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常服用门襟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37205发布日期:2023-01-14 08:01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产常服用门襟模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门襟模板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产常服用门襟模板。


背景技术:

2.门襟是要装拉链、纽扣、拷钮、暗合扣、搭扣,魔术贴等等可以帮助开合辅料,常见的常服、西装上均缝制有门襟。常服通常为执法人员工作时穿着的衣服,常服上普遍安装有门襟,常服为执法人员的工作服,做工要求较为严格,门襟缝制更要求准确、一致,通常缝制常服用的门襟会采用特定的门襟模板。
3.相关技术如授权公布号为cn104278442a公开的一种门襟模板,包括底板、衬板、盖板;底板上设有下边框、下缝纫槽;下缝纫槽外围黏贴有若干下部砂纸条,下部砂纸条沿着下缝纫槽的轨迹设置;衬板上设有中边框、中缝纫槽;中缝纫槽外围黏贴有若干中部砂纸条,中部砂纸条沿着中缝纫槽的轨迹设置;盖板上设有上缝纫槽;上缝纫槽外周黏贴有若干上部砂纸条,上部砂纸条沿着中缝纫槽的轨迹设置。
4.对于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当缝制门襟时,通过底板、衬板和盖板将门襟裁片、门襟棉和里襟相互重叠放置,将门襟裁片、门襟棉、里襟缝合成门襟,由于门襟的两端通常较厚,使门襟缝制完成后门襟的两端会产生向外卷起的情况,从而降低门襟的生产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门襟的生产质量,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常服用门襟模板。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生产常服用门襟模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生产常服用门襟模板,包括底板、铰接于所述底板上端的夹板、铰接于所述夹板上端的压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用于缝制门襟的缝制槽,所述夹板和所述压板上均开设有与所述缝制槽相对应的缝纫槽,所述夹板的两侧设有若干抵接片,所述抵接片用于抵动门襟的两端向下弯曲。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缝制门襟时,将底板、夹板和压板放置于缝纫机工作台上,使底板的底壁抵接于缝纫机工作台的顶壁上并与缝纫机相对齐。再将夹板和压板向上转动,使布料的里襟朝下放置于底板上,将布料上缝制门襟的一端水平放置于缝制槽内。然后将夹板向下转动,使夹板将布料抵紧于底板上,限制布料于底板上滑动的情况。夹板带动底壁上的抵接片将布料的两端向下抵动,使得布料的两端向下弯曲。然后再将门襟或其他缝制门襟的布料放置于夹板顶壁上,使门襟穿过缝纫槽与底板上的布料相抵接。夹板顶壁上的抵接板将部分门襟向上顶起,以使得门襟两端向下弯曲。再将压板向下转动,使压板将门襟抵紧于夹板上,以限制门襟于夹板上滑动的情况,以便于固定门襟,再使用缝纫机将门襟缝制于布料上。通过设置抵接片,使抵接片抵动布料的两端与门襟的两端均向下弯曲,使门襟缝制于布料上后,门襟的两端均朝靠近布料里襟方向弯曲,以便于控制门襟弯曲的方向,减少门襟朝远离布料里襟方向弯曲的情况,从而提高门襟的生产质量。
9.可选的,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供所述抵接片插入的插接槽,所述抵接片抵动门襟的
两端向下转入插接槽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放置布料时,先将夹板和压板均向上转动,再将布料的里襟朝下放置于底板上。然后将夹板向下转动,夹板带动夹板底壁上的抵接片向下移动,使抵接片抵动布料的两端向下弯曲并穿过插接槽,以增加布料两端弯曲的弧度,从而提高门襟两端朝布料里襟弯曲的效果。
11.可选的,所述底板与所述夹板的铰接处开设有若干与缝纫机上的定位块卡紧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定位块卡紧后将所述底板、所述夹板和所述压板固定于所述缝纫机工作台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模板时,将底板、夹板和压板朝靠近缝纫机方向移动,将缝纫机上的定位块卡紧于定位槽内,以将底板和夹板与缝纫机相连接,使底板的底壁抵接于缝纫机工作台上。以限制底板、夹板和压板与缝纫机工作台上滑动,进而将底板、夹板和压板组成的模板固定于缝纫机工作台上,从而便于安装底板、夹板和压板组成的模板。
13.可选的,所述压板的铰接轴与所述夹板的铰接轴不同轴。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模板时,将底板、夹板和压板组成的模板朝靠近缝纫机方向移动,使定位块卡紧于底板与夹板上的定位槽内,使得底板的底壁抵接于缝纫机工作台上,以限制底板和夹板于缝纫机工作台上移动的情况,进而将压板、夹板和压板固定于缝纫机工作台上。以减少压板阻碍定位块伸出定位槽的情况,进而减少夹板向上转动后缝纫机上的定位块脱离定位槽的情况,进而提高夹板与缝纫机连接的稳固性。
15.可选的,所述压板的长度短于所述夹板的长度。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缝制门襟时,门襟的长度短于布料的长度,使缩短压板的长度后,压板底壁覆盖于门襟上端,以便于节省生产压板的材料。由于门襟的长度短于常服布料的长度,以减轻压板的重量,以便于将压板一端向上拉动,从而便于转动压板。
17.可选的,所述缝制槽槽壁上开设有用于退针的凹槽,所述缝纫槽槽壁上均开设有与所述凹槽相对应的通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缝制门襟时,先使用缝纫机从门襟的一端开始缝制,直至缝制到门襟的另一端。然后将缝纫机上的机针滑入通槽内,使得缝纫机上的机针滑入凹槽内。使得机针脱离门襟和布料,再重新调整缝纫机机针上的线条,将再从门襟的一端开始缝制,直至缝制到门襟的另一端,反复缝制几次后,以将门襟缝制于常服布料上,以便于将底板和夹板固定于缝纫机工作台上时调整缝纫机机针的位置,从而便于反复缝制门襟。
19.可选的,所述夹板上开设有位于所述缝纫槽一侧的通孔,所述通孔供衣服向上凸起的布料穿过。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缝制女士常服上的门襟时,由于女士身体结构的特性,为了使制作的常服与身体更贴合,因此女士常服的布料上会有向上凸起的部分。将布料水平放置于底板上后,再将夹板向下转动,使夹板底壁抵接于布料上端,并使得布料向上凸起的部分穿过通孔,以减少夹板将布料向上凸起的部分向下抵动并堆叠于夹板与底板之间的情况,进而减少压板将布料压出褶皱的情况,从而便于保持布料的整洁性。
21.可选的,所述缝制槽槽壁四周和所述夹板上的缝纫槽槽壁四周均设有防滑条。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放置布料和门襟时,先将夹板和压板向上转动,将布料的里襟朝下水平放置于底板上,使布料上需要缝制门襟的一端水平伸入缝制槽上,使得布
料的底壁抵接于防滑条上。以增加布料与底板之间的摩擦力,限制布料于底板上滑动的情况。再将夹板向下转动,将门襟放置于夹板顶壁上,使门襟的底壁抵接于夹板上的防滑条上,以增加门襟与夹板之间的摩擦力,减少门襟与夹板上滑动的情况,从而便于固定门襟和布料。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抵接片,使抵接片抵动布料的两端与门襟的两端向下弯曲,使门襟缝制于布料上后,门襟的两端均朝布料里襟弯折,以便于限定门襟弯折的方向,从而提高门襟的生产质量;
25.2.通过设置插接槽,使抵接片抵动布料的两端向下弯曲并穿过插接槽,以增加布料两端弯曲的弧度,从而提高门襟两端朝布料里襟弯曲的效果;
26.3.通过设置定位槽,使缝纫机上的定位块卡紧于定位槽内,以限制底板、夹板和压板与缝纫机工作台上滑动,进而将底板、夹板和压板组成的模板固定于缝纫机工作台上,从而便于安装底板、夹板和压板组成的模板;
27.4.通过设置防滑条,以增大布料与底板之间的摩擦力、门襟与夹板之间的摩擦力,减少布料于底板之上滑动的情况、门襟于夹板上滑动的情况,从而便于固定布料和门襟。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抵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11、定位槽;12、缝制槽;13、防滑条;14、凹槽;15、插接槽;2、夹板;21、缝纫槽;22、通槽;23、通孔;24、抵接片;3、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生产常服用门襟模板。
33.参照图1,模板包括底板1、铰接于模板上端的夹板2、铰接于夹板2上端的压板3,底板1与夹板2通过胶带相粘连并形成铰接,夹板2的铰接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压板3与夹板2通过胶带相粘连并形成铰接,压板3粘附于远离夹板2与底板1铰接处的一侧,压板3的铰接轴线与夹板2的铰接轴线相平行,底板1、夹板2和压板3本技术实施例均选为pvc塑料软板。
34.参照图1,压板3的长度短于夹板2的长度,减轻压板3的重量,便于将压板3向上转动。并且由于门襟的长度小于常服布料的长度,缩短压板3的长度后使压板3能覆盖于门襟上端,以便于节省制作压板3的材料。
35.参照图1和图2,底板1与夹板2的铰接处开设有若干定位槽11,缝纫机上的定位块上卡紧于定位槽11内,以将底板1、夹板2与缝纫机相连接,以限制底板1、夹板2和压板3于缝纫机工作台上滑动,将底板1、夹板2和底板1于缝纫机工作台上的位置固定,以便于安装底板1、夹板2和压板3组成的模板。
36.参照图1和图2,底板1上开设有用于缝制门襟的缝制槽12,夹板2和压板3上开设有与缝制槽12相对应的缝纫槽21,缝制槽12与缝纫槽21相连通。将布料缝制门襟的一端水平放置于缝制槽12内,再将门襟水平放置于夹板2上端,使门襟通过缝制槽12与布料相抵接。
再使用缝纫机将门襟缝制于布料上,以便于准确定位布料上缝制门襟的位置,提高缝制门襟的准确性。
37.参照图1和图2,缝制槽12槽壁上开设有供缝纫机机针滑入的凹槽14,凹槽14开设于缝制槽12的两侧。夹板2和压板3上的缝纫槽21槽壁上均开设有与凹槽14相对应的通槽22,通槽22于凹槽14相连通。缝纫机机针从门襟的一端缝制到门襟的另一端后,将缝纫机上的机针滑入通槽22内,使得机针同时滑入凹槽14,以将机针脱离门襟和布料。然后调整机针上的线条,再将机针滑入缝制槽12内,使机针从门襟的一端缝制到门襟的另一端,反复操作几次后,将门襟缝制于布料上,以便于调整缝纫机上的机针,进而便于反复缝制门襟,提高缝制门襟的牢固性。
38.参照图1和图2,夹板2上开设有供布料向上凸起的部分伸出的通孔23,通孔23开设于缝纫槽21的一侧。当缝制女士常服上的门襟时,将布料上向上凸起的部分穿过通孔23,减少夹板2将布料向上凸起的部分向下抵动并压出褶皱的情况,进而减少布料凸起的部分堆叠于夹板2与底板1之间的情况,以便于保持布料的整洁。
39.参照图1和图2,夹板2的顶壁和底壁上均固定连接有若干抵接片24,抵接片24本技术实施例选为4个。抵接片24每两个组成一组,一组抵接片24固定于夹板2顶壁上,另一组抵接片24固定于夹板2底壁上,夹板2顶壁上的抵接片24的形状分别为四边形和三角形。正方形的抵接片24位于靠近夹板2上的通孔23的一侧并于缝纫槽21槽壁相连接,三角形的抵接片24位于远离夹板2上通孔23的一侧并于缝纫槽21槽壁和通槽22槽壁相连接。四边形的抵接片24将门襟向上顶起,使得门襟两端向下弯曲,三角形的抵接片24抵动门襟远离夹板2上的通孔23的一端向下弯曲,以增加门襟的一端向下弯曲的弧度。
40.夹板2底壁上的抵接板的形状分别为三角形和四边形,三角形的抵接片24位于靠近夹板2上通孔23的一侧并于缝纫槽21槽壁和通槽22槽壁相连接,四边形的抵接片24位于夹板2上通孔23的下方并与缝纫槽21槽壁相连接。夹板2底壁上四边形的抵接片24将布料向下抵动,使布料的两端向下弯曲,三角形的抵接片24抵动门襟靠近夹板2上通孔23的一端向下弯曲,以增加门襟靠近夹板2上通孔23的一端弯曲的弧度,以便于增强门襟两端向下弯曲的效果。
41.参照图1,底板1上开设有供夹板2底壁上的抵接片24插入的插接槽15,抵接板抵动底板1上的布料的一端和布料中间的部分向下穿过插接槽15,以增大布料一端向下弯曲的弧度,从而增强门襟两端向下弯曲的效果。
42.参照图1和图2,缝制槽12槽壁四周与夹板2顶壁上均固定有防滑条13,夹板2底壁上的防滑条13包裹于缝纫槽21槽壁四周,防滑条13本技术实施例选为磨砂纸。使布料的下端抵接于底板1上的防滑条13上,以增大布料与底板1之间的摩擦力,限制布料于底板1上滑动。使门襟的底壁抵接于夹板2底壁上的防滑条13上,以增大门襟与夹板2之间的摩擦力,限制门襟于夹板2上滑动的情况,以便于固定布料和门襟。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生产常服用门襟模板的实施原理为:当缝制门襟时,先将底板1朝靠近缝纫机方向移动,将缝纫机上的定位块卡紧于定位槽11内,以将底板1和夹板2与缝纫机相连接。再将夹板2和压板3向上转动,然后将布料里襟朝下放置于底板1上端,将布料要缝制门襟的部分水平放置于缝制槽12内并使布料下端抵接于防滑片上。然后将抵接板向下转动,抵接板带动底壁上的抵接板向下移动,使抵接板抵动布料的两端向下弯曲并带动
布料插入底板1上的插接槽15内。再将门襟或其他缝制门襟需要的布料水平放置于缝纫槽21内,使门襟与夹板2上的防滑条13相抵接,以使得门襟与底板1上的布料相抵接并将布料抵接于底板1上,限制布料于底板1上滑动。使夹板2上端的抵接片24将部分门襟向上顶起,使得门襟的两端自动向下弯曲。然后将压板3向下转动使压板3抵接于门襟上端,限制门襟于夹板2上滑动,然后使用缝纫机沿缝纫槽21将门襟缝制于布料上。以便于控制门襟两端向下弯曲,减少门襟缝制完成后门襟的两端向上卷起的情况,进而减少门襟朝远离常服里襟的方向卷起的情况,从而提高门襟的生产质量。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