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衫自动熨折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500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衬衫自动熨折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服装自动化生产的一个工艺流程,特别是关于衬衫流水线生产中熨整折叠加工机械的改进发明。
在现有的技术中,衬衫的流水线生产主要是选料、加工做好整件衬衫,对于整理、折叠、熨正,然后包装,完全靠手工,依靠手工整理的衬衫,规格难能统一,影响外观包装质量,且费工费时,效率低下。
鉴于现有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设有衬衫熨整折叠的装置,巧妙解决了衬衫流水线生产的大难题,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包括工作台、安装架、压板、衣身折叠机构,工作台的上方为设置有衣身定位装置的熨整机构,所述的工作台左右两侧相对设有可内外水平移动的折袖杆,该折袖杆与一动力装置相连通;所述的衬衫电磁夹紧阀设置在绕工作台转动的横杆上,该横杆通过摆杆与另一动力装置连通,所述的一动力装置由活塞杆,气缸或液压缸组成,所述的活塞杆与折袖杆固定连接,所述的另一动力装置由工作轮、工作杆、气缸或液压缸所组成,工作轮与工作杆成动连接,该工作杆的作为活塞一端与气缸或液压缸相配合,工作轮、工作杆设有相互配合的齿槽、齿牙。
按本实用新型主题设计的衬衫自动熨折机,生产效率高、做工细致,为衬衫的定形系统化、标准化提供技术保障,有利于其包装及销售。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以上是附图的简要说明,附图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结构,下面再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其实施例,包括工作台(1)、安装架(14)、压板(15)、衣身折叠机构(2),工作台(1)的上方为设置有衣身定位装置(3)的熨整机构(4),该熨整机构(4)在动力作用下可上下移动,内部设有电路发热装置,熨整机构(4)的下方设置有衣身定位装置(3),所述的定位装置(3)设置有大头针放置通道,把大头针放进通道排成序列并配以推动弹簧,工作台(1)的左右两侧相对设有可内外水平移动的折袖架(5),该折袖架(5)通过竖杆(16)与活塞杆(11)固定连接,活塞杆(11)与气缸或液压缸相配合,衬衫电磁夹紧阀设置在横杆(8)上,该横杆(8)与摆杆(9)固定连接,摆杆(9)固定连接于工作轮(12),工作轮(12)通过齿槽与工作杆(13)齿牙相配合,该工作杆(13)的一端作为活塞与设置在安装架(14)上的气缸或液压缸相配合。
衬衫的两条袖子放在折袖杆上,自然安放,将衬衫领口朝下,铺托在工作台上,开始工作,压板压盖在衬衫上固定,然后左边折袖杆动作,向工作台移动靠近,由于衬衫袖子本身的重力作用,折成三折,当到达工作台边时,由衬衫电磁夹紧阀夹起,横杆开始带着衬衫电磁阀一起向内转动,当摆杆的角度转动袖子拉紧时,衬衫电磁夹紧阀松开,袖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垂落,横杆继续转动致右边。右边的折袖杆向工作台移近,再由电磁夹紧阀夹紧其袖子向内转动,到袖子拉紧再放开袖子,横杆继续移动到左边,这时压板开移,衬衫衣身折叠机构动作,完成了衬衫的整体折叠,接着熨整机构动作,熨烫定形,同时衬衫定位装置工作,大头针别进衣服的重要部位,一个程序完成,然后再移动,拿走衬衫,同时意味着下个程序的重新开始。
权利要求1.一种衬衫自动熨折机,包括工作台(1)、安装架(14)、压板(15)、衣身折叠机构(2),工作台(1)的上方为设置有衣身定位装置(3)的熨整机构(4),其特征在于(A)工作台(1)左右两侧相对设有可内外水平移动的折袖杆(5),该折袖杆(5)与一动力装置(6)相连通;(B)衬衫电磁夹紧阀(7)设置在绕工作台(1)转动的横杆(8)上,该横杆(8)通过摆杆(9)与另一动力装置(10)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衬衫自动熨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装置(6)为活塞杆、气缸或液压缸所组成,所述的活塞杆(11)与折袖杆(5)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衬衫自动熨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另一动力装置(10)由工作轮(12)、工作杆(13)、气缸或液压缸所组成,工作轮(12)与工作杆(13)成动连接,该工作杆(13)作为活塞一端与气缸或液压缸相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衬衫自动熨折机,其特征在于工作轮(12)、工作杆(13)设有相互配合的齿槽、齿牙。
专利摘要一种衬衫自动熨折机,属于服装加工机械的改进发明,包括工作台(1)、安装架(14)、压板(15)、衣身折叠机构(2),工作台(1)的上方是设有衣身定位装置(3)的熨整机构(4),气缸或液压缸通过活塞杆(11)向沿工作台(1)内外水平移动的折袖杆(5)提供动力,另一气缸(液压缸)通过工作杆、工作轮、摆杆向绕工作台转动的横杆提供动力。按本实用新型主题设计的机构,解决衬衫加工完成的熨整、定型等问题,为其流水线提供了一套崭新的技术方案,提高了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D06F71/00GK2290620SQ9721322
公开日1998年9月9日 申请日期1997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1997年3月27日
发明者戴晓红 申请人:张云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