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62401发布日期:2023-02-21 18:50阅读:42来源:国知局
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干衣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


背景技术:

2.衣物烘干机将空气加热后向滚筒中持续吹送热风,通过升温和加快气流速度的方式使衣物中的水份快速蒸发,进而实现烘干衣服的目的。
3.现有的干衣机中,经过烘干衣物的排风依然是带有热量,排风一般直接排向室内,对于寒冷天气来说,将热风排向室内有利于室内升温,提高舒适度。但在炎热天气时,将热风排向室内会导致室内温度进一步升高,引起人体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5.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包括:
7.换热器,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
8.滚筒,具有滚筒进风口和滚筒出风口,所述滚筒进风口与所述冷凝器连接,通过所述冷凝器为所述滚筒提供热量;
9.排风控制管,具有控制管进风口、第一排风口以及第二排风口,所述控制管进风口连通所述滚筒出风口,所述第一排风口和所述第二排风口中分别设置有第一排风调节阀和第二排风调节阀,所述第一排风口连通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排风口连通室外,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排风调节阀以及所述第二排风调节阀的开度,实现控制所述排风控制管向所述蒸发器的供风量,进而调节所述蒸发器的出风温度。
10.可选的,还包括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滚筒出风口以及所述控制管进风口。
11.可选的,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形成有水平并排的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滚筒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所述鼓风机和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
12.可选的,所述排风控制管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背侧,且所述控制管进风口和所述第一排风口均位于所述排风控制管朝向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一侧。
13.可选的,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背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排风口对应的风管接口,所述第一排风阀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排风口和所述风管接口,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排风口与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的所述蒸发器的连通。
14.可选的,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鼓风机上方。
15.可选的,所述蒸发器远离所述第一排风口的一侧设置有轴流风机,通过所述轴流风机驱动所述蒸发器表面的空气流动。
16.可选的,所述蒸发器远离所述第一排风口的一侧设置有集风罩,所述轴流风机设置于所述集风罩中。
17.可选的,所述排风控制管内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于所述控制管进风口的后端,以及所述第一排风口和所述第二排风口的前端。
18.可选的,述排风控制管包括主风管和辅风管,所述控制管进风口、所述第一排风口以及所述第二排风口均设置于所述主风管上,所述过滤网设置于所述主风管内;所述主风管一侧还设置有位于所述过滤网前端的辅管进风口和位于所述过滤网后端的辅管出风口,所述辅风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辅管进风口以及所述辅管出风口,且所述辅管出风口内设置有第一控制风阀;所述主风管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过滤网和所述辅管进风口之间的第三排风口,所述第三排风口中设置有第二控制风阀,所述主风管中位于所述第三排风口的前端还设有第三控制风阀。
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衣机,通过换热器的冷凝器可为滚筒提供热量用以烘干衣物,同时滚筒的出风端连接排风控制管,通过排风控制管可以控制滚筒向蒸发器的供风量,进而调节蒸发器向室内排风的出风温度,实现对室内气温的调节,满足不同季节下不同的室温调节需求。
附图说明
20.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的断面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排风控制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排风控制管的断面图。
27.图中:
28.1、机架;11、第二安装空间;2、滚筒;3、排风控制管;31、主风管;32、辅风管;33、第一排风调节阀;34、第二排风调节阀;35、过滤网;36、第一控制风阀;37、第二控制风阀;38、第三控制风阀;311、控制管进风口;312、第一排风口;313、第二排风口;314、第三排风口;315、辅管进风口;316、辅管出风口;41、蒸发器;411、集风罩;42、鼓风机;43、轴流风机;44、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包括:
33.换热器,包括蒸发器41和冷凝器44;与现有的热泵系统相同,本方案的干衣机还包括与所述换热器连接的压缩机以及膨胀阀等装置,冷媒在冷凝器44中冷凝放热,在蒸发器41中蒸发吸热,故通过冷凝器44的制热可实现为干衣机提供烘干用热量;
34.滚筒2,具有滚筒进风口和滚筒出风口,所述滚筒进风口与所述冷凝器44连接,通过所述冷凝器44为所述滚筒2提供热量;
35.排风控制管3,具有控制管进风口311、第一排风口312以及第二排风口313,所述控制管进风口311连通所述滚筒出风口,所述第一排风口312和所述第二排风口313中分别设置有第一排风调节阀33和第二排风调节阀34,所述第一排风口312连通所述蒸发器41,所述第二排风口313连通室外,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排风调节阀33以及所述第二排风调节阀34的开度,实现控制所述排风控制管3向所述蒸发器41的供风量,进而调节所述蒸发器41的出风温度。
36.具体的,第一排风口312与蒸发器41连通,第二排风口313连通至室外,蒸发器41的排风排向室内,当室温较高,需要降低室温时,可以调小或关闭第一排风调节风阀33,同时开大第二排风调节阀34,此时从滚筒2排出的热风大部分直接经第二排风口313排向室外,室内空气经过蒸发器41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实现向室内输出冷风,达到调低室温的目的;当室温较低,需要调高室温时,可以开大第一排风调节阀33,同时调小或关闭第二调节风阀34,此时从滚筒2排出的热风直接排向蒸发器41,蒸发器41的进风温度高,其排风温度也随之升高,故而提高了蒸发器41向室内排风的温度,达到稳定室温或调高室温的效果。其中,根据调温速率需求控制第一排风调节阀33和第二排风调节阀34的开度,可实现升温或降温速率的调节。
37.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当第一调节风阀33开度足够大,滚筒2向蒸发器41提供的回风量足够大时,是可以达到升高室温的效果的。具体的,在完全打开第一排风调节阀33,关闭第二排风调节阀34的情况下,滚筒2的所有排风排向蒸发器41,在本实施例的干衣机中,冷凝器44内的冷媒放热量由三部分组成:

室内空气在蒸发器41上放出的显热;

室内空气在蒸发器41上冷凝的水分的冷凝潜热;

压缩机的压缩功;室内气流在蒸发器41上降温放出的显热与冷凝器44的第

部分放热量相同,冷凝器44的第



部分放热量构成了对室内空气的净加热,因此对室内空气起加热升温效果。
38.故,基于以上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通过换热器的冷凝器44可为滚筒2提供热量用以烘干衣物,同时滚筒2的出风端连接排风控制管3,通过排风控制管3可以控制滚筒2向蒸发器41的供风量,进而调节蒸发器41向室内排风的出风温度,实现对室内气温的调节,满
足不同季节下不同的室温调节需求。
39.为驱动空气流动,本实施例的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还包括鼓风机42,所述鼓风机4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滚筒出风口以及所述控制管进风口311。
40.具体的鼓风机42的进风端连接滚筒出风口,出风端连接控制管进风口311,实现将滚筒2中的空气抽送到排风控制管3中。
41.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辅助调节室温的干衣机还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内形成有水平并排的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11,所述滚筒2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所述鼓风机42和所述蒸发器41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1中。
42.将鼓风机42和蒸发器41一同设置于机架1的第二安装空间1内,实现鼓风机42和蒸发器41的隐藏式安装,优化产品外观的整体性,同时对鼓风机42和蒸发器41提供保护。
43.进一步的,所述排风控制管3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1的背侧,且所述控制管进风口311和所述第一排风口312均位于所述排风控制管3朝向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1的一侧。
44.此结构控制管进风口311和第一排风口312均面向鼓风机42以及蒸发器41,如此可以最短距离将排风控制管3和鼓风机42以及蒸发器41接通,所用管材最少,故起节约用材的有益效果。
45.为方便排风控制管3与蒸发器41的接通,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背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排风口312对应的风管接口,所述第一排风阀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排风口312和所述风管接口,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排风口312与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的所述蒸发器41的连通。
46.如此,直接利用第二安装空间作为蒸发器41的进风腔,简化了排风控制管3与蒸发器41之间的连接结构。
47.优选的,所述蒸发器41设置于所述鼓风机42上方。
48.将蒸发器41设置于鼓风机42上方,方便蒸发器41向上排风,避免侧向排风直接吹向用户而引起不适感。
49.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41远离所述第一排风口312的一侧设置有轴流风机43,通过所述轴流风机43驱动所述蒸发器41表面的空气流动。
50.基于轴流风机43的设置可以驱动蒸发器41表面空气的流动,在轴流风机43的牵引下,室内空气和排风控制管3的排风均能顺利经过蒸发器41进行热交换,实现驱动室内空气的循环。
51.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41远离所述第一排风口312的一侧设置有集风罩411,所述轴流风机43设置于所述集风罩411中。
52.集风罩411的设置可以在第二安装空间11内为蒸发器41分隔出独立的出风腔,确保轴流风机43抽出的空气都能为与蒸发器41热交换过的空气,确保蒸发器41作业的正常。
53.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风控制管3内设置有过滤网35,所述过滤网35设置于所述控制管进风口311的后端,以及所述第一排风口312和所述第二排风口313的前端。
54.在热风吹过衣物对衣物进行烘干的过程中,会同时将衣物中的棉絮带出,直接将其排放至室内会造成室内污染,因此,本方案在排风控制管3内设置了可以过来棉絮的过滤网35,热风在从第一排风口312或第二排风口313排出之前会先经过过滤网35的过滤,从而确保了排风的清洁度。
55.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过滤网35上会积累棉絮造成过滤网35的网孔堵塞,影响空气流动,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方案中,所述排风控制管3包括主风管31和辅风管32,所述控制管进风口311、所述第一排风口312以及所述第二排风口313均设置于所述主风管31上,所述过滤网35设置于所述主风管31内;所述主风管31一侧还设置有位于所述过滤网35前端的辅管进风口315和位于所述过滤网35后端的辅管出风口316,所述辅风管3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辅管进风口315以及所述辅管出风口316,且所述辅管出风口316内设置有第一控制风阀36;所述主风管31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过滤网35和所述辅管进风口315之间的第三排风口314,所述第三排风口314中设置有第二控制风阀37,所述主风管31中位于所述第三排风口314的前端还设有第三控制风阀38。
56.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的主风管31中,以控制管进风口311指向第一排风口312/第二排风口313的吹向为气流的正方向,空气先经过的部位位于后经过的部位的前端。
57.具体的,当第三控制风阀38打开,第一排风调节阀33和/或第二排风调节阀34打开,第一控制风阀36以及第二控制风阀37关闭时,空气在主风管31内正向吹过过滤网35,再从第一排风调节阀33和/或第二排风调节阀34吹出;当需要反向清洁过滤网35时,关闭第三控制风阀38、排风调节阀33和第二排风调节阀34,打开第一控制风阀36以及第二控制风阀37,空气进入主风管31后直接从辅管进风口315进入辅风管32,之后从辅管出风口316进入过滤网35的后端,反向吹过过滤网35后再从第三排风口314吹出,该过程中可将堆积在过滤网35前端面的棉絮垂下,进而实现了反向清洁过滤网35的功能。
58.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5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60.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61.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