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72117发布日期:2021-06-08 16:4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绣花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


背景技术:

2.公告号为cn20857784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具体公开了一种自动夹紧机构、应用上述自动夹紧机构的绣花机用夹布机构以及由该夹布机构构成的绣框。首先,通过压力充注装置驱动插接部的变形部变形,在保证固定布料效果的同时,不会在布料上留下压痕;其次,插接单元与基础单元之间在竖直方向可相对运动的结构以及通过压力充注装置控制夹紧的方式,为自动化夹布的实现提供了结构基础,极大地提升了夹布的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3.参见上述专利的说明书附图的图1、图4和图12,其囊管30位置在插接单元20上,随插件单元20上下活动,目前其使用过程如下:
4.操作人员需手持插接单元20,将插接单元20下压使得弹性部件70形变后,插接单元20按入布料支撑单元14,后通过控制按钮该专利中未画出摁压使得囊管30充气,将致使囊管30推动铰接壁22挤压在布料支撑单元14表面,布料边缘位于布料支撑单元14和铰接壁22之间,最终将布料夹紧。
5.囊管30泄气后,插接单元20跟布料支撑单元14不再夹紧,通过弹性部件70的回弹力使得插接单元20自动弹起复位。
6.该类型的绣框装置具有以下技术缺陷:
7.1、上述专利中囊管30安装于插接单元20上,随操作人员下压插接单元20向下运动,再有弹性部件70的回弹力弹起复位,往复运动,囊管30在跟随插接单元20活动时,囊管30受到的振动较多,容易从插接单元20脱落。
8.2、由于主气管一般设置在底座里面,囊管30位于活动的插接单元20内,需要额外增设进气管进行连接,气体管路起起伏伏,所用管路较长。
9.3、由于囊管30外还接有进气管,囊管30和进气管的连接处存在活动点,容易造成囊管30在活动处形成裂纹,导致漏气。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本实用新型避免了囊管安装于夹条上时,随夹条上下往复运动,造成囊管脱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11.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12.一种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包括底座、囊管和夹条,底座上设有用于配合夹条的夹持区域,夹条于夹持区域内活动以夹持或松开布料边缘;囊管设置于底座的夹持区域内,底座包括下挤件,夹条包括上挤件,囊管贴合下挤件,当夹条置于夹持区域内时,所述囊管位于下挤件和上挤件之间,囊管膨胀并紧贴上挤件和下挤件。
13.优选的,囊管外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用于辅助囊管固定,囊管膨胀后致使弹性部件形变接触上挤件用于夹紧布料。
14.优选的,夹持区域内设有固定槽,所述下挤件为囊管固定一侧的固定槽内壁。
15.优选的,所述固定槽还包括有贴合件,当夹条置于夹持区域内时,上挤件位于贴合件和囊管中间,囊管膨胀并推动上挤件挤压贴合件。
16.优选的,所述贴合件为囊管固定位置相对一侧的固定槽内壁。
17.优选的,所述贴合件呈实心或中空的圆柱状,贴合件表面设置有用于增加夹持摩擦力的齿状凸肋。
1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囊管位于底座上,不用随夹条上下往复运动,避免了囊管脱落的问题,增加稳定性。
20.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囊管所连接的主气管也是固定在底座上,不像现有技术中的囊管与主气管来回摆动,减少磨损,增加使用寿命,同时囊管活动减小,不容易因活动而产生漏气。
21.三、所有的囊管(气体管路)全都设置在底座上,当气动夹框并排设置时,可以有效避免管路起伏,从而缩小管路所使用的长度。
22.四、并排的气动夹框可使用单根囊管进行控制,减少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进气管等额外插接管路,避免漏气等现象产生。
23.一种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包括底座、囊管和夹条,底座上设有用于配合夹条的夹持区域,夹条于夹持区域内活动以夹持或松开布料边缘;其特征在于:所述囊管固定于底座的夹持区域内,夹条包括两个上挤件,当夹条置于夹持区域内时,囊管位于两个上挤件之间,囊管膨胀致使囊管紧贴两侧的上挤件。
24.优选的,囊管两侧均设置有弹性部件,当夹条置于夹持区域内时,所述两个弹性部件均位于囊管和上挤件之间,囊管膨胀致使两侧的弹性部件紧贴上挤件。
25.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除了具有上一个方案所有的有益效果外,还具有以下效果:
26.囊管在两个上挤件中间充气撑开,增加囊管与布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使布料夹持更加牢固,同时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实施例1中夹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实施例2中松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实施例2中夹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实施例3中夹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实施例3中松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实施例4中夹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实施例4中松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1、底座;11、下挤件;12、弹性部件;13、固定槽;14、贴合件;2、囊管;3、夹条;31、上挤件。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37.实施例1:
38.如图1和图2所示的自动夹框,一种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包括底座1、囊管2和夹条3,底座1上设有用于配合夹条3的夹持区域,夹条3于夹持区域内活动以夹持或松开布料边缘;其特征在于:所述囊管2设置于底座1的夹持区域内,底座1包括下挤件11,夹条3包括上挤件31,囊管2贴合下挤件11,当夹条3置于夹持区域内时,所述囊管2位于下挤件11和上挤件31之间,囊管2膨胀并紧贴上挤件31和下挤件11。
39.囊管2外设置有弹性部件12,所述弹性部件12用于辅助囊管2固定,弹性部件12采用金属弹簧片,弹簧片底部和槽底固定,弹簧片将囊管2夹在下挤件11一侧的槽内,可避免囊管2活动脱出槽,囊管2膨胀后致使弹性部件12形变接触上挤件31用于夹紧布料。
40.夹持区域内设有固定槽13,所述下挤件11为囊管2固定一侧的固定槽13内壁。
41.所述固定槽13还包括有贴合件14,当夹条3置于夹持区域内时,上挤件31位于贴合件14和囊管2中间,囊管2膨胀并推动上挤件31挤压贴合件14。
42.本实施例使用过程如下:
43.1、将布料边缘平铺在固定槽13开口处上;
44.2、将夹条3向下按压;
45.3、当按压到底时,囊管2充气挤压弹性部件12,弹性部件12形变同时挤压布料至贴合上挤件31,布料边部夹住;
46.4、需要取下布料时,囊管2放气,弹性部件12复位,弹性部件12与上挤件31松开,布料脱离。
47.实施例2:
48.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49.如图3和图4所示,贴合件14呈中空的圆柱状,贴合件14表面设置有用于增加夹持摩擦力的齿状凸肋。
50.本实施例使用过程如下:
51.1、将布料边缘平铺在固定槽13开口处上;
52.2、将夹条3向下按压;
53.3、当按压到底时,囊管2充气形变向前挤压整根夹条3,使得夹条3上的上挤件31向前挤压带齿状凸肋的贴合件14,将布料边部夹住;
54.4、需要取下布料时,囊管2放气,上挤件31与贴合件14松开,夹条3在复位件作用下弹起,布料脱离。
55.实施例3:
56.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5和图6所示。底座1上设有用于配合夹条3的夹持区域,夹条3于夹持区域内活动以夹持或松开布料边缘;其特征在于:所述囊管2固定于底座1的夹持区域内,夹条3包括两个上挤件31,当夹条3置于夹持
区域内时,囊管2位于两个上挤件31之间,囊管2膨胀致使囊管2紧贴两侧的上挤件31。
57.实施例4:
58.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
59.如图7和图8所示,8.囊管2两侧均设置有弹性部件12,当夹条3置于夹持区域内时,所述两个弹性部件12均位于囊管2和上挤件31之间,囊管2膨胀致使两侧的弹性部件12紧贴上挤件31。
6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其优点在于:
61.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囊管位于底座上,不用随夹条上下往复运动,避免了囊管脱落的问题,增加稳定性。
62.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囊管所连接的主气管也是固定在底座上,不像现有技术中的囊管与主气管来回摆动,减少磨损,增加使用寿命。
63.三、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气动夹框的夹持机构,囊管在两个上挤件中间充气撑开,增加囊管与布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使布料夹持更加牢固。
64.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