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护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66611发布日期:2022-09-28 00:04阅读:68来源:国知局
衣物护理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衣物清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衣物护理机。


背景技术:

2.衣物护理机具有烘干、消毒、熨烫、除味等护理衣物功能,以满足用户更多场景的衣物洗护需求。
3.现有的衣物护理机可以包括内胆、风道组件和衣物抖动的装置,其中,风道组件包括位于内胆内的第一循环风道和位于内胆的上方的第二循环风道,气流在第一循环风道和第二循环风道之间进行循环,从而实现对流。衣物抖动的装置可安装于第二循环风道的下方,例如衣物抖动的装置位于内胆内,或者衣物抖动的装置位于内胆的上表面与第二循环风道之间。
4.但是,衣物抖动的装置位于内胆内,导致衣物抖动的装置占用内胆空间。衣物抖动的装置位于内胆的上表面与第二循环风道之间,导致衣物护理机整体高度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衣物护理机,在未占用内胆高度方向的空间的基础上,减小了转动单元和供风单元占用衣物护理机整体的高度空间。
6.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包括:机体和护理系统,机体具有内胆,护理系统包括转动单元和供风单元,供风单元包括供风箱体和位于供风箱体内的第一供风组件,供风箱体具有与内胆连通的气流循环通道,以使气流在内胆和供风箱体之间循环;
7.第一供风组件和转动单元均位于机体内,且转动单元和部分供风箱体位于内胆的上方,第一供风组件位于转动单元的侧方,且部分转动单元插设于气流循环通道内。
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供风箱体包括下壳体和覆盖在下壳体上的上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共同围成供风单元容纳腔,供风单元容纳腔具有第一腔室和与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二腔室,第一供风组件位于第一腔室内,部分下壳体延伸至内胆内,部分转动单元插设于第二腔室内。
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下壳体包括下壳体底壁和下壳体侧壁,下壳体侧壁围设在下壳体底壁的周侧且封闭设置,下壳体底壁朝向内胆,下壳体底壁具有平面部和与平面部连接的下壳体延伸部,下壳体延伸部位于内胆内,且朝向内胆的后侧。
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平面部上具有下壳体出风口,下壳体延伸部上具有下壳体回风口,下壳体出风口和下壳体回风口用于连通供风单元容纳腔和内胆,下壳体出风口、下壳体回风口以及供风单元容纳腔共同形成气流循环通道。
1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气流循环通道包括主气流通道、内胆气流通道和至少一个衣架气流通道,各衣架气流通道和内胆气流通道均与主气流通道连通,各衣架气流通道与内胆气流通道相互隔开;
12.主气流通道与第一腔室相对应,衣架气流通道和内胆气流通道与第二腔室相对应,部分转动单元插设于衣架气流通道内。
1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供风箱体还包括位于供风单元容纳腔内的容纳腔分隔壳体,容纳腔分隔壳体具有第一腔体和与第一腔体相邻的第二腔体,第一供风组件位于第一腔体内,第一腔体位于第一腔室内,第二腔体位于第二腔室内。
1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转动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可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转轴,转轴插设于衣架气流通道内且与衣架气流通道一一对应设置,下壳体的内壁具有延伸至第二腔体内的至少一个封闭的挡圈,下壳体出风口包括至少一个内出风口,挡圈与内出风口一一对应设置,挡圈的内侧壁和内出风口共同形成衣架气流通道,内出风口内具有支撑部,转轴抵接在支撑部上,且部分转轴经支撑部伸入内胆内。
1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第二腔体的内侧壁与挡圈的外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下壳体出风口包括至少一个外出风口,第二腔体的内侧壁、下壳体的部分内底壁、挡圈的外侧壁以及外出风口共同形成内胆气流通道;
16.内胆气流通道围绕衣架气流通道设置。
1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供风箱体还包括导风壳体,导风壳体位于容纳腔分隔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导风壳体上具有至少一个安装孔,安装孔与挡圈相匹配且一一对应设置,安装孔穿设在挡圈上,且安装孔的内侧壁与挡圈的外侧壁抵接,
18.导风壳体上具有多个导风槽,间隙内的气流依次经导风槽和外出风口进入内胆。
1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各导风槽呈矩形阵列形式排布,安装孔位于相邻两列导风槽之间,导风槽的延伸方向与各导风槽的列排列方向一致;
20.导风槽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导风件,导风件朝向导风槽的外侧倾斜;
21.导风件与沿导风槽延伸方向延伸的竖直面之间的夹角为15~45
°

2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还包括转接结构和衣架,转接结构包括转接壳体衣架通过转接壳体与位于内胆内的转轴可拆卸连接,以将供风单元向机体内提供用于护理衣物的气流依次经气流循环通道和衣架的顶部引导至衣架上的衣物内。
2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护理系统还包括供液单元,供液单元具有液体通道,转接结构还包括设置在转接壳体侧方的导流组件,导流组件与液体通道连通,以将护理系统向机体内提供用于护理衣物的液体依次经液体通道和衣架的侧面引导至衣架上的衣物内。
2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衣架的底部具有至少一个衣架出风口,衣架的顶部具有衣架进风口,衣架进风口与内出风口相对且与内出风口连通。
25.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转轴套接在转轴固定座上且可相对于转轴固定座旋转。
26.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还包括温度检测件和灯光模组,温度检测件位于第一腔室内,灯光模组位于内胆内,灯光模组与下壳体延伸部连接。
2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第一供风组件包括第一风
机和发热器,发热器位于第一风机和上壳体之间;
28.上壳体与容纳腔分隔壳体之间具有壳体密封圈;
29.上壳体上具有至少一个转轴支撑孔,转轴支撑孔上套设有转轴减震圈,转轴经转轴减震圈插设于衣架气流通道内。
30.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将转动单元和部分供风箱体设置在内胆的上方,第一供风组件设置于转动单元的侧方,并且将部分转动单元插设于气流循环通道内,这样,转动单元和部分供风单元重叠,由此,在未占用内胆高度方向的空间的基础上,减小了转动单元和供风单元占用衣物护理机整体的高度空间。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护理系统和衣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图3的爆炸图;
3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部分供风单元的爆炸图;
36.图6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7.图7为图3中b-b剖面的剖面图;
38.图8为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3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容纳腔分隔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导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2为图11中d-d剖面的剖面图;
43.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衣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衣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动单元的爆炸图;
46.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部分转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部分转动单元的俯视图;
48.图18为图17中f-f剖面的剖面图;
49.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动单元第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动单元第二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1.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动单元第三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52.图2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轴组件的爆炸图;
53.图2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摆杆的结构示意图;
54.图2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55.图2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曲柄的结构示意图;
56.图2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主动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57.图2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58.图28为图2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59.图2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衣架和转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60.图3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衣架和转接结构的爆炸图;
61.图3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62.图3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63.图3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接结构的俯视图;
64.图34为图33中h-h剖面的剖面图;
65.图35为图34中i-i剖面的剖面图;
66.图3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接结构的爆炸图;
67.图3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压板密封座的结构示意图;
68.图3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压板密封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69.附图标记说明
70.100-护理箱体;110-箱体外壳;120-内胆;130-门体;140-安装空间;150-护理空间;160-衣物;
71.200-衣架;210-衣架进风口;220-空腔;230-衣架出风口;240-单向接头;250-喷淋组件;251-喷水管;252-喷雾头;260-延伸部;270-锁扣;280-弹性按钮;290-喷口;
72.300-供液单元;310-净水箱;320-水泵;330-第一水管;340-第二水管;350-液体通道;
73.400-供风单元;410-第一供风组件;411-第一风机;412-发热器;4121-隔热套;413-供风组件固定座;420-第二供风组件;421-回风端口;422-出风端口;423-冷凝器;424-第二风机;425-压缩机;426-蒸发器;430-衣架气流通道;440-供风箱体;441-下壳体;4411-下壳体底壁;4412-下壳体侧壁;4413-平面部;4414-下壳体延伸部;4415-下壳体出风口;4416-下壳体回风口;4417-挡圈;4418-内出风口;4419-支撑部;4420-外出风口;442-上壳体;4421-转轴支撑孔;4422-转轴减震圈;4423-安装缺口;443-第一腔室;444-第二腔室;445-容纳腔分隔壳体;4451-第一腔体;4452-第二腔体;446-导风壳体;4461-安装孔;4462-导风槽;4463-导风件;450-主气流通道;460-内胆气流通道;470-壳体密封圈;
74.500-转动单元;510-转轴;511-转轴第一插接部;512-转轴密封圈;513-转轴第二插接部;514-轴承;515-轴承盖;516-轴承套;5161-第一止动部;520-驱动件;5-摆动结构;530-连接组件;531-摆杆;5311-摆杆滑槽;5312-摆杆连接部;5313-滚轮;5314-滚轮安装槽;5315-检测组件安装槽;532-滑块;5321-滑块滑动部;5322-滑块插接部;5323-滑块延伸部;5324-滑动垫片;5325-垫片套;533-曲柄;5331-第一连接部;5332-第二连接部;534-摆杆支撑架;5341-摆杆端部滑槽;535-连杆;540-转盘组件;541-主动转盘;542-从动转盘;543-第二止动部;550-固定架;551-转盘安装孔;552-固定架减震垫;560-转轴固定座;570-驱动件支架;580-转动单元上盖;
75.600-转接结构;610-转接壳体;611-转接容纳腔;6111-风力转接区;6112-滑轨;6113-锁扣凹槽;612-转接连接座;6121-容纳槽;6122-管路接头;613-肋板;614-第一开口;615-第二开口;616-安装腔;620-导流组件;621-导流管;622-固定座;6221-导流通道;623-阀门;6231-弹性件;6232-封堵头;6233-压板密封座;6234-倒角;6235-防水圈;624-入口压板;
76.700-检测组件;710-检测件;720-感应件;
77.800-温度检测件;
78.900-灯光模组;
79.j-间距;e-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8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8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护理系统和衣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爆炸图。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包括机体,机体包括护理箱体100和门体130,护理箱体100包括箱体外壳110以及设置在箱体外壳110内部的内胆120。门体130铰接在箱体外壳110上,门体130与内胆120形成封闭的护理空间150,其中,护理空间150用于容纳衣物160,其可以是矩形空间、圆柱形空间等。门体130能够相对内胆120打开,以露出护理空间150,从而在护理空间150内放置衣物160。
82.在具体实现时,护理箱体100为前侧开口的矩形箱体,门体130安装在护理箱体100的前侧。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方位词“前”指的是朝向用户的一侧,即,朝向门体130的一侧;方位词“后”指的是与门体130相对的一侧。其中,内胆120的前侧与护理箱体100的前侧一致,内胆120的后侧与护理箱体100的后侧一致,内胆120的高度或者衣物护理机的高度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
8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还包括衣架200和护理系统,护理系统包括供液单元300、供风单元400和转动单元500。其中,供风单元400可以包括第一供风组件410和第二供风组件420。衣架200安装在护理箱体100的内胆120的顶部,衣架200起到支撑衣物160的作用;供液单元300通过衣架200向衣物160内部喷淋水雾,对衣物160进行去皱塑形;第二供风组件420向内胆120内提供可循环的气流(例如热风、冷蒸汽或热蒸汽),第一供风组件410通过衣架200向衣物160内部提供可循环的气流(例如热风、冷蒸汽或热蒸汽),通过气流的循环对衣物进行除皱升温除异味等,可以在第一供风组件410和/或第二供风组件420内加入易挥发的护理剂,护理剂会溶解在蒸汽里并进入内胆120,并随着气流循环吹向衣物160,进而对衣物160进行护理。转动单元500可带动衣架200往复摆动,以提高护理效果。
84.在本技术中,箱体外壳110的内壁和内胆120的外壁之间形成安装空间140,其中,安装空间140的下部可以用于安装供液单元300以及第二供风组件420,安装空间140上部可以用于容纳转动单元500以及第一供风组件410,即转动单元500和第一供风组件410位于内胆120的上部与箱体外壳110的内顶壁之间。或者,转动单元500位于内胆120的内顶部。
85.下面,对供液单元300、供风单元400、转动单元500以及衣架200之间的结构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
86.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中的供液单元300可以包括净水箱310、水泵320以及第一水管330;水泵320的进水端通过第一水管330与净水箱310连通,水泵320的出水端通过第二水管340与衣架200连通。通过水泵320将净水箱310中的水抽吸至衣架200内。
87.在具体实现时,第二供风组件420、净水箱310和水泵320可以位于内胆120的下方,第一供风组件410和转动单元500可以位于内胆120的上方。其中,转动单元500可以位于第
一供风组件410的上方,但是此种方式,没有增加内胆120的有效利用率,反而导致衣物护理机的整体高度增加。或者转动单元500位于内胆120内,这样,转动单元500占用了内胆120高度方向的空间,导致内胆120的有效利用率降低。
8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部分供风单元的爆炸图;图6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3中b-b剖面的剖面图;图8为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容纳腔分隔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导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d-d剖面的剖面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衣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衣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至图14所示,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供风单元400包括供风箱体440,第一供风组件410位于供风箱体440内的,供风箱体440具有与内胆120连通的气流循环通道,以使气流在内胆120和供风箱体440之间循环。
89.具体的,转动单元500和第一供风组件410均位于机体内,且转动单元500和部分供风箱体440位于内胆120的上方,第一供风组件410位于转动单元500的侧方,且部分转动单元500插设于气流循环通道内。其中,另一部分供风箱体440可以位于内胆120内,或者位于内胆120的侧方。位于内胆120内的部分供风箱体440可以位于内胆120的后侧,即将衣架200挂在内胆120内时,位于内胆120内的部分供风箱体440与衣架200沿内胆120的前侧至后侧并排设置,这样,虽然部分供风箱体440占用了内胆120前侧和后侧方向的空间,但并没有占用内胆120高度方向的空间,且对于衣架200的摆动没有产生影响。
90.在本技术中,将转动单元500和部分供风箱体440设置在内胆120的上方,第一供风组件410设置于转动单元500的侧方,并且将部分转动单元500插设于气流循环通道内,这样,转动单元500和部分供风单元400重叠,由此,在未占用内胆120高度方向的空间的基础上,减小了转动单元500和供风单元400占用衣物护理机整体的高度空间。
91.请继续参见图5至图7所示,在具体实现时,供风箱体440可以包括下壳体441和覆盖在下壳体441上的上壳体442,上壳体442和下壳体441共同围成供风单元容纳腔,供风单元容纳腔具有第一腔室443和与第一腔室443连通的第二腔室444,第一供风组件410位于第一腔室443内,部分下壳体441延伸至内胆120内,部分转动单元500插设于第二腔室444内。
9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室443和第二腔室444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第一腔室443和第二腔室444仅为供风单元容纳腔两个分别用于容纳第一供风组件410和部分转动单元500不同的区域。
93.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7、图10所示,具体的,上壳体442可以呈板状,下壳体441可以包括下壳体底壁4411和下壳体侧壁4412,下壳体侧壁4412围设在下壳体底壁4411的周侧且封闭设置,其中,下壳体侧壁4412的上端或者上部与上壳体442连接,下壳体侧壁4412的下端或者下部与下壳体底壁4411连接。下壳体底壁4411朝向内胆120,下壳体底壁4411具有平面部4413和与平面部4413连接的下壳体延伸部4414,下壳体延伸部4414位于内胆120内,且朝向内胆120的后侧。
94.其中,内胆120的部分顶壁可以敞开设置,换而言之,内胆120的部分顶壁具有下壳体安装孔,下壳体底壁4411嵌入下壳体安装孔,由此,以封闭内胆120的顶壁。即下壳体底壁4411作为内胆120的部分顶壁。这样,直接在下壳体底壁4411开设通孔,即可实现内胆120与
供风单元容纳腔之间的连通。
95.在具体实现时,平面部4413上具有下壳体出风口4415,下壳体延伸部4414上具有下壳体回风口4416,下壳体出风口4415和下壳体回风口4416用于连通供风单元容纳腔和内胆120,下壳体出风口4415、下壳体回风口4416以及供风单元容纳腔共同形成气流循环通道。其中,下壳体出风口4415与第二腔室444相对,下壳体回风口4416与第一腔室443相对。
96.需要说明的是,下壳体出风口4415、下壳体回风口4416以及供风单元容纳腔共同形成气流循环通道为内胆120与供风箱体440之间的气流循环。该气流循环可以称为辅助气流循环,且主要由第一供风组件410提供动力。衣物护理机还具有主气流循环,主气流循环主要由第二供风组件420提供动力。
97.下面,结合第一供风组件410和第二供风组件420的结构,对内胆120内的气流循环方式进行说明。
98.第一供风组件410可以包括第一风机411和发热器412,发热器412位于第一风机411和上壳体442之间。其中,发热器412用于加热气体,其可以是ptc加热器、滑轮式热风机等。第一风机411产生负压使气流循环,不断将内胆120内的气流经下壳体回风口4416吸入供风单元容纳腔的第一腔室443内,气流经发热器412加热后吹向第二腔室444,然后经下壳体出风口4415吹入内胆120内。其中,下壳体回风口4416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下壳体回风口4416呈格栅方式设置,以防止用户特别是小孩手指进入供风单元容纳腔内。
99.第一供风组件410对供风单元容纳腔的气流进行加热,在衣物护理机的烘干模式时,第一供风组件410可输出热风,加快衣物160上半部的水分挥发,加快衣物160的烘干速度。同时,在蒸汽护理状态下,可对底部第二供风组件420输出的水蒸气分子进行二次加热汽化,然后在第一风机411的作用下,输送到衣物169的外表面和内部,二次汽化后的水蒸气可渗透能力更强,护理效果更好。
10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供风单元400为外循环烘干模式,此时,护理箱体100还设置有与外界环境连通的两个通气孔,其中一个通气孔用于排出湿热的气体,另外一个通气孔用于通入干冷的气体,如此循环以烘干内胆120中的衣物160。
101.请继续参见图2至图8所示,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供风单元400为内循环烘干模式,此时,供风单元400还包括第二供风组件420,第二供风组件420用于将内胆120内的水蒸汽冷凝形成冷凝水,如此以烘干衣物。其中,第二供风组件420安装在护理箱体100底部的安装空间140内,第二供风组件420的回风端口421和出风端口422设置在护理箱体100的底壁。如此,在护理箱体10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第一供风组件410和第二供风组件420以对衣物160进行烘干,有利于提高烘干效率,特别是对于长款的大衣、棉衣等。
102.其中,第二供风组件420包括压缩机425、蒸发器426、冷凝器423以及第二风机4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供风组件420的烘干原理如下:
103.第二风机424转动产生负压区,使得护理空间150内的湿冷气体经过回风端口421进入到护理箱体100底部的安装空间140;冷媒在压缩机425的作用下变成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气体在冷凝器423释放热量,冷媒变成低温液体;其释放的热量将湿冷气体加热形成湿热气体。低温液体冷媒经过蒸发器426时与湿热气体进行换热,气体中的水分在蒸发器426冷凝形成冷凝水,而存储在冷凝水箱中;蒸发器426中的冷媒被加热循环至压缩机425中,而湿热气体经过换热后形成干燥气体,经过出风端口422排入到内胆120内,如此往复对
内胆120内的衣物进行烘干。
104.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14所示,下面,对于气流循环通道的结构进行说明。
105.在本技术中,气流循环通道包括主气流通道450、内胆气流通道460和至少一个衣架气流通道430,各衣架气流通道430和内胆气流通道460均与主气流通道450连通,各衣架气流通道430与内胆气流通道460相互隔开。即各衣架气流通道430之间可以相互隔开,互不连通。每个衣架气流通道430可以与内胆气流通道460相互隔开,互不连通。
106.主气流通道450与第一腔室443相对应,衣架气流通道430和内胆气流通道460与第二腔室444相对应,部分转动单元500插设于衣架气流通道430内。
107.为了将各衣架气流通道430与内胆气流通道460相互隔开。在一些实施例中,供风箱体440还包括位于供风单元容纳腔内的容纳腔分隔壳体445,容纳腔分隔壳体445具有第一腔体4451和与第一腔体4451相邻的第二腔体4452,第一供风组件410位于第一腔体4451内,第一腔体4451位于第一腔室443内,第二腔体4452位于第二腔室444内。
108.在具体实现时,第一腔体4451和第二腔体4452的由上壳体442至下壳体441的两侧均具有开口,从而使气流由第一腔体445的顶部流至第二腔体4452的顶部,从而进入第二腔体4452内。
109.具体的,第一供风组件410还具有供风组件固定座413,发热器412和第一风机411均位于供风组件固定座413内,供风组件固定座413可以位于第一腔体445内,第一腔体445的一端与第一腔体445连通,第一腔体445的另一端与第二腔体4452连通,以使气流由第一腔体445的顶部流至第二腔体4452的顶部。发热器412的周侧具有至少两个隔热套4121,第一腔体445朝向上壳体442的一侧具有安装缺口4423,隔热套4121插设于安装缺口4423上,以将发热器412固定在第一腔体445内,且隔热套4121起到隔绝热量的作用,避免发热器412产生的热量经容纳腔分隔壳体445传递至上壳体442和下壳体441。
110.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单元500具有至少一个可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转轴510,转轴510插设于衣架气流通道430内且与衣架气流通道430一一对应设置,下壳体441的内壁具有延伸至第二腔体4452内的至少一个封闭的挡圈4417,下壳体出风口4415包括至少一个内出风口4418,挡圈4417与内出风口4418一一对应设置,挡圈4417的内侧壁和内出风口4418共同形成衣架气流通道430,内出风口4418内具有支撑部4419,转轴510抵接在支撑部4419上,且部分转轴510经支撑部4419伸入内胆120内。
111.第二腔体4452的内侧壁与挡圈4417的外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下壳体出风口4415包括至少一个外出风口4420,第二腔体4452的内侧壁、下壳体441的部分内底壁、挡圈4417的外侧壁以及外出风口4420共同形成内胆气流通道460,内胆气流通道460围绕衣架气流通道430设置。
112.在具体实现时,挡圈4417可以呈圆环状或者矩形环状。一个挡圈4417对应一个内出风口4418,挡圈4417的内侧壁和与挡圈4417相对的内出风口4418共同形成衣架气流通道430,一个转轴510连接一个衣架200,一个衣架200对应一个衣架气流通道430。衣架200的底部具有至少一个衣架出风口230,衣架200的顶部具有衣架进风口210,衣架进风口210与内出风口4418相对且与内出风口4418连通。这样,一部分气流经衣架气流通道430的内出风口4418进入衣架进风口210,然后经衣架出风口230流至衣架200上的衣物160的内部(气流的流向见图6和图7中实线箭头所示),另一部分气流经内胆气流通道460进入内胆120内,并流
至内胆120内的衣物的外部(气流的流向见图6和图7中虚线箭头所示),由此,对衣物160的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护理,以提高衣物的护理效果。
113.请继续参见图5、图6、图9至图14所示,为了对内胆气流通道460进行导流。在一些实施例中,供风箱体440还包括导风壳体446,导风壳体446位于容纳腔分隔壳体445和下壳体441之间,导风壳体446上具有至少一个安装孔4461,安装孔4461与挡圈4417相匹配且一一对应设置,安装孔4461穿设在挡圈4417上,且安装孔4461的内侧壁与挡圈4417的外侧壁抵接。
114.导风壳体446上具有多个导风槽4462,间隙内的气流依次经导风槽4462和外出风口4420进入内胆120。通过导风槽4462对进入内胆气流通道460内的气流进行汇聚,可让进入内胆120的气流更集中,喷射距离更远。
115.在具体实现时,各导风槽4462呈矩形阵列形式排布,安装孔4461位于相邻两列导风槽4462之间,导风槽4462的延伸方向与各导风槽4462的列排列方向一致;导风槽4462的延伸方向的至少一侧设置导风件4463,导风件4463朝向导风槽4462的外侧倾斜,由此,可形成对导风槽4462的单面导风或者双面导风。
116.其中,导风件4463与沿导风槽4462延伸方向延伸的竖直面之间的夹角e为15~45
°
。这样,便于加工,且对导风槽4462的导风效果较好。
117.在一实施例中,衣物护理机还包括温度检测件800和灯光模组900,温度检测件800位于第一腔室443内,温度检测件800可以与衣物护理机内的总控制器电连接,通过温度检测件800检测第一腔室443内的温度,当第一腔室443内的温度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温度值时,可以选择关闭第一供风组件410,仅开启第二供风组件420,从而减小能源的浪费,当第一腔室443内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值时,开启第一供风组件410和第二供风组件420,以保证衣物160的护理效果。
118.灯光模组900用于为内胆120内提供光亮,灯光模组900位于内胆120内,灯光模组900与下壳体延伸部4414连接。灯光模组900的出光面朝向衣物160,在门体130打开时,灯光模组900可同时开启。
119.上壳体442与容纳腔分隔壳体445之间具有壳体密封圈470,由此,防止气流经上壳体442与容纳腔分隔壳体445之间的间隙流出。
120.上壳体442上具有至少一个转轴支撑孔4421,转轴支撑孔4421上套设有转轴减震圈4422,转轴510经转轴减震圈4422插设于衣架气流通道430内。
121.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动单元的爆炸图;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部分转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部分转动单元的俯视图;图18为图17中f-f剖面的剖面图;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动单元第一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动单元第二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动单元第三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轴组件的爆炸图;图2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摆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曲柄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主动转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122.参见图1至图27所示,在本技术中,转动单元500可带动衣架200往复摆动,当衣物护理机运行结束,或者摆动过程中暂停时,衣架200立即停止摆动,若此时衣架200与机体之间形成一定的偏斜,则导致衣架200难以顺畅的从机体中取出。即衣架200为图20或图21所示的倾斜位置,由于柜体的内胆120空间有限,倾斜的衣架200占用空间较大,导致衣架200难以顺畅的从机体的内胆120中取出。
123.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衣物护理机还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和检测组件700,转动单元包括驱动件520和摆动结构5,摆动结构5用于连接衣架200,驱动件520与摆动结构5连接以通过摆动结构驱动衣架200在初始位置的两侧往复摆动;
124.检测组件700和驱动件520均与控制器电连接,检测组件700用于检测摆动结构5的位置,当驱动件520停止驱动时,控制器控制驱动件520驱动摆动结构5回复至预设位置,以使衣架200摆动至初始位置。
125.需要说明的是,图19中衣架200的位置即为衣架200的初始位置,此时打开门体130,衣架200的长度方向垂直朝向用户,便于用户将衣架200从内胆120中取出。图19中摆动结构5的位置,即为摆动结构5的预设位置。
126.在具体实现时,摆动结构5可以为摆杆摆动结构或者曲柄摇杆等摆动结构,本实施例在此不加以限制。检测组件700可以持续检测摆动结构5的位置,或者仅在驱动件520停止驱动时检测摆动结构5的位置。只要驱动件520停止驱动,控制器控制驱动件520驱动摆动结构5回复至预设位置,以使衣架200摆动至初始位置,由此,使衣架200在驱动件520停止后,衣架200的长度方向垂直朝向用户,保持图19中的初始位置,这样,便于将衣架200从内胆120中取出。
127.在具体实现时,检测组件700可以与转动单元500连接,衣物护理机关机或衣物护理机暂停的情况下,有取出衣物160的需求,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检测组件700用于在衣物护理机关机或衣物护理机暂停,导致的驱动件520停止驱动时,检测摆动结构5的位置。而在衣物护理机正常的护理衣物160的过程中,检测组件700无需检测摆动结构5的位置,由此,避免检测组件700的过渡且无效使用,提高检测组件700的使用寿命。
128.具体的,检测组件700包括检测件710和感应件720,检测件710用于检测感应件720,也就是说,感应件720可被检测件710感应,摆动结构5位于预设位置时,检测件710和感应件720相对,检测件710和感应件720相对时,检测件710感应到感应件720,并转化为感应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此时控制器控制驱动件520停止驱动,以使摆动结构5位于预设位置。
129.其中,检测件710和感应件720中的至少一者位于转动单元500上。
130.在具体实现时,感应件720为磁性件,检测件710为传感器或接近开关。例如,感应件720为磁铁,检测件710为霍尔传感器,通过磁吸方式进行感应,由此,检测件710的感应更灵敏。
131.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27所示,本技术中摆动结构5包括连接组件530和与连接组件530连接的转盘组件540;其中,转盘组件540包括主动转盘541和与主动转盘541连接的至少一个从动转盘542,主动转盘541和各从动转盘542均可用于连接衣架200。
132.驱动件520用于驱动连接组件530沿预设角度以可变的速度往复摆动,以带动主动转盘541绕其轴线沿预设角度往复变速旋转,各从动转盘542与主动转盘541联动,以使从动转盘542绕其轴线沿预设角度往复变速旋转。
133.具体的,驱动件520可以为电机或者旋转气缸,通过驱动件520自身的变速往复摆动,或者驱动件520的旋转传递至连接组件530,连接组件530将旋转运动转化为可变速的往复摆动,从而带动主动转盘541绕其轴线沿预设角度往复变速旋转,以及从动转盘542绕其轴线沿预设角度往复变速旋转。这样,可实现与主动转盘541和各从动转盘542相对连接衣架200沿预设角度往复变速旋转,由此,衣物160在摆动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加速度,提高衣物160的扭动效果,便于抖落衣物160上的灰尘或毛屑等异物。
13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530可以为摆动导杆组件,摆动导杆组件与驱动件520连接,摆动导杆组件将驱动件520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可变速的往复摆动。通过摆动导杆组件的急回特性,实现衣架200在预设角度内的变速运动,由此,使衣物160在摆动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加速度,以实现衣物160在扭动过程中去程慢速,回程急回,如此使衣物扭160动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惯性,从而实现更好的扭动效果。
135.请继续参见图15至图21所示,在具体实现时,摆动导杆组件包括摆杆531、滑块532和与滑块532连接的曲柄533,摆杆531与主动转盘541连接,摆杆531上具有沿摆杆53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摆杆滑槽5311,滑块532插设于摆杆滑槽5311内,曲柄533与驱动件520的输出轴连接,以使驱动件520通过曲柄533驱动滑块532在摆杆滑槽5311内往复滑动,以及摆杆531带动主动转盘541绕其轴线沿预设角度往复变速旋转。
136.在本技术中,驱动件520带动与其连接的曲柄533绕驱动件520的输出轴的轴线旋转,曲柄533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带动滑块532沿摆杆滑槽5311的延伸方向往复滑动,在滑块532滑动的过程中带动摆杆531在图21中左侧的最大位置、初始位置和图20中右侧的最大位置之间移动摆动,利用摆杆531回程过程中的急回特性,带动主动转盘541绕其轴线沿预设角度往复变速旋转。
137.需要说明的是,预设角度可以根据摆杆531的摆动范围确定,当摆杆531位于初始位置(即图19中摆杆531的角度为0
°
)时,滑块532位于摆杆滑槽5311的延伸方向的第一端。随着滑块532由摆杆滑槽5311的延伸方向的第一端滑动至摆杆滑槽5311的中部,摆杆531摆动至图21中左侧的最大位置,此时摆杆531与其初始位置具有第一夹角。随着滑块532的继续滑动,滑块532由摆杆滑槽5311的中部滑动至摆杆滑槽5311的延伸方向的第二端,摆杆531回至初始位置。随着滑块532的继续滑动,滑块532由摆杆滑槽5311的延伸方向的第二端摆杆滑动至滑槽5311的中部,摆杆531摆动至图20中右侧的最大位置,此时摆杆531与其初始位置具有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之和为预设角度,即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共同组成预设角度。
138.可以理解的是,当滑块532由摆杆滑槽5311的中部滑动至摆杆滑槽5311的延伸方向的第一端摆杆或者滑块532由摆杆滑槽5311的中部滑动至摆杆滑槽5311的延伸方向的第二端的过程可以称为摆杆531的回程。
139.在具体实现时,摆杆531的第一端可以与主动转盘541连接,由此,避免摆杆531在往复变速摆动的过程中,摆杆531的第一端与其他部件产生干涉。摆杆531的第二端悬空可自由活动。
140.在本技术中,摆动导杆组件还包括摆杆支撑架534,摆杆支撑架534上具有摆杆端部滑槽5341,部分摆杆531位于摆杆端部滑槽5341内,且沿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延伸方向移动。由此,通过摆杆端部滑槽5341支撑摆杆531悬空可自由活动的摆杆531的第二端,以使摆
杆531能平稳的往复摆动。
141.在一实施例中,摆杆端部滑槽5341呈弧形,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圆心角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摆杆531在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延伸范围内摆动,当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圆心角等于预设角度时,摆杆531摆动至图20中右侧的最大位置,摆杆531的第二端的侧面与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一端抵接,摆杆531摆动至图21中左侧的最大位置,摆杆531的第二端的侧面与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另一端抵接,由此,以将摆杆531的摆动范围限制在摆杆端部滑槽5341内。
14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摆杆531的第二端经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槽口伸入至摆杆端部滑槽5341内。此时,摆杆531的第二端的端面设置滚轮5313,滚轮5313的轮面与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槽底滚动接触;和/或,摆杆531上设置滚轮5313,滚轮5313靠近摆杆531的第二端,滚轮5313的轮面与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至少一个内侧壁滚动接触。
143.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在摆杆531上开设滚轮安装槽5314,滚轮安装槽5314靠近摆杆531的第二端,滚轮5313滚动连接在滚轮安装槽5314内,滚轮5313的轮面抵接在摆杆端部滑槽5341相对的两个内侧壁之间。
144.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摆杆端部滑槽5341可以为顶部和底壁连通的槽状结构,摆杆531的第二端经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槽口和槽底伸出摆杆端部滑槽5341外,摆杆531上设置滚轮5313,滚轮5313靠近摆杆531的第二端,滚轮5313的轮面与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至少一个内侧壁滚动接触。
145.为了便于摆杆531与主动转盘541连接,在本技术中,摆杆531上还具有摆杆连接部5312,摆杆连接部5312套接在主动转盘541上且与主动转盘541可拆卸连接,摆杆滑槽5311位于摆杆连接部5312和滚轮5313之间。例如,摆杆连接部5312上具有耳座和设置在耳座上的耳孔,相应的,主动转盘541上具有耳座和设置在耳座上的耳孔,螺钉依次穿过摆杆连接部5312上的耳孔与主动转盘541上的耳孔以连接摆杆531与主动转盘541。
146.为了便于安装转盘组件540,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单元500还包括固定架550,固定架550上具有间隔且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转盘安装孔551,主动转盘541和各从动转盘542分别安装于不同的转盘安装孔551内,当转盘安装孔551的数量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时,主动转盘541位于固定架550的中部的转盘安装孔551内。各从动转盘542与主动转盘541联动,通过将主动转盘541设置在各从动转盘542的中部,由此,以使主动转盘541传递至各从动转盘542的力较为均匀。
147.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连杆535连接主动转盘541和各从动转盘542,以实现各从动转盘542与主动转盘541联动。具体的,摆动导杆组件包括多个连杆535,各连杆535依次首尾铰接形成两个连杆组,两个连杆组相互平行且分别位于主动转盘541相对的两侧。
148.同一连杆组中的连杆535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从动转盘542铰接,或者,同一连杆组中的连杆535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从动转盘542和主动转盘541铰接;
149.同一连杆组中的连杆535和主动转盘541的铰接点与相邻两个连杆535的铰接点重合,同一连杆组中的连杆535和从动转盘542的铰接点与相邻两个连杆535的铰接点重合。
150.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以及附图中,以连杆535的数量为四个,从动转盘542的数量为两个进行说明。四个两两形成连杆组,形成平行四连杆,两个从动转盘542分别位于主动转盘541的两侧,第一个连杆535的第一端与第一个从动转盘542铰接,第一个连杆535的
第二端、第二个连杆535的第一端以及主动转盘541在主动转盘541的同一点铰接,第二个连杆535的第二端与第二个从动转盘542铰接。第三个连杆535和第四个连杆535位于主动转盘541的量一侧,其与主动转盘541和各从动转盘542的铰接方式与第一个连杆535和第二个连杆535的铰接方式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151.当摆杆531处于初始位置时,主动转盘541上的连杆535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间距j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2mm。这样,形成连杆组错位排布的形式,避免摆杆531在死点位置时被卡死。
152.请继续参见图15至图27所示,下面对于曲柄533与驱动件520以及滑块532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
153.曲柄533上具有第一连接部5331和第二连接部5332,第一连接部5331套接在驱动件520的输出轴上且与驱动件520的输出轴固接,滑块532具有滑块滑动部5321和滑块插接部5322,滑块滑动部5321位于摆杆滑槽5311内,滑块插接部5322的第一端与滑块滑动部5321连接,滑块插接部5322插设于第二连接部5332内且与第二连接部5332转动连接。
154.具体的,第一连接部5331和第二连接部5332可以均呈套筒状,第一连接部5331套接在驱动件520的输出轴上,通过连接轴从垂直于第一连接部5331的轴向的方向穿过第一连接部5331和驱动件520的输出轴,以将连接曲柄533与驱动件520的输出轴固接,以防止两者相互转动。
155.其中,滑块插接部5322的周侧还具有滑块延伸部5323,滑块延伸部5323抵接在摆杆531朝向曲柄533的一面,由此,以使滑块滑动部5321在摆杆滑槽5311内滑动,以防止摆杆531移动至滑块插接部5322。
156.滑块插接部5322的第二端位于第二连接部5332外,且依次套接有滑动垫片5324和垫片套5325。由此,避免曲柄533和滑块532直接滑动摩擦造成磨损。
157.为了便于衣架200与转动单元500连接,在本技术中,转动单元500还包括至少两个转轴组件,主动转盘541和各从动转盘542分别与转轴组件一一对应连接,转轴组件与衣架200相对连接。
158.具体的,转轴组件包括转轴510和转轴固定座560,转轴510套接在转轴固定座560上且可相对于转轴固定座560旋转,转轴固定座560与固定架550连接。
159.转轴510的两端分别具有转轴第一插接部511和转轴第二插接部513,转轴第一插接部511与衣架200相对连接,主动转盘541或各从动转盘542与转轴第二插接部513可拆卸连接。其中,转轴第一插接部511和转轴第二插接部513上可设置螺钉孔,通过螺钉相对连接转轴第一插接部511与衣架200,或者通过螺钉连接主动转盘541与转轴第二插接部513,或者通过螺钉连接从动转盘542与转轴第二插接部513。转轴第一插接部511和转轴第二插接部513远离转轴510的一端可以均设置扁位,即沿转轴第一插接部511的轴向或转轴第二插接部513的轴向切除一部分,从而使转轴第一插接部511的横截面或转轴第二插接部513的横截面为d型,由此,以防止衣架200与转轴第一插接部511之间相对转动,以及主动转盘541或各从动转盘542与转轴第二插接部513之间相对转动。
160.可以理解的是,与衣架200相对连接的部分转轴第一插接部511的横截面也可以为三角形或者其他多边形,以防止衣架200与转轴第一插接部511之间相对转动。或者,与主动转盘541或各从动转盘542连接的部分转轴第二插接部513的横截面也可以为三角形或者其
他多边形,以防止主动转盘541或各从动转盘542与转轴第二插接部513之间相对转动。
161.转轴第一插接部511和转轴第二插接部513上均套接有轴承514和轴承盖515,至少一个轴承盖515与转轴固定座560固接或一体成型。轴承514的内圈套接在转轴第一插接部511或转轴第二插接部513上,轴承514的外圈与转轴固定座560固接,从而使转轴510相对于转轴固定座560旋转。其中,轴承514可以为滚珠轴承,从而使转轴510的转动时噪声较小,更好的实现静音效果。在具体实现时,转轴第一插接部511和转轴第二插接部513的直径可以小于转轴510的直径,从而在转轴第一插接部511和转轴第二插接部513分别与转轴510的连接处形成轴肩,轴承514抵接在轴肩,以便于安装和固定轴承514。
162.其中,转轴固定座560保护转轴510和轴承514,避免直接受到热风冲击,或者是热空气冲击,提高转轴510和轴承514使用寿命。
163.转轴第一插接部511和转轴第二插接部513上均套接有轴承套516,轴承套516上具有第一止动部5161,主动转盘541和/或各从动转盘542上具有与第一止动部相匹配的第二止动部543。其中,第一止动部5161和第二止动部543的数量可以均为至少一个,第一止动部5161和第二止动部543中的一者为凹槽,另一者为与凹槽相匹配的缺口,由此,以防止衣架200与转轴第一插接部511之间相对转动,以及主动转盘541或各从动转盘542与转轴第二插接部513之间相对转动。第一止动部5161和第二止动部543也可以为上述的扁位,此时,转轴第一插接部511和转轴第二插接部513上可以不设置扁位。
164.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单元500还包括驱动件支架570,驱动件520安装于驱动件支架570上,驱动件支架570连接在固定架550上,摆杆支撑架534连接在驱动件支架570上。由此,以将转动单元500中的各部件连接在一起,便于转动单元500整体的拆装。
165.转动单元500还包括转动单元上盖580,转动单元上盖580覆盖在固定架550上且与固定架550形成转动单元腔体,摆杆支撑架534、驱动件支架570、摆杆531、滑块532和转盘组件540位于转动单元腔体内。
166.在具体实现时,固定架550朝向转动单元上盖580的一面上具有至少一个固定架减震垫552,固定架减震垫552与转动单元上盖580抵接。由此,以降低转动单元500工作中产生的噪音,以及转动单元500与机体的共振。
167.请继续参见图15至图18所示,下面结合转动单元500的具体结构,对于检测组件700的不同设置位置进行说明。
16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检测件710和感应件720中的一者位于摆杆531上,另一者位于摆杆端部滑槽5341上。本实施例以检测件710位于摆杆端部滑槽5341上,感应件720位于摆杆531上进行说明。例如,检测件710位于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内侧壁,感应件720位于摆杆531朝向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表面;或者,检测件710位于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内底壁,感应件720位于摆杆531朝向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端面。
169.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检测件710和感应件720中的一者位于摆杆531上,另一者位于转动单元上盖580朝向摆杆531的一面。摆杆531具有检测组件安装槽5315,检测件710或感应件720嵌入检测组件安装槽5315内,摆杆滑槽5311位于摆杆连接部5312和检测组件安装槽5315之间,滚轮5313位于摆杆滑槽5311和检测组件安装槽5315之间,检测组件安装槽5315位于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外侧。
170.本实施例以及附图中,以感应件720位于摆杆531上,检测件710位于转动单元上盖
580朝向摆杆531的一面进行说明。其中,摆杆531穿出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外侧,并在穿出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外侧的摆杆531上设置检测组件安装槽5315,感应件720嵌入检测组件安装槽5315内,检测件710位于转动单元上盖580上,且朝向感应件720。将感应件720设置在摆杆端部滑槽5341之外,避免感应件720影响滚轮5313的安装,滚轮5313的轮面可以与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内侧面相同或者大于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内侧壁,由此,保证滚轮5313与摆杆端部滑槽5341的内侧壁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摆杆端部滑槽5341通过滚轮5313对摆杆531进行稳固的滚动支撑,以使摆杆531能平稳摆动。
171.图28为图2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图2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衣架和转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衣架和转接结构的爆炸图;图3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接结构的俯视图;图34为图33中h-h剖面的剖面图;图35为图34中i-i剖面的剖面图;图3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转接结构的爆炸图;图3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压板密封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衣物护理机中压板密封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2.参见图1至图38所示,为了便于将衣架200连接在内胆120内,本技术提供的衣物护理机还包括转接结构600,转接结构600包括转接壳体610和设置在转接壳体610侧方的导流组件620,衣架200通过转接壳体610与护理系统可拆卸连接,以将护理系统向机体内提供用于护理衣物160的气流依次经衣架气流通道430和衣架200的顶部引导至衣架200上的衣物160内,导流组件620与液体通道350连通,以将护理系统向机体内提供用于护理衣物的液体依次经液体通道350和衣架200的侧面引导至衣架200上的衣物160内。
17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导流组件620设置在转接壳体610的侧方,衣架200通过转接壳体610与护理系统可拆卸连接,以使护理系统的衣架气流通道430内的气流经衣架200的顶部进入衣架200上的衣物160内;导流组件620与液体通道350连通,以使液体通道350的液体经衣架200的侧面进入衣架200上的衣物160内。这样,可旋转的衣架200通过转接结构600可同时在进气流和进液体,且进气流和进液体两者互不影响,由此,能提高衣物的护理效果。
174.在具体实现时,转动单元500的转轴510插设于供风单元400的衣架气流通道430内,由此,节省了空间,使衣物护理机的结构较为紧凑。转轴510部分伸出衣架气流通道430以与转接壳体610可拆卸连接,以通过转接壳体610驱动衣架200旋转。其中,转轴510可以通过螺钉、卡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与转接壳体610连接。由此,可以将转接结构600从转动单元500的转轴510上拆卸,便于转接结构600的拆装与维护。
175.具体的,转轴510、转接结构600和衣架200可以一一对应设置,即一个转轴510上连接一个转接壳体610,一个转接壳体610上连接一个衣架200。各转轴510可以通过同一驱动部件驱动其往复摆动,或者各转轴510分别设置独立的驱动部件,以驱动其往复摆动。
176.请继续参见图28至图3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510上具有延其轴线延伸的进液孔,以形成液体通道350,导流组件620部分伸入转接壳体610内且与进液孔相对连通。由此,将液体通道350集成在转轴510内,节省了液体通道350占用的空间。
177.在本技术中,转接壳体610内具有转接容纳腔611,转接容纳腔611内具有转接连接
座612,转接连接座612与转接容纳腔611的内壁通过至少两个肋板613连接,转接连接座612上具有容纳槽6121,转轴510插设在容纳槽6121内且与转接连接座612可拆卸连接。
178.可以理解的是,肋板61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以肋板613的数量为四个进行说明,转接容纳腔611可以为矩形,四个肋板613呈十字形排布将转接连接座612固定在转接容纳腔611的中部区域。
179.其中,转轴510上可以具有转轴第一插接部511,转轴第一插接部511的截面可以为d型、三角形或者其他多边形,容纳槽6121与转轴第一插接部511相匹配,转轴第一插接部511插设于容纳槽6121内,以防止转轴第一插接部511相对于容纳槽6121转动。容纳槽6121的槽底具有与容纳槽6121连通的通孔,转轴第一插接部511上具有螺纹孔,螺钉穿过通孔并与螺纹孔连接,以将转轴510可拆卸的连接在转接连接座612上。
180.转接连接座612上具有与容纳槽6121连通的管路接头6122,管路接头6122的第一端与进液孔连通,导流组件620部分伸入转接壳体610内并与管路接头6122的第二端连通。由此,通过管路接头6122连通导流组件620与液体通道350。
181.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槽6121与转轴第一插接部511之间具有转轴密封圈512,转轴密封圈512朝向容纳槽6121的一面和朝向转轴第一插接部511的一面均具有防水筋,转轴510和转接连接座612通过螺钉连接时,转轴密封圈512受到挤压,以密封容纳槽6121与转轴第一插接部511的接触面,由此,防止液体经容纳槽6121与转轴第一插接部511之间渗漏。
182.请继续参见图14、图29、图30、图33至图34所示,为了便于供风单元400提供的气流通过转接结构600进入衣架20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壳体610上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614和第二开口615,第一开口614和第二开口615均与转接容纳腔611连通,转轴510经第一开口614插设在容纳槽6121内,第一开口614与衣架气流通道430相对其与衣架气流通道430连通,衣架200的顶部具有衣架进风口210,第二开口615与衣架进风口210相对且与衣架进风口210连通,衣架200内具有空腔220,衣架进风口210与空腔220连通,衣架200的底部具有与空腔220连通的至少一个衣架出风口230。由此,供风单元400提供的气流可依次经过第一开口614、转接容纳腔611、第二开口615和衣架进风口210进入衣架200内,进而从衣架200内的空腔220和衣架出风口230进入挂在衣架200上的衣物160内。
183.在具体实现时,衣架进风口210位于第二开口615所覆盖的区域内,肋板613将转接容纳腔611分为至少两个风力转接区6111,各风力转接区6111的横截面积之和大于衣架进风口210的横截面积且小于第二开口615的横截面积。也就是说,第二开口615的横截面积、各风力转接区6111的横截面积之和以及衣架进风口210的横截面积依次减小,由此,以使气流顺畅的经第二开口615和各风力转接区6111进入衣架进风口210。
184.请继续参见图28、图32至图38所示,在本技术中,导流组件620可以包括导流管621、固定座622和可开闭的阀门623,转接壳体610内还具有安装腔616,安装腔616位于转接容纳腔611的侧方,固定座622部分插设于安装腔616内且朝向衣架200延伸。其中,固定座622可以与安装腔616通过螺钉连接,由此,以将固定座622固定于转接壳体610上。
185.具体的,固定座622上具有导流通道6221,导流管621的第一端伸入转接壳体610内并与管路接头6122的第二端连通,导流管621的第二端与导流通道6221的第一端连通,阀门623位于导流通道6221内,以封闭导流通道6221的第二端。由此,供液单元300提供的液体依次经液体通道350、管路接头6122和导流管621流至导流通道6221,并被可开闭的阀门623封
堵在导流通道6221内。衣架200连接在转接壳体610上时,可将阀门623打开,以使导流通道6221内的液体流至衣架200内。
186.为了避免位于转接壳体610内的导流管621占用风力转接区6111的空间,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转接壳体610内的导流管621位于一肋板613的上方且与该肋板613至少部分重叠。换而言之,位于转接壳体610内的导流管621的投影全部位于和其相对的肋板613上,该肋板613的宽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导流管621的宽度(也可称为导流管621的直径)。在具体实现时,位于转接壳体610内的导流管621可以和与导流管621相对的肋板613抵接或者两者之间具有间隙。
187.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组件620还包括连接在固定座622上的入口压板624,入口压板624与导流通道6221的第二端相对且与导流通道6221的第二端连通,阀门623包括弹性件6231、封堵头6232和压板密封座6233,弹性件6231的第一端与导流通道6221的内壁连接,弹性件6231的第二端与封堵头6232与连接,封堵头6232与压板密封座6233抵接以封堵压板密封座6233。
188.在具体实现时,弹性件6231可以为弹簧或者具有弹性的套筒。封堵头6232可以呈球状或者半球状,例如封堵头6232为不锈钢球。压板密封座6233可以为具有延伸边的套筒。
189.具体的,压板密封座6233的第一端经导流通道6221的第二端插设于导流通道6221内,压板密封座6233的第一端具有倒角6234,封堵头6232与倒角6234抵接,压板密封座6233的第二端抵接在导流通道6221的第二端的端面与入口压板624之间。倒角6234可以为圆角或者斜角,以使封堵头6232与压板密封座6233的第一端的贴合较为紧密。
190.其中,压板密封座6233的套筒位于导流通道6221内且与导流通道6221的内壁抵接或过盈配合,以将压板密封座6233的套筒部分固定在导流通道6221内,压板密封座6233的延伸边抵接在导流通道6221的第二端的端面与入口压板624之间。
191.为了防止液体经封堵头6232与压板密封座6233的接触面渗漏,可以在压板密封座6233的内侧壁设置防水圈6235,防水圈6235沿压板密封座6233的内侧壁设置一周;和/或,也可以在压板密封座6233的第二端的端面设置防水圈6235,防水圈6235沿压板密封座6233的第二端的端面设置一周,由于,防止液体经压板密封座6233与压板密封座6233之间的接触面渗漏。
192.其中,压板密封座6233的内侧壁的防水圈6235可以沿压板密封座6233的轴向间隔设置多个,以使封堵头6232与压板密封座6233之间的密封较为可靠。
193.在一些实施例中,衣架200内具有单向接头240和与单向接头240连通的喷淋组件250,衣架200连接在转接壳体610上时,单向接头240依次经入口压板624和压板密封座6233与封堵头6232抵接,并使封堵头6232远离压板密封座6233,从而连通喷淋组件250与导流通道6221。也就是说,此时单向接头240将阀门623打开,以使导流通道6221内的液体流至衣架200内的喷淋组件250。(图34中右侧的虚线框为衣架200与转接壳体610的连接区域,图34中左侧的虚线框衣架200与喷淋组件250的连接区域)。
194.具体的,喷淋组件250可以包括喷水管251和与喷水管251连通的多个喷雾头252,衣架200的底部具有多个喷口290,喷口290与喷雾头252一一对应设置。导流通道6221内的液体依次经喷水管251和喷雾头252从喷口290喷向衣物160,实现对衣物160的喷淋。其中,单向接头240的流通方向为导流通道6221至喷淋组件250,本实施例中对于单向接头240的
结构不加限制。
195.请继续参见图28至图30、图32至图38所示,为了便于将衣架200连接在转接壳体610,在一些实施例中,衣架200的上部和转接容纳腔611的下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具有至少一个滑轨6112,另一者上具有至少一个延伸部260,衣架200经第二开口615插接于转接容纳腔611内时,延伸部260插接于滑轨6112内且沿滑轨6112移动。通过滑轨6112与延伸部260的配合,以将衣架200滑动连接在转接壳体610上,由此,便于将衣架200从转接壳体610上拆装。
19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滑轨6112位于衣架200的顶部,延伸部260位于转接容纳腔611下部的端面上,或者,延伸部260位于衣架200的顶部,滑轨6112位于转接容纳腔611下部的端面上。其中,延伸部260可以为t型滑块或者燕尾型滑块,相应的,滑轨6112为与延伸部260相匹配的t型槽或者燕尾槽。
197.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滑轨6112位于衣架200上部的外侧壁,延伸部260位于转接容纳腔611下部的外侧壁或内侧壁,衣架200的上部包覆在转接容纳腔611下部的外侧或者衣架200的上部嵌入转接容纳腔611下部的腔体内,以使延伸部260插接于滑轨6112内且沿滑轨6112移动。
198.在本技术中,滑轨6112的数量为两个,由此,避免衣架200在滑动的过程中发生倾斜,使衣架200能稳定的滑动。
199.在申请的附图中,两个滑轨6112分别位于转接容纳腔611的下部相对的内侧壁,延伸部260位于衣架200的顶部,衣架200的顶部插接在转接壳体610内,延伸部260可以绕衣架200的顶部设置一周,由此,便于在衣架200上设置延伸部260。
200.在具体实现时,滑轨6112的延伸方向与机体的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一致。也就是说,滑轨6112由门体130的、一侧延伸至与门体130相对的一侧,这样,用户在打开门体130后,可直接将衣架200向内胆120内推动,以使衣架200插接于转接壳体610上,便于衣架200与转接壳体610的连接。
201.在衣架200通过延伸部260和滑轨6112的相互配合安装至转接壳体610上时,为了保持衣架200与转接壳体610的相对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容纳腔611的内侧壁具有至少一个锁扣凹槽6113,衣架200上具有与锁扣凹槽6113相匹配的至少一个锁扣270,延伸部260沿滑轨6112移动至预设位置时,锁扣270卡接于锁扣凹槽6113内,以使衣架200卡接于转接壳体610上,此时衣架200相对于转接壳体610固定。此时,衣架200上的单向接头240依次经入口压板624和压板密封座6233与封堵头6232抵接,并使封堵头6232远离压板密封座6233,从而连通喷淋组件250与导流通道6221。或者,锁扣270在外力的作用下,脱离与锁扣凹槽6113的卡接,此时,可移动衣架200,延伸部260相对于滑轨6112移动,以使衣架200脱离转接壳体610,即将衣架200从转接壳体610上拆卸下来。
202.在具体实现时,衣架200上具有与锁扣270连接的弹性按钮280,将衣架200从转接壳体610上拆卸下来时,按住衣架200上弹性按钮280,锁扣270朝向衣架200的内部移动,离开与锁扣凹槽6113的卡接的位置,以脱离与锁扣凹槽6113的卡接。其中,锁扣270和弹性按钮280可以均设置两个,锁扣270和弹性按钮280一一对应设置,两个弹性按钮280分别位于衣架200的相对两侧,相应的,两个锁扣270也分别位于衣架200的相对两侧。
203.在一些实施例中,锁扣凹槽6113与滑轨6112连通,锁扣凹槽6113朝向衣架200延伸,由此,锁扣凹槽6113与滑轨6112可以一体成型,以便于加工锁扣凹槽6113与滑轨6112。
204.在本技术中,当衣架200经第二开口615插接于转接容纳腔611内时,延伸部260插接于滑轨6112内且沿滑轨6112移动,锁扣270与转接容纳腔611的内壁抵接,延伸部260沿滑轨6112移动至预设位置时,锁扣270进入到锁扣凹槽6113内,产生“哒”的声音,此时,实现衣架200与转接壳体610的锁紧,各风力转接区6111与衣架200的衣架进风口210相对,气流可以进入衣架200内,从而实现对衣物160内部的吹风功能,加快衣物的烘干和塑形。同时可实现衣架200、转接结构600和转轴510的同步运动,以避免转轴510转动时,衣架200移位造成脱落。
205.综上所述,本技术衣物护理机中的衣架200通过转接结构600可同时进气流(通过图35右侧的虚线框进气流)和进液体(通过图35左侧的虚线框进液体),且进气流和进液体两者互不影响,转接结构600同时可实现衣架200与喷淋组件250的连接、供风单元400以及转动单元500的转接,结构紧凑。衣架200不仅起到支撑衣物的作用,在进液体时,衣架200内部喷淋组件250对从衣物160的内部进行喷淋,提高护理效果;并进气流可经衣架200从衣物160内部进行烘干等操作,提高护理效率。
20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