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辘脚机的过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0659发布日期:2020-08-05 01:55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辘脚机的过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辘脚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辘脚机的过线结构。



背景技术:

辘脚机是一种用于缝纫裤脚的缝纫机,广泛应用在服装生产中。辘脚机在缝制裤脚时,依靠上、下拖布轮压合布料,并通过拖布轮旋转拉动布料以实现车缝时布料进给。

中国专利cn201620526685.8,公开了一种辘脚机的打线装置,包括辘脚机本体;打线钩,位于辘脚机本体穿有缝线的一侧;打线钩驱动装置,固定连接于辘脚机本体穿有缝线的一侧,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件与打线钩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打线钩做左右往复运动。

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1.该技术方案采用的是挑线方式是利用设备内部的跟随传动轴运动的挑线杆进行挑线,挑线杆上下移动的距离是固定且过长的,进行挑线时会拉动已经缝制到布料的线,使布料的线轨收缩,布料出现褶皱。影响布料的平整性。

2.传统的弯针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二次扯线的情况,配合挑线杆的挑线动作,会上下拉扯缝制在布料上线,使线轨收紧,造成布料表面褶皱的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加工出来的布料的整体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的过线方式,解决挑线时,拉扯布料线轨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不会破坏线轨,保证线轨平整和松紧度适中的辘脚机的过线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辘脚机的过线结构,包括机头,机头端部活动安装有用于固定机针的针杆,针杆下端活动设置有用于约束缝纫线的导线套,针杆侧面的上轮支架上设置有导线件,缝纫线依次穿过导线件、导线套和机针,针杆的上下移动,拉动缝纫线移动进行缝纫作业。

优选地,所述导线套下端开设有若干个用于过线的导线孔一。

优选地,针杆下端设置有配合所述导线孔一过线的过线斜面。

优选地,所述导线件的侧壁开设有多个导线孔二且上下分布。

优选地,所述导线套上端开设有多个用于固定导线套的固定孔,且固定孔上下分布在导线套上。

优选地,所述机头下方转动设置有弯针,弯针内侧设置有用于让线的让线槽。

优选地,所述弯针的横柱长度为16mm-19mm。

优选地,所述弯针的横柱侧壁开设有方便穿线的过线槽。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在针杆的下端设置导线套,配合导线件,利用针杆的上下移动挑线代替原有的挑线杆的挑线方式,这样的好处是扯线的长度缩短,缝纫过程中实际用到的线是针杆上移的距离,避免了挑出多余的线,保证缝制处的线轨的松紧度;同时挑线时是通过导线套和导线件两者的配合挑线,避免了直接拉扯缝制在布料上的线,通过转换受力点的防止,在挑线过程中保证线轨的平整性和布料的平整性。

2.导线套是活动设置在针杆下端的,配合针杆下端的过线斜面或者是过线凹槽,可以调节导线套在针杆上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节固定位置,以调解挑线的长度,提高设备的适应性,同时配合导线件上开设的导线孔,能更好的调节挑线的长度。

3.弯针上开设的让线槽和弯针的针尖到让线槽的距离的设计,能避免弯针在转动的过程中,不会二次进行扯线,从而影响布料上线轨的问题,这样的设计能保证缝制出来的布料和线轨的平整性,保证布料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区域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4是图3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弯针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弯针的剖视图。

图7是现有技术的弯针工作状态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弯针工作状态图

图9是机针、针杆及导线套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头;2-机针;3-针杆;4-导线套;5-上轮支架;6-导线件;7-导线孔一;8-过线斜面;9-导线孔二;10-固定孔;11-弯针;12-让线槽;13-横柱;14-过线槽;15-限制件;16-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一种辘脚机的过线结构,包括机头1,机头1优选地指的辘脚机的机头1,也可以是其他机型,在机头1的端部活动安装有针杆3,针杆3的下端卡接有机针2,在针杆3的下端设置有导线套4,导线套4上开设有导线孔一7,在针杆3侧面的上轮支架5上设置有导线件6,导线件6上开设有导线孔二9,机身上还设置有多个用于约束缝纫线的限制件15,缝纫线经过限制件15,再经过导线件6上的导线孔二9,之后经过导线套4上的导线孔一7,最后穿过机针2下端的针孔,配合机头1下方的弯针11对布料进行缝合。在缝合过程中,由针杆3和导线件6两者配合实现挑线动作。

挑线的具体动作如下:当机针2上升时,由于导线套4和导线件6的限制,会拉动缝纫线,之后机针2下降进行缝制作业。当机针2上升到极限位置时,导线孔一7到导线件6上的导线孔二9的距离为a,当机针2下降到极限位置时,导线孔一7到导线件6上的导线孔二9的距离为b,a的距离大于b的距离,多出的距离刚好是缝纫布料所用到的长度,即上升而拉动的缝纫线刚好用于缝制布料。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避免直接拉扯布料上的缝纫线,通过导线套4将直接拉扯变为间接拉扯,同时利用针杆3取代挑线杆,在结构上进行了简化,挑线长度缩短,保证缝制后的线轨的和布料的平整性。从而提高布料的合格率和美观性。

如图9所示,导线套4下端设置有导线孔一7,导线套4中上部设置有多个固定孔10,通过与不同的固定孔10固定,能调节当机针2上升到极限位置时,导线孔一7到导线件6上的导线孔二9的距离,从而调节挑线长度,方便加工。

为了穿过导线套4的缝纫线能顺利的移动,在针杆3下端设置了过线斜面8或者是过线凹槽,过线斜面8或者是过线凹槽配合导线孔一7保证缝纫线的顺利滑动。

如图2所示,为了更好的调节挑线长度,在导线件6侧壁上上下开设有导线孔二9,可以通过穿过不同的导线孔二9,来调节机针2在上升到极限位置时,导线孔一7和导线孔二9之间的距离,即调节挑线的长度,增加设备的适应性。

如图5所示,机头1下方活动设置有弯针11,弯针11配合机针2完成缝制动作,弯针11上半部的侧壁开设有过线槽14,过线槽14的长度在10mm-19mm之间,可优选为15mm、17mm。占弯针11整体宽度的三分之二左右,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穿线的过程中,缝纫线只需穿过弯针11左端的一小部分,之后在穿过弯针11的针尖部分即可,缩短了穿线的长度,更方便穿线。

如图5和图6所示,把弯针11可分为立柱16和横柱13,横柱13的右端是弯针11的针尖,在立柱16和横柱13的连接处内侧开设有让线槽12,让线槽12的设计是为了当弯针11转动到最右侧时,套在弯针11上的缝纫线不会过紧,保证缝制后形成的线轨松紧度适中,保证缝制过程中弯针11上的缝制线不会发生过紧的情况,使缝制过程更顺畅。

弯针11的横柱13长度,即弯针11右端针尖到让线槽12边缘的距离为16mm-19mm,可以优选为17mm、18mm和19mm等。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克服原有机针2的扯线情况,可参考图,从图7中可以看出,由于原有弯针11的横柱13设计的较短,导致第一次扯线的长度较短,当弯针11转动到右侧时,会存在二次扯线的情况,会破坏布料上线轨的平整性,导致布料发生褶皱。如图8所示,本技术方案是延长横柱13的长度,是弯针11在转动的过程中,只需一次扯线即可满足弯针11的运动所需的线长,避免二次扯线,破坏线轨的情况的发生,保证线轨的平整性和布料的美观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