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纱器以及用于清纱器的切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70409发布日期:2023-05-06 18:01阅读:39来源:国知局
清纱器以及用于清纱器的切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可安置在纺织机工位上的清纱器的切割装置,具有:-外壳体,该外壳体具有:-外壳主体,-至少部分覆盖该外壳主体且与该外壳主体一起界定外壳内腔的外壳盖,和-第一外壳开口,以及-切割工具,其具有:-具有切割刀的切割刀座-安置在该外壳内腔中的用于在远离外壳的切割位置与靠近外壳的静止位置之间调节该切割刀座的切割件驱动装置,和-连接该切割件驱动装置和切割刀座的、可调节地安置在第一外壳开口内的驱动件。


背景技术:

1、在生产纱线时通常力求在窄公差范围内的尽量高的制成纱线一致性以及无可见瑕疵如不可容忍的粗节和细节的纱线。为了做到这一点,在纺织机的一些单独工位上采用所谓的清纱器,其例如用合适的测量头来连续监测纱线直径。如果因为高于或低于被称为清理极限的极限值而探测发现不可容忍的瑕疵,则瑕疵借助清纱器切割装置的安置在外壳体内的切割工具自纱线被切掉,又接上纱线头并继续生产过程。

2、已知的用于清纱器的切割装置例如具有电磁作用的切割件驱动装置,其中安置有切割刀的切割刀座借助切割件驱动装置像凿子那样在静止位置与切割位置之间被调节,其中布置在切割刀座与砧之间的纱线在切割位置被切断。

3、在此,在已知的切割装置中,切割工具布置在外壳体内并且通过延伸穿过第一外壳开口的驱动件连接至安置在外壳内腔外的切割刀座,使得切割刀座可以通过驱动件借助切割件驱动装置可调节地与纱线接触。

4、将切割工具安置在外壳体上最好如此进行,在清纱器安装位置中,切割工具最好关于纱线移动方向布置在外壳体的前端,因此保证清纱器的导纱区因装有纱线的筒子的转动惯性而在切断后无纱线。但是,关于纱线移动方向在外壳体的输入区内进行的切割工具布置具有以下缺点,该区域由系统决定地装载较高密度的松弛纤维。装载纤维尽管切割工具被封装在外壳体中还是可能导致纤维布置在第一外壳开口区域内并且从那里进入外壳内部,它们在外壳内部中在切割工具区域中导致更严重的磨损和进而导致小的切割力和进而有误的切割过程。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发明基于如下任务,提供一种具有切割装置的清纱器和一种切割装置,它们保证按需可靠分断纱线。

2、本发明通过一种切割装置以及通过一种清纱器完成该任务。

3、本发明的切割装置的特点是,该外壳体具有用于可调节地容纳切割刀座的支承部和邻接该支承部的具有垂直于该切割刀座的调节法向延伸的贴靠该切割刀座的开口边缘的第二外壳开口。

4、本发明的切割装置的外壳体具有外壳主体以及至少部分覆盖外壳主体的外壳盖。外壳盖和外壳主体共同界定外壳内腔,在外壳内腔中设置切割工具的切割件驱动装置。为了调节设于外壳内腔外的被设计成具有带刀刃的切割刀的切割刀座,该外壳体具有第一外壳开口,其与外壳内腔连通且驱动件延伸穿过它,驱动件将切割件驱动装置连接至切割刀座,使得切割刀座可借助切割件驱动装置在静止位置与切割位置之间可调节,其中驱动件为此可调节地布置在第一外壳开口中。

5、本发明还规定,外壳体在第一外壳开口前方的区域中、即在外壳内腔外具有用于可调节地容纳切割刀座的支承部,该支承部具有在切割刀座的调节方向上在静止位置与切割位置之间与第一外壳开口对置的第二外壳开口。第二外壳开口在此如此设计,其与切割刀座的调节方向同轴延伸的开口边缘贴靠它,但同时保证切割刀座相对于外壳体在切割位置与静止位置之间的调节运动。

6、根据本发明将切割装置设计成具有也在支承部区域封罩切割刀座并且第二外壳开口允许切割刀座从靠近外壳的静止位置调节到远离外壳的此时切割刀座上的切割刀与止挡配合且同时切断位于其间的纱线的切割位置的外壳体可靠地保证不会有松弛纤维进入外壳内腔并在那里导致由此会出现不可靠的切割效率的更严重磨损。

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改进方案而规定,该外壳体在第二外壳开口区域中设计成在静止位置中以面齐平方式布置切割刀座的端面。根据本发明的这个设计,该切割刀座的在此安置有切割刀的平面端面最好在静止位置中在一个包括包围第二外壳开口的外壳体面的平面中延伸。为了执行切割过程,进行切割刀座相对于外壳体从面齐平布置中移位到切割位置,在切割位置中该端面至少局部从外壳体突出或者在一个替代优选设计中与之间隔布置。在静止位置中以面齐平方式布置端面以特别可靠的方式保证在静止位置中未出现不希望的自由纤维在切割刀座区域内在外壳体上沉积,该自由纤维在调节该切割刀座情况下尤其在从切割位置回移到静止位置可能被输送向外壳内腔。通过以面齐平方式布置在静止位置中,能特别可靠地防止自由纤维沉积在第二外壳开口区域内,因为由此避免促成自由纤维聚集的边缘。

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而规定,第一外壳开口以垂直于驱动件调节方向延伸的开口边缘贴靠驱动件。通过本发明的此时第一外壳开口的开口边缘除了驱动件在外壳体内的导向功能外还担负密封作用的这个设计,补充地保证或许经由第二外壳开口进入支承部的自由纤维没有被进一步送入安置有通过驱动件驱动切割刀座的切割件驱动装置的外壳内腔。外壳内腔的脏污通过有利规定的第一外壳开口设计以补充方式得以预防。

9、该支承部在第一和第二外壳开口之间的区域(切割刀座可在静止位置和切割位置之间调节地布置于此)内的设计原则上可自由选择。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别有利的设计而规定,通过外壳盖和外壳主体界定的支承部为了形成扩展区而具有至少一个与切割刀座间隔安置的壁部。

10、根据本发明的该设计而规定,该支承部未环绕贴靠切割刀座,而是由外壳主体和外壳盖提供的壁部中的至少一个(横向于切割刀座在静止位置与切割位置之间的调节方向地看)与切割刀座间隔布置。该扩展区因此是在第一和第二外壳开口之间的自由区域,其相比于第二外壳开口的自由区域具有较大的自由横截面,从而有可能经由第一外壳开口进入支承部的自由纤维因为扩宽的外壳部和由此出现的压差而尽管在第二外壳开口区域中出现抽吸作用而仍在切割刀座从切割位置回移到静止位置时未到达第二外壳开口。扩展区在此因为其较大的横截面而减小可能存在的负压。

11、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而规定,切割刀座具有突入扩展区中且在此在静止位置与切割位置之间可调节的凸起。根据本发明的这个设计而规定,切割刀座具有例如呈腹板形式的凸起,其横向于切割刀座的调节方向看地在扩展区的宽度范围延伸入其中,直到与切割刀座间隔安置的壁部,使得凸起在切割刀座从静止位置调节到切割位置时在先前从切割位置到静止位置的调节过程中将可能进入支承部的扩展区的自由纤维经由第二外壳开口送出支承部,从而能以特别可靠的方式阻止切割工具受到沉积纤维的不利影响。

1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而规定,该外壳体具有将外壳内腔通风的通风口,其最好布置在外壳体的不同于第一外壳开口的一侧、尤其最好在外壳体底侧或与第一外壳开口对置的外壳体侧。根据本发明的这个设计,外壳体原则上在任何位置、但优选在关于切割装置的安装位置如上所限定的外壳体侧、即在与纱线移动方向相反取向的外壳体侧具有将外壳体周围环境与外壳内腔连通的通风口。

13、通过通风口,可以在切割刀座从静止位置调节到切割位置且此时驱动件从外壳内腔被位移向第一和第二外壳开口且同时在外壳内腔中产生负压的情况下环境空气补流入外壳内腔,从而防止在外壳内腔中形成负压,负压将会利于纤维在第一和第二外壳开口的区域内进入支承部和/或外壳内腔。另外,原则上有以下可能性,通过通风口主动给外壳内腔通风,从而可以在外壳内腔中产生正压,其以补充方式抵制自由纤维的进入。

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而规定,支承部的内壁和/或切割刀座的外表面和/或驱动件的外表面具有抛光的表面。抛光的表面在此是指在0.01至0.2范围内的平均表面粗糙度ra。相应的表面质量补充地阻止自由纤维沉积在一些表面上并且在切割刀座调节移动的情况下进入支承部和/或外壳内腔。抛光的表面在此利于自由纤维滑动。

15、将外壳主体和外壳盖设计成形成外壳体原则上可自由选择。故外壳主体和外壳盖可以分别设计成半壳形物体,它们共同界定外壳内腔和支承部。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改进方案而规定,外壳主体具有平面的外壳主体内壁,外壳盖具有环绕立起在外壳主体内壁上的外壳盖边缘和与外壳盖边缘相接的外壳盖主体。

16、根据本发明的这个设计,外壳主体提供基本平坦的外壳主体内壁,其上竖立起带有环绕的外壳盖边缘的半壳形外壳盖,使得与外壳主体内壁对置的外壳盖主体与外壳主体平面间隔布置。本发明的这个设计是一种很简单的制造外壳体的可能方式,其中外壳主体内壁可通过清纱器的其它外壳体来提供。此外,本发明的这个设计提供如下可能,仅通过相应设计外壳盖就提供根据本发明所规定的支承部以及外壳体的其它有利设计。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别有利的改进方案而规定,外壳盖为了形成支承部而具有从外壳盖主体突出向外壳主体的且立起在外壳主体的平面外壳主体内壁上的外壳盖腹板。

17、本发明还通过一种用于纺织机工位的清纱器完成该任务,清纱器具有用于自纱线清除掉瑕疵的切割装置,其具有前述的根据本发明的或改进的切割装置。

18、在此,根据本发明的清纱器的特点是其在执行切割过程时极其可靠,其中能很有效地避免因清纱器在切割装置区域内脏污而造成的故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