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压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10305发布日期:2023-02-10 20:28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压辊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压辊。


背景技术:

2.闪蒸纺丝属于溶液纺丝中的干法纺丝。从聚合物溶液变成纤维的干法纺丝工艺过程如下,纺丝液由计量泵输送到喷丝头,经喷丝孔挤出的纺丝液细流进入纺丝甬道,在这里受到热气流的加热,使溶剂迅速挥发,丝条聚合物浓度逐渐升高,最后使丝条固化,接着以一定的速度卷取,使丝条拉伸细化而形成纤维。
3.在生产工艺中,纤维在管式牵伸的过程中由于接触和摩擦容易引起静电聚集,产生静电现象,导致纤网铺落在网帘上后不能平整的吸附在网帘上,另外,静电还会使纤维粘附缠绕于网帘及其他部件上,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是在预压辊前或铺网机上加设了静电消除器以消除静电,但纤维网随网帘经过预压辊后,与预压辊接触和摩擦过程中还是会有静电产生,并且在静电的作用下还是极易造成缠辊,从而造成次废品及停机现象,导致生产材料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预压辊。
6.(二)技术方案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8.一种预压辊,包括转动杆、外壳和静电消除模块,转动杆设置在外壳的内部,且转动杆位于外壳的旋转轴线上,静电消除模块设置在外壳的内部,且静电消除模块与转动杆连接,转动杆能够带动静电消除模块同步转动,外壳的外表面设置有通风区域,通风区域内布有若干个出气孔,静电消除模块产生的静电离子气流通过出气孔流出。
9.优选的,静电消除模块为离子风棒,外壳的径向上至少设置有一个用于为离子风棒提供气源的进风口。
10.优选的,外壳内部开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呈环状,第一风道与外壳配合形成一可供气流流动的环形通道,环形通道与通风区域相对应,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相连通,第二风道远离第一风道的一端与静电消除模块的出风口相连通。
11.优选的,第一风道内设置有若干个导流片,导流片设置的位置与出气孔的位置一一对应。
12.优选的,导流片的纵截面呈三角形,导流片的斜面为迎风面。
13.优选的,还包括固定装置,静电消除模块通过固定装置与转动杆连接。
14.优选的,固定装置至少设置有两组,分别设置在静电消除模块的两端处,固定装置包括底座、管箍和紧固件,底座与转动杆固定连接,管箍配合紧固件将静电消除模块固定在底座上。
15.优选的,外壳径向上设置有导电滑环,静电消除模块的导线通过导电滑环连接外部电源。
16.优选的,通风区域的长度大于等于静电消除模块的长度。
17.优选的,转动杆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18.(三)有益效果
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时,静电消除模块产生的静电离子气流通过出气孔流出,气流中的正负电荷与纤网表面或是外壳表面的正负电荷相吸引,使得纤网或外壳表面上的静电被中和,达到消除静电的目的,从而避免了纤维网在外壳对其滚压过程中因为静电的缘故粘粘在外壳表面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20.图1为一种预压辊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一种预压辊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外壳纵剖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进风口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第一风道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00、预压辊;
27.10、进风口;
28.11、外壳;
29.12、通风区域;
30.13、出气孔;
31.14、转动杆;
32.15、静电消除模块;
33.16、固定装置;161、底座;162、紧固件;163、管箍;
34.17、第一风道;
35.18、第二风道;
36.19、导流片。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更好的解释本技术,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
38.实施例一
39.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一种预压辊100,包括转动杆14、外壳11和静电消除模块15,转动杆14设置在外壳11的内部,且转动杆14位于外壳11的旋转轴线上,静电消除模块15设置在外壳11的内部,且静电消除模块15与转动杆14连接,转动杆14能够带动静电消除模块15同步转动,外壳11的外表面设置有通风区域12,通风区域12内布有若干个出气孔13,静电消除模块15产生的静电离子气流通过出气孔13流出,使用时,静电消除模块15产生的静电离子气流通过出气孔13流出,气流中的正负电荷与纤网表面或是外壳11表面的正负电荷相
吸引,使得纤网或外壳11表面上的静电被中和,达到消除静电的目的,从而避免了纤维网在外壳11对其滚压过程中因为静电的缘故粘粘在外壳11表面的问题发生。
40.本实施例中,静电消除模块15为离子风棒,外壳11的径向上至少设置有一个用于为离子风棒提供气源的进风口10,离子风棒可产生大量的带有正负电荷的气团,可以将经过它离子辐射区内的物体上所带有的电荷中和掉,当物体表面所带为负电荷时,它会吸引辐射区内的正电荷,当物体表面所带为正电荷时,它会吸引辐射区内的负电荷,从而使物体表面上的静电被中和,达到消除静电的目的。
41.本实施例中,外壳11内部开设有第一风道17和第二风道18,第一风道17呈环状,第一风道17与外壳11配合形成一可供气流流动的环形通道,环形通道与通风区域12相对应,第一风道17与第二风道18相连通,第二风道18远离第一风道17的一端与静电消除模块15的出风口相连通,第一风道17内设置有若干个导流片19,导流片19设置的位置与出气孔13的位置一一对应,导流片19的纵截面呈三角形,导流片19的斜面为迎风面,静电消除模块15产生的静电离子气流通过第二风道18进入第一风道17内,并通过出气孔13排出,导流片19用于将大部分流动的气流导向出气孔13,提高出气效率。
42.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装置16,静电消除模块15通过固定装置16与转动杆14连接,固定装置16至少设置有两组,分别设置在静电消除模块15的两端处,固定装置16包括底座161、管箍163和紧固件162,底座161与转动杆14固定连接,管箍163配合紧固件162将静电消除模块15固定在底座161上,通过紧固件162能够将静电消除模块15固定在底座161上,由于底座161与转动杆14固定连接,使得静电消除模块15能够随转动杆14同步旋转。
43.本实施例中,外壳11径向上设置有导电滑环,静电消除模块15的导线通过导电滑环连接外部电源,导电滑环的设置使静电消除模块15的导线连接更为顺畅,使其能够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不影响旋转旋转。
44.本实施例中,通风区域12的长度大于等于静电消除模块15的长度,使得通风区域12能够覆盖在静电消除模块15,使静电消除模块15产生的气流通过出气孔13流出。
45.本实施例中,转动杆14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46.综上,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预压辊100,在使用时,静电消除模块15产生的静电离子气流通过出气孔13流出,气流中的正负电荷与纤网表面或是外壳11表面的正负电荷相吸引,使得纤网或外壳11表面上的静电被中和,达到消除静电的目的,从而避免了纤维网在外壳11对其滚压过程中因为静电的缘故粘粘在外壳11表面的问题发生。
47.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