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滤料的制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00099发布日期:2023-03-31 18:13阅读:63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除尘滤料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除尘滤料的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2.除尘滤料非常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通过除尘滤料可以过滤掉一部分尘土,进而可以防止所排放的气体对空气产生污染,有效的保护环境,现有技术中对于除尘滤料的生产,其工艺非常复杂,在一些参数把控方面无法实现自动化控制,进而会影响除尘滤料的品质,另外,生产除尘滤料的原材料会存在大小不一的情况如果同时对其进行配料以及挤出,会导致其无法实现同时熔化的情况,进而会影响挤出的效率,严重的还会出现堵塞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除尘滤料的制造工艺,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除尘滤料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7.步骤一:准备原材料:聚乙烯、聚丙烯、白油、丙烯酸丁酯、氧化锌和苯乙烯,对部分原材料进行清洗、烘干,然后对其称重,使得其符合规定的配比;
8.步骤二:将一些固体原材料投放到粉碎机中,对其粉碎5-10min,然后将全部的原材料投放到混料机中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10-15min,进而得到混合物料;
9.步骤三:将混合物料投放到挤出机中,通过挤出机对其加热,使得其变成熔融状态,加热温度在230-280度,然后通过挤出头将其挤出,进而得到初生丝,得到初生丝后通过冷却设备对其降温冷却,进而得到定型的丝线;
10.步骤四:将步骤三中得到的初生丝输送到热牵伸设备中,对其进行牵伸处理,牵伸设备的设定温度为90-98度,牵伸比例为4.35-4.62,进而得到纱线;
11.步骤五:将步骤四中得到的纱线浸于聚四氟乙烯溶液中1-2h后,进行干燥,去除纱线上的水分;
12.步骤六:将干燥后的纱线进行整经处理,并根据织物穿综图进行递头操作,按照织物组织图进行织网构成毛坯布;
13.步骤七:得到成品,对其表面进行检测以及涂覆复合型材料,最终通过高温定型后得到除尘滤料。
14.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一中聚乙烯、聚丙烯、白油、丙烯酸丁酯、氧化锌和苯乙烯的重量成分质量百分比为:聚乙烯20-30%、聚丙烯10-15%、白油15-18%、丙烯酸丁酯5-15%、氧化锌5-10%和苯乙烯10-20%。
15.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一原材料的重量成分质量百分比为:聚乙烯25%、聚丙烯15%、白油15%、丙烯酸丁酯10%、氧化锌5%和苯乙烯20%。
16.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二中的混料机和粉碎机均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对其控制,将规定的参数输入到控制器中,然后通过控制器对粉碎机和混料机进行控制,粉碎时间为6min,混合时间为12min。
17.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三中挤出机的加热区域分为三段,前端加热温度为260-280度,中段加热温度为240-260度,后端加热温度为230-240 度,在挤出机的表面设置有温度显示区域,同时在温度显示区域还设置有温度调节按钮。
18.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五中通过烘干箱对纱线进行烘干,烘干箱内部设置有电磁加热器,通过电磁加热器加热对纱线烘干,其烘干温度为80度,在烘干箱的出料端还设置有风机,用来进一步风干纱线表面的残留水分。
19.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四中牵伸设备的设定温度为90度,牵伸比例为4.35。
20.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七中通过收线辊机构对得到的滤料进行收纳,然后对其打包,将其装车向外运输。
21.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七中所述的复合型材料为防水材料和防火材料。
22.在进一步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七中通过检测设备对滤料的完整度、透气度以及孔径大小进行检测。
23.(三)有益效果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除尘滤料的制造工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5.本发明中的整体工序简单易操作,通过plc控制器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其参数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控制,提高了其精确度,此外,对部分固定原材料进行粉碎,使得其得到大小均匀的物料,然后再将其与其它原料混合,使得其后期在熔融时能够均匀受热,不会出现某物料已经熔化完成,其它物料还为完全熔化的状态,另外,本发明所对应的原材料组分所得到的除尘滤料具有很好地抗拉度,提高了其使用强度,同时在其表面涂覆防水材料和防火材料,使得其在使用时不易出现损坏的情况,提高了其实用性。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一:
28.一种除尘滤料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29.步骤一:准备原材料:聚乙烯20-30%、聚丙烯10-15%、白油15-18%、丙烯酸丁酯5-15%、氧化锌5-10%和苯乙烯10-20%,对部分原材料进行清洗、烘干,然后对其称重,使得其符合规定的配比;
30.步骤二:将一些固体原材料投放到粉碎机中,对其粉碎5-10min,然后将全部的原材料投放到混料机中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10-15min,进而得到混合物料;
31.步骤三:将混合物料投放到挤出机中,通过挤出机对其加热,使得其变成熔融状态,加热温度在230-280度,然后通过挤出头将其挤出,进而得到初生丝,得到初生丝后通过冷却设备对其降温冷却,进而得到定型的丝线;
32.步骤四:将步骤三中得到的初生丝输送到热牵伸设备中,对其进行牵伸处理,牵伸设备的设定温度为90-98度,牵伸比例为4.35-4.62,进而得到纱线;
33.步骤五:将步骤四中得到的纱线浸于聚四氟乙烯溶液中1-2h后,进行干燥,去除纱线上的水分;
34.步骤六:将干燥后的纱线进行整经处理,并根据织物穿综图进行递头操作,按照织物组织图进行织网构成毛坯布;
35.步骤七:得到成品,对其表面进行检测以及涂覆复合型材料,最终通过高温定型后得到除尘滤料。
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五中通过烘干箱对纱线进行烘干,烘干箱内部设置有电磁加热器,通过电磁加热器加热对纱线烘干,其烘干温度为80度,在烘干箱的出料端还设置有风机,用来进一步风干纱线表面的残留水分。
3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四中牵伸设备的设定温度为90度,牵伸比例为 4.35。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七中通过收线辊机构对得到的滤料进行收纳,然后对其打包,将其装车向外运输。
3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七中所述的复合型材料为防水材料和防火材料。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七中通过检测设备对滤料的完整度、透气度以及孔径大小进行检测。
41.实施例二:
42.一种除尘滤料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43.步骤一:准备原材料:聚乙烯25%、聚丙烯15%、白油15%、丙烯酸丁酯 10%、氧化锌5%和苯乙烯20%,对部分原材料进行清洗、烘干,然后对其称重,使得其符合规定的配比;
44.步骤二:将一些固体原材料投放到粉碎机中,对其粉碎6min,然后将全部的原材料投放到混料机中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12min,进而得到混合物料;
45.步骤三:将混合物料投放到挤出机中,通过挤出机对其加热,使得其变成熔融状态,加热温度在230-280度,然后通过挤出头将其挤出,进而得到初生丝,得到初生丝后通过冷却设备对其降温冷却,进而得到定型的丝线;
46.步骤四:将步骤三中得到的初生丝输送到热牵伸设备中,对其进行牵伸处理,牵伸设备的设定温度为90度,牵伸比例为4.35,进而得到纱线;
47.步骤五:将步骤四中得到的纱线浸于聚四氟乙烯溶液中1h后,进行干燥,去除纱线上的水分;
48.步骤六:将干燥后的纱线进行整经处理,并根据织物穿综图进行递头操作,按照织物组织图进行织网构成毛坯布;
49.步骤七:得到成品,对其表面进行检测以及涂覆复合型材料,最终通过高温定型后得到除尘滤料。
50.实施例三:
51.一种除尘滤料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52.步骤一:准备原材料:聚乙烯30%、聚丙烯15%、白油18%、丙烯酸丁酯 15%、氧化锌10%和苯乙烯20%,对部分原材料进行清洗、烘干,然后对其称重,使得其符合规定的配比;
53.步骤二:将一些固体原材料投放到粉碎机中,对其粉碎5-10min,然后将全部的原材料投放到混料机中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10-15min,进而得到混合物料,在该步骤中混料机和粉碎机均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对其控制,将规定的参数输入到控制器中,然后通过控制器对粉碎机和混料机进行控制,粉碎时间为6min,混合时间为12min;
54.步骤三:将混合物料投放到挤出机中,通过挤出机对其加热,使得其变成熔融状态,加热温度在230-280度,然后通过挤出头将其挤出,进而得到初生丝,得到初生丝后通过冷却设备对其降温冷却,进而得到定型的丝线,在该步骤中挤出机的加热区域分为三段,前端加热温度为260-280度,中段加热温度为240-260度,后端加热温度为230-240度,在挤出机的表面设置有温度显示区域,同时在温度显示区域还设置有温度调节按钮;
55.步骤四:将步骤三中得到的初生丝输送到热牵伸设备中,对其进行牵伸处理,牵伸设备的设定温度为90-98度,牵伸比例为4.35-4.62,进而得到纱线;
56.步骤五:将步骤四中得到的纱线浸于聚四氟乙烯溶液中1-2h后,进行干燥,去除纱线上的水分;
57.步骤六:将干燥后的纱线进行整经处理,并根据织物穿综图进行递头操作,按照织物组织图进行织网构成毛坯布;
58.步骤七:得到成品,对其表面进行检测以及涂覆复合型材料,最终通过高温定型后得到除尘滤料。
59.上文中提到的全部方案中,涉及两个部件之间连接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焊接、螺栓和螺母的配合连接、螺栓或螺钉连接或者其他公知的连接方式,在此不一一赘述,上文凡是涉及有写固定连接的,优先考虑焊接,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