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差别化水传导功能的针织面料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096108发布日期:2022-05-18 10:5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差别化水传导功能的针织面料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纺织面料,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差别化水传导功能的针织面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行业内生产单向导湿面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涂层或印花工艺在面料反面印制拒水图案,图案面积占反面总面积的20%
ꢀ‑
80%。例如:专利申请cn201911344139.7,“一种多功能单向导湿棉织物的制备方法”,公开了一种用涂布的方式,将功能材料与织物结合形成的单向传导面料,主要步骤包括:(1)采用硅烷偶联剂对气相纳米二氧化硅进行疏水改性,将其在无水乙醇中分散,制成疏水气相纳米二氧化硅无水乙醇分散液;(2)将疏水气相纳米二氧化硅无水乙醇分散液与含氟拒水剂混合,配制拒水涂层剂;(3)采用拒水涂层剂对棉织物进行单面间隔涂层整理,预烘、焙烘之后,得到多功能单向导湿棉织物。
3.以上方法对涂层或印花的工艺参数要求较高,印制的厚度必须能够精确控制;厚度太小则耐洗性差,厚度太大会影响织物正面的亲水性能和手感,从而会降低织物的单向导湿性能。该方法适合加工生产反面较为平整的面料,不适合于反面具有绒面、凹凸结构的布种。
4.另一种是采用两种不同性质的纱线:亲水纱线+拒水纱线,编织成面料。例如:专利申请cn201811027306.0,“一种多功能单向导湿面料”,公开一种多功能单向导湿面料为双面针织网眼布,通过双面针织机进行织造形成双面结构的坯布,所述坯布的里层是通过集圈的织法形成网孔结构,所述坯布外层的表面积大于所述里层,形成所述里层的纱线为聚乙烯纱线或聚乙烯复合纤维纱线,形成所述外层纱线为吸水性好的纱线,具有冰凉滑爽、易于染色并具有单向导湿和抗紫外线功能。
5.主要通过亲水整理的纱线和拒水整理的纱线在针织物的反面呈现一定的亲水点和拒水点,织物反面形成具有一定亲水点的疏水面,织物正面全为亲水性,从而达到单向导湿、吸湿快干的功能。该方法因采用亲水纱和拒水纱间隔配置的方法,若生产时使用相同色号和纱支的纱线,仅凭亲水性的差异来区分很容易产生错纱的情况。此外,防水剂分子量比较大,对筒子纱线做拒水整理,很难保证筒子内、外层纱拒水效果均匀,影响最终成品面料的吸湿和单向导湿效果。
6.综合上述现有的面料技术通过后整理、结构设计等技术来实现了单向传导功能。以印花或涂层等后整理方式实现的单向传导面料其单向传导功能耐水洗性能差、感偏硬及干涩,影响了穿着时的柔软感与舒适性。且此工艺适用于平整的布面,不适用于反面具有绒毛或者凹凸结构的布种,而此类型面料也较为厚重使得穿着时有压迫感,保温性能也欠缺;现有单向导湿面料的加工方法存在着适合面料范围窄、生产加工成本高、单向导湿效果不理想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差别化水传导功能的针织面料的制备方法。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9.一种具有差别化水传导功能的针织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选用复合纱线作为原材料,所述复合纱线包括至少两种卷曲收缩率不同的单一材质的纤维;
11.通过复合纱线编织而成具有服装面与贴肤面的差别化导湿纬编针织的面料本体;
12.在编织过程中,复合纱线中卷曲收缩较高的纤维会形成高度为 0.01mm-0.5mm的凸起部,凸起部设在贴肤面,凸起部形成为接触皮肤概率高并起到主要导湿的贴肤导湿部;
13.当复合纱线由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构成时,所述面料本体中贴肤面的等效长丝数fa=wf1+f2,式中:f1为第一纤维的单纤维根数、f2为第二纤维的单纤维根数、w1为第一纤维的卷曲收缩率,w2为第二纤维的卷曲收缩率,且w≤0.9;第一纤维f1和第二纤维f2构成的复合纱线共同参与水分的蒸发形成服装面的蒸发面,服装面的等效长丝数fb=f1+f2;使得液态水由贴肤面到服装面形成二面差别化导湿。
14.所述编织面料本体时,先将选取的卷曲收缩率不同的各单一材质的纤维进行混合形成复合纱线,各单一材质的纤维相互交捻形成复合纱线,或者是以其中至少一条纤维作为芯线,其他纤维缠绕在芯线的上形成有芯的复合纱线。
15.所述弓形凸起的高度进一步设定为0.05mm-0.2mm。
16.所述服装面参与水分蒸发的复合纱线与液态水间的接触角θ1≤650。
17.所述贴肤面接触皮肤的复合纱线与液态水间的接触角θ2≤700,且θ2/θ1≥1。
18.所述复合纱线中各单一材质的纤维的细度不同,并且,卷曲收缩率高的纤维的细度大于卷曲收缩率低的纤维,而卷曲收缩率高的纤维的单纤维根数小于卷曲收缩率低的纤维的单纤维根数。
19.所述复合纱线中的单一材质的纤维为聚酯类纤维、聚酰胺纤维、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和聚酯类纤维。
20.所述面料本体在编织花型上为纬编单面基础结构,或纬编双面基础结构,或为单面提花结构,或双面提花结构。
21.所述面料本体为弹性面料,通过单独在服装面添加弹力纱线编织形成服装面的弹性,或者单独在贴肤面添加弹力纱线编织形成贴肤面的弹性,或者同时在服装面和贴肤面添加弹力纱线编织形成服装面和贴肤面的弹性。
22.所述面料本体的贴肤面和/或服装面,通过编织处理形成起绒层,以提升面料触感和手感。
23.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在编织过程中,采用多种不同卷曲收缩率的纤维构成的复合纱线,卷曲收缩率高的纤维在收缩环境下聚拢而使表面卷曲程度增强起拱,从而使得其相较于卷曲收缩率低的其他纤维在贴肤面中形成若干个高度的弓形凸起;凸起部与皮肤接触概率高,而贴肤面的其他部位与皮肤接触的概率下降,形成增强空气对流的微小孔,增加透气性,从而降低了出
汗后湿粘感以及减缓了水分在贴肤面的水平扩散。且复合纱线的第二纤维f2和第一纤维f1同为蒸发面,共同参与水分的蒸发。从而具有差别化导湿能力和轻薄、柔软的特点,使贴肤面始终保持干爽舒适不粘腻。由于单向导湿能力均匀稳定,穿着干爽舒适不黏身,使得人体肌肤面始终保持干爽舒适、穿着舒适,适合于制作t恤、裤装以及衬衫等。可满足人们对穿着舒适性、功能性、实用性的需求,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25.附图1为本发明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6.附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附图3为本发明中复合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果有涉及到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1.实施方式一
32.如附图1-3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具有差别化水传导功能的针织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3.选用复合纱线作为原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一中,复合纱线由单一材质的第一纤维、第二纤维构成,该第一纤维、第二纤维的卷曲收缩率不同,其中将第一纤维的卷曲收缩率设为高于第二纤维的卷曲收缩率。
34.通过由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构成的复合纱线编织而成具有服装面与贴肤面的面料本体1。
35.在编织过程中,复合纱线中卷曲收缩率较高的纤维会形成高度为 0.01mm-0.5mm的凸起部,凸起部设在贴肤面,凸起部形成为接触皮肤概率高并起到主要导湿的贴肤导湿
部,贴肤面的其他部位,即除了凸起部的其他区域,与皮肤接触的概率较低。卷曲收缩率较高的纤维,主要是在收缩环境下聚拢而使表面卷曲程度增强起拱。
36.所述面料本体中贴肤面的等效长丝数fa=wf1+f2,式中:f1为第一纤维的单纤维根数、f2为第二纤维的单纤维根数、w1为第一纤维的卷曲收缩率,w2为第二纤维的卷曲收缩率,且w≤0.9;第一纤维f1和第二纤维 f2构成的复合纱线共同参与水分的蒸发形成服装面的蒸发面,服装面的等效长丝数fb=f1+f2;使得液态水由贴肤面到服装面形成二面差别化导湿,其中,w1、w2均取值为w中的一个数值,为一个系数。
37.从上述限定可看出,贴肤面的等效长丝数是小于服装面的等效长丝数的,这样就会形成从贴肤面朝向服装面进行液态水的单向传导的功能,形成面料的二面差别化导湿能力,在相同复合纱线构成的面料本体中,由于贴肤面和等效长丝数小于服装面的等效长丝数,也实现液态水由面料贴肤面传递到服装面的二面差别化导湿能力(owtc)≥100%。
38.实施方式二
39.在实施方式一的基础上,对于复合纱线的具体构成,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将选取的卷曲收缩率不同的各单一材质的纤维进行混合形成复合纱线,各单一材质的纤维相互交捻形成复合纱线,或者是以其中至少一条纤维作为芯线,其他纤维缠绕在芯线的上形成有芯的复合纱线。
40.下面以复合纱线由两种单一材质的纤维构成为例进行说明。
41.如附图2所示,复合纱线为第一纤维和均匀缠绕在第一纤维表面的第二纤维构成的有芯结构的复合纱线。
42.或者第二种形式,所述复合纱线由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互相交捻形成。
43.或者第三种形式,合纱线同时包含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相互交捻形成的部分,以及由第一纤维和包覆缠绕在第一纤维表面的第二纤维构成的有芯结构部分。
44.对于复合纱线的具体选择,可以根据应用面料的场合而定,以满足不同场合以及不同使用人群的使用需求。
45.实施方式三
46.在实施方式一的基础上,所述服装面参与水分蒸发的复合纱线与液态水间的接触角θ1≤650。所述贴肤面接触皮肤的复合纱线与液态水间的接触角θ2≤700,且θ2/θ1≥1。可以对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接触角进行设定,确保在导湿时具有充足的导湿能力。
47.另外,所述复合纱线中各单一材质的纤维的细度不同,并且,卷曲收缩率高的纤维的细度大于卷曲收缩率低的纤维,卷曲收缩率高的纤维的单纤维根数小于卷曲收缩率低的纤维的单纤维根数。从而使得高卷曲收缩率的第一纤维的细度较大,单纤维根数较小,而低卷曲收缩率的第二纤维的细度较小,单纤维根数较大。
48.此外,所述复合纱线中的单一材质的纤维为聚酯类纤维、聚酰胺纤维、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和聚酯类纤维,可以进行灵活的组合,任意选取其中至少两种进行混合。
49.对于面料本体的组织结构,可为纬编单面基础结构,或纬编双面基础结构,或单面提花,或双面提花结构。
50.为了增加面料本体的弹性,所述面料本体在编织花型上为纬编单面基础结构,或纬编双面基础结构,或为单面提花结构,或双面提花结构。
51.所述面料本体为弹性面料,通过单独在服装面添加弹力纱线编织形成服装面的弹性,或者单独在贴肤面添加弹力纱线编织形成贴肤面的弹性,或者同时在服装面和贴肤面添加弹力纱线编织形成服装面和贴肤面的弹性。
52.对于凸起部,可以全部相同高度,如图1所示;也可以部分凸起部为一个高度,另外一部分凸起部为另外一种高度,形成一定的错落感,如图 2所示。
53.所述面料本体的贴肤面和/或服装面,通过编织处理形成起绒层,以提升面料触感和手感,使得面料更加舒适。
54.下面以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55.实施例1:
56.采用复合纱60d/60f cdp/pes 50/50规格纱线,编织成单面平纹组织结构的面料本体,该面料本体中复合纱线由第一纤维——涤纶长丝 30d/24f以及第二纤维——阳离子涤纶长丝30d/36f复合而成。在收缩环境下聚拢而使表面卷曲程度增强起拱,从而使得其相较于卷曲收缩率高的第一纤维在贴肤面中形成若干个高度0.02mm的弓形凸起;其中,第一纤维数f1为24f,其接触角为73
°
,第二纤维数f2为36f,其接触角为56
°
,且第一纤维的细度dpf1(1.25)≥第二纤维的细度dpf2(0.83)。该面料本体服装面的等效长丝数fb=f1+f2=60f,贴肤面的等效长丝数fa=wf1+f2=43f,其中w=0.3。
57.以上所述针织面料按标准aatcc 195“liquid moisture managementproperties of textile fabrics纺织品的液体水分管理性能”进行了测量。测量出此面料的单向导湿能力owtc(one way transport capability) 为226%。
58.对比例1:
59.采用60d/24f pes规格纱线编织成单面平纹组织结构的面料本体,该面料本体所选用的纱线为同一卷曲收缩率,并且贴肤面也没有形成凸起和非凸起部,并按标准aatcc 195“liquid moisture management propertiesof textile fabrics纺织品的液体水分管理性能”进行了测量。测量出此面料的单向导湿能力owtc(one way transport capability)为86%。
60.根据上述两实验对比可知,本技术通过对面料的结构和纱支的改性,导湿能力远大于对比例1的导湿能力,大大提高了面料的单向导湿能力,能够长期保持所述面料本体的贴肤面的干爽舒适。
61.实施例2:
62.采用复合纱cdp/pes 60/40 80d/84f规格纱线编织成双面基础组织结构interlock的面料本体,该面料本体中复合纱线由第一纤维——涤纶长丝30d/36f以及第二纤维——阳离子涤纶长丝50d/48f复合而成。在收缩环境下聚拢而使表面卷曲程度增强起拱,从而使得其相较于卷曲收缩率高的第一纤维在贴肤面中形成若干个高度0.07mm的弓形凸起;其中,第一纤维数f1为36f,其接触角为75
°
,第二纤维数f2为48f,其接触角为60
°
,且第一纤维的dpf1(1.04)≥第二纤维的细度dpf2(0.83)。该面料本体服装面的等效长丝数fb=f1+f2=84f,贴肤面的等效长丝数fa=wf1+f2=58f,其中w=0.3。
63.以上所述针织面料按标准aatcc 195“liquid moisture managementproperties of textile fabrics纺织品的液体水分管理性能”进行了测量。测量出此面料的单向导湿能力owtc(one way transport capability) 为265%。
64.对比例2:
65.采用60d/24f pes规格纱线编织成双面基础组织结构interlock的面料本体,该面料本体所选用的纱线为同一卷曲收缩率,并且贴肤面也没有形成凸起和非凸起部,并按标准aatcc 195“liquid moisture managementproperties of textile fabrics纺织品的液体水分管理性能”进行了测量。测量出此面料的单向导湿能力owtc(one way transport capability) 为102%。
66.根据上述两实验对比可知,本技术通过对面料的结构和纱支的改性,导湿能力远大于对比例2的导湿能力,大大提高了面料的单向导湿能力,能够长期保持所述面料本体的贴肤面的干爽舒适。
67.实施例3:
68.在实例1的基础上,在面料本体内增加弹力纱线30d pu,从而提升面料的弹性及品质感。使用相同的纱线编织为单面平纹组织结构,弹力纱线 30d pu设置在面料本体的服装面上,在收缩环境下聚拢而使表面卷曲程度增强起拱,从而使得其相较于卷曲收缩率高的第一纤维在贴肤面中形成若干个高度0.1mm的弓形凸起。
69.所述针织面料按标准aatcc 195“liquid moisture managementproperties of textile fabrics纺织品的液体水分管理性能”进行了测量。本次所测量的面料本体其单向导湿能力owtc(one way transportcapability)为230%。
70.对比例3:
71.与对比例1采用同样的纱支和结构编织成单面平纹组织结构的面料本体,所述针织面料按标准aatcc 195“liquid moisture managementproperties of textile fabrics纺织品的液体水分管理性能”进行了测量。本次所测量的面料本体其单向导湿能力owtc(one way transportcapability)为78%。
72.根据测试结果对比可知,本技术通过对面料的结构和纱支的改性,使面料轻薄、柔软,且大大提高了面料的单向导湿能力。
73.从上述实例可以得到,通过利用由至少两种卷曲收缩率不一致的纤维复合而成的复合纱线编织面料,在收缩环境下聚拢而使表面卷曲程度增强起拱,从而使得其相较于卷曲收缩率高的第一纤维在贴肤面中形成弓形凸起,弓形凸起作为主要接触面,从而有效减少贴肤面接触皮肤面积,服装面和贴肤面共同参与水分的蒸发形成蒸发面,以到达“使得人体肌肤面始终保持干爽舒适”的目的。整体面料具有轻薄、柔软及差别化导湿能力,该针织面料可满足人们对穿着的舒适性、功能性、实用性的需求。
74.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