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撑装置及晾衣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72619发布日期:2022-11-29 23:36阅读:25来源:国知局
衣撑装置及晾衣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衣撑装置及晾衣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有一种多功能的晾衣设备,除了利用其中的衣撑支架撑展并吊挂衣物,晾衣设备还可以产生热风并利用热风加速烘干衣物。当前的晾衣设备为一体式结构,用户需要手动撑开衣物的领口或者腰口,才可以将衣物套设在衣撑支架上。显然,当前的晾衣设备会带来诸多使用不便。
3.一方面,衣撑支架长度尺寸大,衣物的领口或腰口需要被撑得很大才能套在衣撑支架上以使衣物撑展,这会造成衣物松弛变形甚至破损,另一方面,扩撑衣物领口或腰口需要双手操作,费力费事,特别是衣撑支架的高度较高时,用户举起双臂撑开衣物的同时还要仰视衣撑支架,很难一次性成功地将衣物套设在衣撑支架上,增加了体力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方便用户挂套衣物的衣撑装置,该衣撑装置可以免去手动撑开衣物的领口或者腰口的操作,用户无需在使用双手扩撑衣物的同时举起衣物从而将其挂套在衣撑支架。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衣撑装置,包括悬置机构以及挂衣机构,挂衣机构在悬置机构的底部与悬置机构形成可拆卸搭接配合。
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挂衣机构相对悬置机构的位置包括预装位和固定位,挂衣机构在预装位时能够脱离悬置机构,挂衣机构在固定位时与悬置机构搭接配合。
7.如此设置,用户可以在预装位与固定位之间切换挂衣机构的位置,从而达到拆卸挂衣机构或安装挂衣机构至悬置机构的目的,操作简便省时。
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挂衣机构及/或悬置机构包括导向部,导向部与悬置机构或挂衣机构滑动配合,以限定出挂衣机构在预装位与固定位之间切换运动的运动轨迹。
9.如此设置,挂衣机构在预装位与固定位之间的切换运动有迹可循,更进一步降低了用户操作的难度,无需用户谨慎调节空置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完全可以由导向部的导向作用达到预期调节目的。
1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向部呈圆环形或圆弧形,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以导向部的圆心线为中心转动配合。
11.如此设置,用户能够转动挂衣机构,将挂衣机构沿圆形或圆弧形轨迹相对于悬置机构旋合,使得衣撑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操作更加舒适。
1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悬置机构包括悬吊部,挂衣机构包括勾挂部,挂衣机构在固定位时,勾挂部搭接于悬吊部,挂衣机构在预装位时,勾挂部脱离悬吊部。
13.如此设置,用户可以调整勾挂部相对于悬吊部的位置,从而切换挂衣机构搭接于悬置机构,或者分离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
1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悬置机构开设有导向孔,导向孔包括相连通的阔口段以及窄口段,悬吊部设于窄口段,且相对导向孔孔壁突出;挂衣机构在预装位时,勾挂部位于阔口段内,挂衣机构在固定位时,勾挂部穿设窄口段,且至少有一部分承载于悬吊部。
15.如此设置,用户可首先带动勾挂部伸入阔口段以使挂衣机构处于预装位,然后带动勾挂部在导向孔内活动,直至其穿设窄口段并至少有一部分承载于悬吊部,此时挂衣机构顺利切换至固定位,鉴于勾挂部能够无阻碍地进入或退出阔口段,使得挂衣机构在预装位处能够无阻碍地脱离悬置机构,而通过悬吊部承载勾挂部可以确保挂衣机构在固定位时稳固可靠地连接悬置机构,即使挂衣机构吊挂较重的衣物也不会造成勾挂部与悬吊部脱离。
1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向孔包括用于形成导向部的第一内侧孔壁,还包括与第一内侧孔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内侧孔壁;悬吊部凸设于第二内侧孔壁,窄口段位于悬吊部与第一内侧孔壁之间,导向部与勾挂部滑动配合。
17.如此设置,勾挂部能够通过与第一内侧孔壁滑动改变其在导向孔内的位置,因而可以平顺且低阻力地到达窄口段,当到达窄口段后勾挂部便随即与悬吊部形成搭接。
1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分别设有防脱件与锁附件,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搭接配合时,防脱件与锁附件固定连接,且防脱件与锁附件中至少有一者可活动设置,用于让位并脱离对方。
19.如此设置,防脱件与锁附件连接可以锁定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避免二者因相对活动造成搭接配合失效,进而造成挂衣机构和衣物坠落,提高了衣撑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防脱件与锁附件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被人为施力后解除,不影响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的正常拆卸。
2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防脱件弹性安装于悬置机构,且具有第一压缩状态以及第二压缩状态,防脱件在第二压缩状态下的弹力大于在第一压缩状态下的弹力;防脱件在第一压缩状态下抵接锁附件,并且在第二压缩状态下让位锁附件。
21.如此设置,防脱件与锁附件之间的固定连接和分离切换更加容易,用户只需施加足够外力,克服防脱件的弹力迫使防脱件切换至第二压缩状态后即可正常拆卸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而处于第一压缩状态的防脱件可以克服衣撑装置在常规使用状态下吊挂衣物时所受的外力干扰,确保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之间相对位置稳定且搭接配合不会失效。
2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防脱件与锁附件仿形配合并形成过盈抵接。
23.如此设置,防脱件与锁附件之间的固定配合更可靠、可有效抵抗外部干扰,失效概率显著降低。
2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分别包括悬吊部与勾挂部,防脱件与悬吊部相对设置,锁附件与勾挂部固定连接;挂衣机构相对悬置机构的位置包括预装位和固定位;挂衣机构在固定位时,勾挂部搭接于悬吊部,悬吊部与防脱件固定夹持锁附件;挂衣机构在预装位时,勾挂部脱离悬吊部,锁附件脱离悬吊部与防脱件。
25.如此设置,防脱件与锁附件之间的连接与分离切换,和挂衣机构相对于悬置机构的位置切换相互协调适应。
2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分别设有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
27.如此设置,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可以通过磁吸连接方式形成预连接,当二者形成预连接后,用户仅需进一步调整挂衣机构相对于悬置机构的位置,以使挂衣机构切换至固定位即可,无需同时负担挂衣机构以及衣物的重量,显著降低了用户的操作负担、衣撑装置进一步获得使用轻便的优点。
2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晾衣设备,包括晾衣机以及上述衣撑装置,晾衣机与悬置机构连接。
2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悬置机构内形成有送风风道,晾衣机的出风侧设置有连通送风风道的吹风风道;挂衣机构内形成有烘干风道,挂衣机构与悬置机构搭接时,烘干风道连通送风风道。
30.如此设置,当挂衣机构一经连接至悬置机构时,吹风风道、送风风道以及烘干风道随即实现连通,无需针对三者连通进行额外操作,降低了晾衣设备的安装及调整操作的负担。
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衣撑装置及晾衣设备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2.本实用新型一改当前晾衣设备中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一体连接的形式,实现了悬置机构与挂衣机构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由此允许用户先将挂衣机构从悬置机构上拆卸,然后将挂衣机构伸入待晾晒衣物的内部从而撑展衣物,接着再重新安装挂衣机构至悬置机构,以实现衣物的撑展和吊挂,无需高举双手的同时手动扩撑衣物从而挂套衣物。因此,使用本技术提供的衣撑装置和晾衣设备可以使衣物免于手动扩撑,减少对衣物的损坏,衣物的撑展吊挂更加方便、省事省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晾衣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衣撑装置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图2所示衣撑装置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衣撑装置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图4所示衣撑装置在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8.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衣撑装置在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图6所示衣撑装置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0.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衣撑装置在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1.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挂衣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2.图10为图9所示挂衣机构在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3.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悬置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12为图11所示悬置机构在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5.附图标记说明:
46.100、衣撑装置;200、晾衣设备;210、晾衣机;211、出风侧;
47.10、悬置机构;11、吊接单元;112、悬吊部;113、导向部;1131、导向孔; 1132、阔口段;1133、窄口段;1134、滑移槽;1139、第一内侧孔壁;1140、第二内侧孔壁;114、防脱件;1144、限位凹腔;12、悬置单元;
48.20、挂衣机构;21、衣撑单元;22、勾挂单元;222、勾挂部;2221、勾台; 223、锁附件;
2253、翻边;
49.31、第一磁吸件;32、第二磁吸件;41、送风口;42、聚风口;43、出风口;44、肩部风口;51、第一遮蔽导向板;52、第二遮蔽导向板;61、第一引流板;62、第二引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2.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衣撑装置100、一种包含该衣撑装置 100的晾衣设备200。如图1所示,晾衣设备200还包括用于产生烘干热风的晾衣机210、用于连接晾衣机210和衣撑装置100的悬吊装置,悬吊装置包括呈矩形的主框架以及连接主框架与晾衣机210的伸缩机构。衣撑装置100固定安装于主框架内框,伸缩机构为多个串联连接的四连杆结构,其通过伸缩活动改变主框架与衣撑装置100到晾衣机210的距离,同时也能改变主框架与衣撑装置 100到地面的距离。
53.请参阅图2、图4、图6、图8、图11,衣撑装置100包括分体成形的悬置机构10以及挂衣机构20。悬置机构10与主框架以可拆或不可拆方式固定连接,并且与挂衣机构20可拆卸连接。悬置机构10用于提供供挂衣机构20悬挂安装的附着部位,包括固定连接的吊接单元11以及悬置单元12。吊接单元11为内部中空结构,其内部中空区域形成送风风道,送风风道将吊接单元11靠近晾衣机210的一侧和靠近挂衣机构20的一侧均贯通,其中吊接单元11靠近挂衣机构20的一侧被送风风道贯通形成送风口41。悬置单元12包括两个相对吊接单元11外侧突出设置的悬置连接杆,两个悬置连接杆相对远离吊接单元11的两端与主框架中相对设置的内框固定连接。可选地,两个悬置连接杆分别凸设于吊接单元11相背设置的两侧,并且沿相反方向外延。
54.再次参阅图2、图4、图8-图9,挂衣机构20用于撑展衣物,包括固定连接的衣撑单元21以及勾挂单元22,衣撑单元21包括两个均相对勾挂单元22向外突出设置的挂衣支撑部,两个挂衣支撑部相对远离勾挂单元22的两端形成挂衣机构20的两个端部。可选地,两个挂衣支撑部分别沿相反的方向相对勾挂单元 22外延突出,勾挂单元22位于挂衣机构20的两个端部的连线的中部位置。本技术附图所示实施例中,衣撑单元21通过伸入衣物内并直接接触衣物的方式来撑展衣物,无论撑展上衣还是撑展裤、裙等,勾挂单元22始终外露于衣物。可以理解,衣撑单元21不必一定以伸入衣物内接触衣物的方式来撑展衣物,例如,可以在衣撑单元21上设置多个夹子,衣物被夹子夹紧后吊挂在挂衣机构20上。
55.无论怎样选择衣撑单元21撑展衣物的方式,衣物被撑展后,勾挂单元22 均外露于衣物,因此更便于勾挂单元22和吊接单元11形成固定适配。之所以吊接单元11与勾挂单元22固定适配,一方面是连接悬置机构10与挂衣机构20 的需要,另一方面,挂衣机构20为内
部中空的结构,其内部中空区域形成烘干风道,烘干风道将挂衣机构20靠近悬置机构10的一侧贯通形成聚风口42。为了提高聚风效果,烘干风道优选将勾挂单元22配合吊接单元11的一侧贯通形成聚风口42,当吊接单元11与勾挂单元22固定适配时,聚风口42与送风口 41连通并且密封配合,送风风道内的热风将全部流向烘干风道。此外,烘干风道还将挂衣机构20远离悬置机构10和晾衣机210的一侧贯通形成出风口43,热风通过出风口43直接吹向衣物。
56.可选的,在本技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挂衣机构20还开设有肩部风口44,肩部风口44位于挂衣机构20的两端,也即两个挂衣支撑部分别相对远离勾挂单元22的两端。具体地,肩部开口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呈蜂窝状排布,其中一部分肩部开口朝向悬置机构10开设,另一部分肩部开口朝向挂衣机构20两端外侧开设。肩部风口44的设置使得有一部分热风能够吹向衣物的领口、肩部或者腰口附近,加快衣物上部的烘干。
57.晾衣机210相对靠近悬吊装置与衣撑装置100的一侧为晾衣机210的出风侧211,晾衣机210出风侧211通过吹风风道与吊接单元11的送风口41连通,进而连通送风风道。吹风风道可以由软质塑胶管形成。在吹风风道与送风风道连通的基础上,吊接单元11与勾挂单元22固定适配时,吹风风道随即连通烘干风道。
58.本技术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吊接单元11的数量为一个,其沿主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送风风道贯穿吊接单元11形成多个沿主框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送风口41,多个送风口41能够分别适配并连通多个挂衣机构20的聚风口42。悬置单元12以及挂衣机构20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悬置单元12以及多个挂衣机构20均沿吊接单元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多个挂衣机构20的聚风口42 分别一一对应连通多个送风口41。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吊接单元11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每个的吊接单元11可以只开设一个送风口41,并与一个挂衣机构20的聚风口42连通。
59.挂衣机构20包括设置在烘干风道内的第一引流件和第二引流件,二者分别位于两个挂衣支撑部中,其中第一引流件的一端向聚风口42延伸靠近,另一端向出风口43延伸靠近,并且向其所在挂衣支撑部中远离勾挂单元22的一端倾斜靠近;第二引流件的一端向聚风口42延伸靠近,另一端向出风口43延伸靠近,并且也向其所在的另一个挂衣支撑部中远离勾挂单元22的一端倾斜靠近。最终,第一引流件和第二引流件将烘干风道分成多个子风道,出风口43也被第一引流件和第二引流件分隔形成多个子出风口43。通过聚风口42的热风能够被第一引流件和第二引流件分成多个不同的热风支流,这些热风支流分别从不同子出风口43中排出,因此扩大了热风的出风面积,进而扩大了热风烘干衣物的面积。
60.请参阅图4、图8,第一引流件包括至少一个向衣撑单元21其中一端倾斜靠近的第一引流板61,第二引流件包括至少一个向衣撑单元21另一端倾斜靠近的第二引流板62,这些第一引流板61和第二引流板62以勾挂单元22和聚风口 42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这样就可以实现热风支流呈放射趋势流动,由此挂衣机构20远离悬置机构10的一侧的各个位置都能排出热风,从而提高烘干衣物的效果和效率。
61.挂衣机构20在悬置机构10的底部与悬置机构10形成可拆卸搭接配合,悬置机构10的底部也即悬置机构10相对远离晾衣机210的位置,当挂衣机构20 搭接于悬置机构10底部时,挂衣机构20位于悬置机构10的竖直下方,此时挂衣机构20相对悬置机构10固定。挂衣机构20相对于悬置机构10的位置包括预装位和固定位,挂衣机构20在预装位时,用户能够顺
利且无阻碍地从悬置机构10上拆离挂衣机构20;在固定位时,挂衣机构20则与悬置机构10搭接配合,此时挂衣机构20可以吊挂衣物。请再次参阅图2-图7、图9-图12,图2-图5所示的衣撑装置100中,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相互分离,此时挂衣机构20 能够继续沿送风口41的轴线方向相对靠近悬置机构10运动以到达预装位;图 6-图8所示的衣撑装置100中,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搭接配合,此时挂衣机构20处于其固定位,同时挂衣机构20的两个挂衣支撑部与悬置机构10的悬置连接杆沿相同方向延伸。
62.具体地,如图11-图12所示,吊接单元11还开设有多个导向孔1131,多个导向孔1131分别为圆弧状条形孔,且多个导向孔1131共圆均布设置,送风口 41也呈圆形,且送风口41的轴线经过多个导向孔1131所在圆的圆心。每个导向孔1131的孔壁包括均呈圆弧形的第一内侧孔壁1139和第二内侧孔壁1140,第一内侧孔壁1139到送风口41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内侧孔壁1140到送风口41 轴线的距离。此外悬置机构10还包括与吊接单元11固定连接的悬吊部112,悬吊部112的数量与导向孔1131的数量相对应,且分别一一设置在每个导向孔 1131中,具体地,每个悬吊部112均相对于每个导向孔1131的第二内侧孔壁1140 突出,作为优选每个悬吊部112均直接凸设于每个导向孔1131的第二内侧孔壁 1140。由此,每个导向孔1131的宽度呈现出沿该导向孔1131所在圆的周向变化的趋势,也即每个导向孔1131均包括相互连通的阔口段1132以及窄口段1133,其中阔口段1132位于第一内侧孔壁1139与未设有悬吊部112的第二内侧孔壁 1140之间,窄口段1133位于第一内侧孔壁1139与悬吊部112之间。
63.图11-图12所示实施例中,导向孔1131的数量为四个,值得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向孔1131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两个或四个以上,甚至还可以是一个,此时导向孔1131为圆形孔;此外,导向孔1131的形状也并非一定是圆形或圆弧形,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向孔1131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甚至可以是直线形孔,送风口41与聚风口42的形状也并非一定设置为圆形;另外,导向孔1131也并不一定要围绕送风口41开设,也可以开设于吊接单元 11的其他位置,甚至开设于悬置单元12。
64.参阅图9-图10,挂衣机构20包括多个勾挂部222,开设于勾挂单元22相对靠近悬置机构10和晾衣机210一侧的聚风口42呈圆形,多个勾挂部222固定凸设于聚风口42外缘,且相对于勾挂单元22朝向悬置机构10和晾衣机210 突出。同样地,多个勾挂部222共圆均布设置,聚风口42的轴线经过多个勾挂部222所在圆的圆心。图中所示实施例中,勾挂部222的数量同样为四个,与导向孔1131的数量相对应。每个勾挂部222都包括固定凸设于勾挂单元22的勾台2221,还包括固定连接于勾台2221相对远离勾挂单元22一端的翻边2253,翻边2253相对于勾台2221弯折并向聚风口42的轴线弯折。勾挂部222的体积小于导向孔1131阔口段1132的空间体积,因而勾挂部222能够顺利无阻碍地伸入阔口段1132,勾挂部222伸入阔口段1132时,挂衣机构20相对于悬置机构10的位置恰好为预装位。图2-图5所示衣撑装置100中,只需带动挂衣机构 20沿送风口41的轴线相对靠近悬置机构10运动,勾挂部222即可伸入阔口段 1132内。
65.在勾挂部222的勾台2221穿设导向孔1131的基础上,随着用户对挂衣机构20和/或悬置机构10施加外力并带动勾挂部222沿导向孔1131活动,勾台 2221滑动进入窄口段1133,同时翻边2253逐渐向悬吊部112靠近,最终翻边 2253到达悬吊部112相对远离挂衣机构20的一侧并搭接于悬吊部112。如图6
‑ꢀ
图8所示,此时悬吊部112承载勾挂部222的重量,
也承载整个挂衣机构20和衣物的重量。可见,悬吊部112与勾挂部222的数量越多,每个悬吊部112受到的力越小,因而悬吊部112的结构更稳定,更不容易断裂失效,当然,悬吊部112与勾挂部222数量的增加是以缩短每个导向孔1131的长度,进而缩小勾挂部222的体积以及缩小勾挂部222在导向孔1131内的运动行程为代价。当翻边2253搭接于悬吊部112时,勾台2221被悬吊部112以及第一内侧孔壁1139 固定夹持,此时挂衣机构20即处于固定位。相反地,当需要拆卸衣撑装置100 时,用户对挂衣机构20和/或悬置机构10施加反方向力,带动勾台2221离开窄口段1133,翻边2253跟随勾台2221同步运动并离开悬吊部112,最终勾挂部 222重新返回阔口段1132,此时挂衣机构20再度切换至预装位,接下来只需将勾挂部222从阔口段1132中抽取出即可。
66.在勾挂部222于导向孔1131内滑动过程中,无论勾挂部222向阔口段1132 滑动还是向窄口段1133滑动,导向孔1131的第一内侧孔壁1139与勾挂部222 的勾台2221始终保持滑动接触,因而第一内侧孔壁1139形成了引导勾挂部222 沿预设的圆弧形轨迹滑动的导向部113,导向部113使得挂衣机构20沿圆弧形轨迹在预装位与固定位之间切换。由此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之间形成了可调节的转动配合,转动中心即为导向部113的圆心线,也即聚风口42/送风口 41的轴线,该轴线经过导向孔1131所在圆的圆心,用户可以旋合操作方式对挂衣机构20或悬置机构10施加转动推力,因而衣撑装置100的拆卸和安装更容易操作。可以理解的是,当导向孔1131为直线形条状孔时,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之间也可以通过平面状的导向部113形成直线滑动配合,只要能够利用导向部113引导勾挂部222在窄口段1133与阔口段1132之间滑动,以切换挂衣机构20至预装位或固定位即可。
67.需要说明的是,导向部113并非只能通过导向孔1131的内侧孔壁得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勾挂单元22和/或吊接单元11上设置导向筋或导向肋得到导向部113。
68.进一步地,悬置机构10与挂衣机构20分别设置有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之间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当挂衣机构20处于固定位并与悬置机构10搭接配合时,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固定连接,此时挂衣机构20相对于悬置机构10的位置被限定。即便有外部干扰,挂衣机构20也不会轻易离开其固定位并解除它与悬置机构10的搭接配合。为了使衣撑装置100 能够正常拆卸,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中至少有一者可活动,防脱件114或锁附件223通过活动避让对方,以使对方顺利与之分离,防脱件114与锁附件 223分离后,挂衣机构20在固定位处的位置锁定被解除,用户即可切换挂衣机构20至预装位。可见,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之间的固定连接存在抗干扰上限,只要用户作用于挂衣机构20或悬置机构10的力足以使防脱件114和/或锁附件223活动。
69.请参阅图11-图12,防脱件114弹性安装于悬置机构10,具体可设置在导向孔1131的第一内侧孔壁1139,并使防脱件114相对于第一内侧孔壁1139突出。为了使防脱件114具有形变能力,防脱件114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参阅图9-图10,锁附件223与勾挂部222固定连接,锁附件223具体可设置于勾台 2221,并相对于勾台2221突出设置。在勾挂部222于导向孔1131内活动的过程中,防脱件114具有两种受力压缩形变状态,分别是第一压缩状态和第二压缩状态,其中第二压缩状态下防脱件114积蓄的弹力大于第一压缩状态下防脱件114积蓄的弹力。当挂衣机构20处于固定位并与悬置机构10搭接配合时,防脱件114正处于第一压缩状态并固定抵接锁附件223,此时防脱件114与悬吊部112共同夹持勾台2221与锁附件223,如图7所示;而在勾挂部222即将搭接于悬吊部112,或者勾挂部222即将脱离悬吊部112
时,防脱件114受到锁附件223的挤压抵持作用进一步压缩从而切换至第二压缩状态,此时防脱件114 让位锁附件223,同时让位勾挂部222向阔口段1132运动,或者让位勾挂部222 完全进入窄口段1133。
70.可选的,为了使防脱件114与悬吊部112能够更加稳定牢固地夹持锁附件 223与勾台2221,锁附件223与悬吊部112相对设置,由此进一步缩小了窄口段1133的宽度尺寸;同时,锁附件223固定凸设于勾台2221背离悬吊部112 的一侧,防脱件114相对靠近悬吊部112的一侧设有限位凹腔1144,限位凹腔 1144的空间形状与锁附件223的形状相适配,由此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之间能够形成仿形适配,二者之间能够紧密贴合固定并过盈抵接,这样有利于增大防脱件114与锁附件223之间的静摩擦力,使二者分离的难度增大,可以更好地抵抗一般性的外力干扰,特别是当气流吹动衣物时,即便衣物摇摆也不会造成挂衣机构20意外脱离固定位。
71.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锁附件223设置为可动结构,将防脱件114设置为可动结构。
72.进一步地,悬置机构10与挂衣机构20还分别设有第一磁吸件31与第二磁吸件32,第一磁吸件31安装于吊接单元11相对靠近挂衣机构20的一侧,第二磁吸件32安装于勾挂单元22相对靠近悬置机构10与晾衣机210的一侧。第一磁吸件31与第二磁吸件32的数量一致,参阅图9-图12,第一磁吸件31的数量为两个,二者环绕送风口41均布设置,第二磁吸件32的数量为两个,二者环绕聚风口42均布设置。如图2-图5所示衣撑装置100,第一磁吸件31与第二磁吸件32能够相互吸附,以使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沿送风口41的轴线相对靠近运动,当挂衣机构20可以通过磁力作用吸附于悬置机构10底部时,挂衣机构20正处于预装位,接着用户对挂衣机构20和/或悬置机构10施加推力以使第一磁吸件31和第二磁吸件32沿送风口41的轴向相对运动,直至挂衣机构 20处于固定位,此时第一磁吸件31与第二磁吸件32的相对位置如图7所示。
73.可见,设置第一磁吸件31和第二磁吸件32可以使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 10更容易地形成预连接,磁吸力可以抵消掉一部分挂衣机构20和衣物的重力,以使用户能够更省力地将勾挂部222伸入导向孔1131阔口段1132内,当挂衣机构20与悬置机构10形成预连接后,用户仅需推动挂衣机构20,进一步调整挂衣机构20相对于悬置机构10的位置,使其切换至固定位即可,无需继续承担挂衣机构20和衣物的重量,显著降低了用户的操作负荷;另外,在衣撑装置 100处于图6-图7所示状态的基础上,即使将挂衣机构20再次切换至预装位,第一磁吸件31和第二磁吸件32之间的磁力可以再次抵消部分挂衣机构20与衣物的重量,这样挂衣机构20和衣物不会快速坠落,可以为用户抓取挂衣机构20 和衣物留出时间,避免用户操作慌张。
74.可选的,吊接单元11朝向挂衣机构20的一侧还设有滑移槽1134,滑移槽 1134具体可以由凸设于吊接单元11的凸缘形成,其中第一磁吸件31设置于滑移槽1134的槽底,如图4-图5所示,滑移槽1134与第二磁吸件32之间可形成滑动配合。在挂衣机构20处于预装位,且第一磁吸件31与第二磁吸件32相互吸附时,第二磁吸件32可以沿滑移槽1134的表面相对远离第一磁吸件31运动,直至挂衣机构20切换至固定位;相反地,在挂衣机构20处于固定位时,第二磁吸件32也可以沿滑移槽1134的表面相对靠近第一磁吸件31运动,直至挂衣机构20重新切换至预装位,切换预装位完成后第一磁吸件31再度与第二磁吸件32相互吸附连
接。
75.参阅图4和图8,衣撑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挂衣机构20内部的遮蔽导向件,遮蔽导向件位于挂衣机构20两端连线的中部。烘干热风进入聚风口42之后,能够在遮蔽导向件的引流作用下形成两组热风支流,两组热风支流分别从遮蔽导向件朝向挂衣机构20两段的两侧流动,并经过多个子出风口43流出。
76.具体而言,遮蔽导向件包括第一遮蔽导向板51和第二遮蔽导向板52,其中第一遮蔽导向板51的一端向聚风口42延伸,另一端向出风口43延伸,并且向挂衣机构20的其中一端倾斜靠近,第二遮蔽导向板52的一端向聚风口42延伸,另一端向出风口43延伸,并且向挂衣机构20的另一端倾斜靠近。因而,第一遮蔽导向板51与第二遮蔽导向板52呈八字形布局设置,遮蔽导向件朝向挂衣机构20两端的两侧即为第一遮蔽导向板51背离第二遮蔽导向板52的外侧和第二遮蔽导向板52背离第一遮蔽导向板51的外侧。
77.进一步地,第一引流件位于其中一个挂衣支撑部内壁面与第一遮蔽导向板 51之间,第二引流件位于另一个挂衣支撑部内壁面与第二遮蔽导向板52之间,因此,第一遮蔽导向板51和其中一个挂衣支撑部内壁面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烘干风道分支,第二遮蔽导向板52和另一个挂衣支撑部内壁面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第二烘干风道分支。
78.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9.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