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筒子架及塑料圆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6068发布日期:2020-07-10 16:08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筒子架及塑料圆织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编机械,特别是一种筒子架及塑料圆织机。



背景技术:

现有塑料圆织机中,筒子架的安装位置,均与主机有较大距离。市场上应用最多的四梭塑料圆织机,筒子架与主机的距离为800~850mm,主要原因是:圆织机经丝数较多,每一经丝对应一经丝锭,四梭圆织机一般有720根经丝,对应有720个经丝锭,分设在主机两侧的两个筒子架上,即每个筒子架上有360个经丝锭,以10行9×4列排设。经丝锭直径如按110mm、行距150mm计,最上行与最下行的高度差达1350mm,这两行经丝锭的经丝进入主机时的夹角约为60°,无论导辊和送经辊高低位置如何调整,经丝通过过丝板的过丝孔的包角各不相同,上行经丝的包角大于下行经丝的包角,包角不同则阻力不同,导致经丝的张力也不同,最上行的经丝的张力最大。经丝张力的大小会影响断经发生概率,而不同经丝的张力的大小差别会影响编织的平整度,因此保持筒子架与主机较大距离,减少经丝相对过丝孔的包角,可以减少经丝的张力及不同经丝之间的张力差别。一台四梭圆织机,包括两个筒子架及主机和收卷装置,再加上两个筒子架与主机的间距及筒子架与收卷装置的间距,总长达8500~9000mm之多。四梭圆织机宽度为2200~2400mm,加上相邻圆织机之间的通道面积,导致一台圆织机的占地面积很大。一个中型的编织厂普遍都有数百台圆织机,总的占地面积更是巨大,面对如今土地资源稀缺、价格昂贵的现状,尽可能减少圆织机的占地面积,是广大塑编企业的迫切需求和愿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筒子架,有利于缩小与塑料圆织机主机的间距,从而减少塑料圆织机的占地面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筒子架,包括支架和安装于支架的筒管座、过丝板,筒管座用于放置经丝锭,过丝板上设有多个供经丝穿过的过丝孔,支架或过丝板上设有将经丝相对其穿过的过丝孔架空的导辊,一根导辊对应一组过丝孔,导辊位于其对应的过丝孔的下游侧,导辊的高度位置位于其对应的过丝孔与圆织机主机的送经辊之间,从而使支架与圆织机主机之间的间距得以缩小。

进一步的,所述导辊转动连接于支架或过丝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辊套在辊轴外周并轴向定位,辊轴连接于支架或过丝板,导辊的长度大于其对应的过丝孔的分布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立架,筒管座分布在立架的左右两侧,过丝板固定在立架的前侧并对应立架两侧的筒管座设置两组过丝孔,一块过丝板上安装有一根辊轴,每根辊轴上设有两个导辊并分别对应两组过丝孔。

进一步的,所述导辊固定连接于支架或过丝板上,导辊设有供经丝接触的导向弧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塑料圆织机,包括主机和上述的筒子架,筒子架与主机的机架之间的间距不大于250mm。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上设有驱动电机、送经辊,驱动电机与送经辊传动连接,经丝依次经过导辊、送经辊进行输送,送经辊由驱动电机带动并与圆织机的主轴同步旋转,送经辊外周的线速度小于等于经丝的编织速度,机架上活动连接有压辊,压辊具有与送经辊相抵将经丝夹紧的第一位置以及与送经辊分离供经丝穿引的第二位置,压辊处于第一位置使经丝在送经辊的下游侧保持恒定的张力。

进一步的,所述压辊通过弹性伸缩杆与机架活动连接,弹性伸缩杆的一端与机架铰接,弹性伸缩杆的另一端与压辊的两端连接,弹性伸缩杆的弹力保持压辊具有压向送经辊的趋势。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上设有第一定位件,第一定位件与弹性伸缩杆、送经辊对压辊合力作用将压辊定位在第一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件在经丝的输送方向上位于送经辊的转动中心的上游侧,压辊处于第一位置时,压辊的转动中心在经丝的输送方向上位于送经辊的转动中心的上游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由于导辊将经丝架空后,经丝不再受过丝孔的影响,相当于从经丝锭到导辊之间的这段距离内的经丝都不会对导辊下游侧的经丝产生影响,无论经丝相对导辊的包角是多少,导辊对经丝的摩擦阻力都非常小,因此不会对经丝输送产生影响,所以可以设计经丝经过导辊后几乎垂直输送进入圆织机主机,从而让筒子架靠近圆织机主机,最大程度地缩小支架与圆织机主机之间的间距。同样以四梭圆织机为例,筒子架与圆织机主机的距离可以从现有的850mm减为200mm,总长减少1300mm,即从8米5减少至7米2,一台圆织机的占地面积可以比现有的减少15%以上,如原来需要投资2000万元购买土地用于厂房建设,直接按照面积比例减少投资成本来简单换算,可以节省300万元左右,大大节约塑编企业的运营成本,或者同样厂房面积,可以在圆织机的摆放数量上增加15%,大大提高塑编企业的产能。由于圆织机主机上位于门圈的两侧一般设置有过道,由于圆织机主机本身已有足够空间,因此不必考虑维修因素,只要不影响正常编织,支架与圆织机主机之间的间距可以缩小得更小。另外,由于经丝架空后,过丝板对经丝输送基本不产生影响,所以可以采用大直径的经丝锭,减少工人更换经丝锭的频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中i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二中送经辊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二中压辊处于第一位置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二中压辊处于第二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一种筒子架,包括支架1和安装于支架1的筒管座2、过丝板3,筒管座2用于放置经丝锭9,过丝板3上设有多个供经丝91穿过的过丝孔31,支架1或过丝板3上设有将经丝相对其穿过的过丝孔31架空的导辊4,一根导辊4对应一组过丝孔31,导辊4位于其对应的过丝孔31的下游侧,导辊4的高度位置位于其对应的过丝孔31与圆织机主机的送经辊之间,从而使支架1与圆织机主机之间的间距d得以缩小。

由于导辊4将经丝架空后,经丝不再受过丝孔31的影响,相当于从经丝锭9到导辊4之间的这段距离内的经丝都不会对导辊4下游侧的经丝产生影响,无论经丝相对导辊4的包角大小是多少,导辊4对经丝的摩擦阻力都非常小,因此不会对经丝输送产生影响,所以可以设计经丝经过导辊4后几乎垂直输送进入圆织机主机,从而让筒子架靠近圆织机主机,最大程度地缩小支架1与圆织机主机之间的间距。同样以四梭圆织机为例,筒子架与圆织机主机的距离可以从现有的850mm减为200mm,即圆织机的总长可以减少1300mm,从8米5减少至7米2,即可以减少15.3%的总长度,一台圆织机的占地面积可以比现有的节约15%以上,如原来需要投资2000万元购买土地用于厂房建设,直接按照面积比例减少投资成本来简单换算,可以节省300万元左右,大大节约塑编企业的运营成本,或者同样厂房面积,可以在圆织机的摆放数量上增加15%,大大提高塑编企业的产能。由于圆织机主机上位于门圈的两侧一般设置有过道,由于圆织机主机本身已有足够空间,因此不必考虑维修因素,只要不影响正常编织,支架与圆织机主机之间的间距可以缩小得更小。另外,由于经丝架空后,过丝板3对经丝输送基本不产生影响,所以可以采用大直径的经丝锭9,减少工人更换经丝锭9的频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具体到导辊4的安装位置,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安装在支架1上或是安装在过丝板3上。在本实施例中,以导辊4安装在过丝板3上来说明。

为减少导辊4对经丝的摩擦阻力,导辊4可以采用滚动的方式,即导辊4转动连接于过丝板3上,经丝输送带动导辊4被动旋转。导辊4采用空心轴结构为佳,制造安装更方便。

为简化结构,导辊4可以直接套在辊轴5外周并轴向定位,辊轴5连接于过丝板3,导辊4的长度大于其对应的过丝孔31的分布宽度。为减少导辊4与辊轴5之间的摩擦,导辊4可以采用自润滑材料制成。可以理解的,除了上述结构,导辊4也可以通过轴承与辊轴5装配。另外也可以在过丝板3上设置轴承座,导辊4直接通过轴承装配在轴承座上。总之导辊4安装方式可以有很多种,这里不再一一赘述。至于导辊4的轴向定位方式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在轴件上轴向定位的结构,也不再说明。

如图3所示,支架1包括两个立架11,两个立架11之间通过横梁12连接,筒管座2分布在立架11的左右两侧,过丝板3固定在立架11的前侧并对应立架11两侧的筒管座2设置两组过丝孔31,一块过丝板3上安装有一根辊轴5,每根辊轴5上设有两个导辊4并分别对应两组过丝孔31。对于高于送经辊的导辊4而言,导辊4位于过丝孔31的下沿,对于低于送经辊的导辊4而言,导辊4位于过丝孔31的上沿。一般情况下,一块过丝板3对应上下两行经丝锭9,可以减少导辊4设置的数量,降低成本。

除了滚动连接,导辊4也可以直接固定连接于支架1或过丝板3上,为减少对经丝的摩擦阻力,导辊4设有供经丝接触的导向弧面,导向弧面的表面粗糙度可以尽量小。

实施例二:

结合图1和图4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塑料圆织机,包括主机a和上述实施例中的筒子架b,支架1与主机a的机架6之间的间距d不大于250mm。具体效果可以参考实施例一。可以理解的,d不大于250mm不是一个确切值,其实只要d比现有技术的距离小,都是有效果的。

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对经丝输送的结构进行改进。见图5,机架6上设有驱动电机61、送经辊7,驱动电机61与送经辊7传动连接,送经辊7由驱动电机61带动并与圆织机的主轴同步旋转,送经辊7外周的线速度小于等于经丝的编织速度,机架6上活动连接有压辊8,压辊8具有与送经辊7相抵将经丝夹紧的第一位置以及与送经辊7分离供经丝穿引的第二位置,压辊8处于第一位置使经丝在送经辊7的下游侧保持恒定的张力。

通过压辊8与送经辊7的作用使得经丝在送经辊7转动时被牵引,由于送经辊7与圆织机的主轴同步旋转且送经辊7外周的线速度小于等于经丝的编织速度,使得经丝的送经辊7的下游侧始终处于张紧状态,而且由于送经辊7的旋转速度保持恒定,使得压辊8与送经辊7对经丝的作用力保持恒定,同时圆织机编织的速度也基本保持恒定的速度,因此经丝在送经辊7下游侧的部分能够保持恒定的张力,不论经丝从筒子架到送经辊7之间的这一部分情况如何,即经丝锭9的大小变化对经丝在送经辊7下游侧的部分的张力都不会产生影响,从而可以提高塑编袋编织的平整度。而经丝在送经辊7下游侧的部分的张力的大小可以通过调整送经辊7的转动速度进行调节,送经辊7转动速度越快,经丝的张力越小,反之,经丝的张力越大,因此可以适应各种线密度塑料扁丝的编织。由于经丝锭9的大小对编织影响小,因此可以采用大直径的经丝锭9,减少工人更换经丝锭9的频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另外,送经辊7的转动速度与圆织机的编织速度是联动的,不论圆织机的编织速度的快慢,仍然能够保持经丝恒定的张力,因此可不受编织速度制约,可以适应目前塑编行业对圆织机高速编织的要求。

考虑到压辊8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切换要方便,在本实施例中,压辊8通过弹性伸缩杆61与机架6活动连接,弹性伸缩杆61的一端与机架6铰接,弹性伸缩杆61的另一端与压辊8的两端连接,弹性伸缩杆61的弹力保持压辊8具有压向送经辊7的趋势。工人在需要穿引经丝时,只要带动弹性伸缩杆61摆动即可让压辊8离开第一位置,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不需要拆装操作。同时弹性伸缩杆61具有自适应效果,可以根据塑料扁丝的粗细程度自动调节保持压辊8压紧送经辊7。可以理解的,除了弹性伸缩杆61,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实现弹力作用使压辊8与送经辊7相抵。当然直接采用刚性连接固定压辊8也是可行的。弹性伸缩杆61在压辊8处于第一位置时可以处于竖直状态,也可以处于倾斜状态,而且弹性伸缩杆61位于压辊8上方为佳,可以利用压辊8的重力使其与送经辊7相抵。弹性伸缩杆61可以采用气弹簧撑杆或钢丝弹簧撑杆等常见部件。

驱动电机61可以选择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一般情况下,压辊8的外径比送经辊7的外径小,质量轻,容易操作。送经辊7为主动辊,压辊8为被动辊,两者相抵形成经丝牵引副,例如共有经丝300根,每一根经丝需要牵引力为50克,则总牵引力为15千克,假设送经辊7外圆周面的摩擦因数为0.2,弹性伸缩杆61的弹力为50kg,两只弹性伸缩杆61合计弹力100kg,则至少能产生20kg牵引力,经丝可以被顺利牵入主机。

在本实施例中,压辊8包括辊筒81和心轴82,辊筒81通过轴承与心轴82连接,心轴82与弹性伸缩杆6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也可以采用整体式的压辊8,压辊8的两端与弹性伸缩杆61的另一端通过轴承连接。

为了能够将压辊8准确定位在第一位置,可以在机架6上设有第一定位件62,第一定位件62与与弹性伸缩杆61、送经辊7对压辊8合力作用将压辊8定位在第一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62在经丝的输送方向上位于送经辊7的转动中心的上游侧,工人将压辊8移动至与第一定位件62相抵的位置时,压辊8就正好处于第一位置,压辊8处于第一位置时,压辊8的转动中心在经丝的输送方向上位于送经辊7的转动中心的上游侧,这样可以利用送经辊7对压辊8的作用力、第一定位件62对压辊8的作用力以及弹性伸缩杆61的弹力相互形成的合力能够使压辊8保持在第一位置,并且在送经辊7转动时也不会离开第一位置。

为了让压辊8能够可靠地保持在第一位置,压辊8的转动中心相对送经辊7的转动中心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量s为8~12mm,从图中看,压辊8的一部分低于送经辊7的上沿,因此在经丝输送产生的作用力下,压辊8也不会越过送经辊7脱离第一位置。偏移量s过小,则压辊8的定位效果较弱,在意外震动下可能脱离第一位置,而偏移量s过大,则工人想带动压辊8离开第一位置时比较费力,会增加操作难度。

考虑到各个零部件随着使用时间增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及老化,因此可以设计第一定位件62包括可相对机架6调节位置的调节螺栓,通过改变调节螺栓的位置使压辊8能够长期保持与送经辊7相抵将经丝夹紧。

由于重力影响,压辊8会自动下落与送经辊7相抵,为了方便工人在送经辊7上布设经丝,可以在机架6上设有将压辊8限制在第二位置的第二定位件63。第二定位件63可以采用弹性伸缩头阻挡在弹性伸缩杆61或压辊8的运动路径上,也可以采用挂钩等方式暂时锁住压辊8,防止其下落。

为方便工人操作,可以在压辊8或弹性伸缩杆61上设有方便移动压辊8的把手83。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