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成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606593发布日期:2022-09-21 10:54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成型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安全气囊网布的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对于汽车上的方向盘气囊、侧气囊、膝部气囊等各个气囊均要求在爆炸打开时,而不得有塑料碎片飞出。
3.申请号为2018215661621的中国专利其为申请人在先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仪表板安全气囊框的网布,其包括纤维层和覆盖于纤维层上的覆盖层,所述纤维层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纤维单元和第二纤维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纤维单元具有相互绞织的至少两束第一纤维,所述第二纤维单元至少具有第二纤维,所述第二纤维单元还具有与第二纤维在相同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纤维,纤维层还包括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四纤维,第四纤维与第一纤维单元和第二纤维单元编织在一起形成支撑区,同时还具有未与第一纤维单元和第二纤维单元编织的部分,此部分为缓冲区。
4.如图1所示,第四纤维被排布为:在网布上形成具有大间隙的稀疏部a和具有小间隙的稠密部b,以便纤维层能够被充分浸润,从而便于在其上形成覆盖层,保证网布的平整和硬度。稠密部对应设于缓冲区c及缓冲区两侧边缘处。
5.其中如何在生产时保证第四纤维(纬向纤维)能够在缓冲区形成小间隙的稠密部,并使第一纤维单元和第二纤维单元起圈(覆盖层的经向纤维)为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些厂家采用如生产毛巾的方式使缓冲区达到起圈的目的,但这无法使稠密部形成小间隙,整个缓冲区的纤维层间隙较大,不够紧密。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快速的将网布的稀疏部和稠密部织成,并且使得缓冲部的起圈旁不会松弛,织造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s1、织第一稀疏部:
9.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
10.覆盖层,使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交织;
11.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疏松排列;
12.s2、织第一稠密部:
13.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
14.覆盖层,使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交织;
15.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紧密排列;
16.s3、织缓冲部:
17.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不交织;
18.覆盖层,使纬向纤维与第二经向纤维不交织;
19.s4、织第二稠密部:
20.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
21.覆盖层,使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交织;
22.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紧密排列;
23.s5、起圈:
24.第一经向纤维保持张力,第二经向纤维单元卸张力,使第二稠密部的纬向纤维向第一稠密部方向推,第二稠密部的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一起第一稠密部方向移动,第二稠密部的纬向纤维贴近第一稠密部的纬向纤维;
25.s6、织第二稀疏部:
26.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
27.覆盖层,使第二经向纤维单元与纬向纤维交织;
28.相邻两根纬向纤维疏松排列。
29.进一步的在步骤s4中,当部分第二稠密部织完后,进行步骤s5,再将所有第二稠密部织完。
30.进一步的在步骤s3前,织填缝部,使第一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上下交织,确定起圈方向。
31.进一步的在步骤s2及s4中,降低第一经向纤维和第二经向纤维的前进速度和/或增加纬向纤维的输送速度。
32.进一步的由剑杆织机进行织造,在步骤s5中,由筘板使第二稠密部的纬向纤维向第一稠密部方向推。
33.进一步的第二经向纤维单元包括至少两束相互绞织的第二经向纤维,并形成绞织孔,在步骤s1、s2、s4、s6中,纬向纤维穿过绞织孔。
34.进一步的第二经向限位单元包括单根的第二经向纤维,在步骤s1、s2、s4、s6中,纬向纤维与第二经向纤维上下交织。
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整个安全气囊网布可一次性织造完成,织造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无需二次加工进行起圈,无需增加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36.图1为安全气囊网布的主视图;
37.图2为本发明中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主视图;
38.图3为本发明中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侧视图;
39.图4为在起圈步骤前时的侧视图;
40.图5为在起圈步骤后的侧视图;
41.图6为第一经向纤维、第二经向纤维与纬向纤维交织的示意图;
42.图7为具有填缝部时的侧视图。
43.附图标记:1、第一稀疏部;2、第一稠密部;3、缓冲部;4、第二稠密部;5、第二稀疏部;6、纬向纤维;7、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1、第二经向纤维;8、第一经向纤维;9、填缝部。
具体实施方式
4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45.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描述中,“数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一种用于安全气囊网布的成型方法,本实施例中以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包括至少两束相互绞织的第二经向纤维71为例,包括如下步骤:
47.s1、织第一稀疏部1:
48.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8与纬向纤维6上下交织;
49.覆盖层,使纬向纤维6穿过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的绞织孔,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包括至少两束相互绞织的第二经向纤维71,并形成绞织孔;
50.相邻两根纬向纤维6疏松排列;
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经向纤维8与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的数量并非要相同并一一对应,其中第一经向纤维8的强度低于第二经向纤维71强度,在气囊起爆时,第一经向纤维8在缓冲部3被绷断;
52.如图6所示,第一经向纤维8与纬向纤维6仅上下交织,而两第一经向纤维8之间无需进行交织或绞织关系;
53.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以具有两束第二经向纤维71为例,第二经向纤维71不但与纬向纤维6上下交织,而且两束第二经向纤维71还相互绞织在一起;
54.s2、织第一稠密部2:
55.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8与纬向纤维6上下交织;
56.覆盖层,使纬向纤维6穿过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的绞织孔;
57.相邻两根纬向纤维6紧密排列;
58.第一稠密部2与第一稀疏部1的织造过程相同,仅是在此时相邻纬线的间距较第一稀疏部1更小;
59.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剑杆织机进行织造网布时,此时可以降低第一经向纤维8和第二经向纤维71的前进速度和/或增加纬向纤维6的输送速度,以实现第一稠密部2的成型;
60.s3、织缓冲部3:
61.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8与纬向纤维6不交织;
62.覆盖层,使纬向纤维6与第二经向纤维71不交织;
63.此过程即在织造过程中,第一经向纤维8和第二经向纤维71沿出布方向前进,但剑杆不动作,纬向纤维6不参与织造,直至第一经向纤维8和第二经向纤维71未织造区域达到预定长度;
64.s4、织第二稠密部4:
65.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8与纬向纤维6上下交织;
66.覆盖层,使纬向纤维6穿过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的绞织孔;
67.相邻两根纬向纤维6紧密排列;
68.此过程与织第一稠密部2相同;
69.s5、起圈:
70.第一经向纤维8保持张力,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卸张力,使第二稠密部4的纬向纤维6向第一稠密部2方向推,第二稠密部4的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与纬向纤维6一起第一稠密部2方向移动,第二稠密部4的纬向纤维6贴近第一稠密部2的纬向纤维6;
71.如图4所示,在此过程中由筘板扣住刚织造好的最后一根纬向纤维6,使其向向第一稠密部2方向推,由于纬向纤维6与第一经向纤维8仅上下交织,因此纬向纤维6与第一经向纤维8可进行滑动,与此同时由于第二经向纤维71相互绞织,其与纬向纤维6摩擦力较大,基本相互固定,此处的第二经向纤维71将与纬向纤维6一同向第一稠密部2方向移动,使得在步骤s4中覆盖层的第二经向纤维71堆积隆起而形成如图5所示的起圈状态;
72.在本技术的附图中,起圈的大小仅作为示意,实际中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73.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部分第二稠密部4织完后,进行步骤s5,再将所有第二稠密部4织完,此时可减小纬向纤维6与第一经向纤维8之间的摩擦力,便于纬向纤维6和第二经向纤维71的移动;
74.s6、织第二稀疏部5:
75.纤维层,使第一经向纤维8与纬向纤维6上下交织;
76.覆盖层,使纬向纤维6穿过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的绞织孔,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包括至少两束相互绞织的第二经向纤维71,并形成绞织孔;
77.相邻两根纬向纤维6疏松排列;
78.此处的织造与步骤s1中第一稀疏部1相同。
79.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步骤s3前,织填缝部9,使第一经向纤维8与纬向纤维6上下交织,确定起圈方向。
80.如图7所示,此处填缝部9中纬向纤维6用于填充起起圈底部的缝隙,在第二稠密部4向第一稠密部2纬向纤维6移动时,由于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内力,填缝部9的纬向纤维6能够避免第一稠密部2与第二稠密部4的纬向纤维6产生回弹而距离过大,同时其封堵住下方,使得第二经向纤维71向上起圈。
8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经向纤维单元7包括单根的第二经向纤维71,即任意两根第二经向纤维71不绞织,在步骤s1、s2、s4、s6中,纬向纤维6与第二经向纤维71上下交织。
8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