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梭芯组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99823发布日期:2021-12-15 07:25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缝纫机的梭芯组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机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缝纫机的梭芯组及缝纫机。


背景技术:

2.目前一些缝纫机上已经配备了下线自动供给装置,该下线自动供给装置可以在卷绕于梭芯上的纱线快要耗尽时实现自动更换重新卷绕了纱线的梭芯。其中,梭芯上的纱线需要从梭壳中伸出并穿入梭壳上角部的线孔中。在上述向梭壳上的角部施加纱线的工序中,梭芯上的纱线从梭壳中伸出并保持绷紧状态,梭壳沿轴向方向运动,从而使纱线能够挂在梭壳上的角部的线孔中。在实际使用中发现,挂在角部的线孔中的纱线很容易从角部的线孔中脱落,需要额外花费时间来使其归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缝纫机的梭芯组及缝纫机,用于防止线或纱线从角部的线孔中脱落。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缝纫机的梭芯组,包括梭壳以及角部,所述角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梭壳相连,所述角部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梭壳的外侧;
5.其中,所述角部的第二端设置有防止线脱落的结构,所述防止线脱落的结构用于使从所述梭壳中伸出的线穿过其中,并防止线从其中脱落。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止线脱落的结构包括弯曲部和底部,所述底部与所述角部的第二端相连;
7.所述弯曲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底部相连,所述弯曲部的第二端向着所述底部弯曲而形成线孔,从所述梭壳中伸出的线绕过所述弯曲部的第二端后进入所述线孔中。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曲部、所述底部和所述角部为一体式结构;
9.所述防止线脱落的结构还包括第一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弯曲部分别与所述底部相连;所述第一侧部具有向着远离所述弯曲部的第二端凹陷的凹槽,所述弯曲部的第二端至少有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凹槽中,从所述梭壳中伸出的线经由所述弯曲部的第二端和所述凹槽之间的部分可绕过所述弯曲部的第二端并进入所述线孔中。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底部和所述角部为分体式结构;
11.所述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弯曲部的第二端至少有一部分设置在所述通孔中;所述弯曲部的第二端与所述角部的第二端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从所述梭壳中伸出的线经由所述间隙以及所述弯曲部的第二端和所述通孔之间的部分可绕过所述弯曲部的第二端并进入所述线孔中。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止线脱落的结构包括弯曲板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角部的第二端相连;
13.所述弯曲板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板相连,所述弯曲板的第二端向所述连接板弯曲而形成线孔,所述弯曲板的第二端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弹性接触;
14.所述弯曲部的第二端在外力作用下远离所述连接板的表面,从而形成进入所述线孔的第一通道,从所述梭壳中伸出的线可由所述第一通道进入所述线孔中。
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止线脱落的结构包括相连的第一阻止部和第二阻止部,所述第一阻止部具有第一环形结构和第一配合端,所述第二阻止部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环形结构相配合的第二环形结构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配合端相配合的第二配合端;
16.所述第一阻止部和所述第二阻止部相配合时,所述第一环形结构与所述第二环形结构形成线孔,从所述梭壳中伸出的线从所述第一配合端和所述第二配合端之间进入所述线孔中。
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端构造为具有凹陷的端部,所述第二配合端构造为具有凸起的端部,所述具有凸起的端部设置在所述具有凹陷的端部中,且二者之间的间隙形成进入所述线孔的第二通道。
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阻止部与所述第一阻止部之间通过弹性体转动相连,所述弹性体在自然状态下使第一配合端与所述第二配合端相接触;所述弹性体在压缩状态下使所述第一配合端与所述第二配合端相分离,从而形成进入所述线孔的第三通道。
1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梭壳上设置有u形开口,所述u形开口用于使所述梭壳中的线伸出。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下线自动供给装置的缝纫机,其包括上述的缝纫机的梭芯组。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角部的第二端设置防止线脱落的结构,能够使从梭壳中伸出的线容易地穿过其中,并且防止线从其中脱落。
附图说明
22.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梭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a是图1所示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b是图1所示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的正视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梭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4和图5a是图3所示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5b是图5a所示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的正视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中梭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图6所示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图6所示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的正视图;
32.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梭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10和图11是图9所示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12是图9所示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35.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梭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14是图13所示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15是图13所示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第二阻止部;
38.图16是图13所示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的第二阻止部转动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
40.100

梭壳;101

u形开口;
41.200

角部;201

角部的第一端;202

角部的第二端;
42.300,400,500,600,700

防止线脱落的结构;
43.301,401

弯曲部;301a,401a

弯曲部的第一端;301b,401b

弯曲部的第二端;
44.302,402

底部;
45.303,403,503,603,703

线孔;
46.304

第一侧部;305

凹槽;
47.404

角部的第二端侧壁;405

通孔;
48.501

弯曲板;502

连接板;
49.501a

弯曲板的第一端;501b

弯曲板的第二端;
50.610,710

第一阻止部;620,720

第二阻止部;630

第二通道;
51.611,711

第一环形结构;612,712

第一配合端;730

第三通道;740

弹性体;750

铰接轴;
52.621,721

第二环形结构;622,722

第二配合端。
具体实施方式
5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54.如图1

16所示,根据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缝纫机的梭芯组,尤其用于缝纫机的下线自动供给装置。梭芯组包括梭壳100以及角部200,梭壳100构造为大致柱状的壳体结构,梭壳100内设置有梭芯(未示出),其中线(例如,纱线)卷绕在梭芯上,并从梭壳100的u形开口101(将在下文描述)中伸出。
55.角部的第一端201与梭壳100相连,角部的第二端202位于梭壳100的外侧,且角部的第二端202位于u形开口101的附近,由梭壳100的u形开口101中伸出的线可穿过角部的第二端202。其中,角部的第二端202设置有防止线脱落的结构300,防止线脱落的结构300用于使从梭壳100中伸出的线穿过其中,并防止线从其中脱落。
56.本实用新型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300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各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
57.实施例1
58.如图1、图2a和图2b所示,防止线脱落的结构300包括弯曲部301和底部302,底部302与角部的第二端202相连。弯曲部的第一端301a与底部302相连,如图2a和图2b所示,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向着底部302弯曲而形成线孔303。
59.防止线脱落的结构300还包括第一侧部304,第一侧部304和弯曲部301分别与底部302相连。第一侧部304具有向着远离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凹陷的凹槽305,如图2a和图2b所示,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至少有一部分设置在凹槽305中,即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的一部分嵌入第一侧部304中。因此从梭壳100中伸出的线经由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和凹槽305之间的部分可绕过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并进入线孔403中,但是由于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嵌入第一侧部304中对线的阻碍作用以及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的向下弯曲的结构,使线孔303中
的线难以反向绕过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而从线孔303中脱出,从而起到了防止线脱落的作用。
60.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线绕过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而进入线孔303中,将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设置为尖端,以避免线进入线孔303时可能的碰撞和阻碍。
61.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嵌入第一侧部304的深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设置为0.2mm。需要说明的是,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需要与凹槽305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该间距作为进入线孔303的通道,以便于向线孔303中穿入线。换言之,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不能与凹槽305的内壁相接触,否则会使线难以进入线孔303中。
6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弯曲部301所弯曲的程度并不是很大(较之下述实施例2),因此可将弯曲部301、底部302以及角部200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即防止线脱落的结构300和角部200整体为一体式结构。
63.如图2a和图2b所示,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弯曲后形成环状的弯曲部301的结构,可以理解地,弯曲部301还可弯曲成其他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64.弯曲部的第二端301b弯曲后形成的线孔303为圆形结构,其半径例如可以是0.7mm,能够为线在线孔303中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
65.如图1所示,梭壳100上设置有u形开口101。u形开口101用于使梭壳100中的线伸出梭壳100之外,从而可进入线孔303中。
66.实施例2
67.如图3、图4、图5a和图5b所示,本实施例的防止线脱落的结构400与上述实施例1类似,也包括弯曲部401和底部402,底部402与角部的第二端202相连。如图4和5所示,弯曲部的第一端401a与底部402相连,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向着底部402弯曲而形成线孔403。
68.与上述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底部402上设置有通孔405,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至少有一部分设置在通孔405中(如图5b所示)。
69.如图4所示,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与角部的第二端侧壁404之间具有间隙(例如可设置为0.6mm),从梭壳100中伸出的线先经过该间隙,并随后绕过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和通孔405之间的部分,即可绕过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并进入线孔403中。
70.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插入通孔405中的深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设置为0.2mm,以便线能够容易地绕过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和通孔405之间的部分。由于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的弯曲结构以及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插入通孔405中而对线的阻碍作用,使得进入线孔403中的线难以反向绕过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而从线孔403中脱出。
71.如图5a和图5b所示,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弯曲后形成环状的弯曲部401的结构,可以理解地,弯曲部401还可弯曲成其他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72.在本实施例中,底部402和角部200为分体式结构,即防止线脱落的结构400和角部200为分体式结构。角部200可开设与底部402相匹配的豁口,底部402与角部200的豁口之间可通过已知的各种方式进行连接。
73.进一步地,如图5a所示,为了便于线绕过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而进入线孔403中,将弯曲部的第二端401b设置为尖端,以减小线进入时可能的碰撞和阻碍。
74.如图3所示,梭壳100上设置有u形开口101。u形开口101用于使梭壳100中的线伸出梭壳100之外,从而可进入线孔403中。
75.实施例3
76.如图6

8所示,防止线脱落的结构500包括弯曲板501和连接板502,连接板502与角部的第二端202相连。
77.弯曲板的第一端501a与连接板502相连,弯曲板的第二端501b向连接板502弯曲而形成线孔503。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弯曲板的第二端501b至少有一部分与连接板502的表面弹性接触。因此,弯曲部的第二端502b在外力作用下会远离连接板501的表面,从而形成进入线孔503的第一通道,从梭壳100中伸出的线则可由第一通道进入线孔中。
78.如图8所示,线从起始点a点进入,进入时线会使弯曲部的第二端502b暂时远离连接板501的表面,从而形成第一通道,线经过第一通道并绕过弯曲板的第二端501b进入线孔530中,即到达b点。图8中a点和b点之间的虚线示出了线进入线孔630的穿线路径。当线已经进入线孔530中后,在弯曲部的第二端502b自身的恢复力的作用下,弯曲部的第二端502b再次与连接板501的表面相接触,从而将第一通道关闭,可使线孔530中的线无法从线孔530中脱落。
79.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板502与角部200设置为分体式结构,二者可通过已知的各种手段进行连接。或者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板502与角部200也可设置为一体式结构。
80.如图7所示,弯曲部的第二端502b弯曲后形成大致环形的弯曲板501的结构;可以理解地,弯曲板501还可弯曲成其他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进行限定。此外,弯曲部的第二端502b也可构造为尖端。
81.如图6所示,梭壳100上设置有u形开口101。u形开口101用于使梭壳100中的线伸出梭壳100之外,从而可进入线孔503中。
82.实施例4
83.如图9

12所示,防止线脱落的结构600包括相连的第一阻止部610和第二阻止部620,第一阻止部610具有第一环形结构611和第一配合端612;第二阻止部620具有用于与第一环形结构611相配合的第二环形结构621和用于与第一配合端612相配合的第二配合端622。
84.第一阻止部610和第二阻止部620相配合时,第一环形结构611与第二环形结构621形成线孔603;同时,第一配合端612与第二配合622端相匹配,从梭壳100中伸出的线可从第一配合端612和第二配合端622之间进入线孔603中。
85.具体来说,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配合端612构造为具有凹陷的端部,第二配合端622构造为具有凸起的端部,具有凸起的端部设置在具有凹陷的端部中,且二者之间的间隙形成进入线孔的第二通道630。
86.如图12所示,线从起始点a点进入第二通道630,在第二通道630中绕过第二配合端622(即具有凸起的端部),并进入线孔630中,即到达b点。图12中a点和b点之间的虚线示出了线进入线孔630的穿线路径。由于凸起的端部和凹陷的端部的相互配合,使得线不能反向地经过第二通道630而从线孔630中脱出。
87.在本实施例中,防止线脱落的结构600可以与角部200一体式形成,同时二者还可与梭壳100一体式形成。
88.如图9所示,梭壳100上设置有u形开口101。u形开口101用于使梭壳100中的线伸出梭壳100之外,从而可进入线孔603中。
89.实施例5
90.如图13

16所示,防止线脱落的结构700与上述实施例4类似,其包括相连的第一阻止部710和第二阻止部720,第一阻止部710具有第一环形结构711和第一配合端712;第二阻止部720具有第二环形结构721和第二配合端722。
91.第二阻止部720与第一阻止部710之间通过弹性体740转动相连,弹性体740在自然状态下使第一配合端712与第二配合端722相接触,并且第一环形结构711和第二环形结构721形成线孔703。弹性体740在压缩状态下使第一配合端712与第二配合端722相分离,从而形成进入线孔的第三通道730。
92.如图15所示,弹性体740设置在第一阻止部710的安装孔中。第二阻止部720的下端通过铰接轴750与第一阻止部710转动连接,当第二阻止部720朝向第一阻止部710旋转时,弹性体740被压缩,第一配合端712与第二配合端722相分离,从而形成能够使线通过的第三通道730。
93.具体地,如图16所示,线从起始点a进入时,会带动第二阻止部720向着第一阻止部710旋转,从而形成第三通道730,线可从第三通道730进入线孔703中,即到达b点。当线进入线孔703中后,第二阻止部720在弹性体740的作用下背离第一阻止部710旋转,从而第一配合端712与第二配合端722相接触,即使第三通道730关闭,则线无法从线孔703中脱落。
94.如图13所示,梭壳100上设置有u形开口101。u形开口101用于使梭壳100中的线伸出梭壳100之外,从而可进入线孔703中。
9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下线自动供给装置的缝纫机,其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所述的缝纫机的梭芯组之一。其中,下线自动供给装置用于当卷绕于梭芯上的纱线变少时,能够自动地更换重新卷绕了纱线的梭芯。
96.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