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撑装置及晾衣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69589发布日期:2022-11-29 22:52阅读:40来源:国知局
衣撑装置及晾衣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衣撑装置及晾衣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有一种多功能的晾衣设备,除了利用其中的衣撑支架撑展并吊挂衣物,晾衣设备还可以产生热风并利用热风加速烘干衣物。当前的晾衣设备为一体式结构,用户需要手动撑开衣物的领口或者腰口,才可以将衣物套设在衣撑支架上。显然,当前的晾衣设备会带来诸多使用不便。
3.一方面,衣撑支架长度尺寸大,衣物的领口或腰口需要被撑得很大才能套在衣撑支架上以使衣物撑展,这会造成衣物松弛变形甚至破损,另一方面,扩撑衣物领口或腰口需要双手操作,费力费事,特别是衣撑支架的高度较高时,用户举起双臂撑开衣物的同时还要仰视衣撑支架,很难一次性成功地将衣物套设在衣撑支架上,增加了体力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方便用户挂套衣物的衣撑装置,可以免去手动撑开衣物的领口或者腰口的操作,用户无需在使用双手扩撑衣物的同时举起衣物从而将其挂套在衣撑支架。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衣撑装置包括悬置机构以及挂衣机构,悬置机构包括吊接单元,挂衣机构包括衣撑单元、固设于衣撑单元的两端之间的勾挂单元,勾挂单元与吊接单元之间可拆卸连接。
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接单元与勾挂单元分别包括悬吊部及勾挂部,挂衣机构相对悬置机构的位置包括固定位和预装位,勾挂部在挂衣机构处于固定位时勾连悬吊部,并且在挂衣机构处于预装位时脱离悬吊部。
7.如此设置,用户可以在预装位与固定位之间切换挂衣机构的位置,从而达到拆卸挂衣机构或安装挂衣机构至悬置机构的目的,操作简便省时。
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中的一者包括导向部,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中的另一者与导向部滑动适配,导向部用以限定出挂衣机构在固定位与预装位之间相对悬置机构运动的轨迹。
9.如此设置,挂衣机构在预装位与固定位之间的切换运动有迹可循,更进一步降低了用户操作的难度,无需用户谨慎调节空置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完全可以由导向部的导向作用达到预期调节目的。
1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向部沿圆弧形轨迹延伸,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之间通过导向部引导形成转动配合;或者,导向部沿直线形轨迹延伸,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之间通过导向部引导形成直线滑动配合。
1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吊接单元与勾挂单元还分别包括防脱件与锁附件,挂衣机构位于固定位时,防脱件与锁附件固定连接,且防脱件与锁附件中至少有一者相对于对
方可活动设置。
12.如此设置,防脱件与锁附件连接可以锁定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避免二者因相对活动造成勾接配合失效,进而造成挂衣机构和衣物坠落,提高了衣撑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防脱件与锁附件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被人为施力后解除,不影响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的正常拆卸。
1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挂衣机构位于固定位时,防脱件与锁附件过盈抵接;及/或,防脱件与锁附件仿形适配。
14.如此设置,防脱件与锁附件之间的固定配合更可靠、可有效抵抗外部干扰,失效概率显著降低。
1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锁附件与勾挂部固定连接为一体,挂衣机构位于固定位时,锁附件与勾挂部固定夹持于防脱件与悬吊部之间。
16.如此设置,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连接后的整体稳定性更佳,锁附件与防脱件之间的固定连接强度明显提高。
1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吊接单元还包括与悬吊部相对固定设置的止挡部,勾挂部与锁附件相对固定设置,挂衣机构位于固定位时,止挡部与防脱件分别抵接勾挂部与锁附件相互背离的两侧。
18.如此设置,止挡部与防脱件在勾挂部与锁附件相背的两侧分别对其作用压力,相当于止挡部与防脱件协同配合以固定夹持勾挂部与锁附件的定位效果。
1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防脱件弹性连接于吊接单元,且具有第一压缩状态以及第二压缩状态,防脱件在第二压缩状态下的弹力大于在第一压缩状态下的弹力,防脱件在第一压缩状态下抵接锁附件,并且在第二压缩状态下让位锁附件。
20.如此设置,防脱件与锁附件之间的固定连接和分离切换更加容易,用户只需施加足够外力,克服防脱件的弹力迫使防脱件切换至第二压缩状态后即可正常拆卸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而处于第一压缩状态的防脱件可以克服衣撑装置在常规使用状态下吊挂衣物时所受的外力干扰,确保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之间相对位置稳定且搭接配合不会失效。
2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吊接单元包括主对位件及主锁合件,勾挂单元包括副对位件及副锁合件;主对位件与副对位件可拆卸地活动连接,以允许勾挂单元与吊接单元分离或相对活动;主锁合件与副锁合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并通过固定连接限制勾挂单元相对吊接单元活动。
22.如此设置,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的连接步骤更容易,用户可以分布进行,先将主对位件与副对位件连接,然后带动主锁合件靠近副锁合件,最终使得吊接单元与勾挂单元形成多个固定接触部位。
2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主锁合件包括吊接本体及托载部,副锁合件包括勾挂本体及突翘部;托载部可活动连接于吊接本体;及/或,突翘部可活动连接于勾挂本体;吊接本体与勾挂本体能够配合并致动托载部及/或突翘部,以使托载部固定连接突翘部或脱离突翘部。
2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托载部弹性连接于吊接本体,且具有弹性避让状态以及弹性复位状态,突翘部抵接托载部以切换托载部至弹性避让状态,托载部在弹性复位状态下承接突翘部。
2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托载部为刚性件,托载部通过弹性元件连接吊接本体;或者,托载部为固定连接于吊接本体的弹性件;或者,托载部及/或突翘部设有导向斜面,突翘部通过导向斜面滑动抵推托载部。
26.如此设置,托载部的设置方式多样;导向斜面的设置可以减轻用户直接手动作用于托载部和/或突翘部的外力,在带动主锁合件相对靠近副锁合件运动过程中,导向斜面可以向托载部或突翘部施加辅助压力,以使其中至少一者避让另一者,以使二者尽快固定配合或相互脱离。
2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主对位件与副对位件之间具有预设转动中心,二者可拆卸转动连接,挂衣机构能够绕预设转动中心相对悬置机构转动。
28.如此设置,主锁合件与副锁合件相互靠近并形成可拆卸固定的操作过程简单省力,便于用户快速掌握衣撑装置的使用及拆装步骤。
2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主对位件与副对位件可活动勾接并形成线接触,预设转动中心为主对位件与副对位件之间的接触线。
30.如此设置,主对位件与副对位件相对转动时的阻力更小,长期使用的磨损量更小。
3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衣撑装置还包括:锁扣件,连接吊接单元与勾挂单元中的一者;操纵件,活动连接于吊接单元与勾挂单元中的另一者,包括勾接部;勾接部与锁扣件可拆卸勾连,操纵件能够活动并带动勾接部勾连或者脱离锁扣件。
32.如此设置,用户可以通过对操纵件施加不同的力,达到精准改变或控制勾接部与锁扣件的相对位置这一目的,从而更加快速准确地实现二者的勾连与分离切换。
3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吊接单元或勾挂单元具有按压腔,勾接部可活动地设于按压腔内;操纵件还包括与勾接部固定连接的操纵部,按压腔贯穿吊接单元或勾挂单元并形成按压开口,操纵部通过按压开口外露。
34.如此设置,勾接部与锁扣件能够在按压腔内勾连或分离,按压腔的设置可以保护勾接部与锁扣件免于外界干扰以及损坏,操纵部外露为用户施加调节力创造了便利。
3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操纵件与按压腔的腔壁滑动配合;及/或,按压腔开设有供锁扣件伸入按压腔的让位开口,勾接部在锁扣件朝向让位开口的一侧止挡锁扣件,操纵件能够带动勾接部离开锁扣件朝向让位开口的一侧。
3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锁扣件的末端设有勾板,勾板朝向让位开口的一侧与开设让位开口的内置罩壳内壁之间形成锁扣间隙;悬置机构固定抵接挂衣机构时,锁扣间隙的距离达到最大值,勾接部的厚度不小于锁扣间隙的最大距离。
37.如此设置,勾板和开设让位开口的壳壁可以固定夹持勾接部,从而实现勾接部与锁扣件的固定勾接,消除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之间的晃动间隙。
3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衣撑装置还包括具有弹性的复位件,复位件连接操纵件,并与吊接单元和勾挂单元中连接操纵件的一者连接,复位件具有带动勾接部勾连锁扣件的形变势能。
39.如此设置,复位件可以为勾接部提供辅助力,以使其保持与锁扣件勾连的状态,避免勾接部与锁扣件意外解除勾连。
4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吊接单元或勾挂单元开设有按压开口,操纵件还包括与勾接部固定连接的操纵部,操纵部通过按压开口外露,复位件具有带动操纵部向外伸出按
压开口的形变势能。
41.如此设置,复位件还可以使操纵部保持部分外露状态,更便于用户手动向操纵部施力。
4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吊接单元与勾挂单元插拔配合,锁扣件及/或勾接部设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与插拔配合的活动方向斜交,锁扣件与勾接部之间沿导向斜面滑移接触,以使勾接部让位并勾连锁扣件。
43.如此设置,导向斜面的设置可以减轻用户作用于操纵部以带动勾接部活动所需外力,提高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4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吊接单元与勾挂单元分别设有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
45.如此设置,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可以通过磁吸连接方式形成预连接,当二者形成预连接后,用户仅需进一步调整挂衣机构相对于悬置机构的位置,以使挂衣机构切换至固定位即可,无需同时负担挂衣机构以及衣物的重量,显著降低了用户的操作负担、衣撑装置进一步获得使用轻便的优点。
4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晾衣设备,包括晾衣机以及上述衣撑装置,晾衣机与悬置机构连接。
4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悬置机构内形成有送风风道,晾衣机的出风侧设置有连通送风风道的吹风风道;挂衣机构内形成有烘干风道,勾挂单元与吊接单元连接以使送风风道连通烘干风道。
4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烘干风道贯穿勾挂单元与衣撑单元,并且在勾挂单元靠近悬置机构的一侧与衣撑单元远离悬置机构的一侧分别形成聚风口以及出风口;挂衣机构还包括设于烘干风道内的第一引流件与第二引流件,二者的各自一端向聚风口延伸,二者的各自另一端分别向衣撑单元的两端靠近倾斜,并延伸至出风口。
49.如此设置,第一引流件与第二引流件的设置使得衣撑单元的出风口被分隔为多个子出风口,在二者的引流作用下进入聚风口的烘干热风能够被分成多条热风支流,这些热风支流分别从不同子出风口吹出后,可以明显增大衣撑单元的出风面积,热风吹向衣物的面积更大,能够加快衣物的烘干。
5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烘干风道贯穿衣撑单元的两端以形成肩部风口;及/或,第一引流件包括至少一个向衣撑单元的一端靠近倾斜的第一引流板,第二引流件包括至少一个向衣撑单元另一端靠近倾斜的第二引流板;第一引流板与第二引流板以聚风口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
51.如此设置,肩部风口的设置允许烘干热风吹向衣物的领口、腰口等部位,可以明显提高这些部位的烘干速率,第一引流板与第二引流板的延伸方向使得多条热风支流能够同样以放射状流动轨迹流出衣撑单元,克服了当前市场竞品普遍存在的热风流出面小,只能对衣物局部烘干的弊端。
5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衣撑装置以及晾衣设备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53.本实用新型一改当前晾衣设备中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一体连接的形式,实现了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由此允许用户先将挂衣机构从悬置机构上拆卸,然后将挂衣机构伸入待晾晒衣物的内部从而撑展衣物,接着再重新安装挂衣机构至悬置机
构,以实现衣物的撑展和吊挂,无需高举双手的同时手动扩撑衣物从而挂套衣物。因此,使用本技术提供的衣撑装置和晾衣设备可以使衣物免于手动扩撑,减少对衣物的损坏,衣物的撑展吊挂更加方便、省事省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54.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晾衣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衣撑装置在拆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56.图3为图2所示衣撑装置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衣撑装置在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58.图5为图4所示衣撑装置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衣撑装置在拆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6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悬置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1.图8为图7所示悬置机构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62.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衣撑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63.图10为图9所示衣撑装置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64.图11为图9所示衣撑装置在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65.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衣撑装置在拆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66.图13为图12所示衣撑装置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67.图14为图12所示衣撑装置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68.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悬置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9.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衣撑装置在预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70.图17为图16所示衣撑装置在s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71.图18为图16所示衣撑装置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72.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衣撑装置在固定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73.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衣撑装置在固定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74.图21为图20所示衣撑装置沿a-a面剖切后的示意图;
75.图22为图21所示衣撑装置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76.图23为图21所示衣撑装置沿b-b面剖切后的示意图;
77.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衣撑装置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78.附图标记说明:
79.100、衣撑装置;200、晾衣设备;210、晾衣机;211、出风侧;
80.10、悬置机构;1011、插接组件;1012、限位组件;1013、承接件;11、吊接单元;110、主锁合件;111、吊接本体;1101、托载部;1102、导向斜面;112、悬吊部;113、导向部;1131、导向孔;1132、阔口段;1133、窄口段;1134、滑移槽;1135、导向沉槽;1136、沉槽底壁;1137、沉槽侧壁;1138、插接间隙;1139、第一内侧孔壁;1140、第二内侧孔壁;114、防脱件;1141、挡块;1142、弹性件;1143、斜楔面;1144、限位凹腔;115、止挡部;116、主对位件;117、锁扣件;1171、勾板;1172、锁扣间隙;118、收容槽;12、悬置单元;13、插块;131、滑动块;132、限位块;14、引入件;141、对位部;
81.20、挂衣机构;21、衣撑单元;22、勾挂单元;220、副锁合件;221、勾挂本体;2211、按
压腔;2212、让位开口;2213、按压开口;2214、内置罩壳;2201、突翘部;222、勾挂部;2221、勾台;2222、凸肋;223、锁附件;2231、推压部;2232、推压曲面;226、中空凸缘;224、副对位件;225、操纵件;2251、勾接部;2252、操纵部;2253、翻边;23、插槽;231、导向槽;232、限位槽;
82.31、第一磁吸件;32、第二磁吸件;41、送风口;42、聚风口;43、出风口;44、肩部风口;51、第一遮蔽导向板;52、第二遮蔽导向板;61、第一引流板;62、第二引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8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8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85.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衣撑装置100、一种包含该衣撑装置100的晾衣设备200。如图1所示,晾衣设备200还包括用于产生烘干热风的晾衣机210、用于连接晾衣机210和衣撑装置100的悬吊装置,悬吊装置包括呈矩形的主框架以及连接主框架与晾衣机210的伸缩机构。衣撑装置100固定安装于主框架内框,伸缩机构为多个串联连接的四连杆结构,其通过伸缩活动改变主框架与衣撑装置100到晾衣机210的距离,同时也能改变主框架与衣撑装置100到地面的距离。
86.衣撑装置100包括分体成形的悬置机构10以及挂衣机构20。悬置机构10与主框架以可拆或不可拆方式固定连接,并且与挂衣机构20可拆卸连接。悬置机构10用于提供供挂衣机构20悬挂安装的附着部位,包括固定连接的吊接单元11以及悬置单元12。吊接单元11为内部中空结构,其内部中空区域形成送风风道,送风风道将吊接单元11靠近晾衣机210的一侧和靠近挂衣机构20的一侧均贯通,其中吊接单元11靠近挂衣机构20的一侧被送风风道贯通形成送风口41。悬置单元12包括两个相对吊接单元11外侧突出设置的悬置连接杆,两个悬置连接杆相对远离吊接单元11的两端与主框架中相对设置的内框固定连接。可选地,两个悬置连接杆分别凸设于吊接单元11相背设置的两侧,并且沿相反方向外延。
87.挂衣机构20用于撑展衣物,包括固定连接的衣撑单元21以及勾挂单元22,衣撑单元21包括两个均相对勾挂单元22向外突出设置的挂衣支撑部,两个挂衣支撑部相对远离勾挂单元22的两端形成挂衣机构20的两个端部。可选地,两个挂衣支撑部分别沿相反的方向相对勾挂单元22外延突出,勾挂单元22位于挂衣机构20的两个端部的连线的中部位置。本技术附图所示实施例中,衣撑单元21通过伸入衣物内并直接接触衣物的方式来撑展衣物,无论撑展上衣还是撑展裤、裙等,勾挂单元22始终外露于衣物。可以理解,衣撑单元21不必一定以伸入衣物内接触衣物的方式来撑展衣物,例如,可以在衣撑单元21上设置多个夹子,衣物被夹子夹紧后吊挂在挂衣机构20上。
88.无论怎样选择衣撑单元21撑展衣物的方式,衣物被撑展后,勾挂单元22均外露于衣物,因此更便于勾挂单元22和吊接单元11形成固定适配。之所以吊接单元11与勾挂单元
22固定适配,一方面是连接悬置机构10与挂衣机构20的需要,另一方面,挂衣机构20为内部中空的结构,其内部中空区域形成烘干风道,烘干风道将挂衣机构20靠近悬置机构10的一侧贯通形成聚风口42。为了提高聚风效果,烘干风道优选将勾挂单元22配合吊接单元11的一侧贯通形成聚风口42,当吊接单元11与勾挂单元22固定适配时,聚风口42与送风口41连通并且密封配合,送风风道内的热风将全部流向烘干风道。此外,烘干风道还将挂衣机构20远离悬置机构10和晾衣机210的一侧贯通形成出风口43,热风通过出风口43直接吹向衣物。
89.可选的,在本技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挂衣机构20还开设有肩部风口44,肩部风口44位于挂衣机构20的两端,也即两个挂衣支撑部分别相对远离勾挂单元22的两端。具体地,肩部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呈蜂窝状排布,其中一部分肩部开口朝向悬置机构10开设,另一部分肩部开口朝向挂衣机构20两端外侧开设。肩部风口44的设置使得有一部分热风能够吹向衣物的领口、肩部或者腰口附近,加快衣物上部的烘干。
90.晾衣机210相对靠近悬吊装置与衣撑装置100的一侧为晾衣机210的出风侧211,晾衣机210出风侧211通过吹风风道与吊接单元11的送风口41连通,进而连通送风风道。吹风风道可以由软质塑胶管形成。在吹风风道与送风风道连通的基础上,吊接单元11与勾挂单元22固定适配时,吹风风道随即连通烘干风道。
91.本技术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吊接单元11的数量为一个,其沿主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送风风道贯穿吊接单元11形成多个沿主框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送风口41,多个送风口41能够分别适配并连通多个挂衣机构20的聚风口42。悬置单元12以及挂衣机构20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悬置单元12以及多个挂衣机构20均沿吊接单元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多个挂衣机构20的聚风口42分别一一对应连通多个送风口41。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吊接单元11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每个的吊接单元11可以只开设一个送风口41,并与一个挂衣机构20的聚风口42连通。
92.挂衣机构20包括设置在烘干风道内的第一引流件和第二引流件,二者分别位于两个挂衣支撑部中,其中第一引流件的一端向聚风口42延伸靠近,另一端向出风口43延伸靠近,并且向其所在挂衣支撑部中远离勾挂单元22的一端倾斜靠近;第二引流件的一端向聚风口42延伸靠近,另一端向出风口43延伸靠近,并且也向其所在的另一个挂衣支撑部中远离勾挂单元22的一端倾斜靠近。最终,第一引流件和第二引流件将烘干风道分成多个子风道,出风口43也被第一引流件和第二引流件分隔形成多个子出风口43。通过聚风口42的热风能够被第一引流件和第二引流件分成多个不同的热风支流,这些热风支流分别从不同子出风口43中排出,因此扩大了热风的出风面积,进而扩大了热风烘干衣物的面积。
93.请参阅图23、图24,第一引流件包括至少一个向衣撑单元21其中一端倾斜靠近的第一引流板61,第二引流件包括至少一个向衣撑单元21另一端倾斜靠近的第二引流板62,这些第一引流板61和第二引流板62以勾挂单元22和聚风口42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这样就可以实现热风支流呈放射趋势流动,由此挂衣机构20远离悬置机构10的一侧的各个位置都能排出热风,从而提高烘干衣物的效果和效率。
9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吊接单元11与勾挂单元分别包括悬吊部112以及勾挂部222,挂衣机构20相对于悬置机构10的位置包括固定位和预装位,勾挂部222在挂衣机构20处于固定位时勾连悬吊部112,并且可以在挂衣机构20处于预装位时脱离悬吊部112。具体地,当挂衣机构20处于固定位时,勾挂部222至少有一部分能够到达悬吊部112相对远离地面的一
侧,然后承载于悬吊部112远离地面的一侧,由此悬吊部112通过承载勾挂部222的方式承载挂衣机构20与衣物的重量。
95.实施例一
96.请参阅图2-图5,挂衣机构20在悬置机构10的底部与悬置机构10形成可拆卸搭接配合,悬置机构10的底部也即悬置机构10相对远离晾衣机210的位置,当挂衣机构20搭接于悬置机构10底部时,挂衣机构20位于悬置机构10的竖直下方,此时挂衣机构20相对悬置机构10固定。挂衣机构20相对于悬置机构10的位置包括预装位和固定位,挂衣机构20在预装位时,用户能够顺利且无阻碍地从悬置机构10上拆离挂衣机构20;在固定位时,挂衣机构20则与悬置机构10搭接配合,此时挂衣机构20可以吊挂衣物。图2-图3所示的衣撑装置100中,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相互分离,此时挂衣机构20能够继续沿送风口41的轴线方向相对靠近悬置机构10运动以到达预装位;图4-图5所示的衣撑装置100中,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搭接配合,此时挂衣机构20处于其固定位,同时挂衣机构20的两个挂衣支撑部与悬置机构10的悬置连接杆沿相同方向延伸。实施例一中,勾挂部222与悬吊部112之间的搭接配合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勾连配合。
97.具体地,吊接单元11还开设有多个导向孔1131,多个导向孔1131分别为圆弧状条形孔,且多个导向孔1131共圆均布设置,送风口41也呈圆形,且送风口41的轴线经过多个导向孔1131所在圆的圆心。每个导向孔1131的孔壁包括均呈圆弧形的第一内侧孔壁1139和第二内侧孔壁1140,第一内侧孔壁1139到送风口41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内侧孔壁1140到送风口41轴线的距离。此外悬置机构10还包括与吊接单元11固定连接的悬吊部112,悬吊部112的数量与导向孔1131的数量相对应,且分别一一设置在每个导向孔1131中,具体地,每个悬吊部112均相对于每个导向孔1131的第二内侧孔壁1140突出,作为优选每个悬吊部112均直接凸设于每个导向孔1131的第二内侧孔壁1140。由此,每个导向孔1131的宽度呈现出沿该导向孔1131所在圆的周向变化的趋势,也即每个导向孔1131均包括相互连通的阔口段1132以及窄口段1133,其中阔口段1132位于第一内侧孔壁1139与未设有悬吊部112的第二内侧孔壁1140之间,窄口段1133位于第一内侧孔壁1139与悬吊部112之间。
98.实施例一中,导向孔1131的数量为四个,值得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向孔1131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两个或四个以上,甚至还可以是一个,此时导向孔1131为圆形孔;此外,导向孔1131的形状也并非一定是圆形或圆弧形,导向孔1131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甚至可以是直线形孔,送风口41与聚风口42的形状也并非一定设置为圆形;另外,导向孔1131也并不一定要围绕送风口41开设,也可以开设于吊接单元11的其他位置,甚至开设于悬置单元12。
99.挂衣机构20包括多个勾挂部222,开设于勾挂单元22相对靠近悬置机构10和晾衣机210一侧的聚风口42呈圆形,多个勾挂部222固定凸设于聚风口42外缘,且相对于勾挂单元22朝向悬置机构10和晾衣机210突出。同样地,多个勾挂部222共圆均布设置,聚风口42的轴线经过多个勾挂部222所在圆的圆心。实施例一中,勾挂部222的数量同样为四个,与导向孔1131的数量相对应。每个勾挂部222都包括固定凸设于勾挂单元22的勾台2221,还包括固定连接于勾台2221相对远离勾挂单元22一端的翻边2253,翻边2253相对于勾台2221弯折并向聚风口42的轴线弯折。勾挂部222的体积小于导向孔1131阔口段1132的空间体积,因而勾挂部222能够顺利无阻碍地伸入阔口段1132,勾挂部222伸入阔口段1132时,挂衣机构20相
对于悬置机构10的位置恰好为预装位。图2-图5所示衣撑装置100中,只需带动挂衣机构20沿送风口41的轴线相对靠近悬置机构10运动,勾挂部222即可伸入阔口段1132内。
100.在勾挂部222的勾台2221穿设导向孔1131的基础上,随着用户对挂衣机构20和/或悬置机构10施加外力并带动勾挂部222沿导向孔1131活动,勾台2221滑动进入窄口段1133,同时翻边2253逐渐向悬吊部112靠近,最终翻边2253到达悬吊部112相对远离挂衣机构20的一侧并搭接于悬吊部112。如图4-图5所示,此时悬吊部112承载勾挂部222的重量,也承载整个挂衣机构20和衣物的重量。可见,悬吊部112与勾挂部222的数量越多,每个悬吊部112受到的力越小,因而悬吊部112的结构更稳定,更不容易断裂失效,当然,悬吊部112与勾挂部222数量的增加是以缩短每个导向孔1131的长度,进而缩小勾挂部222的体积以及缩小勾挂部222在导向孔1131内的运动行程为代价。当翻边2253搭接于悬吊部112时,勾台2221被悬吊部112以及第一内侧孔壁1139固定夹持,此时挂衣机构20即处于固定位。相反地,当需要拆卸衣撑装置100时,用户对挂衣机构20和/或悬置机构10施加反方向力,带动勾台2221离开窄口段1133,翻边2253跟随勾台2221同步运动并离开悬吊部112,最终勾挂部222重新返回阔口段1132,此时挂衣机构20再度切换至预装位,接下来只需将勾挂部222从阔口段1132中抽取出即可。
101.在勾挂部222于导向孔1131内滑动过程中,无论勾挂部222向阔口段1132滑动还是向窄口段1133滑动,导向孔1131的第一内侧孔壁1139与勾挂部222的勾台2221始终保持滑动接触,因而第一内侧孔壁1139形成了引导勾挂部222沿预设的圆弧形轨迹滑动的导向部113,导向部113使得挂衣机构20沿圆弧形轨迹在预装位与固定位之间切换。由此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之间形成了可调节的转动配合,转动中心即为导向部113的圆心线,也即聚风口42/送风口41的轴线,该轴线经过导向孔1131所在圆的圆心,用户可以旋合操作方式对挂衣机构20或悬置机构10施加转动推力,因而衣撑装置100的拆卸和安装更容易操作。可以理解的是,当导向孔1131为直线形条状孔时,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之间也可以通过平面状的导向部113形成直线滑动配合,只要能够利用导向部113引导勾挂部222在窄口段1133与阔口段1132之间滑动,以切换挂衣机构20至预装位或固定位即可。
102.需要说明的是,导向部113并非只能通过导向孔1131的内侧孔壁得到,还可以在勾挂单元22和/或吊接单元11上设置导向筋或导向肋得到导向部113。
103.进一步地,悬置机构10与挂衣机构20分别设置有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之间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当挂衣机构20处于固定位并与悬置机构10搭接配合时,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固定连接,此时挂衣机构20相对于悬置机构10的位置被限定。即便有外部干扰,挂衣机构20也不会轻易离开其固定位并解除它与悬置机构10的搭接配合。为了使衣撑装置100能够正常拆卸,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中至少有一者可活动,防脱件114或锁附件223通过活动避让对方,以使对方顺利与之分离,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分离后,挂衣机构20在固定位处的位置锁定被解除,用户即可切换挂衣机构20至预装位。可见,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之间的固定连接存在抗干扰上限,只要用户作用于挂衣机构20或悬置机构10的力足以使防脱件114和/或锁附件223活动。
104.防脱件114弹性安装于悬置机构10,具体可设置在导向孔1131的第一内侧孔壁1139,并使防脱件114相对于第一内侧孔壁1139突出。为了使防脱件114具有形变能力,防脱件114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参阅图5,锁附件223与勾挂部222固定连接,锁附件223具体可
设置于勾台2221,并相对于勾台2221突出设置。在勾挂部222于导向孔1131内活动的过程中,防脱件114具有两种受力压缩形变状态,分别是第一压缩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其中第二压缩状态下防脱件114积蓄的弹力大于第一压缩状态下防脱件114积蓄的弹力。当挂衣机构20处于固定位并与悬置机构10搭接配合时,防脱件114正处于第一压缩状态并固定抵接锁附件223,此时防脱件114与悬吊部112共同夹持勾台2221与锁附件223;而在勾挂部222即将搭接于悬吊部112,或者勾挂部222即将脱离悬吊部112时,防脱件114受到锁附件223的挤压抵持作用进一步压缩从而切换至第二压缩状态,此时防脱件114让位锁附件223,同时让位勾挂部222向阔口段1132运动,或者让位勾挂部222完全进入窄口段1133。
105.可选的,为了使防脱件114与悬吊部112能够更加稳定牢固地夹持锁附件223与勾台2221,锁附件223与悬吊部112相对设置,由此进一步缩小了窄口段1133的宽度尺寸;同时,锁附件223固定凸设于勾台2221背离悬吊部112的一侧,防脱件114相对靠近悬吊部112的一侧设有限位凹腔1144,限位凹腔1144的空间形状与锁附件223的形状相适配,由此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之间能够形成仿形适配,二者之间能够紧密贴合固定并过盈抵接,这样有利于增大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之间的静摩擦力,使二者分离的难度增大,可以更好地抵抗一般性的外力干扰,特别是当气流吹动衣物时,即便衣物摇摆也不会造成挂衣机构20意外脱离固定位。当然,也可以将锁附件223设置为可动结构,将防脱件114设置为可动结构。
106.进一步地,悬置机构10与挂衣机构20还分别设有第一磁吸件31与第二磁吸件32,第一磁吸件31安装于吊接单元11相对靠近挂衣机构20的一侧,第二磁吸件32安装于勾挂单元22相对靠近悬置机构10与晾衣机210的一侧。第一磁吸件31与第二磁吸件32的数量一致,参阅图2-图5,第一磁吸件31的数量为两个,二者环绕送风口41均布设置,第二磁吸件32的数量为两个,二者环绕聚风口42均布设置。第一磁吸件31与第二磁吸件32能够相互吸附,以使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沿送风口41的轴线相对靠近运动,当挂衣机构20可以通过磁力作用吸附于悬置机构10底部时,挂衣机构20正处于预装位,接着用户对挂衣机构20和/或悬置机构10施加推力以使第一磁吸件31和第二磁吸件32沿送风口41的轴向相对运动,直至挂衣机构20处于固定位,此时第一磁吸件31与第二磁吸件32的相对位置如图5所示。
107.可见,设置第一磁吸件31和第二磁吸件32可以使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更容易地形成预连接,磁吸力可以抵消掉一部分挂衣机构20和衣物的重力,以使用户能够更省力地将勾挂部222伸入导向孔1131阔口段1132内,当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形成预连接后,用户仅需推动挂衣机构20,进一步调整挂衣机构20相对于悬置机构10的位置,使其切换至固定位即可,无需继续承担挂衣机构20和衣物的重量,显著降低了用户的操作负荷;另外,即使将挂衣机构20再次切换至预装位,第一磁吸件31和第二磁吸件32之间的磁力可以再次抵消部分挂衣机构20与衣物的重量,这样挂衣机构20和衣物不会快速坠落,可以为用户抓取挂衣机构20和衣物留出时间,避免用户操作慌张。
108.可选的,吊接单元11朝向挂衣机构20的一侧还设有滑移槽1134,滑移槽1134具体可以由凸设于吊接单元11的凸缘形成,其中第一磁吸件31设置于滑移槽1134的槽底,滑移槽1134与第二磁吸件32之间可形成滑动配合。在挂衣机构20处于预装位,且第一磁吸件31与第二磁吸件32相互吸附时,第二磁吸件32可以沿滑移槽1134的表面相对远离第一磁吸件31运动,直至挂衣机构20切换至固定位;相反地,在挂衣机构20处于固定位时,第二磁吸件
32也可以沿滑移槽1134的表面相对靠近第一磁吸件31运动,直至挂衣机构20重新切换至预装位,切换预装位完成后第一磁吸件31再度与第二磁吸件32相互吸附连接。
109.衣撑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挂衣机构20内部的遮蔽导向件,遮蔽导向件位于挂衣机构20两端连线的中部,具体可参阅实施例五中图23-图24所示结构。烘干热风进入聚风口42之后,能够在遮蔽导向件的引流作用下形成两组热风支流,两组热风支流分别从遮蔽导向件朝向挂衣机构20两段的两侧流动,并经过多个子出风口43流出。
110.具体而言,遮蔽导向件包括第一遮蔽导向板51和第二遮蔽导向板52,其中第一遮蔽导向板51的一端向聚风口42延伸,另一端向出风口43延伸,并且向挂衣机构20的其中一端倾斜靠近,第二遮蔽导向板52的一端向聚风口42延伸,另一端向出风口43延伸,并且向挂衣机构20的另一端倾斜靠近。因而,第一遮蔽导向板51与第二遮蔽导向板52呈八字形布局设置,遮蔽导向件朝向挂衣机构20两端的两侧即为第一遮蔽导向板51背离第二遮蔽导向板52的外侧和第二遮蔽导向板52背离第一遮蔽导向板51的外侧。
111.进一步地,第一引流件位于其中一个挂衣支撑部内壁面与第一遮蔽导向板51之间,第二引流件位于另一个挂衣支撑部内壁面与第二遮蔽导向板52之间,因此,第一遮蔽导向板51和其中一个挂衣支撑部内壁面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烘干风道分支,第二遮蔽导向板52和另一个挂衣支撑部内壁面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第二烘干风道分支。
112.实施例二
113.参阅图6-图11,衣撑装置100包括快拆装结构,用于实现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之间的快速拆卸和安装,快拆装结构包括设置于挂衣机构20的插接组件1011、设置于悬置机构10的限位组件1012。其中,限位组件1012设置在吊接单元11底部,包括相对于悬置机构10固定设置的承接件1013,还包括相对承接件1013可活动设置的防脱件114,承接件1013与防脱件114间隔设置,二者中间形成一个尺寸固定的间隔区域,该间隔区域的尺寸与插接组件1011的总尺寸相一致;插接组件1011设置于勾挂单元22,优选地,勾挂单元22相对靠近晾衣机210的一侧向外突出形成中空凸缘226,如图6所示,该中空凸缘226围设形成聚风口42,插接组件1011固设于中空凸缘226的外周壁。
114.插接组件1011与限位组件1012之间形成滑动配合,插接组件1011能够接触并带动防脱件114相对悬置机构10活动,防脱件114在插接组件1011的力作用下被迫让位插接组件1011向上述间隔区域中运动,直至插接组件1011到达防脱件114与承接件1013之间的间隔区域。插接组件1011一经到达该间隔区域便停止对防脱件114作用外力,此时防脱件114相对悬置机构10活动复位,并最终与承接件1013共同夹持插接组件1011以限制限位组件1012从上述间隔区域内脱离。以上过程为快拆装结构安装结合的过程。
115.快拆装结构拆卸过程如下:首先用户对挂衣机构20或悬置机构10中的至少一者施加外力,在此过程中插接组件1011与防脱件114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大,而插接组件1011与承接件1013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趋于减小。当插接组件1011与防脱件114间的相互作用力足以克服防脱件114对插接组件1011的抵持力时,插接组件1011脱离承接件1013,而防脱件114被迫相对悬置机构10活动并让位插接组件1011脱离上述间隔区域,直至插接组件1011完全从间隔区域内脱离,此时承接件1013与防脱件114对插接组件1011的限位夹持解除,插接组件1011可以直接脱离限位组件1012。快拆装结构的拆卸和安装过程中,插接组件1011与限位组件1012均沿预设的拆装轨迹相对滑动。因而每次拆卸快拆装结构时都可以沿确定
的拆装轨迹带动悬置机构10与挂衣机构20相对活动,对于安装快拆装结构同理。
116.具体地,限位组件1012开设有导向沉槽1135,如图8、图10-图11所示,导向沉槽1135为开设于吊接单元11相对靠近勾挂单元22一侧的圆形沉槽,勾挂单元22的中空凸缘226以及位于中空凸缘226外周壁的插接组件1011能够插接伸入导向沉槽1135内,伸入之后使得导向沉槽1135与中空凸缘226以及聚风口42同心设置。限位组件10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组件1012关于导向沉槽1135/中空凸缘226的轴线中心对称,插接组件1011的数量同样为两个,并且二者关于导向沉槽1135/中空凸缘226的轴线中心对称。导向沉槽1135具有朝向勾挂单元22的沉槽底壁1136,还具有用于以导向沉槽1135轴线为中心周向适配中空凸缘226周壁的沉槽侧壁1137。
117.沉槽底壁1136与沉槽侧壁1137形成与插接组件1011滑动配合的导向部113,导向部113限定出令插接组件1011沿以导向沉槽1135/中空凸缘226的轴线为中心相对限位组件1012滑动的圆弧形轨迹,如此用户可以通过对挂衣机构20施加转矩的方式将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旋合安装或者旋合拆卸。沉槽底壁1136通过止挡插接组件1011和中空凸缘226,限制插接组件1011伸入导向沉槽1135内部的深度,以确保插接组件1011能够准确到达承接件1013与防脱件114之间的间隔区域内。实施例二中,承接件1013与防脱件114均设置在导向沉槽1135中,因此二者之间的间隔区域恰好属于导向沉槽1135的一部分,故旋合安装衣撑装置100的过程即为带动插接组件1011滑动进入间隔区域的过程,旋合拆卸衣撑装置100的过程即为带动插接组件1011滑动离开间隔区域的过程。
118.可以理解,导向沉槽1135还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导向沉槽1135分别为共圆设置的圆弧形沉槽,导向沉槽1135也可以开设于插接组件1011;另外,形成导向部113的方式并不仅限于在限位组件1012或插接组件1011上开设沉槽,还可以在限位组件1012或插接组件1011上设置导向滑块获得导向部113,导向部113所限定出的拆装轨迹也不一定是圆弧形轨迹,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轨迹,例如直线段形,只要能够通过设置导向部113限定出确定的拆卸和安装轨迹,以使用户每次都能以相同的操作拆卸或安装衣撑装置100即可。
119.为了使防脱件114在插接组件1011的力作用下产生避让运动,以避让插接组件1011进入或离开间隔区域,防脱件114弹性可动地设置在导向沉槽1135内。如图8所示,限位组件1012开设有连通导向沉槽1135的收容槽118,防脱件114包括挡块1141以及弹性件1142,弹性件1142位于收容槽118内,弹性件1142的两段分别连接挡块1141与限位组件1012,挡块1141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收容槽118内。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弹性件1142抵持挡块1141,使得挡块1141有一部分位于导向沉槽1135内,而在插接组件1011抵接推动挡块1141时,弹性件1142受压收缩形变,挡块1141被插接组件1011推入收容槽118内,此时挡块1141不再阻挡插接组件1011沿导向部113进行圆弧形滑动,因而能够进入或退出间隔区域。优选地,挡块1141设置有斜楔面1143,斜楔面1143与弹性件1142的伸缩方向相交,插接组件1011抵接斜楔面1143时,会对挡块1141产生使弹性件1142压缩形变的力分量。当然,防脱件114还可以直接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并直接固定于限位组件1012中。
120.可选的,插接组件1011包括相对固定且间隔设置在中空凸缘226外周壁的勾挂部222以及推压部2231,其中勾挂部222用于固定抵接承接件1013,推压部2231用于活动抵接防脱件114以使防脱件114让位推压部2231进入或退出间隔区域,在勾挂部222固定抵接承接件1013时,推压部2231与防脱件114固定抵接。图10示出了插接组件1011伸入导向沉槽
1135时,限位组件1012与插接组件1011的相对位置关系,此时勾挂部222伸入承接件1013与防脱件114之间的间隔区域内,而推压部2231则位于防脱件114相对远离承接件1013的一侧,挂衣机构20此时处于预装位。接着对挂衣机构20和悬置机构10施加转矩,带动插接组件1011沿导向部113滑动,并使勾挂部222逐渐靠近承接件1013,直至限位组件1012与插接组件1011的相对位置关系切换至图11所示状态,此时挂衣机构20处于固定位,勾挂部222与推压部2231均位于间隔区域中,勾挂部222固定抵接承接件1013,同时防脱件114固定抵接于推压部2231相对远离勾挂部222的一侧,并且限制勾挂部222脱离承接件1013。
121.间隔设置的勾挂部222与推压部2231使得插接组件1011抵持挤压防脱件114的面积显著减小,因此显著缩短了插接组件1011抵持挤压防脱件114的时间,而插接组件1011抵持挤压防脱件114的时间正是推压部2231与挡块1141抵接和相对滑动的持续时间。例如,在推压部2231进入防脱件114与承接件1013之间的间隔区域之前,挡块1141一直位于勾挂部222与推压部2231之间,如图10所示,类似地,当推压部2231退出间隔区域后,即使勾挂部222仍留在间隔区域内,也不影响插接组件1011与限位组件1012的正常分离。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防脱件114,避免弹性件1142长时间受压而收缩,以使得弹性件1142能够对挡块1141提供更好的弹性支撑作用,令挡块1141能够在导向沉槽1135内可靠稳定地抵持推压部2231。
122.作为优选,推压部2231设置有推压曲面2232,推压曲面2232可以是柱面、球面或椭球面等,推压部2231通过推压曲面2232接触挡块1141的斜楔面1143从而致动防脱件114弹性活动,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推压部2231与挡块1141的接触面积,二者之间形成线接触或面接触,进而可以减轻磨损程度、降低摩擦阻力。
123.承接件1013包括固定连接的悬吊部112以及导向部113,导向部113固定凸设于导向沉槽1135的沉槽底壁1136,悬吊部112固定连接于导向部113相对远离沉槽底部的一端,并与沉槽底壁1136之间形成插接间隙1138。勾挂部222伸入导向沉槽1135后,在抵接沉槽底壁1136的状态下沿沉槽底壁1136滑动,当勾挂部222伸入插接间隙1138时,勾挂部222搭接于悬吊部112,从而与悬吊部112形成勾连,由此悬吊部112可以为勾挂部222提供竖直向上的支撑力,使得承接件1013可以承担更大的负荷,这对于挂衣机构20承载大重量衣物时有积极效果。可选的,当勾挂部222搭接于悬吊部112时,悬吊部112与沉槽底壁1136共同固定夹持勾挂部222,由此可以消除插接组件1011与限位组件1012之间的晃动间隙,确保挂衣机构20承载衣物的稳定性。当需要拆卸衣撑装置100时,只需带动勾挂部222脱离悬吊部112,即可使插接组件1011脱离承接件1013。
124.承接件1013与插接组件1011抵接的可实现方式多样,可选的,当勾挂部222伸入插接间隙1138之后,可以通过止挡部115抵接勾挂部222以限位止挡插接组件1011。或者,插接组件1011还包括与勾挂部222固定连接的凸肋2222,凸肋2222固设于中空凸缘226外周壁,悬吊部112在勾挂部222伸入插接间隙1138之后剖抵接凸肋2222,从而限位止挡插接组件1011。当然,也可以同时采用悬吊部112抵接凸肋2222和止挡部115抵接勾挂部222的方式限位止挡插接组件1011。
125.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实施例二采用了限位组件1012均设置于悬置机构10,具体是设置在吊接单元11,插接组件1011均设置于挂衣机构20,具体是设置在勾挂单元22的中空凸缘226的结构设计,实际上限位组件1012与插接组件1011的设置位置还可以互换,而并不
仅限于上述具体方案。
126.实施例三
127.参阅图12-图15,悬置机构10还设置有插槽23,插槽23位于吊接单元11底部,也即吊接单元11相对靠近挂衣机构20和地面的部分,挂衣机构20还包括插块13,插块13位于勾挂单元22相对靠近悬置机构10和晾衣机210的部分,插槽23和插块13分别相对悬置机构10和挂衣机构20固定设置,二者之间形成可拆卸的凹凸配合。悬置机构10与挂衣机构20通过插槽23与插块13形成凹凸配合固定连接,解除凹凸配合后悬置机构10与挂衣机构20相互分离。
128.具体地,插块13包括滑动块131以及限位块132,如图2-图3所示,滑动块131与限位块132均为相对于勾挂单元22外壁凸出的凸缘,其中滑动块13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滑动块131分别凸设于勾挂单元22相背设置的两侧,限位块132凸设于勾挂单元22中的另一侧,不与其中任意一个滑动块131位于勾挂单元22的同一侧;插槽23包括导向槽231以及限位槽232,导向槽231与限位槽232均设置在吊接单元11底部,其中导向槽231的数量为两个,二者并排延伸并且能够分别与两个滑动块131适配形成滑动配合,两个限位槽232的槽底相向设置从而分别适配两个滑动块131的外缘,限位槽232与限位块132能够适配并形成固定抵接,限位槽232与限位块132固定抵接时,送风口41与聚风口42密封适配连通。
129.实施例三中,形成导向槽231槽壁的壁板包括凸设于吊接单元11底部的第一壁板,还包括与第一壁板相对远离吊接单元11的一边连接、并与第一壁板弯折成角的第二壁板,第二壁板负责承载插块13。导向槽231的延伸方向与限位槽23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随着导向槽231与滑动块131之间滑移接触的区域逐渐增大,限位块132逐渐靠近限位槽232的槽底壁,直至限位块132抵接限位槽232槽底,此时导向槽231与滑动块131之间不再继续滑移,滑动块131和限位块132分别与导向槽231和限位槽232形成凹凸配合。当然,导向槽231的延伸方向与限位槽23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仅仅是一种优选方案,而并非必要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向槽231的延伸方向与限位槽232的延伸方向也可以斜交,只要二者的延伸方向相交,使得限位槽232与限位块132能够相互抵接并限制滑动块131与导向槽231继续相对滑移即可。
130.两个导向槽231的槽底分别为两个第一壁板相互靠近对方的两个侧面,需要说明,两个限位槽232的槽底也可以相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限位槽232的槽底分别与两个插块13相向设置的两侧适配,勾挂单元22内部可以设置中空区域,两个滑动块131可以分别凸设于勾挂单元22中相向设置的两个内壁,或者,两个滑动块131可以分别由勾挂单元22靠近悬置机构10一侧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外缘延伸弯折形成,两个滑动块131的末端相互靠近弯折。值得注意的是,设置两个并行延伸的导向槽231或者两个并行延伸的滑动块131不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必要设置,导向槽231与滑动块131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更多,甚至还可以省去导向槽231与滑动块131,仅通过限位槽232与限位块132形成可拆卸凹凸配合,或者省去限位槽232与限位块132,仅通过导向槽231与滑动块131形成可拆卸凹凸配合。
131.进一步地,悬置机构10还包括同样固定设置在吊接单元11底部的引入件14,引入件14自插槽23的槽底向远离插槽23的方向延伸,引入件14相对远离插槽23槽底的一端形成对位部141,对位部141相对于吊接单元11外凸,同时向远离吊接单元11的方向倾斜。对位部141向外突出设置,能够起到临时承载插块13,特别是承载滑动块131的作用。对位部141相
对远离衣撑单元21并靠近晾衣机210的一侧为斜面,对位部141的末端到晾衣机210的距离大于对位部141连接吊接单元11的一端到晾衣机210的距离,当然,对位部141相对靠近晾衣机210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曲面,无论设置为斜面还是曲面,对位部141均通过该侧临时承载插块13。引入件14中相对远离对位部141的一端则向插槽23的槽底壁延伸靠近,如图12、图14所示,引入件14向导向槽231的槽底延伸靠近,并与导向槽231的槽壁直接连接,具体可以是连接第一壁板与第二壁板中的至少一者,引入件14相对远离对位部141的一端指向限位槽232的槽底。
132.设置引入件14的作用是:1)在插块13与插槽23接触或形成适配之前,由引入件14先行接触插块13,并通过对位部141临时承载插块13为插块13与插槽23形成适配作好准备,免除用户为了使插块13能够顺利伸入插槽23而谨慎调节挂衣机构20和悬置机构10之间相对位置的操作;2)在插块13承载于对位部141的基础上,用户只需向挂衣机构20施加推力,引入件14便可以引导插块13沿着预设的活动轨迹顺利无障碍地进入插槽23内,具有限制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之间无助于固定连接的相对运动、同时释放二者之间有助于固定连接的相对运动的作用,用户无需谨慎控制其作用于挂衣机构20上的推力方向,施力方向偏差可以被引入件14限制并纠正克服。
133.当插槽23与插块13形成凹凸配合之后,插块13也可以不再连接引入件14,可见,引入件14并非是使插槽23和插块13形成和维持凹凸配合的必要设置,因此,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引入件14。
134.可选的,插块13为磁性件,引入件14与插槽23中至少有一者为磁性件,插块13可以和引入件14磁吸连接以增强引入件14临时承载插块13的稳定性,插块13也可以与插槽23磁吸连接,以增强二者凹凸配合后的连接紧密度和牢固度,从而提高挂衣机构20在悬置机构10中的连接可靠性,避免凹凸配合意外解除。
135.可选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悬置单元12的长度方向与插槽23的延伸方向一致,如上所述,悬置单元12包括分别凸设于吊接单元11相背两侧的悬置连接杆,作为优选,两个悬置连接杆沿同一直线延伸,且二者与导向槽231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当用户对挂衣机构20施加推力时,插块13通过摩擦插槽23作用于悬置机构10的力可以由悬置连接杆抵消平衡,此时其中一个悬置连接杆承受压力,另一者悬置连接杆承受拉力,无论哪个悬置连接杆都不会受弯曲或扭转力,这样悬置连接杆与吊接单元11连接部位处不会有明显的应力集中,可以预防衣撑装置100长期使用后在悬置连接杆与吊接单元11连接部位处产生疲劳损坏。
136.可选的,衣撑装置100还可以设置锁合部与扣合部,锁合部能够以可活动连接方式连接悬置机构10与挂衣机构20中的一者,扣合部可以连接悬置机构10与挂衣机构20中的另一者,二者之间能够形成可拆卸卡接固定。在插块13与插槽23形成凹凸固定配合后,扣合部与锁合部通过卡接固定进一步巩固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的连接牢固性,并进一步锁定二者的相对位置,避免插块13与插槽23意外滑动,或者通过拆分以解除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相对位置的锁定,从而允许插块13与插槽23再次活动并解除凹凸配合。作为优选,锁合部可以设置在勾挂单元22,扣合部可以设置在吊接单元11。
137.实施例三中,插块13相当于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的勾挂部222,而插槽23槽壁相当于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中的悬吊部,当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固定连接时,插块13搭接于插槽23槽壁。
138.需要说明,插块13不一定要设置在挂衣机构20,插槽23也不一定要设置在悬置机构10,在其他实施例中,二者的位置也可以互换;出于方便连接和拆卸的需要,插槽23或插块13的位置优选设置在吊接单元11或者勾挂单元22。
139.实施例四
140.参阅图16-图19,悬置机构10还包括主对位件116,其中吊接单元包括主锁合件110,挂衣机构20还包括副对位件224,其中勾挂单元包括副锁合件220。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可拆卸的活动连接,使得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能够借由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的相对活动而活动,或者借由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的拆卸而相互分离;主锁合件110与副锁合件220则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使得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能够借由主锁合件110与副锁合件220的固定连接而切换至相对固定,以限制挂衣机构20相对悬置机构10活动,此时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之间也保持相对固定,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之间形成多点固定,或者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能够借由主锁合件110与副锁合件220拆分而允许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之间能够再次相对活动,以允许挂衣机构20相对悬置机构10活动。需要说明的是,只有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连接,主锁合件110才有可能与副锁合件220固定连接。
141.具体地,主锁合件110包括吊接本体111以及突出于吊接本体111的托载部1101,吊接本体111内部中空用以形成送风风道,送风口41开设于吊接本体111相对靠近挂衣机构20的一侧,副锁合件220包括勾挂本体221以及突出于勾挂本体221的突翘部2201,勾挂本体221内部中空用以形成烘干风道的一部分,聚风口42开设于勾挂本体221相对靠近悬置机构10的一侧。实施例四中,托载部1101可活动地连接于吊接本体111,突翘部2201则固定连接于勾挂本体221。托载部1101与突翘部2201能够形成搭接配合,在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连接的基础上,随着用户托载挂衣机构20并对其施力,使之相对悬置机构10运动并带动勾挂本体221靠近吊接本体111并适配吊接本体111,突翘部2201逐步接近托载部1101,随后突翘部2201接触托载部1101并带动托载部1101相对吊接本体111活动,托载部1101先是被突翘部2201施力以避让突翘部2201活动,随后托载部1101与突翘部2201固定连接,这时勾挂本体221固定抵接吊接本体111,也就意味着主锁合件110与副锁合件220固定连接。
142.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勾挂本体221固定抵接吊接本体111时,二者形成正确适配,此时送风口41与聚风口42密封连通,意味着送风风道内的烘干热风此时能够全部进入挂衣机构20内的烘干风道中,不会在聚风口42或送风口41开口处发生外泄。
143.当需要拆卸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时,用户首先对挂衣机构20和悬置机构10分别施力,突翘部2201再次带动托载部1101相对吊接本体111活动,与之前不同,此时托载部1101在突翘部2201的力作用下避让突翘部2201,并允许突翘部2201与之脱离,二者脱离的同时勾挂本体221也脱离吊接本体111,故此时主锁合件110与副锁合件220切换至拆卸状态。因此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之间的多点固定被破坏,在没有主锁合件110与副锁合件220固定连接的限制下,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重新切换至可相对活动状态,二者能够通过相对活动而重新分离,由此完成了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的拆卸。
144.请参阅图16-图17,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之间形成可拆卸分离的转动连接,且二者之间具有一预设的转动中心,如图17所示虚线r,该虚线即为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之间相对转动的转动中心。当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相对转动同时,挂衣机构20
与悬置机构10之间也以相同的转动中心转动。用户在安装衣撑装置100时,首先将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连接,此时挂衣机构20的两端在竖直方向上具有高度差,接着在保持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活动连接的状态,带动挂衣机构20绕预设转动中心转动,挂衣机构20两端的高度差随之减小,直至勾挂本体221与吊接本体111固定抵接。需要说明,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之间的活动连接并不仅限于转动连接,还可以是弹性连接、滑动连接。
145.可选的,主对位件116为设置于吊接本体111靠近挂衣机构20一侧边缘的弯折板,副对位件224为凸设于勾挂本体221的凸缘,副对位件224首先通过勾连搭接在主对位件116的弯折板上方实现与副对位件224活动抵接,二者之间形成线接触。在副对位件224搭接在主对位件116的状态下,挂衣机构20能够以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之间的接触线所在直线为转动中心转动。可以理解,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之间形成转动连接的方式多样,例如可以分别针对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设置枢轴和枢套,枢轴与枢套同轴设置并形成枢转配合,也即枢轴和枢套之间的接触面呈柱面,此时预设枢转中心即为枢轴和枢套的轴线。为方便拆卸,枢套与枢轴的端部形成枢转配合。
146.可选的,托载部1101弹性连接于吊接本体111,且至少具有弹性避让状态以及弹性复位状态。图16-图18所示衣撑装置100中,托载部1101处于弹性复位状态,图19所示衣撑装置100中,托载部1101处于弹性避让状态。托载部1101在弹性复位状态下承接突翘部2201,并与突翘部2201形成固定勾连;而在突翘部2201与托载部1101完全分离,且吊接本体111与勾挂本体221脱离的状态下,托载部1101再次切换至弹性复位状态。在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连接基础上,随着用户托载挂衣机构20相对悬置机构10活动,突翘部2201首先抵接至托载部1101靠近地面的一侧(也即托载部1101靠近挂衣机构20的一侧),随着抵接力增大,托载部1101克服弹力发生形变以避让突翘部2201的继续靠近和侵入,直至勾挂本体221与吊接本体111固定抵接,此时托载部1101能够顺利弹性复位至其弹性复位状态下的位置,形变复位后托载部1101承载于突翘部2201靠近地面的一侧,突翘部2201搭接于托载部1101。
147.可选的,托载部1101为转动安装于吊接本体111的刚性件,且托载部1101的一端通过弹性件与吊接本体111弹性连接,另一端的末端向靠近主对位件116和副对位件224的一侧弯折形成弯折边,托载部1101与吊接单元之间的铰接点位于托载部1101的两端之间,弹性件以该铰接点为支点向托载部1101远离其弯折边的一端作用弹力。用户可以向托载部1101连接弹性件的一端作用压力并压缩弹性件,以实现手动切换托载部1101至弹性避让状态。突翘部2201可以是凸设于勾挂本体221的凸缘,当突翘部2201与托载部1101固定连接时,突翘部2201靠近地面的一侧被弯折边远离地面的一侧托举支撑。弹性件可以选用扭簧,还可以选用橡胶件、金属簧片或其他类型的弹性元件。
148.托载部1101的弯折边上设置有导向斜面1102,位于弯折边靠近地面的一侧,突翘部2201远离地面的一侧同样设置有导向斜面1102。在用户托载勾挂本体221相对靠近吊接本体111过程中,突翘部2201通过导向斜面1102滑动抵接弯折边并带动托载部1101转动,托载部1101转动过程中压缩弹性件,以使托载部1101被迫让位突翘部2201靠近运动。当勾挂本体221固定抵接吊接本体111时,突翘部2201离开弹性复位状态时弯折边所在的位置,此时托载部1101能够无阻碍地反转复位,当其重新达到弹性复位状态时,弯折边到达突翘部2201靠近地面的一侧。显然,导向斜面1102的设置可以减轻用户手动致动托载部1101所需
的力,用户甚至不需要手动按压托载部1101连接弹性件的一端,以使其切换至弹性避让状态,在推动勾挂本体221适配吊接本体111过程中,导向斜面1102可以产生迫使托载部1101转动的分力。
149.可以理解,托载部1101弹性连接于吊接本体111的方式并不仅限于以上方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托载部1101还可以是固定连接于吊接本体111的弹性件,托载部1101凭借自身受力形变以切换为弹性复位状态或弹性避让状态;此外,突翘部2201也可以设置为活动连接于勾挂本体221,托载部1101也可以设置为与吊接本体111固定连接,又或者,突翘部2201与托载部1101可以分别活动连接于勾挂本体221和吊接本体111,而并不仅限于上述方案,只要在用户托载勾挂本体221靠近吊接本体111过程中,托载部1101与突翘部2201中的至少一者能够被对方施力带动,从而使二者固定勾连或者相互脱离即可。
150.可选的,如上述,衣撑单元21包括两个挂衣支撑部,二者分别相对于勾挂单元相背的两侧突出,并沿相反方向向外延伸。上述预设转动中心与两个挂衣支撑部相互远离的两端的连线交叉设置,优选为预设转动中心与两个挂衣支撑部相互远离的两端连线垂直。相比于预设转动中心与两个挂衣支撑部相互远离的两端连线平行,这样设置显然更有利于增大挂衣支撑部两端到预设转动中心的距离,在连接主对位件116与副对位件224、带动勾挂本体221转动靠近吊接本体111过程中,施力杠杆加长,因此更省力,特别是当衣物吊挂在挂衣机构20时,更长的杠杆可以使用户以更小的力带动挂衣机构20相对悬置机构10转动,操作更舒适。
151.实施例五
152.参阅图20-图24,衣撑装置100还包括与悬置机构10固定连接的锁扣件117、与挂衣机构20形成可活动连接的操纵件225,锁扣件117具体固定凸设于吊接单元11相对靠近挂衣机构20的一侧,其末端弯折形成勾板1171,操纵件225具体可活动安装于勾挂单元22内,包括固定连接的勾接部2251以及操纵部2252,勾接部2251位于勾挂单元22内部,操纵部2252能够在操纵件225的活动下外露于勾挂单元22,用户可以通过致动操纵件225外露于勾挂单元22的部分带动勾接部2251活动,以使勾接部2251与锁扣件117形成勾连,或者将勾接部2251与锁扣件117拆卸分离。当勾接部2251到达勾板1171相对远离地面的一侧时,勾接部2251被勾板1171承载,此时勾接部2251与锁扣件117勾连,因而此时吊接单元11与勾挂单元22连接;当勾接部2251离开勾板1171相对远离地面的一侧时,勾接部2251与锁扣件117能够相互远离,因而此时允许吊接单元11与勾挂单元22相互分离。
153.具体而言,挂衣机构20还包括内置罩壳2214,且勾挂单元22上开设有按压开口2213,内置罩壳2214安装于勾挂单元22的内部,且内置罩壳2214的开口边缘与按压开口2213的边缘相适配,内置罩壳2214内部形成按压腔2211,按压腔2211通过按压开口2213贯通勾挂单元22。操纵件225可活动地设置在按压腔2211内,勾接部2251在按压腔2211内部跟随操纵件225活动而活动,操纵部2252则通过按压开口2213外露于勾挂单元22。此外,内置罩壳2214还开设有开口朝向悬置机构10的让位开口2212,如前述,锁扣件117突出于吊接单元11相对靠近挂衣机构20的一侧,且在吊接单元11与勾挂单元22相互靠近并形成抵接配合以连通送风口41与聚风口42的过程中,锁扣件117能够通过让位开口2212伸入按压腔2211内,从而在按压腔2211内与勾接部2251形成勾连。随着锁扣件117伸入按压腔2211内的深度增大,锁扣件117末端和开设有让位开口2212的内置罩壳2214壁板之间形成一锁扣间隙
1172,勾接部2251能够活动进入锁扣间隙1172内,并抵接于勾板1171朝向让位开口2212的一侧,从而与锁扣件117勾连。而勾接部2251退出锁扣间隙1172同时便可以脱离勾板1171朝向让位开口2212的一侧,直至其与锁扣件117完全分离。
154.可选的,当吊接单元11与勾挂单元22固定抵接时,锁扣件117伸入按压腔2211内的深度达到最大,此时位于勾板1171和开设让位开口2212的内置罩壳2214壁板之间的锁扣间隙1172的距离也达到最大值,勾接部2251的厚度尺寸大于等于此时锁扣间隙1172的距离,因此勾接部2251能够与勾板1171和内置罩壳2214壁板形成过盈卡接,勾板1171和内置罩壳2214壁板将勾接部2251固定夹设在中间,以消除挂衣机构20和悬置机构10之间的相对晃动。
155.可选的,内置罩壳2214包括朝向按压开口2213的底部壁板以及连接底部壁板与勾挂单元22内壁面的侧部壁板,操纵件225与内置罩壳2214的底部壁板之间具有可活动的间隙,该间隙用于形成供操纵件225在按压腔2211内活动的空间余量,操纵件225与内置罩壳2214的侧部壁板之间形成滑动配合,因此,操纵件225在按压腔2211内的运动方向被唯一地限定为沿按压腔2211的深度方向进行,这里的按压腔2211深度方向即为按压开口2213到内置罩壳2214底部壁板之间的距离方向。
156.进一步地,衣撑装置100还包括具有弹性的复位件,复位件连接操纵件225与挂衣机构20,且复位件具有带动勾接部2251与锁扣件117形成勾连的形变势能。在勾接部2251与锁扣件117勾连之后,复位件能够继续向操纵件225施加弹性压力,以使勾接部2251与锁扣件117继续保持相互勾连。可选的,复位件可以采用伸缩弹簧,复位件设置在按压腔2211内部,其两端分别连接内置罩壳2214的底部壁板以及操纵件225,因此,复位件还具有带动操纵部2252向外伸出按压开口2213并露出勾挂单元22的形变势能。用户可以以向内按压操纵部2252的方式先克服复位件的弹力,以使勾接部2251让出锁扣件117从让位开口2212伸入按压腔2211的路径,当锁扣件117伸入按压腔2211,且锁扣间隙1172距离达到最大时,用户解除对操纵部2252的压力,复位件带动勾接部2251进入锁扣间隙1172,并到达勾板1171远离地面的一侧从而将其勾连至锁扣件117。
157.可选的,勾挂单元22中用于开设形成按压开口2213的壁板内侧设有第一台阶部,操纵部2252包括凸缘和突出按钮,凸缘设置在突出按钮的侧部,凸缘的最大外廓尺寸大于按压开口2213的开口尺寸,突出按钮能够运动通过按压开口2213,第一台阶部能够抵接凸缘,从而限制突出按钮露出勾挂单元22的高度,避免复位件将操纵件225从按压腔2211内弹出。
158.吊接单元11与勾挂单元22之间形成插拔配合,二者的插拔活动方向即为送风口41和聚风口42的开口中心线的延伸方向,当悬置机构10水平设置,送风口41竖直向下朝向地面时,用户可以竖直抬升挂衣机构20,并带动勾挂单元22与吊接单元11沿竖直方向相互靠近以插拔配合,或者用户可以竖直下拉挂衣机构20,并带动勾挂单元22与吊接单元11沿竖直方向相互远离以解除配合。
159.为了更轻松省力地勾连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锁扣件117和勾接部2251设置有导向斜面1102,无论是锁扣件117还是勾接件的导向斜面1102,均与勾挂单元22插拔配合吊接单元11时的活动方向斜交。在挂衣机构20靠近悬置机构10过程中,锁扣件117与勾接部2251之间能够沿导向斜面1102滑移接触,这种接触作用会辅助带动操纵件225先靠近内置
罩壳2214的底部壁板活动,当勾接部2251运动至与锁扣间隙1172开口相对设置的高度时,勾接部2251在复位件的弹性作用下快速进入锁扣间隙1172内部。优选地,勾接部2251相对远离地面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斜面1102,且勾板1171相对靠近地面的一侧设有导向斜面1102。当锁扣件117与勾接部2251沿导向斜面1102滑移时,导向斜面1102使得操纵件225受到沿图22所示向左方向的推动分力,在该力作用下操纵件225压缩复位件并向图22所示向左方向运动,同时锁扣件117伸入按压腔2211内的深度逐渐增大,直至勾接部2251与锁扣间隙1172到达同一水平高度位置,随后复位件对操纵件225作用沿图22所示向右方向的推力,带动勾接部2251进入锁扣间隙1172并止挡抵接勾板1171。可见,导向斜面1102的设置可以在用户向上推动挂衣机构20时产生一个辅助致动操纵件225的力,从而减轻用户手指按压操纵部2252所需的力。
160.参阅图23-图24,衣撑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挂衣机构20内部的遮蔽导向件,遮蔽导向件同样位于挂衣机构20两端连线的中部,内置罩壳2214以及锁扣件117与勾接部2251在勾挂单元22内部形成勾连的位置,均位于遮蔽导向件相对远离聚风口42的一侧。烘干热风进入聚风口42后,能够在遮蔽导向件的引流作用下形成两组热风支流,两组热风支流分别从遮蔽导向件朝向挂衣机构20两端的两侧流动并流出出风口43,热风会避开内置罩壳2214、锁扣件117以及操纵件225。
161.具体而言,遮蔽导向件包括第一遮蔽导向板51和第二遮蔽导向板52,其中第一遮蔽导向板51的一端向聚风口42延伸,另一端向出风口43延伸,并且向挂衣机构20的其中一端倾斜靠近,第二遮蔽导向板52的一端向聚风口42延伸,另一端向出风口43延伸,并且向挂衣机构20的另一端倾斜靠近。因而,第一遮蔽导向板51与第二遮蔽导向板52呈八字形布局设置,内置罩壳2214、操纵件225设置在第一遮蔽导向板51与第二遮蔽导向板52之间,遮蔽导向件朝向挂衣机构20两端的两侧即为第一遮蔽导向板51背离第二遮蔽导向板52的外侧和第二遮蔽导向板52背离第一遮蔽导向板51的外侧。
162.进一步地,第一引流件位于其中一个挂衣支撑部内壁面与第一遮蔽导向板51之间,第二引流件位于另一个挂衣支撑部内壁面与第二遮蔽导向板52之间,因此,第一遮蔽导向板51和其中一个挂衣支撑部内壁面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烘干风道分支,第二遮蔽导向板52和另一个挂衣支撑部内壁面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第二烘干风道分支。
163.遮蔽导向件的设置不仅可以引流烘干热风,使其流动轨迹避开按压腔2211、锁扣件117与操纵件225,还可以起到辅助引流的作用,使烘干热风的流动轨迹尽可能大地向挂衣机构20的两端倾斜靠近,扩大出风面积和衣物的受风区域,避免热风仅仅从挂衣机构20远离悬置机构10一侧的局部吹出。
164.可以理解,锁扣件117与操纵件225分别安装于悬置机构10和挂衣机构20仅仅是一种可选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锁扣件117与操纵件225的安装位置还可以互换,锁扣件117也可以固定凸设于勾挂单元22相对靠近悬置机构10的一侧,操纵件225也可以活动安装于吊接单元11,以使锁扣件117与勾接部2251在吊接单元11内部形成勾连或者相互拆分,也可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
165.实施例五中,操纵件225成对设置,二者能够相互靠近运动或者相互远离运动,与之相适应地,按压腔22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按压腔2211分别在勾挂单元22相背两侧形成两个按压开口2213;锁扣件11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锁扣件117的勾板1171相互背离对方弯
折,用户可以通过两指对压两个操纵部2252的方式拆卸勾接部2251与锁扣件117,或者使二者勾连。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操纵件225和一个锁扣件117。
166.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67.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