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波轮洗衣机是通过波轮转动搅拌的方式进行衣物清洗。其工作原理是波轮通过机械的转动和搅动迫使衣物在清洗桶内进行旋转、翻滚等形式的运动,以达到清洗效果,但机械运动的清洗方式对衣物的磨损较大,尤其会使强度较弱的衣物和衣物纤维损害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包括:桶体组件,桶体组件设置有洗涤腔室;喷气组件,喷气组件与桶体组件相连接,喷气组件被配置为适于向洗涤腔室内喷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桶体组件和喷气组件。其中,桶体组件设有洗涤腔室,用于衣物的清洗与脱水。喷气组件连接桶体组件,且被配置为适于向洗涤腔室内喷气,使进入洗涤腔室内的气体作用于洗涤腔室内的水而产生气泡,气泡在运动过程中作用于衣物以实现对衣物的清洗。也就是说,本申请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清洗方式为利用气泡作用于衣物实现对衣物的清洗,与相关技术中利用波轮旋转的机械运动的清洗方式相比,减小了在清洗过程中对衣物的磨损,进而有利于延长衣物的使用寿命,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同时,避免了利用波轮旋转对衣物进行清洗,波轮在旋转过程中会产生噪音的问题,进而使衣物处理装置能够静音洗涤,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桶体组件包括:内桶,内桶设置有通气孔;外桶,内桶设置于外桶内,喷气组件与外桶相连接;其中,喷气组件的喷气口与通气孔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桶体组件包括内桶和外桶。内桶设有通气孔,用于供喷气组件向内桶内输入气泡和/或气体。内桶置于外桶内,即内桶和外桶之间存有一定间隙,避免内桶外桶之间产生碰撞。喷气组件与外桶相连接,喷气组件的喷气口与通气孔对应设置。这样,使喷气组件工作产生的气体经喷气口、通气孔顺利地喷入洗涤腔室内,进入洗涤腔室内的气体和水混合形成气泡,气泡在水中向上运动并在爆裂的过程中冲击衣物,以实现对衣物的清洗。
进一步地,喷气组件的喷气口与通气孔对应设置,有利于气体快速、直接地经喷气口、通气孔进入内桶,进而提高气泡的产生效率,提高衣物处理装置的工作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气体的利用率,节约能耗。
此外,内桶可以旋转,利用离心作用实现衣物的脱水。外桶固定设置,用于存储清洗衣物所需要的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喷气组件包括:气泵;导气部,导气部的一端与气泵相连接,导气部的另一端的喷气口与外桶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喷气组件包括气泵和导气部。其中,导气部的一端与气泵相连接,另一端的喷气口与外桶相连通。气泵用于提供气源。具体地,气泵工作产生气体,气体经导气部另一端的排气口、内桶的通气孔排入内桶,由于导气部另一端的喷气口与外桶相连通,能够保证气体在内桶的边缘即可与水接触产生气泡,即气体直接以气泡的形式进入内桶,有利于提高衣物的清洗效率,并保证良好的清洗效果,同时,有利于提高气体的利用率,节约能耗。
具体地,在衣物处理装置清洗衣物过程中,喷气组件的气泵工作使导气部喷出气体,当衣物处理装置在脱水阶段时,喷气组件的气泵工作进而停止喷气,有利于节约能源,避免浪费,降低使用成本。进一步地,通过导气部的设置,使气泵工作产生的气体能够顺利地经外桶喷入洗涤腔室。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气部包括:主体管路,主体管路的进气端与气泵相连通;分支管路,分支管路一端的进气口与主体管路相连通,分支管路的另一端为喷气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气部包括主体管路和分支管路。其中,主体管路的进气端连通气泵;分支管路一端的进气口与主体管路相连通,另一端设有喷气口。这样,使气泵工作产生的气体经主体管路后,通过分支管路进行分流,并从不同位置的多个喷气口向外桶喷出气泡,以加大气泡的作用范围,使气泡带动水流,更充分地冲击衣物,以快速分解掉衣物的污渍,有利于提高衣物的清洗效率并保证良好的清洗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主体管路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分支管路的数量为多个,均匀的分布于主体管路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主体管路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主体管路的不同数量能够满足气泵不同供气量、气泵不同结构、分支管路不同数量、分支管路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具体地,主体管路的数量可以设为1个,分支管路的数量为多个并均匀地分布于主体管路上。从而使气泵进入主体管路的气体通过分支管路分流,由于多个分支管路均匀分布于主体管路上,有利于提高经多个分只管路的喷气口喷出的气体的均匀性,从而使气泵提供的气体在各个喷气口均匀地喷出气泡,加大了外桶内气泡作用的区域,气泡带动水流对衣物进行冲击,进而对衣物进行更为全面地清洗,大大提高了衣物的清洗效率,并有利于保证良好的清洗效果。
具体地,主体管路的数量还可以设为多个,分支管路的数量为多个,均匀地分布于主体管路上。即多个主体管路向多个分支管路供气,有利于保证充足的气体经喷气口喷入洗涤腔室,进而,有利于提高气体产生气泡的连续性,并有利于加大气泡产生的密度,从而更加密集的气泡作用于衣物,使衣物清洗得更加干净彻底。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设置于导气部与外桶的连接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位于导气部与外桶的连接处,密封件的设置,提高了导气部与外桶连接的密封性,能够避免导气部与外桶之间因存在缝隙而漏水,同时能够避免导气部漏气而降低气泡的生成效果,进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具体地,密封件可以为橡胶密封圈,设于导气部与外桶的连接处,由于橡胶密封圈具有弹性,有利于使导气部与外桶紧密连接,起到了密封作用,使外桶内的水不至于从该处渗漏,同时也提高了导气部在该处的气密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通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通气孔均匀分布于内桶的底部;导气部设置有多个喷气口,多个喷气口与多个通气孔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通气孔均布于内桶的底部,以及导气部的多个喷气口与多个通气孔相对应的设置,使气泡在内桶的底部喷出的范围较大,喷出的气泡较多,从而使内桶内的衣物受到大量气泡来自不同角度的冲击,进而使衣物上的污渍不断地受到气泡及水流的撞击而分解,提高了清洗效率,并使衣物清洗得更加干净彻底。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设置多个通气孔和喷气口的位置,使得多个通气孔均匀分布于内桶的底部,这样,使得由喷气口及通气口喷出的气体可在多个方向、多个角度与水流相接触,进而可保证气泡产生的方向、角度及面积,进而使内桶内的衣物与气泡进行充分接触,使衣物上的污渍不断地受到气泡及水流的撞击而分解,提高了清洗效率,并使衣物清洗得更加干净彻底。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底座,桶体组件设置于底座上,气泵设置于底座的腔体内;工作台组件,设置于桶体组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底座和工作台组件。将桶体组件设置于底座上,且气泵设置于底座的腔体内,一方面可以使衣物处理装置平稳地放置,另一方面保护了桶体组件和气泵免受外力的作用而造成损坏。工作台在桶体组件上设置,以方便用户对衣物处理装置的操作和使用。
进一步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底座和工作台组件。其中,气泵设置于底座的腔体内,底座对气泵起到固定、安装及保护的作用,在保证气泵的正常工作的同时避免因外力作用于气泵而导致气泵损坏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气泵设于底座的腔体内,合理利用了底座的内部空间,减小了气泵对衣物处理装置的空间的占用率,便于衣物处理装置的其他组件器件的合理布局。另外,气泵设于底座的腔体内,可保证气泵工作产生的气体向桶体组件内的输送路径,进而可保证气体与水的接触位置,可保证气泡的产生方向及产生角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工作台组件包括:盖体,盖体盖设于桶体组件的开口上;控制组件,设置于盖体上,控制组件与喷气组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工作台组件包括盖体和控制组件。其中,盖体盖设于桶体组件的开口上,用于使桶体组件形成封闭空间,一方面避免衣物处理装置在工作中对使用者造成伤害,另一方面防止灰尘等杂物进入桶体组件。控制组件位于盖体上,并与喷气组件相连接,便于控制喷气组件的工作。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设置工作台组件的组成,使得工作台组件包括盖体和控制组件,并使控制组件设于盖体上,盖体对控制组件起到支撑及固定的作用,可保证控制组件相对于喷气组件的位置关系,进而为控制组件控制喷气组件工作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同时,由于控制组件设于盖体上,这样,便于用户操作,舒适性更强,且控制组件的位置设置使得控制组件距离地面的高度较大,这样,可有效避免幼童误触控制组件的情况发生,可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具体地,控制组件还包括控制按键(如,机械按键、触摸按键),控制按键与控制器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气泵相连接;电机,电机与内桶和控制器相连接;排水开关,与外桶和控制器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电机和排水开关。控制器与气泵相连接,可以控制气泵的喷气量、喷气时长以及喷气频率等不同参数,以实现控制气泵工作以产生气体,使得气体经导气部另一端的排气口、内桶的通气孔排入内桶,使气体与水相接触进而产生气泡的目的。电机与内桶和控制器相连接,可以使控制器控制电机工作,进一步控制内桶的旋转以完成脱水工作。排水开关与外桶和控制器相连接,由控制器控制排水开关的开闭,用于将外桶内的水排出,更具体地说,衣物处理装置洗涤衣物时,控制器控制排水开关关闭,以保证衣物处理装置内的水流的循环利用,以满足洗涤操作所需的水量,当进行脱水时,控制器控制排水开关打开,以使水流由外桶排出衣物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衣物处理装置,100桶体组件,102内桶,104外桶,200喷气组件,202气泵,204导气部,2042主体管路,2044分支管路,2046喷气口,300底座,400工作台,402盖体,502控制器,504电机,506排水开关,508进水阀,510保险丝,512水位传感器,514门开关,516电源线,600衣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1。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1,包括:包括桶体组件100和喷气组件200。桶体组件100设置有洗涤腔室,喷气组件200与桶体组件100相连接,喷气组件200被配置为适于向洗涤腔室内喷气。
具体地,如图2所示,桶体组件100内的洗涤腔室用于衣物600的清洗与脱水。喷气组件200连接桶体组件100,并向洗涤腔室内喷气,使进入洗涤腔室内的气体作用于洗涤腔室内的水而产生气泡,气泡在运动过程中作用于衣物600,以实现对衣物600的清洗。也就是说,本申请提供的衣物处理装置1的清洗方式为利用气泡作用于衣物600实现对衣物600的清洗,与相关技术中利用波轮旋转的机械运动的清洗方式相比,减小了在清洗过程中对衣物600的磨损,进而有利于延长衣物600的使用寿命,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同时,避免了利用波轮旋转对衣物600进行清洗,波轮在旋转过程中会产生噪音的问题,进而使衣物处理装置1能够静音洗涤,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使用过程中,将衣物600放入洗涤腔室后加入足够的水量,气泵202工作并向洗涤腔室内喷出气泡,由于气泡的喷出具有一定的推动力,使气泡和水流共同冲击衣物600,打散并分解附着在衣物600上的污渍,实现对衣物600的清洗。这种清洗方式既避免了波轮清洗过程中对衣物600的磨损,同时也避免了波轮旋转过程带来的噪音,延长了衣物600的使用寿命,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1,包括:包括桶体组件100和喷气组件200,桶体组件100包括内桶102和外桶104,其中,内桶102设置有通气孔;内桶102设置于外桶104内,喷气组件200与外桶104相连接,喷气组件200的喷气口与通气孔对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桶体组件100包括内桶102和外桶104,内桶102设有通气孔,用于供喷气组件200向内桶102内输入气泡和/或气体。内桶102置于外桶104内,即内桶102和外桶104之间存有一定间隙,避免内桶102外桶104之间产生碰撞。喷气组件200与外桶104相连接,喷气组件200的喷气口2046与通气孔对应设置。这样,使喷气组件200工作产生的气体经喷气口2046、通气孔顺利地喷入洗涤腔室内,进入洗涤腔室内的气体和水混合形成气泡,气泡在水中向上运动并在爆裂的过程中冲击衣物600,以实现对衣物600的清洗。
进一步地,喷气组件200的喷气口2046与通气孔对应设置,有利于气体快速、直接地经喷气口2046、通气孔进入内桶102,进而提高气泡的产生效率,提高衣物处理装置1的工作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气体的利用率,节约能耗。此外,内桶102可以旋转,利用离心作用实现衣物600的脱水。外桶104固定设置,并可存储清洗衣物600所需要的水。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喷气组件200包括气泵202和导气部204。其中,导气部204的一端与气泵202相连接,另一端的喷气口2046与外桶104相连通。气泵202用于提供气源。具体地,气泵202工作产生气体,气体经导气部204另一端的排气口、内桶102的通气孔排入内桶102,由于导气部204另一端的喷气口2046与外桶104相连通,能够保证气体在内桶102的边缘即可与水接触产生气泡,即气体直接以气泡的形式进入内桶102,有利于提高衣物的清洗效率,并保证良好的清洗效果,同时,有利于提高气体的利用率,节约能耗。
具体地,在衣物处理装置1清洗衣物过程中,喷气组件200的气泵202工作使导气部204喷出气体,当衣物处理装置1在脱水阶段时,喷气组件200的气泵202工作进而停止喷气,有利于节约能源,避免浪费,降低使用成本。通过导气部204的设置,使气泵202工作产生的气体能够顺利地经外桶104喷入洗涤腔室。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导气部204包括主体管路2042和分支管路2044。
其中,主体管路2042的进气端连通气泵202;分支管路2044一端的进气口与主体管路2042相连通,另一端设有喷气口2046。这样,使气泵202工作产生的气体经主体管路2042后,通过分支管路2044进行分流,并从不同位置的多个喷气口2046向外桶104喷出气泡,以加大气泡的作用范围,使气泡带动水流,更充分地冲击衣物600,以快速分解掉衣物600的污渍,有利于提高衣物的清洗效率并保证良好的清洗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主体管路2042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分支管路2044的数量为多个,均匀的分布于主体管路2042上。
进一步地,主体管路204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主体管路2042的不同数量能够满足气泵202不同供气量、气泵202不同结构、分只管路2044不同数量、分只管路2044不同结构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具体地,主体管路2042的数量可以设为1个,分支管路2044的数量为多个并均匀地分布于主体管路2042上。从而使气泵202进入主体管路2042的气体通过分支管路2044分流,由于多个分支管路2044均匀分布于主体管路2042上,有利于提高经多个分支管路2044的喷气口喷出的气体的均匀性,从而使气泵202提供的气体在各个喷气口2046均匀地喷出气泡,加大了外桶104内气泡作用的区域,气泡带动水流对衣物600进行冲击,进而对衣物600进行更为全面地清洗,大大提高了衣物的清洗效率,并有利于保证良好的清洗效果。
具体地,主体管路2042的数量还可以设为多个,分支管路2044的数量为多个,均匀地分布于主体管路2042上。即多个主体管路2042向多个分支管路2044供气,有利于保证充足的气体经喷气口喷入洗涤腔室,进而,有利于提高气体产生气泡的连续性,并有利于加大气泡产生的密度,从而使更加密集的气泡作用于衣物,使衣物600清洗得更加干净彻底。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衣物处理装置1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位于导气部204与外桶104的连接处,密封件的设置,提高了导气部与外桶连接的密封性,能够避免导气部204与外桶104之间因存在有缝隙而漏水,同时能够避免导气部204漏气而降低气泡的生成效果,进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具体地,密封件可以为橡胶密封圈,设于导气部204与外桶104的连接处,由于橡胶密封圈具有弹性,有利于使导气部204与外桶104紧密连接,起到了密封作用,使外桶104内的水不至于从该处渗漏,同时也提高了导气部204在该处的气密性。
在上述任一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多个通气孔均布于内桶102的底部,导气部204的多个喷气口2046与多个通气孔相对应。这样可以使气泡在内桶102的底部喷出的范围较大,从而使内桶102内的衣物600受到大量气泡来自不同角度的冲击,进而使衣物600上的污渍不断地受到气泡及水流的撞击而分解,提高了清洗效率,并使衣物600清洗得更加干净彻底。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设置多个通气孔和喷气口2046的位置,使得多个通气孔均匀分布于内桶102的底部,这样,使得由喷气口2046及通气口喷出的气体可在多个方向、多个角度与水流相接触,进而可保证气泡产生的方向、角度及面积,进而使内桶102内的衣物与气泡进行充分接触,使衣物上的污渍不断地受到气泡及水流的撞击而分解,提高了清洗效率,并使衣物清洗得更加干净彻底。
实施例四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衣物处理装置1还包括底座300和工作台400组件。将桶体组件100设置于底座300上,且气泵202设置于底座300的腔体内,工作台组件设置于桶体组件上。
在该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装置1还包括底座300和工作台400组件。将桶体组件100设置于底座300上,且气泵202设置于底座300的腔体内,一方面可以使衣物处理装置1平稳地放置,另一方面保护了桶体组件100和气泵202免受外力的作用而造成损坏。工作台400在桶体组件100上设置,以方便用户对衣物处理装置1的操作和使用。
进一步地,衣物处理装置1还包括底座300和工作台400组件。其中,气泵202设置于底座300的腔体内,底座300对气泵202起到固定、安装及保护的作用,在保证气泵202的正常工作的同时避免因外力作用于气泵202而导致气泵202损坏的情况发生,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气泵202设于底座300的腔体内,合理利用了底座300的内部空间,减小了气泵202对衣物处理装置1的空间的占用率,便于衣物处理装置1的其他组件器件的合理布局。另外,气泵202设于底座300的腔体内,可保证气泵202工作产生的气体向桶体组件100内的输送路径,进而可保证气体与水的接触位置,可保证气泡的产生方向及产生角度。
进一步地,工作台400组件包括盖体402和控制组件。其中,盖体402盖设于桶体组件100的开口上,用于使桶体组件100形成封闭空间,一方面避免衣物处理装置1在工作中对使用者造成伤害,另一方面防止灰尘等杂物进入桶体组件100。控制组件位于盖体402上,并与喷气组件200相连接,便于控制喷气组件200的工作。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设置工作台400组件的组成,使得工作台400组件包括盖体402和控制组件,并使控制组件设于盖体402上,盖体402对控制组件起到支撑及固定的作用,可保证控制组件相对于喷气组件200的位置关系,进而为控制组件控制喷气组件200工作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同时,由于控制组件设于盖体402上,这样,便于用户操作,舒适性更强,且控制组件的位置设置使得控制组件距离地面的高度较大,这样,可有效避免幼童误触控制组件的情况发生,可保证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具体地,控制组件还包括控制按键(如,机械按键、触摸按键),控制按键与控制器502相连接。更进一步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502、电机504和排水开关506。控制器502与气泵202相连接,可以控制气泵202的喷气量、喷气时长以及喷气频率等不同参数,以实现控制气泵202工作以产生气体,使得气体经导气部204另一端的排气口、内桶102的通气孔排入内桶102,使气体与水相接触进而产生气泡的目的。电机504与内桶102和控制器502相连接,可以使控制器502控制电机504工作,进一步控制内桶102的旋转以完成脱水工作。排水开关506与外桶104和控制器502相连接,由控制器502控制排水开关506的开闭,用于将外桶104内的水排出,更具体地说,衣物处理装置1洗涤衣物时,控制器502控制排水开关506关闭,以保证衣物处理装置1内的水流的循环利用,以满足洗涤操作所需的水量,当进行脱水时,控制器502控制排水开关506打开,以使水流由外桶104排出衣物处理装置1。
具体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衣物处理装置1包括工作台400、内桶102、外桶104、导气部204、气泵202和底座300。气泵202安装并固定于洗衣机的外桶104的底部,导气部204连接气泵202和外桶104的底部。导气部204与外桶104间通过橡胶密封圈连接,保证导气部204的气密性,防止漏气,同时避免外桶104在该处漏水。内桶102底部均布通气孔,确保底部的气泡能顺利喷出。气泵202输出的气体通过导气部204喷射到外桶104内对衣物600造成气泡冲击,实现对衣物600进行清洗。在使用过程中,控制组件控制气泵202,在洗涤过程和漂洗过程喷出气泡,脱水时气泵202停止喷气。
具体地,如图3所示,工作台400设有控制器502,控制器502分别与电机504、排水开关506、门开关514、水位传感器512、进水阀508、气泵202和保险丝510相连接。电源线516接通后,开启控制器502进行控制工作,控制器502输出指令给进水阀508,进水阀508开始进水。水位满足要求后,水位传感器512发出指令给控制器502,控制器502对进水阀508进行控制,停止进水。接着,控制器502控制气泵202工作,气泵202工作时,整机处于洗涤衣物600的状态,在洗涤过程和漂洗过程喷出气泡。衣物600洗涤完成后,控制器502对排水开关506进行控制工作,排水开关506打开完成排水。控制器502控制电机504进行脱水工作,脱水时气泵202停止喷气。脱水完成后此时第一遍洗涤完成。通过程序的设置,以上过程可重复一遍或者两遍以实现一次漂洗和二次漂洗。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