合可以增加钳口夹持力,结构简单;操作时只需双向推动两个夹持臂即可完成,操作简单;将钳口尺寸增大并在接触面上设置纹路或齿形,进一步增加夹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钳头;2、安装孔;3、夹持臂;4、左限位块;5、右限位块;6、钳口;7、锯齿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整体包括钳头1和两条夹持臂3,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条夹持臂3上的左限位块4和右限位块5,钳头1上设置有一个安装孔2,两条夹持臂3上端对称设置在钳头1下方,下端开口不接触,两条夹持臂3下端均设置有钳口6,两个钳口6相向设置,两个钳口6的相对面上设置有纹路或齿形,左限位块4和右限位块5同高度相向设置且位于两条夹持臂3下端的开口上方,如图3所示,左限位块4和右限位块5相向的面上均设置有多个锯齿凸起7,左限位块4和右限位块5上的锯齿凸起7互相接触且能够通过互相接触的数量用以调节两条夹持臂3的夹持力。

使用时,左限位块4和右限位块5上的锯齿凸起7互相接触,根据片梭纱夹实际需要的夹持力或使用一段时间后夹持力的变化可以向内压动两条夹持臂3,通过调节左限位块4和右限位块5上的多个锯齿凸起7的接触的数量来调节两条夹持臂3和两个钳口6之间的距离,左限位块4和右限位块5上的多个锯齿凸起7的接触数量少则两条夹持臂3和两个钳口6之间的距离远,左限位块4和右限位块5上的多个锯齿凸起7的接触数量多则两条夹持臂3和两个钳口6之间的距离近。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片梭纱夹,包括钳头和两条夹持臂,所述的钳头上设置有一个安装孔,所述的两条夹持臂上端对称设置在钳头下方,下端开口不接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条夹持臂上的左限位块和右限位块,所述的左限位块和右限位块同高度相向设置且位于所述的两条夹持臂下端的开口上方,所述的左限位块和右限位块相向的面上均设置有多个锯齿凸起,所述的左限位块和右限位块上的锯齿凸起互相接触且能够通过互相接触的数量用以调节两条夹持臂的夹持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梭纱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条夹持臂下端均设置有钳口,所述的两个钳口相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梭纱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钳口的相对面上设置有纹路或齿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片梭纱夹,主要涉及片梭织机技术领域,包括钳头和两条夹持臂,钳头上设置有安装孔,两条夹持臂上端对称设置在钳头下方,下端开口不接触,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条夹持臂上的左限位块和右限位块,左限位块和右限位块同高度相向设置且位于两条夹持臂下端的开口上方,左限位块和右限位块相向的面上均设置有多个锯齿凸起,左限位块和右限位块上的锯齿凸起互相接触且能够通过互相接触的数量用以调节两条夹持臂的夹持力。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在夹持臂上增加限位块,两个限位块的齿状结构配合可以增加钳口夹持力;操作时只需双向推动两个夹持臂即可完成;将钳口尺寸增大并在接触面上设置纹路或齿形,进一步增加夹持力。

技术研发人员:王玉军;丁洪宾;辛志刚;袁立民;王海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澳亚纺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8
技术公布日:2020.07.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