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17004发布日期:2021-12-22 14:47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缝纫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化缝纫机。


背景技术:

2.缝纫机是用一根或多根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缝纫机能缝制棉、麻、丝、毛、人造纤维等织物和皮革、塑料、纸张等制品,缝出的线迹整齐美观、平整牢固,缝纫速度快、使用简便,并以之衍生出手推绣电脑刺绣等艺术形式,但是操作人员使用缝纫机在对布料进行缝纫时,例如织带等材质偏硬的布料,为保证布料匀速移动,往往需要人工手动给予布料一个牵引力,这种方法一方面容易使得手指误塞入缝纫机内导致受伤,另一方面人工操作一般存在误差,从而导致布料缝纫不均匀,影响布料缝纫的质量,现亟需设计一种自动化缝纫机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化缝纫机,包括固定底板、牵引驱动部件和压合部件,所述固定底板的顶部安装有保护箱,所述牵引驱动部件安装在固定底板的底部,所述牵引驱动部件的输出端贯穿固定底板并延伸至保护箱内,所述保护箱的一端安装有机头,并且机头与牵引驱动部件相配合,所述压合部件安装在保护箱的一侧,所述固定底板上开设有与压合部件和牵引驱动部件相配合的压合孔,并且固定底板的底部间隔安装有若干支撑脚。
4.进一步的,所述牵引驱动部件包括第一支撑板、驱动电机、第一同步轮、缝纫组件、牵引组件和缠绕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板呈竖直状安装在固定底板的底部,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第一支撑板的一侧,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贯穿第一支撑板并与第一同步轮固定连接,所述缝纫组件和牵引组件的一端均间隔套设在第一同步轮上,并且缝纫组件的另一端贯穿固定底板延伸至保护箱内,所述牵引组件的另一端设置在压合孔内,所述缠绕组件的一端与牵引组件转动配合,并且缠绕组件的输出端贯穿固定底板延伸至固定底板的顶部,所述缝纫组件包括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轮、第一转动杆、第二支撑板和手轮,所述第一转动杆设置在保护箱内,所述第二支撑板呈竖直状安装在保护箱内,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二支撑板和保护箱的一端并与机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另一端贯穿保护箱的另一端并与手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与保护箱和第二支撑板均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同步轮套设在第一转动杆上,所述第一同步带的两端分别套设在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上,并且第一同步带与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相啮合。
5.进一步的,所述牵引组件包括第二转动杆、第三转动杆、第三同步轮、第二同步带、牵引轮、两个齿轮和三个第三支撑板,三个所述第三支撑板间隔安装在固定底板的底部,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设置在三个第三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同步轮套设在第二转动杆上,所述第二同步带的两端依次套设在第一同步轮和第三同步轮上,并且第二同步带与第一同步轮和第三同步轮相啮合,所述第三转动杆转动设置在两个第三支撑板之间,两个所述齿轮
分别套设在第二转动杆和第三转动杆上,并且两个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牵引轮套设在第三转动杆上,并且牵引轮的外侧壁穿过压合孔延伸至固定底板的顶部外。
6.进一步的,所述缠绕组件包括第四同步轮、第五同步轮、第三同步带、绕线盘、第四转动杆和两个第四支撑板,所述第四同步轮套设在第二转动杆上,两个所述第四支撑板呈竖直状间隔安装在固定底板的顶部,所述第四转动杆转动设置在两个第四支撑板之间,所述第四转动杆的一端贯穿一个第四支撑板并与第五同步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同步带的两端分别套设在第四同步轮和第五同步轮上,并且第三同步带与第四同步轮和第五同步轮相啮合,所述绕线盘设置在两个第四支撑板之间,并且绕线盘套设在第四转动杆上。
7.进一步的,所述压合部件包括l形板、压合气缸、压合板和压合轮,所述l形板安装在保护箱的一侧,所述压合气缸安装在l形板的一侧,所述压合板呈冂型并且压合板的顶部与压合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压合轮设置在牵引轮的上方,并且压合轮转动设置在压合板内。
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底板上开设有与第一同步带和第三同步带相配合的齿条孔。
9.进一步的,所述机头的一侧安装有护板。
10.本技术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11.当需要对织带进行缝纫时,首先将织带的一端穿过机头与压合轮的底部,使织带搭接待牵引轮上,并将织带与绕线盘固定住,再驱动压合气缸工作带动压合轮下降至与牵引轮相配合将织带夹紧,防止织带偏移,随后驱动电机工作带动第一同步轮转动,既而通过第一同步带和第二同步带分别带动第二同步轮和第三同步轮转动,第二同步轮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既而带动与第一转动杆一端固定连接的机头工作对织带进行缝纫,第三同步轮转动带动第二转动杆转动,既而带动一个齿轮转动,通过两个齿轮相互啮合,同步带动另一个齿轮转动,既而带动牵引轮转动提供织带一个牵引力,带动织带朝向绕线盘方向滑动,省去人工拖拽的步骤,防止手指误塞入机头底部导致受伤,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第二转动杆转动的同时带动第四同步轮转动,通过第三同步带带动第五同步轮转动,既而带动绕线盘转动将缝纫完成的织带缠绕在绕线盘上,而且通过使绕线盘的宽度与织带的宽度相匹配可以实现对织带的限位,防止人工操作导致织带缝纫处发生偏斜,从而提高了缝纫的质量。
12.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3.其一,通过牵引轮与压合轮相配合对织带进行牵引,省去人工拖拽的步骤,防止手指误塞入机头底部导致受伤,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14.其二,通过使绕线盘的宽度与织带的宽度相匹配可以实现对织带的限位,防止人工操作导致织带缝纫处发生偏斜,从而提高了缝纫的质量。
15.其三,通过固定底板上开设的与第一同步带和第三同步带相配合的齿条孔,便于织带的缝纫、牵引和缠绕工序的同步进行,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16.其四,通过机头的一侧安装有护板,进一步防止人工操作手指误塞入机头底部导致受伤,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申
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牵引驱动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合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中:固定底板1、牵引驱动部件2、第一支撑板21、驱动电机22、第一同步轮23、缝纫组件24、第一同步带241、第二同步轮242、第一转动杆243、第二支撑板244、手轮245、牵引组件25、第二转动杆251、第三转动杆252、第三同步轮253、第二同步带254、牵引轮255、齿轮256、第三支撑板257、缠绕组件26、第四同步轮261、第五同步轮262、第三同步带263、绕线盘264、第四转动杆265、第四支撑板266、压合部件3、l形板31、压合气缸32、压合板33、压合轮34、保护箱4、机头5、压合孔6、支撑脚7、齿条孔8、护板9。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25.本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自动化缝纫机,包括固定底板1、牵引驱动部件2和压合部件3,所述固定底板1的顶部安装有保护箱4,所述牵引驱动部件2安装在固定底板1的底部,所述牵引驱动部件2的输出端贯穿固定底板1并延伸至保护箱4内,所述保护箱4的一端安装有机头5,并且机头5与牵引驱动部件2相配合,所述压合部件3安装在保护箱4的一侧,所述固定底板1上开设有与压合部件3和牵引驱动部件2相配合的压合孔6,并且固定底板1的底部间隔安装有若干支撑脚7。
26.具体的,所述牵引驱动部件2包括第一支撑板21、驱动电机22、第一同步轮23、缝纫组件24、牵引组件25和缠绕组件26,所述第一支撑板21呈竖直状安装在固定底板1的底部,所述驱动电机22安装在第一支撑板21的一侧,所述驱动电机22的输出端贯穿第一支撑板21并与第一同步轮23固定连接,所述缝纫组件24和牵引组件25的一端均间隔套设在第一同步轮23上,并且缝纫组件24的另一端贯穿固定底板1延伸至保护箱4内,所述牵引组件25的另一端设置在压合孔6内,所述缠绕组件26的一端与牵引组件25转动配合,并且缠绕组件26的输出端贯穿固定底板1延伸至固定底板1的顶部,所述缝纫组件24包括第一同步带241、第二同步轮242、第一转动杆243、第二支撑板244和手轮245,所述第一转动杆243设置在保护箱4内,所述第二支撑板244呈竖直状安装在保护箱4内,所述第一转动杆243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二支撑板244和保护箱4的一端并与机头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243的另一端贯穿保护箱4的另一端并与手轮24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243与保护箱4和第二支撑板244均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同步轮242套设在第一转动杆243上,所述第一同步带241的两端分别套设在第一同步轮23和第二同步轮242上,并且第一同步带241与第一同步轮23和第二同步轮242相啮合,通过安装在第一转动杆243另一端的手轮245使得本装置在停电等紧急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人工进行运转,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27.具体的,所述牵引组件25包括第二转动杆251、第三转动杆252、第三同步轮253、第二同步带254、牵引轮255、两个齿轮256和三个第三支撑板257,三个所述第三支撑板257间隔安装在固定底板1的底部,所述第二转动杆251转动设置在三个第三支撑板257之间,所述第三同步轮253套设在第二转动杆251上,所述第二同步带254的两端依次套设在第一同步轮23和第三同步轮253上,并且第二同步带254与第一同步轮23和第三同步轮253相啮合,所述第三转动杆252转动设置在两个第三支撑板257之间,两个所述齿轮256分别套设在第二转动杆251和第三转动杆252上,并且两个齿轮256相互啮合,所述牵引轮255套设在第三转动杆252上,并且牵引轮255的外侧壁穿过压合孔6延伸至固定底板1的顶部外,通过牵引轮255对织带进行牵引,省去人工拖拽的步骤,防止手指误塞入机头5底部导致受伤,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28.具体的,所述缠绕组件26包括第四同步轮261、第五同步轮262、第三同步带263、绕线盘264、第四转动杆265和两个第四支撑板266,所述第四同步轮261套设在第二转动杆251上,两个所述第四支撑板266呈竖直状间隔安装在固定底板1的顶部,所述第四转动杆265转动设置在两个第四支撑板266之间,所述第四转动杆265的一端贯穿一个第四支撑板266并与第五同步轮26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同步带263的两端分别套设在第四同步轮261和第五同步轮262上,并且第三同步带263与第四同步轮261和第五同步轮262相啮合,所述绕线盘264设置在两个第四支撑板266之间,并且绕线盘264套设在第四转动杆265上,通过使绕线盘264的宽度与织带的宽度相匹配可以实现对织带的限位,防止人工操作导致织带缝纫处发生偏斜,从而提高了缝纫的质量。
29.具体的,所述压合部件3包括l形板31、压合气缸32、压合板33和压合轮34,所述l形板31安装在保护箱4的一侧,所述压合气缸32安装在l形板31的一侧,所述压合板33呈冂型并且压合板33的顶部与压合气缸3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压合轮34设置在牵引轮255的上方,并且压合轮34转动设置在压合板33内,通过驱动压合气缸32工作带动压合轮34下降至与牵引轮255相配合将织带夹紧,使得织带紧贴与固定底板1的顶部,防止织带翘起。
30.具体的,所述固定底板1上开设有与第一同步带241和第三同步带263相配合的齿条孔8,便于织带的缝纫、牵引和缠绕工序的同步进行,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31.具体的,所述机头5的一侧安装有护板9,进一步防止人工误操作手指无塞入机头5底部导致受伤,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32.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当需要对织带进行缝纫时,首先将织带的一端穿过机头5与压合轮34的底部,使织带搭接待牵引轮255上,并将织带与绕线盘264固定住,再驱动压合气缸32工作带动压合轮34下降至与牵引轮255相配合将织带夹持,防止织带翘起,随后驱动电机22工作带动第一同步轮23转动,既而通过第一同步带241和第二同步带254分别带动第二同步轮242和第三同步轮253转动,第二同步轮242转动带动第一转动杆243转动,既而带动与第一转动杆243一端固定连接的机头5工作对织带进行缝纫,第三同步轮253转动带动第二转动杆251转动,既而带动一个齿轮256转动,通过两个齿轮256相互啮合,同步带动另一个齿轮256转动,既而带动牵引轮255转动提供织带一个牵引力,带动织带朝向绕线盘264方向滑动,省去人工拖拽的步骤,防止手指误塞入机头5底部导致受伤,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第二转动杆251转动的同时带动第四同步轮261转动,通过第三同步带263带动第五同步轮262转动,既而带动绕线盘264转动将缝纫完成的织带缠绕在绕线盘264上,而且通过
使绕线盘264的宽度与织带的宽度相匹配可以实现对织带的限位,防止人工操作导致织带缝纫处发生偏斜,从而提高了缝纫的质量。
3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