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挤压促进渗透的多层精华物膜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17846发布日期:2023-01-20 17:45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挤压促进渗透的多层精华物膜布的制作方法
一种自挤压促进渗透的多层精华物膜布
1.本发明申请请求享有申请号为202210432767.6、申请日为2022年4月24日、名称为《一种促进渗透和吸收的多层结构型精华物膜布》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2.本发明属于精华物膜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挤压促进渗透的多层精华物膜布。


背景技术:

3.精华物膜布主要是将精华物涂敷在膜布表面,使用该膜布敷贴或擦拭时,使精华物转移到机体上,并进一步被机体所吸收。例如生活中常见的面膜制品,就是将对皮肤具有修复、养护等功能的精华物涂敷于基布膜布上所形成。实际的敷贴或擦拭涂抹过程中,常常会有一部分精华物不容易从膜布基布上脱落,同时,遇水浸润后,一部分精华物还会出现反渗透现象,即远离皮肤向基膜内部渗透迁移,这些导致实际使用过程中精华物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挤压促进渗透的多层精华物膜布,在层结构上包括精华层和遇水收缩层,遇水收缩层遇水后层面尺寸发生收缩从而带动精华层也发生层面尺寸的收缩,
5.作为优选:遇水收缩层采用对湿度敏感的人工肌肉纤维材料编织而成,所得的这一类纤维织物层遇水后平面面积收缩,但不会影响水的透过,
6.例如采用蚕丝人工肌肉:将经过脱胶处理的茧丝加捻得到纱线,将纱线沿芯轴长度方向逐圈卷绕到该芯轴上后,连同芯轴一起放入烘箱内进行热定型,热定型后将纱线脱离芯轴,即得到线圈状的蚕丝人工肌肉,再基于线圈状的蚕丝人工肌肉编织成遇水收缩层,遇水收缩层的经纱和纬纱均采用线圈状的蚕丝人工肌肉,
7.该人工肌肉以加工处理后的蚕丝作为基础,遇水后吸收水份出现体积膨胀的趋势,导致其纱线发生一定程度的解捻,从而使该纱线的人工肌肉整体长度收缩变短,并带动整个编织层层面积收缩,即为遇水收缩层,
8.作为优选:多层精华物膜布在层结构上还包括单向渗透层,单向渗透方向为由遇水收缩层指向精华层,
9.例如通过对遇水收缩层上远离精华层的层面进行疏水改性处理,使遇水收缩层具备了渗透方向为由遇水收缩层朝向精华层的单向渗透性,
10.作为优选:遇水收缩层与精华层之间为面面固定结合,例如精华层为直接涂覆于所述遇水收缩层的其中一个层面上的精华物,或者,精华层包括载体和负载于载体上的精华物,并通过水刺加工使遇水收缩层与载体之间实现面面固定结合;
11.精华物为干燥状态,具体成分上至少包括聚合物和/或活性物质,因此,精华层通过将至少含有聚合物和/或活性物质的溶液负载到遇水收缩层或载体上后干燥所得,
12.干燥的方式可以是烘干、减压干燥、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红外干燥、rw薄层干燥等,
13.聚合物可以选自多糖、多肽或蛋白质,也可选自人工高分子聚合物,或者是经过改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或其混合物,包括但不限于明胶类(明胶、水解明胶等)、纤维素醚类(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甲基纤维素等)、改性淀粉类(普鲁兰糖、羟丙基淀粉等)、pvp、pva、透明质酸类、白蛋白、壳聚糖、右旋糖酐、阿拉伯胶、黄原胶、卡拉胶、果胶、魔芋胶、琼脂、卡波姆、角叉菜胶、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酯和聚丙烯酸及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14.活性物质选自化学药物成分、中药成分、生物活性成分、皮肤有益成分、微量元素和天然提取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15.本技术中,在面膜中设置有遇水收缩层,遇水收缩层与精华层附在一起,甚至以面面固定结合的方式连接,因此面膜敷用过程中,加水湿润遇水收缩层与精华层后,一方面使精华物溶解,另一方面使遇水收缩层带动精华层发生层面尺寸上的收缩,这相当于对精华层进行了层面方向上的挤压,即本技术名称中所述的“自挤压”,使精华层上的精华物溶解液被挤出;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对遇水收缩层进行了关于单向渗透的改性,从而确保面膜中的液体无法溢出到遇水收缩层上表面,因此面膜中的精华液更多只能是向下被挤出到皮肤上。综上,本技术通过对面膜中精华层的挤压效应,以及对被挤压出的精华液走向的控制,来促进皮肤对精华液的吸收,减少精华物在面膜中的残留。
附图说明
16.图1为实施例1中一体式的自挤压促进渗透的多层精华物膜布的层结构示意图,从附图1中可见,单向渗透改性层和精华层均是遇水收缩层面料的上下表面涂覆改性形成,在图中体现为不同的填充纹路,
17.图2为本技术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正视、剖视),
18.图3为本技术的对比实验中,使用防水胶带将试样环向固定连接在试样筒筒腔底部时的结构示意图(俯视),
19.其中,1—接收筒,11—取样管,2—试样筒,21—通孔,22—筒口,23—通气孔,3—丝网板,4—磁力搅拌子,5—限位柱,6—试样,61—单向渗透改性层,62—遇水收缩层,63—精华层,7—防水胶带。
具体实施方式
2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有关对多层精华物膜布层结构的描述中,使用的词语“上”、“下”均指的是附图1中的方向,这些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1.实施例1
22.遇水收缩层面料的制备:
23.(1)将茧丝于42℃、0.35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水溶液足量)中浸泡24小时实现脱胶,再取出茧丝并用去离子水充分清洗后,常温(25℃,下同)干燥,
24.(2)将步骤(1)中得到的脱胶茧丝10根一起进行加捻纺纱,捻度为4600转/米,捻向为z捻,加捻纺出的纱线径向尺寸约90μm,
25.(3)将步骤(2)中得到的纱线沿径向尺寸为0.8mm的芯轴的长度方向逐圈卷绕到该芯轴上,相邻的绕圈之间间隔约1mm,将该芯轴连同其上绕卷的纱线一起放入烘箱内100℃热定型1.5小时,热定型后将纱线脱离芯轴,即得到线圈状的蚕丝人工肌肉,
26.(4)基于步骤(3)中得到的线圈状的蚕丝人工肌肉编织成弹性面料(即遇水收缩层),该面料的经纱和纬纱均采用该线圈状的蚕丝人工肌肉,面料的经纬密度为60
×
60(每平方英寸中,经纱数量为60根、纬纱数量为60根)。
27.遇水收缩层关于单向渗透的改性:
28.将聚偏氟乙烯按照质量浓度为5%充分分散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得到聚合物溶液,将该聚合物溶液喷雾喷涂到上述制备的遇水收缩层弹性面料的上表面上,喷涂量为35ml/m2,常温干燥。
29.直接于遇水收缩层上制备形成精华层(以烟酰胺为例):
30.将1重量份的烟酰胺、2重量份的黄原胶、2重量份的甘油加入到100重量份的水中充分分散后,喷雾喷涂到上述单向渗透改性后的遇水收缩层的下表面上,喷涂量为80ml/m2,常温干燥,即得到一体式的自挤压促进渗透的多层精华物膜布。
31.实施例2
32.遇水收缩层面料的制备同实施例1;
33.遇水收缩层关于单向渗透的改性也同实施例1;
34.当于遇水收缩层上制备精华层时,精华层自身具有独立的载体布:
35.将上述单向渗透改性后的遇水收缩层,通过下表面与亲水性聚酯纤维面料面面叠合到一起,叠合后进行水刺加固:先对遇水收缩层和亲水性聚酯纤维面料进行预湿润,再进行三道水刺加固,水刺压强依次为6mpa、9mpa、5mpa,水针作用距离为15mm,输网速度为140m/s,水刺加固后低温(58℃)烘干充分,
36.将1重量份的烟酰胺、2重量份的黄原胶、2重量份的甘油加入到100重量份的水中充分分散后,喷雾喷涂到上述水刺加固后的复合层下表面(即亲水性聚酯纤维面料层的下表面)上,喷涂量为80ml/m2,常温干燥,即得到复合式的自挤压促进渗透的多层精华物膜布,其中,亲水性聚酯纤维面料为精华层载体。
37.实施例3
38.未将遇水收缩层与精华层通过水刺复合加固到一起,而是在遇水收缩层与精华层对齐叠合到一起后,通过于周沿处缝合实现连接,其余步骤、材质均同实施例2:
39.遇水收缩层面料的制备同实施例1;
40.遇水收缩层关于单向渗透的改性也同实施例1;
41.将上述单向渗透改性后的遇水收缩层,通过下表面与亲水性聚酯纤维面料面面对齐并叠合到一起,并对其周沿处缝合连接;
42.将1重量份的烟酰胺、2重量份的黄原胶、2重量份的甘油加入到100重量份的水中充分分散后,喷雾喷涂到上述缝合后的复合层下表面(即亲水性聚酯纤维面料层的下表面)上,喷涂量为80ml/m2,常温干燥,即得到复合式的自挤压促进渗透的多层精华物膜布,其中,亲水性聚酯纤维面料为精华层载体。
43.实施例4
44.未对遇水收缩层进行单向渗透方面的改性,其余步骤、材质均同实施例1:
45.遇水收缩层面料的制备同实施例1;
46.直接于遇水收缩层上制备形成精华层:
47.将1重量份的烟酰胺、2重量份的黄原胶、2重量份的甘油加入到100重量份的水中充分分散后,喷雾喷涂到上述单向渗透改性后的遇水收缩层的下表面上,喷涂量为80ml/m2,常温干燥,即得到一体式的自挤压促进渗透的多层精华物膜布。
48.检测试验:
49.为了更有效地检测到本技术的多层精华物膜布中,遇水收缩层的收缩形变对精华层的挤压出料贡献,本技术采用参照franz扩散池改进后的装置分别对以上各实施例制得的精华物膜布进行检测,检测所用的试样6为分别从以上各实施例制得的精华物膜布上裁剪得到的直径2.5cm的规则圆形。其中,考虑到实施例3所制备精华物膜布上,遇水收缩层与精华层并非面面固定结合,而仅在边缘处缝合,因此在上面裁剪下来的试样6也就是两层独立面料叠在一起。为了使该试样6在检测实验中更接近精华物膜布实际使用时的状态,将实施例3膜布产品的试样6的周沿也进行缝合连接(下同),
50.检测装置是参照现有的franz扩散池改进后得到,结构上如附图2所示:包括轴向为竖直的接收筒1,接收筒1竖直向上延伸出与之同轴设置的试样筒2,试样筒2底部同轴开设有用于连通接收筒1筒腔和试样筒2筒腔的通孔21,通孔21孔腔中靠近顶部位置处固接有与通孔21为同轴设置的丝网板3(丝网板3的水平上板面与试样筒2筒腔底部为齐平),试样筒2筒腔在径向尺寸上大于接收筒1筒腔,
51.接收筒1的筒身上斜向上向外伸出有连通着接收筒1筒腔和外界的取样管11,取样管11在自身长度方向上远离接收筒1的一端,在高度位置上差不多延伸至试样筒2的居中位置处,接收筒1筒腔底部放置有磁力搅拌子4,
52.试样筒2顶部为盖体设计,此盖体与试样筒2为同轴设置且配合安装到一起实现对试样筒2的盖合,此盖体上同轴开设有连通试样筒2筒腔与外界的筒口22,筒口22腔壁上设有内螺纹,筒口22中同轴配合插设有限位柱5,限位柱5的外圆柱面上设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此盖体位于筒口22旁侧开设有连通试样筒2筒腔和外界的通气孔23;将试样6按精华层正朝下的方向平铺于试样筒2筒腔底部的丝网板3上板面上(试样6在位置上与试样筒2同轴设置,丝网板3对试样6起到支撑作用,试样6在径向尺寸上略小于丝网板3),配合盖上盖体,并使螺旋配合穿设于筒口22中的限位柱5恰好竖直正向下将试样6微微压住,并保持该状态下进行检测实验,实验操作为:
53.通过取样管11向接收筒1筒腔中平缓地注入去离子水,去离子水逐渐充满接收筒1后通过通孔21向上溢出到试样筒2中,至去离子水液面恰好将试样筒2中的试样6淹没即可,此时即刻将限位柱5于筒口22中平稳地螺旋配合竖直上移至明显脱离试样筒2中的试样6,或直接将盖体从试样筒2上平稳地拆去,从而使该试样6于自然状态下(不受外力挤压的状态)向去离子水中溶出精华成分,注水期间启动磁力搅拌子4使其以120rpm的速度于接收筒1中保持磁力搅拌,
54.可见,该装置中限位柱5的作用是:在去离子水从下而上淹没、浸湿试样6的过程中,避免试样6发生位置上的移动,从而保持试样6始终整体落在丝网板3范围内,从而使试
样6上溶出的精华物能最大程度地顺利向下穿过丝网板3和通孔21而分散到接收筒1中,
55.以上述“去离子水液面恰好将试样筒2中的试样6淹没、停止注水”开始计时,20分钟后穿过取样管11对接收筒1中的去离子水分散液进行取样(取样位置位于接收筒1筒腔内通孔21正下方处),通过色谱检测获得该取样液中烟酰胺精华物的浓度,再以接收筒1的容积为体积标准计算出溶出到接收筒1中烟酰胺的质量,然后根据计算出的试样6中烟酰胺的原始质量计算溶出率:
56.溶出率=溶出到接收筒1中烟酰胺的质量
÷
试样6中烟酰胺的原始质量
×
100%(下同)
57.每个“溶出率”数据均需要对三个同类试样6分别进行上述检测操作和计算后,取平均数得到(下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58.对比实验:
59.与上述检测试验在操作上不同的是:
60.于以上各实施例制得的精华物膜布上,分别重新裁剪出直径2.5cm的规则圆形作为试样6,将该试样6同样按精华层正朝下的方向同轴平铺于试样筒2筒腔底部的丝网板3上板面上后,将该试样6于自然状态下环向通过若干(也可以是4个或6个)彼此间隔均匀的防水胶带7固定粘贴连接在试样筒2筒腔底部(这里的“自然状态下”是指,粘贴好的试样几乎不存在被防水胶带7拉扯的情况),各防水胶带7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直且一端贴住试样筒2筒腔底部、另一端贴住试样6上表面并指向试样6的圆心,所有防水胶带7基于试样6为环向均匀分布,相邻防水胶带7为间隔设置,如附图3,
61.贴好后盖上盖体,而此时有了防水胶带7对试样6的位置进行固定,因此限位柱5无需向下接触到试样6,甚至不需要将限位柱5配合装到盖体上。其余的注水、取样、检测、计算均同上述的检测实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62.表1
[0063][0064]
结合表1中的结果数据,其中,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对比实验中,通过于试样6上环向设置防水胶带7连接,从而将试样7束缚住,使试样7在吸水浸润后,其中的人工肌肉面料不像自然状态下那样能有效发生层面面积上的收缩,也就无法进一步将自身的精华物挤压出来,因此对于同一精华物膜布上的试样6,检测实验和对比实验最终从试样膜布中溶出的精华成分的量相差较大;
[0065]
对于实施例3,在检测实验中虽然没有束缚住人工肌肉面料遇水后的收缩行为,但
由于其复合膜布产品中人工肌肉面料与精华层面料之间并非面面固定结合在一起,而只是简单的周沿缝合,因此两层面料之间的同步性差,导致其精华层面料无法如人工肌肉面料那样有效地进行本体收缩,因此,检测实验中人工肌肉面料遇水收缩对精华物虽有一定的挤压出料效果,但十分有限,这一贡献相比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还是存在明显差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