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45145发布日期:2021-05-14 11:57阅读:51来源:国知局
洗衣机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洗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洗衣机。


背景技术:

2.目前洗衣机的洗涤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波轮洗衣机的水流冲刷和摩擦洗涤、滚筒洗衣机的仿锤击打洗涤、超声波洗涤、挤压洗涤等,而喷淋洗涤的方式大多只是用于辅助洗涤或者漂洗当中,用于主要洗涤方面的比较少,而且波轮及挤压洗涤等对衣物的磨损及变形影响较大。
3.专利公开号为cn110195305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洗衣机,设置有洗涤筒和喷淋部。在波轮和洗涤筒进行洗涤工作的同时,通过驱动单元将洗涤筒中的洗涤水从中空的中心转轴抽出,并经过循环水路将洗涤水输送至设置在洗涤筒顶部的喷淋口,再通过喷淋口喷水对洗涤筒内的衣物进行喷淋洗涤。由于洗涤筒内的洗涤水的快速流动和衣物的遮挡,循环喷淋的洗涤水容易出现吸空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洗衣机,能够有效避免衣物对洗涤水造成遮挡,保证洗涤水的顺利循环。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洗衣机,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的洗涤筒,洗涤筒内设置有放置板,放置板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洗涤筒内,放置板的底部高出洗涤筒的底部预设高度,洗涤筒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喷淋头,机壳内还设置有喷淋水路,喷淋水路的一端与洗涤筒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喷淋头连通。
6.优选地,放置板上设置有透水孔。
7.优选地,放置板包括圆形板,圆形板上设置有弧形凹槽。
8.优选地,弧形凹槽的数量为偶数个,偶数个弧形凹槽关于放置板的旋转轴线对称设置。
9.优选地,放置板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筋。
10.优选地,弧形凹槽的开口边缘位置设置有固定夹,固定夹能够与弧形凹槽的开口边缘配合,形成夹紧结构。
11.优选地,固定夹包括压紧圈、转动杆和连接杆,压紧圈连接在连接杆上,连接杆的第一端连接在转动杆上,连接杆的第二端能够锁定在放置板上或者从放置板上解锁,转动杆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放置板上。
12.优选地,压紧圈的形状与弧形凹槽的开口边缘的形状相适配。
13.优选地,连接杆的第二端设置有固定杆,固定杆与连接杆配合,形成z字形结构,放置板上设置有固定件,固定杆能够锁定在固定件内,或者从固定件解锁。
14.优选地,固定件包括上部和下部,上部和下部之间形成固定槽,上部和下部之间能够分离或者闭合,以将固定杆锁定在固定槽内或者使固定杆从固定槽内解锁。
15.优选地,上部和下部在第一侧铰接,在第二侧卡接,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
16.优选地,上部的第一侧设置有卡勾,下部的第一侧设置有卡槽,卡勾位于卡槽的下侧,并钩挂在卡槽上。
17.优选地,下部卡接固定在放置板上。
18.优选地,放置板上固定设置有铰接件,转动杆铰接在铰接件上。
19.优选地,铰接件包括底座,底座的底部设置有与放置板卡接固定的卡接槽,底座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铰座,铰座上设置有转动孔,两个铰座之间形成转动槽。
20.优选地,第一喷淋头伸入洗涤筒内的长度不超过洗涤筒的直径的1/4,第一喷淋头沿着靠近洗涤筒的中心的方向斜向上延伸;或,第一喷淋头伸入洗涤筒内的长度不超过洗涤筒的直径的1/2,第一喷淋头沿着靠近洗涤筒的中心的方向水平延伸。
21.优选地,第一喷淋头包括第一外壳,第一外壳的第一端包括第一进口,第一外壳的第二端封闭,第一外壳上设置有第一喷淋孔,第一进口与喷淋水路连接。
22.优选地,洗衣机还包括第二喷淋头,第二喷淋头伸入洗涤筒内,且位于洗涤筒底部与放置板底部之间,第二喷淋头的第二喷淋孔朝向放置板。
23.优选地,第二喷淋头还包括第二进口和第二外壳,第二进口设置在第二外壳的第一端,并与喷淋水路连接,第二喷淋孔设置在第二外壳上。
24.优选地,放置板底部固定连接有转轴,机壳内设置有电机,电机与转轴驱动连接。
25.优选地,转轴与洗涤筒的配合位置处设置有密封模块;和/或,喷淋水路上设置有循环泵。
26.优选地,机壳的顶部设置有顶盖,顶盖上设置有显示部件,显示部件倾斜设置。
27.优选地,机壳的顶部设置有顶盖,第一喷淋头设置在顶盖的下边缘处。
28.本申请提供的洗衣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洗涤筒,洗涤筒内设置有放置板,放置板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洗涤筒内,放置板的底部高出洗涤筒的底部预设高度,洗涤筒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喷淋头,壳体内还设置有喷淋水路,喷淋水路的一端与洗涤筒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喷淋头连通。该洗衣机在洗涤筒内增加了放置板,并且使得放置板的底部高出洗涤筒的底部预设高度,从而使得放置板能够相对于洗涤筒悬置,可以使得衣物在进行洗涤时能够在放置板上进行洗涤,不会落入到洗涤筒的底部,因此不会对洗涤水造成遮挡,能够保证洗涤水的顺利循环,有效避免出现洗涤水吸空现象,提高洗涤效率和洗涤效果。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洗衣机的立体结构图;
30.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洗衣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洗衣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洗衣机的放置板的第一轴测图;
33.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洗衣机的放置板的结构图;
34.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洗衣机的放置板的第二轴测图;
35.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洗衣机的放置板的第三轴测图;
36.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洗衣机的固定夹的立体结构图;
37.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洗衣机的固定件的上部立体结构图;
38.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洗衣机的固定件的下部立体结构图;
39.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洗衣机的铰接件的立体结构图;
40.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洗衣机的第一喷淋头的立体结构图;
41.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洗衣机的第二喷淋头的立体结构图。
42.附图标记表示为:
43.1、机壳;2、显示部件;3、洗涤筒;4、第一喷淋头;41、第一外壳;42、第一喷淋孔;43、第一进口;40、第二喷淋头;44、第二外壳;45、第二进口;46、第二喷淋孔;5、放置板;51、圆形板;52、透水孔;53、弧形凹槽;54、支撑筋;6、顶盖;7、电机;8、转轴;9、密封模块;10、循环泵;11、喷淋水路;12、固定夹;121、压紧圈;122、转动杆;123、连接杆;124、固定杆;13、固定件;131、下部;1311、第一主体;1312、下固定槽;1313、第一铰接部;1314、卡槽;1315、卡紧槽;132、上部;1321、第二主体;1322、卡勾;1323、上固定槽;1324、第二铰接部;14、铰接件;141、底座;142、转动孔;143、转动槽;144、卡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44.结合参见图1至图1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洗衣机包括机壳1和设置在机壳1内的洗涤筒3,洗涤筒3内设置有放置板5,放置板5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洗涤筒3内,放置板5的底部高出洗涤筒3的底部预设高度,洗涤筒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喷淋头4,机壳1内还设置有喷淋水路11,喷淋水路11的一端与洗涤筒3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喷淋头4连通。
45.该洗衣机在洗涤筒3内增加了放置板5,并且使得放置板5的底部高出洗涤筒3的底部预设高度,从而使得放置板5能够相对于洗涤筒3悬置,可以使得衣物在进行洗涤时能够在放置板5上进行洗涤,不会落入到洗涤筒3的底部,因此不会对洗涤水造成遮挡,能够保证洗涤水的顺利循环,有效避免出现洗涤水吸空现象,提高洗涤效率和洗涤效果。
46.放置板5底部固定连接有转轴8,机壳1内设置有电机7,电机7与转轴8驱动连接。转轴8与洗涤筒3的配合位置处设置有密封模块9。
47.洗衣机还包括第二喷淋头40,第二喷淋头40伸入洗涤筒3内,且位于洗涤筒3底部与放置板5底部之间,第二喷淋头40的第二喷淋孔46朝向放置板5。本申请在放置板5的上下两面均布置有喷淋头,因此能够保证较好的洗涤效果,可以实现均匀洗涤。
48.机壳1内设置有洗涤筒3,放置板5设置在距洗涤筒3底部一定高度处,放置板5通过转轴8与电机7连接,并安装于转轴8上,且与洗涤筒3底部贴合处设置有密封模块9,用于防止洗涤筒3内的洗涤水漏出,影响电机及其它部件的正常工作。
49.洗涤筒3为圆筒状,用于盛放洗涤水,且洗涤筒3底部设置有循环水出口兼排水口。在洗涤筒3的底部设置3个或3个以上的支撑脚,支撑脚的上端与洗涤筒3的底部进行可拆连接或与洗涤筒3做成一体,支撑脚的下端与机壳1进行可拆卸连接,如螺栓连接等。
50.在放置板5的上面和下面一定距离处各设置一个或多个喷淋头,为保证喷淋力度,喷淋头数量为1至3个为宜,上面的第一喷淋头4穿过洗涤筒3侧壁,并于穿透处做好密封,下面的第二喷淋头40与洗涤筒3底部贴合或者尽可能靠近洗涤筒3底部,避免占用空间。第一喷淋头4和第二喷淋头40的安装位置不受限于图中所示位置,比如上面的第一喷淋头4和下面的第二喷淋头40还可以在周向上错开一定的位置放置,但需保证喷淋头的喷射覆盖面积尽可能大,但又不能影响衣物的放置。
51.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喷淋头4伸入洗涤筒3内的长度不超过洗涤筒3的直径的1/2,第一喷淋头4沿着靠近洗涤筒3的中心的方向水平延伸,在确保能全面洗涤的情况下,又不影响衣物放置。第一喷淋头4和第二喷淋头40的结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可伸缩或可折叠的形式等。
52.放置板5上设置有透水孔52,不仅能够让位于底部的第二喷淋头40的喷淋水顺利从底部对衣物进行喷淋洗涤,而且能够方便放置板5上部的洗涤水和泡沫流至洗涤筒3底部,避免洗涤水滞留在放置板5上。洗涤水经过循环水管路作用再次引至第一喷淋头4处,从而方便洗涤水的循环利用,提高洗涤水的循环效率。透水孔52的可以为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等形状,也可以为其它不限形式的规则或不规则形状。
53.放置板5包括圆形板51,圆形板51上设置有弧形凹槽53,弧形凹槽53作为用户放置衣物的标记,简单明了,能够方便在清洗过程中对内衣进行定型,避免内衣发生变形。
54.在一个实施例中,弧形凹槽53的数量为偶数个,偶数个弧形凹槽53关于放置板5的旋转轴8线对称设置,既可以保证在转动过程中放置板5的整体结构的平衡性,又能够增加弧形凹槽53的数量,使得放置板5上能够同时放置并清洗多件内衣,提高内衣清洗效率。
55.放置板5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筋54,支撑筋54位于相邻的两个弧形凹槽53之间或者是直接位于弧形凹槽53的底部位置。支撑筋54设置在放置板5的圆形板51的底部,能够对圆形板51进行支撑,从而对放置板5起到支撑和增加结构强度的作用。四条支撑筋54由两条长支撑筋和两条短支撑筋构成,均为具有一定厚度且具有一定结构的板。为增加可靠性,支撑筋54与放置板5做成一体。另外,短支撑筋上端面正好与放置板的弧形凹槽53底部接触,故其上端面做成具有与弧形凹槽53底部贴合的弧状。两条长支撑筋和两条短支撑筋呈十字对称设置,用以支撑放置板5,并于十字对称中心处与转轴8进行连接。
56.弧形凹槽53的开口边缘位置设置有固定夹12,固定夹12能够与弧形凹槽53的开口边缘配合,形成夹紧结构。固定夹12能够与弧形凹槽53进行配合,在对内衣进行定型的同时,将内衣固定在弧形凹槽53内,不仅可以起到更好的定型效果,而且可以更加有效地固定内衣,防止内衣在洗涤或者脱水的过程中发生移动或者变形,提高内衣的洗涤效率。
57.由于本申请采用喷淋洗涤的方式对衣物进行清洗,并且可以根据内衣形状通过特殊形状的放置板5进行固定定型,因此不仅能够减少内衣在洗涤过程中由于放置板5旋转发生相对运动而造成的磨损,又能够避免内衣的变形,起到较好的护型效果。
58.此外,本申请将内衣放置在放置板5上,通过固定夹12进行夹紧固定,然后通过电机7带动放置板5快速转动,进而通过放置板5带动衣物转动进行脱水,能够起到较好的脱水效果,实现起来简单方便。
59.固定夹12包括压紧圈121、转动杆122和连接杆123,压紧圈121连接在连接杆123上,连接杆123的第一端连接在转动杆122上,连接杆123的第二端能够锁定在放置板5上或者从放置板5上解锁,转动杆122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放置板5上。本实施例中,在对内衣进行清洗时,内衣罩杯部分对应放置到放置板5的弧形凹槽53中后,内衣的肩带摊开到放置板5的上面,固定夹12从上面压住内衣的肩带,以及固定夹12的连接杆123压住内衣的中部,即可将内衣固定住,并在内衣展开固定后再进行洗涤。
60.压紧圈121的形状与弧形凹槽53的开口边缘的形状相适配。在本申请中,固定夹12的压紧圈121的形状为与放置板5的弧形凹槽53的形状相对应的圆弧状,对应的外轮廓要比
弧形凹槽53的外轮廓稍大。
61.连接杆123的第二端设置有固定杆124,固定杆124与连接杆123配合,形成z字形结构,放置板5上设置有固定件13,固定杆124能够锁定在固定件13内,或者从固定件13解锁。
62.固定件13包括上部132和下部131,上部132和下部131之间形成固定槽,上部132和下部131之间能够分离或者闭合,以将固定杆124锁定在固定槽内或者使固定杆124从固定槽内解锁。
63.上部132和下部131在第一侧铰接,在第二侧卡接,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上部132的第一侧设置有卡勾1322,下部131的第一侧设置有卡槽1314,卡勾1322位于卡槽1314的下侧,并钩挂在卡槽1314上,下部131卡接固定在放置板5上。
64.固定件13分为上部132和下部131,上部132包括第二主体1321,下部131包括第一主体1311,第一主体1311上设置有卡槽1314,第二主体1321上设置有卡勾1322,第一主体1311和第二主体1321之间通过卡勾1322和卡槽1314进行铰接,实现上部132与下部131之间的打开和闭合状态的切换。下固定槽1312和上固定槽1323各为半圆状,当上部132和下部131处于闭合状态时,下固定槽1312和上固定槽1323将固定杆124夹紧,实现固定夹12的固定,进而固定衣物。卡勾1322和卡槽1314均带一定的斜度,两者配合时则可将上部132和下部131的卡紧。下部131的底部设置有卡紧槽1315,卡紧槽1315的侧壁上也带有斜度,并在开口处形成收缩结构,从而使得下部131可卡接于放置板5上,实现固定件13与放置板5之间的固定。
65.在本实施例中,在上部132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二铰接部1324,在下部131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铰接部1313,其中第一铰接部1313为铰座,第二铰接部1324为铰轴,上部132通过第二铰接部1324铰接在第一铰接部1313上,能够在进行连接杆123的锁定和解锁操作的过程中,使得上部132始终稳定地连接在下部131上,不会发生部件丢失问题。
66.这样设置固定夹12,一方面通过固定夹12的圆弧状结构,可根据内衣的放置状态,压住内衣的肩带,并通过连接杆123压住内衣的中部,对内衣进行固定;另一方面,这样设置可减少固定夹12与衣物的接触面积,保证衣物喷淋洗涤的效果。
67.固定件13安装后导致下固定槽1312与放置板5之间有一定的高度,通过设置固定杆124,可以使得连接杆123在末端形成弯折结构,从而利用该弯折结构适应下固定槽1312与放置板5之间的高度,保证固定杆124位于下固定槽1312处时,固定夹12能够紧贴衣物以固定衣物。
68.放置板5上固定设置有铰接件14,转动杆122铰接在铰接件14上。铰接件14包括底座141,底座141的底部设置有与放置板5卡接固定的卡接槽144,底座14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铰座,铰座上设置有转动孔142,两个铰座之间形成转动槽143。
69.连接杆123的两端分别与转动杆122和固定杆124连接,转动杆122与铰接件14的转动孔142配合连接,固定杆124工作时将连接至固定件13的下固定槽1312和上固定槽1323之间,通过下固定槽1312和上固定槽1323加紧固定。
70.铰接件14的底座141内设置有圆形的转动孔142,与固定夹12的转动杆122进行配合连接,使固定夹12可以以此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底座141的中部位置设置有转动槽143,一方面可将固定夹12的连接杆123限制在此位置,另一方面可实现固定夹12的转动不受阻碍。
71.卡接槽144上带有斜度,可卡接于放置板5上,实现铰接件14与放置板5的卡接固定。
7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喷淋头4伸入洗涤筒3内的长度不超过洗涤筒3的直径的1/4,第一喷淋头4沿着靠近洗涤筒3的中心的方向斜向上延伸,第一喷淋头4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
°
~75
°
,优选地,为45
°‑
60
°
。由于第一喷淋头4采用倾斜向上的结构形式,因此能够利用较小的长度实现较大的喷射面积和喷射长度,在保证喷淋力的作用的情况下,又能达到不占用空间的目的,可以更好地流出衣物放置空间。
73.括第一进口43,第一外壳41的第二端封闭,第一外壳41上设置有第一喷淋孔42,第一进口43与喷淋水路11连接。第二喷淋头40还包括第二进口45和第二外壳44,第二进口45设置在第二外壳44的第一端,并与喷淋水路11连接,第二喷淋孔46设置在第二外壳44上。
74.第一喷淋头4和第二喷淋头40通过第一进口43的端部与循环水管路连接。循环水管路包括循环泵10、喷淋水路11、第一喷淋头4和第二喷淋头40。本申请实施例的循环泵10优选的额定流量为10l/min,最大流量为20l/min,额定扬程为12m,最大扬程为16m,为喷淋管路提供喷淋力;循环泵10的流量和扬程应根据管路及喷头的尺寸等来确定,并且不限定于本方案选定值。喷淋水路11的进水端与洗涤筒3底部的循环水出口相接,经过循环泵10后,喷淋水路11出水端于第一喷淋头4的第一进口43的端部以及第二喷淋头40的第二进口45的端部相接,以此达成循环水管路。
75.第一喷淋头4的第一外壳41为长圆柱状,循环水管路能够通过第一外壳41形成蓄压水腔,洗涤水通过第一进口43进入蓄压水腔,增压后从第一喷淋孔42喷射出去,在喷射力和水流的作用下,将衣物上的污渍带走。为减少喷淋力的分散和损耗,第一喷淋孔42的孔径应尽量小,为0.5mm~2mm较为合适,优选1mm

1.5mm;且喷淋孔的数量范围为10

30个,优选喷淋孔的数量18

25个,尽量分布均匀。第一喷淋头4不局限于此形状,还可以是长方体状、圆盘状、球状等等。
76.第二喷淋头40的第二外壳44为扁长方体状,朝向放置板5的一侧均匀设置有第二喷淋孔46,同样,第二喷淋孔46的孔径为0.5mm

2mm较为合适,优选1mm

1.5mm,且喷淋孔的数量范围为10

30个,优选喷淋孔的数量18

25个。
77.机壳1的顶部设置有顶盖6,顶盖6上设置有显示部件2,显示部件2倾斜设置,从而能够使得显示部件2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而且更加方便操作。
78.在一个实施例中,机壳1的顶部设置有顶盖6,第一喷淋头4设置在顶盖6的下边缘处。本实施例中,第一喷淋头4可以改变形状并设置在顶盖6的下边缘处,不仅可以用一个喷淋头即将上部衣物全部覆盖洗涤,而且设置美观,不妨碍衣物投放。
79.本申请实施例的洗衣机的工作原理如下:洗涤阶段,循环泵10启动,通过喷淋水路11将洗涤筒3内的洗涤水输送至第一喷淋头4和第二喷淋头40处,并通过第一喷淋孔42和第二喷淋孔46喷射出去进行洗涤,同时,电机7带动转轴8转动,进而带动放置板5及衣物转动,使衣物的不同位置轮流转换至喷头覆盖位置,保证洗涤效果;脱水阶段,电机7带动放置板5及衣物高速旋转进行离心脱水。
80.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81.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