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护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60659发布日期:2022-09-27 23:01阅读:46来源:国知局
衣物护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衣物护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衣物护理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衣物护理设备是通过对衣物施加水蒸气或者热空气来处理衣物上的异味、褶皱或者水分的设备,衣物护理设备对自由悬挂的衣物可以自动化熨烫,快速烘干,能够避免衣物出现新的褶皱,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因此已普遍进入家庭。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衣物护理设备由于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气体在设备内的流动范围有限,导致衣物各个部位的护理效果不一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衣物护理设备,通过在内胆的相对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第一循环组件和第二循环组件,能够使容纳腔内衣物的各个部位受热更加均匀,使衣物的各个部位的护理效果更加均衡。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衣物护理设备,包括:
5.内胆,所述内胆包括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内胆内形成有用于放置衣物的容纳腔;
6.第一循环组件,所述第一循环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循环组件包括第一发热元件和第一风机,以使气体经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加热并由所述第一风机输送至所述容纳腔内;以及
7.第二循环组件,所述第二循环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端部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组件包括第二发热元件和第二风机,以使气体经所述第二发热元件加热并由所述第二风机输送至所述容纳腔内,且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作用下,加热后的气体能够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循环流动。
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包括第一发热器和第二发热器,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包括所述第一发热器单独工作、所述第二发热器单独工作、所述第一发热器与所述第二发热器同时工作的工作模式。
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10.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发热器和所述第二发热器均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内胆内的温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发热器与所述第二发热器同时工作,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所述内胆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发热器或所述第二发热器单独工作;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值。
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器的加热功率与所述第二发热器的加热功率不相等。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器和所述第二发热器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发热器和所述第二发热器共用同一保险丝。
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器和/或所述第二发热器上设置有隔热垫。
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为所述内胆的顶部,所述第二端部为所述内胆的底部。
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组件还包括:
16.框架,所述框架内形成有第一通风路径,所述第一通风路径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均位于所述第一通风路径上。
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组件还包括:
18.挂置架,所述挂置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挂置架内形成有第二通风路径,所述挂置架与所述框架连接,且所述第二通风路径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路径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风路径的出风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风路径的出风口包括:
20.第一子出风口,所述第一子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风路径的进风口连通;以及
21.第二子出风口,所述第二子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子出风口的外周,所述第二子出风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包括:
23.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连接所述内胆;以及
24.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连接所述第一盖板,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通风路径,所述第一通风路径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上。
2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还包括:
26.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位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之间,所述分流板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通风路径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的外沿延伸至所述第一通风路径的内壁,所述第二通风口的外沿与所述挂置架的外沿留有间隙,以使气流经所述第一通风路径的进风口进入后,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后输送至所述第一子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子出风口处。
2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架还包括:
28.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位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分流板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通风路径的出风口,所述导风板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子出风口连通的第三通风口和第四通风口,以使所述第一通风路径内的气流穿过所述第二通风口后经所述第三通风口输送至所述第一子出风口处、经所述第四通风口输送至所述第二子出风口处。
2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30.摆动组件,所述摆动组件连接所述挂置架和所述框架,且所述摆动组件可使所述挂置架相对所述框架运动。
3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组件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位于所述第一通风路径内。
3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热元件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进风口所在的一侧,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冷凝器远离所述第二风机的一侧,所述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压缩机首尾依次连通,所述压缩机能够使冷媒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中流动,其中,冷媒在所述蒸发器内流动能够对气体进行除湿,冷媒
在所述冷凝器内流动能够对气体进行加热。
33.本技术的衣物护理设备,通过在内胆的相对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第一循环组件和第二循环组件,且每个循环组件均包括风机和发热元件,能够使容纳腔内衣物的各个部位受热更加均匀,使衣物的各个部位的护理效果更加均衡。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设备的截面图;
3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设备中第一发热元件的立体图;
3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设备中第一循环组件、摆动组件的截面图;
3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设备中第一循环组件、摆动组件的局部立体图;
3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设备中第一循环组件的立体爆炸图;
4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设备中第一盖板的立体图;
41.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设备中第一循环组件、摆动组件的立体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43.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44.目前,衣物护理设备是通过对衣物施加水蒸气或者热空气来处理衣物上的异味、褶皱或者水分的设备,衣物护理设备对自由悬挂的衣物可以自动化熨烫,快速烘干,能够避免衣物出现新的褶皱,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因此已普遍进入家庭。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衣物护理设备由于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气体在设备内的流动范围有限,导致衣物各个部位的护理效果不一致。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衣物护理设备,旨在解决上述缺陷。
4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衣物护理设备100。参见图1,衣物护理设备100包括内胆110、第一循环组件120和第二循环组件130,所述内胆110包括第一端部111和与所述第一端部111相对的第二端部112,所述内胆110内形成有用于放置衣物的容纳腔a;所述第一循环组件120位于所述第一端部111且与所述容纳腔a连通,所述第一循环组件120包括第一发热元件121和第一风机122,以使气体经所述第一发热元件121加热并由所述第一风机122输送至所述容纳腔a内;所述第二循环组件130位于所述第二端部112且与所述容纳腔a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组件130包括第二发热元件131和第二风机132,以使气体经所述第二发热元件
131加热并由所述第二风机132输送至所述容纳腔a内,且在所述第一风机122和所述第二风机132的作用下,加热后的气体能够在所述容纳腔a内的循环流动。
46.本技术的衣物护理设备100,通过在内胆110的相对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第一循环组件120和第二循环组件130,且每个循环组件均包括发热元件和风机,能够使容纳腔a内衣物的各个部位受热更加均匀,使衣物的各个部位的护理效果更加均衡。
47.参见图1,衣物护理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外壳140,所述内胆110安装于所述外壳140的中部,以使所述内胆110与所述外壳140之间形成靠近所述第一端部111的第一安装区间b和靠近所述第二端部112的第二安装区间c,第一循环组件120可以安装于第一安装区间b内,第二循环组件130可以安装于第二安装区间c内。
48.参见图2,第一发热元件121可以包括两个发热器,具体地,所述第一发热元件121可以包括第一发热器1211和第二发热器1212,以使所述第一发热元件121包括所述第一发热器1211单独工作、所述第二发热器1212单独工作、所述第一发热器1211与所述第二发热器1212同时工作的工作模式。具体地,在使用衣物护理设备100时,可首先判断容纳腔a内温度是否低于第一预设值,若是,可在蒸汽喷射到容纳腔a内之前,使第一发热元件121的第一发热器1211和第二发热器1212同时工作以通过最快的速度使容纳腔a内壁升温,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需快速使内壁升温,从而防止水蒸气触碰到低温的内壁而形成凝露,造成蒸汽渗透到衣物的量减少。当容纳腔a内的温度达到第二预设值时,可以关闭第一发热器1211和第二发热器1212中的一个,只让一个发热器工作,降低辅热功率,起到保温功能。当容纳腔a内的温度达到第三预设值时,可控制第一发热元件121关闭;此时可依靠第一风机122的工作,输出冷风,实现降温。其中,第一预设值小于第二预设值,所述第二预设值小于所述第三预设值,第一预设值、第二预设值和第三预设值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使用情况做出调整。衣物护理设备100可以包括控制器,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发热器1211、第二发热器1212是否工作。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发热元件121并不局限于仅包括上述的两个发热器,第一发热元件121还可以包括第三发热器、第四发热器等,本技术实施例并不对此作出限定。当然,在衣物护理设备100的工作过程中,第二发热元件131可持续不间断工作,以确保容纳腔a内气体的温度足够。
49.参见图2,所述第二发热器1212可以与所述第一发热器1211并排设置,以使第一发热元件121的结构紧凑,减小占据空间。具体地,第一发热器1211和第二发热器1212可以为并排ptc发热器,ptc铝片上可以固定保险丝1213。优选的,两个ptc发热器可以共用一个保险丝,以降低成本;当然,每个ptc发热器也可以安装独立的保险丝。在ptc发热器的两端,可以设置隔热垫1214,从而防止高温烫伤安装第一发热元件121的固定座1215(可参见图5)。隔热垫1214可以采用耐高温的硅胶制成。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器1211的加热功率与所述第二发热器1212的加热功率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优选地,第一发热器1211的加热功率与所述第二发热器1212的加热功率不相等,以使第一发热元件121的三种工作模式下的加热功率均不相同,可实现三挡功率的自由切换,可更精确的实现容纳腔a内温度的控制,从而满足不同材质衣物的护理温度需求。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述第一循环组件120还可以包括框架123,所述框架123内形成有第一通风路径d,所述第一通风路径d的进风口d1和出风口d2(可参见图6)均与
所述容纳腔a连通,所述第一风机122和所述第一发热元件121均位于所述第一通风路径d上。优选地,所述第一风机122和所述第一发热元件121可以沿所述第一通风路径d的气流方向依次分布,以使气流经过第一风机122之后再到达第一发热元件121处加热,能够减弱第一风机122处的热量,延长第一风机122的使用寿命。
52.参见图5,框架123可以包括第一盖板1231和第二盖板1232,第一盖板1231与第二盖板1232连接,且第一盖板1231与第二盖板1232之间形成第一通风路径d,第一盖板1231连接内胆110,第一盖板1231上设置有与容纳腔a连通的进风口d1和出风口d2(可参见图6)。第一盖板1231和第二盖板1232之间可以设置有密封圈1235,从而确保第一通风路径d内的密封性能。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述第一循环组件120还可以包括温度检测器124,所述温度检测器124可以位于所述第一通风路径d内,也可以位于所述容纳腔a内。优选地,所述温度检测器124位于所述第一通风路径d内且靠近进风口d1处。通过在第一通风路径d上靠近进风口d1处设置温度检测器124,使得第一发热元件121的工作模式可直接根据温度检测器124检测到的温度值进行切换或启闭,控制更加方便。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第一循环组件120还可以包括挂置架125,所述挂置架125位于所述容纳腔a内。参见图3和图4,所述挂置架125内形成有第二通风路径e,所述挂置架125与所述框架123连接,且所述第二通风路径e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路径d的出风口d2连通,所述第二通风路径e的出风口与所述容纳腔a连通。上述通过设置挂置架125,使得可直接将衣物挂在挂置架125上使用,使用更加方便。另外,通过在挂置架125上设置第二通风路径e、进风口和出风口,使得热气可首先到达衣物内部之后再经衣物扩散至容纳腔a内,对衣物的烘干效果更佳,且能够起到去皱效果。
55.具体地,参见图3、图5和图7,挂置架125可以与所述框架123的第一盖板1231连接。更进一步地,挂置架125可以经安装座126与所述框架123的第一盖板1231连接;其中,挂置架125与安装座126之间可以为可拆卸连接。
56.更进一步地,参见图3和图6,第一盖板1231上的出风口d2可以包括与挂置架125的第二通风路径e连通的第一子出风口d21和位于第一子出风口d21外周的第二子出风口d22,以使第一通风路径d内的气体既可通过第一子出风口d21并最终由挂置架125的第二通风路径e的出风口排入到容纳腔a内,也可以通过第二子出风口d22排入到容纳腔a内,从而实现对衣物的内外护理。
57.更进一步地,为使第一通风路径d内的气流能够从进风口d1输送至第一子出风口d21和第二子出风口d22,参见图3和图5,框架123还可以包括分流板1233,分流板1233位于第一盖板1231和第二盖板1232之间,且分流板1233上设置有第一通风口h1和第二通风口h2,第一通风口h1和第二通风口h2分别靠近第一通风路径d的进风口d1和出风口d2,所述第一通风口h1的外沿延伸至所述第一通风路径d的内壁,所述第二通风口h2的外沿与所述挂置架125的外沿留有间隙,以使气流经第一通风路径d的进风口d1进入后,依次经过第一通风口h1、第二通风口h2以输送至第一子出风口d21和第二子出风口d22。更进一步地,框架123还可以包括导风板1234,导风板1234可以位于分流板1233与第一盖板1231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通风路径d的出风口d2,导风板1234上可以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子出风口d21和第二子出风口d22连通的第三通风口m1和第四通风口m2,以使所述第一通风路径d内的气流穿过
所述第二通风口h2后经所述第三通风口m1输送至所述第一子出风口d21处、经所述第四通风口m2输送至所述第二子出风口d22处。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7,衣物护理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摆动组件150,所述摆动组件150连接所述挂置架125和所述框架123,且所述摆动组件150可使所述挂置架125相对所述框架123运动。上述通过设置摆动组件150,使得挂置架125可相对框架123运动,即使得挂在挂置架125上的衣物可在容纳腔a内运动,实现在风力喷射的同时施加外力抖动,让衣物的去皱能力和除尘能力更强。
59.更进一步地,参见图3,所述摆动组件150可以包括驱动部151和连接部152,所述驱动部151安装于所述框架123上;所述连接部152连接所述驱动部151和所述挂置架125,所述连接部152能够在所述驱动部151的驱动下相对所述框架123运动,进而带动所述挂置架125在所述容纳腔a内运动。本技术实施例中,驱动部151可以驱动连接部152以使挂置架125在容纳腔a内移动,从而实现挂在挂置架125上的衣物的去皱和除尘效果。当然,为提升衣物的去皱和除尘效果,优选地,驱动部151可以驱动连接部152以使挂置架125在容纳腔a内转动。
60.当驱动部151驱动连接部152以使挂置架125在容纳腔a内转动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所述驱动部151可以包括安装于所述框架123上的偏心电机1511,所述连接部152可以包括第一连杆1521和转轴1522,所述第一连杆1521上设置有滑槽f,所述滑槽f沿所述第一连杆1521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偏心电机1511的输出轴位于所述滑槽f内且能够在所述滑槽f内移动;所述转轴1522与所述偏心电机1511的输出轴平行,所述转轴1522穿过所述框架123,且所述转轴1522的一端连接所述挂置架125,所述转轴15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521,所述偏心电机1511工作时,所述偏心电机1511的输出轴转动并在所述滑槽f内移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连杆1521和所述转轴1522绕所述转轴1522的中轴线摆动。通过上述设置,当偏心电机1511的输出轴在滑槽f内移动时,因转轴1522穿过框架123,转轴1522和与转轴1522连接的第一连杆1521将受到框架123的约束,以使第一连杆1521和转轴1522绕转轴1522的中轴线摆动。
61.更进一步地,可参见图3和图5,转轴1522可以贯穿框架123的第一盖板1231和第二盖板1232,且转轴1522与第二盖板1232和/或第一盖板1231的连接处可以设置减震垫1526。参见图7,摆动组件150还可以包括第三盖板153,第三盖板153罩设驱动部151和连接部152,从而保证整个装置的美观性。
62.更进一步地,为确保偏心电机1511的输出轴能够在滑槽f内移动而非在滑槽f内转动,偏心电机1511的输出轴与滑槽f的沿长度方向分布的两个内壁面可以为面接触而非线接触。可以理解的,参见图4,可以在偏心电机1511的输出轴上连接凸柱1512,凸柱1512位于滑槽f内且凸柱1512与滑槽f的沿长度方向分布的两个内壁面贴合,以使偏心电机1511的输出轴转动时凸柱1512能够在滑槽f内移动。
63.更进一步地,参见图3和图4,所述连接部152还可以包括限位座1523,所述限位座1523安装于所述框架123上,所述限位座1523上设置有限位孔g,所述第一连杆1521远离所述转轴1522的一端穿过所述限位孔g,且所述第一连杆1521穿过所述限位孔g的一端设置有挡止块1524。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连杆1521、转轴1522的转动幅度可由限位孔g的边界约束。另外,通过在第一连杆1521穿过限位孔g的一端设置挡止块1524,也可以避免第一连杆1521移出限位座1523。
64.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挂置架125的数量可以为任意的。如,挂置架12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挂置架125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挂置架125均可以与同一转轴1522连接,从而能够在转轴1522的带动下在容纳腔a内移动。
65.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挂置架125的数量为多个时,参见图4,所述转轴1522的数量也可以与所述挂置架125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转轴1522间隔分布,且每个所述转轴1522均穿过所述框架123,每个所述转轴1522的一端均对应连接一个所述挂置架125,其中一个所述转轴15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521,剩余每个所述转轴1522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其中一个所述转轴1522经一个第三连杆1525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杆1525与所述其中一个所述转轴1522之间、所述第三连杆1525与对应的所述剩余每个所述转轴1522之间均铰接。通过上述设置,当偏心电机1511的输出轴转动时,第一连杆1521将带动与之相连的一个转轴1522摆动,当转轴1522摆动时,在第三连杆1525的作用下剩余转轴1522将跟随摆动的一个转轴1522摆动,从而实现容纳腔a内的所有的挂置架125的摆动,从而实现挂在挂置架125上衣物的去皱和除尘效果。
66.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152还可以包括与所述转轴1522的数量相等的转盘1527,且每个所述转盘1527均对应的设置于一个所述转轴1522远离所述挂置架125的一端,所述第三连杆1525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转盘1527铰接,以实现所述剩余每个所述转轴1522均与所述其中一个所述转轴1522的连接。通过将第三连杆1525连接在转盘1527上而非直接连接在转轴1522上,能够使各个转轴1522之间的传动更加顺畅。具体地,与第一连杆1521对应的一个转轴1522上设置的转盘1527为主动转盘1527,而剩余的转盘1527为从动转盘1527,当偏心电机1511的输出轴转动时,第一连杆1521将带动与之相连的一个转轴1522以及主动转盘1527摆动,之后在第三连杆1525的作用下,从动转盘1527以及与从动转盘1527连接的转轴将摆动。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第一端部111可以为所述内胆110的顶部,所述第二端部112可以为所述内胆110的底部,以使第一循环组件120安装于内胆110的顶部,第二循环组件130安装于内胆110的底部,从而使衣物的顶部和底部均具有良好的烘干效果。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所述衣物护理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照明灯160,所述照明灯160位于所述容纳腔a内且安装于所述框架123上。通过在容纳腔a内设置照明灯160,便于用户查看衣物烘干情况。参加图1,框架123的部分可以延伸至容纳腔a内,以便于安装照明灯160等器件。为避免小孩误将手指伸入到第一通风路径d内触碰到第一风机122、第一发热元件121,框架123的进风口d1处可以设置有格栅。
6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热元件131可以包括冷凝器1311、蒸发器1312和压缩机1313,冷凝器1311可以与位于第二风机132的进风口的一侧,蒸发器1312可以位于冷凝器1311远离第二风机132的一侧,压缩机1313、蒸发器1312以及冷凝器1311首尾依次连通,压缩机1313能够使冷媒在蒸发器1312和冷凝器1311中流动,其中,冷媒在蒸发器1312内流动能够对进入容纳腔a内的气体进行除湿,冷媒在冷凝器1311内流动能够对进入容纳腔a内的气体进行加热。具体地,冷媒在压缩机1313的作用下流动到蒸发器1312内,冷凝气体中的湿气,且气体中的热量会传递给冷媒,接着冷媒携带热量流动到冷凝器1311中,将热传递给气体,接下来流动回压缩机1313,如此循环,能够更好的护理和烘干衣物。冷媒可以为氟利昂、烷烃、氨气和二氧化碳等。
7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71.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