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脱散织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63462发布日期:2024-05-09 21:08阅读: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脱散织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织带,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防脱散织带。


背景技术:

1、织带是以各种纱线为原料制成狭幅状织物或管状织物。

2、现有的织带广泛用于服饰、鞋材、箱包、工业、农业、军需、交通运输等各产业部门,由于针织物具有良好的延伸性与抗拉性,故织带常使用针织织法制成,以使织带更加耐用。

3、但由于针织织物具有逆编织方向脱散的特点,当织带长时间使用后产生磨损时,则纱线容易从磨损处纵向脱散,进而导致整条织带损坏。

4、因此需要提出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防脱散织带。

2、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防脱散织带,包括织带本体,所述织带本体采用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第三纱线、第四纱线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均形成线圈且相互重叠交织,所述第三纱线形成线圈并沿正面垫入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之间交织,所述第四纱线形成线圈并沿背面垫入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之间交织。

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织带本体上穿设有强力纱线,所述强力纱线横向延伸并依次缠绕第一纱线所形成的线圈与第二纱线所形成的线圈。

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强力纱线上还螺旋设置有固定纱线,所述固定纱线在第一纱线、第二纱线、强力纱线的交织点缠绕成圈。

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织带本体的侧边穿设有加固纱线,所述加固纱线呈沉浮状在织带本体的上下反复穿梭。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第三纱线、第四纱线均采用涤纶纤维与氨纶纤维加捻而成。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强力纱线与固定纱线均采用维纶纤维与丙纶纤维加而成。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固纱线采用尼龙纤维制成。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随着织带本体的拉伸,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第三纱线、第四纱线相互交织的节点会越来越紧实,如此在横向拉伸时,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第三纱线、第四纱线便可沿交织的节点向四处延伸,以使织带本体具有更好的延伸性,同时因为第三纱线所形成的线圈与第四纱线所形成的线圈是分别从两侧垫入第一纱线、第二纱线之间的,故在纵向拉伸时,第三纱线与第四纱线也可交织的更加紧密,则当织带本体因为长时间使用而磨损时,由于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第三纱线、第四纱线的交织处随着织带本体的使用而越来越紧密,因此磨损处的纱线也会被交织点束缚,则纱线难以从磨损处导致整个织带本体中的纱线脱散。



技术特征:

1.一种防脱散织带,包括织带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本体(1)采用第一纱线(2)、第二纱线(3)、第三纱线(4)、第四纱线(5)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纱线(2)与第二纱线(3)均形成线圈且相互重叠交织,所述第三纱线(4)形成线圈并沿正面垫入第一纱线(2)与第二纱线(3)之间交织,所述第四纱线(5)形成线圈并沿背面垫入第一纱线(2)与第二纱线(3)之间交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脱散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本体(1)上穿设有强力纱线(6),所述强力纱线(6)横向延伸并依次缠绕第一纱线(2)所形成的线圈与第二纱线(3)所形成的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脱散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力纱线(6)上还螺旋设置有固定纱线(7),所述固定纱线(7)在第一纱线(2)、第二纱线(3)、强力纱线(6)的交织点缠绕成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脱散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本体(1)的侧边穿设有加固纱线(8),所述加固纱线(8)呈沉浮状在织带本体(1)的上下反复穿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脱散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2)、第二纱线(3)、第三纱线(4)、第四纱线(5)均采用涤纶纤维与氨纶纤维加捻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脱散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力纱线(6)与固定纱线(7)均采用维纶纤维与丙纶纤维加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脱散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纱线(8)采用尼龙纤维制成。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防脱散织带,旨在解决织带磨损后容易脱散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织带本体,织带本体采用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第三纱线、第四纱线编织而成,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均形成线圈且相互重叠交织,第三纱线形成线圈并沿正面垫入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之间交织,第四纱线形成线圈并沿背面垫入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之间交织。本技术在横向拉伸时,第一纱线、第二纱线、第三纱线、第四纱线便可沿交织的节点向四处延伸,以使织带本体具有更好的延伸性,在纵向拉伸时,第三纱线与第四纱线也可交织的更加紧密,则当织带本体因为长时间使用而磨损时,磨损处的纱线也会被交织点束缚,则纱线难以从磨损处导致整个织带本体中的纱线脱散。

技术研发人员:邱华波,陈庆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泉州元茂织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07
技术公布日:2024/5/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