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横机用线圈保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957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横机用线圈保持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横机,该机设有复合针,当该机进行针织而需要在所使用的针中产生空针时,复合针使该机有可能这样做,办法是将保持在该针上的线圈保持到另一个针、一个移圈针或某些其它零件上。
通常针织横机被制成所谓双针床针织横机,其中包括一对针床,每一针床都设有排成一列的大量织针,它们分别被布置在针床间隙相对两侧的前、后侧。这种型式的针织横机在用来编织线圈时,在每一针床上形成的线圈能够转移到另一针床的相对针上,将形成线圈和转移线圈组合起来便能编织出各种针织物。
作为针织横机上使用的针,有舌针和复合针两种。已知采用复合针可使针织机的尺寸缩小,这是因为复合针的滑杆和针体互相相对移动来开启和关闭针钩,从而与传统的舌针相比,织针的来回行程可减少到大约一半的原故,并且这样会使生产率提高。迄今为止已研制出各种型式的复合针。
在编织针织物时,如果只是前针床上的针被用来针织,那么织出的针织物是平针线圈组织(针织线圈),但若将一根纱线以曲折的式样送到前、后针床的针上,那么织出的针织物是罗纹(凸条)线圈组织。在另一方面,如果进行循环针织,使纱线先送到前针床的针上,然后送到后针床的针上,如此连续进行,那么织出的是一个由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组成而在其两个相对端互相连结在一起的圆形针织物。
在进行针织时为了将针织组织和双反面组织以混合状态包括在同一线圈纵行内,或者使一个线圈移动并叠置在相邻的线圈上,需要使用在对面针床上的空针。例如,为了织出以混合状态包括针织组织和双反面组织的凹凸织物花样,应首先在前针床上形成线圈,然后将线圈转移到对面后针床的针上,其时在后针床上形成下一线圈横列的线圈,继续针织时,线圈依次在两个针床间交替来回转移,从而织出接续的线圈横列。在另一方面,为了织出一个织物组织花样或完成一个全成形的针织品,可先将线圈转移到另一针床的空针上,然后使两个针床相互相对横移,此后已被转移的线圈被转移到原来针床的相邻针上以致叠置在相邻针的线圈上。
为了织出一个平针组织、一个宽罗纹组织或类似的针织物,应使用对面的针因为它们都是空针。但在针织一个1×1的罗纹组织织物或一个圆形针织物时,因为前、后针床的所有针都已被使用,致使线圈转移所需空针不能得到确保,因此不能进行这种针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这样的对策,即采用这样一种型式的针织横机,它除了一对前、后针床外,还有一个辅助针床(移圈针床),可容纳作为针织零件的移圈针专门用来进行线圈转移,或者可以采用一台所谓四针床针织横机,该机包括设在前、后针床之上的另一对针床,以便得到空针。
这样,传统上就有一个基本要求,即为了在两个针床之间转移线圈,在另一针床上必须存在空针,并且当要针织一个针织物而所需的空针不能确保时,上述要求便成为针织物的编织品种发展的严重限制,这已成为定论。随之而来还有一个问题,当另一个线圈被转移到一个针上而该针已持有一个线圈时,两个线圈便会形成一个双重线圈,不再能互相分离开,因此上述移圈针床和四针床针织横机也会遇到与双针床针织横机相同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要制出一种线圈保持设备,利用这种设备,在编织一个针织物时,如果需要利用那些正在编织该针织物的针来编织另一个针织物,可使保持在那些针上的线圈被保持在线圈保持件如其它一些针上,使已被保持在线圈保持件上的线圈与新近被留在线圈保持件上的线圈隔离,而当所说需要消失时,这样被留下的线圈能够返回到原来的针上。
在本说明书中,“保持”一个线圈并不意味着只是将一个线圈转移到另一个针的针钩内那种平常的“转移”(在该情况下,如果接受侧的针有一线圈保持在其上,那么在针的针钩内就会形成叠置的线圈或双重线圈),而是意味着接受侧的针保持着一个原来已被该针本身保持的线圈,而新被接受的线圈是以互相隔开的状态被保持在其上。换句话说,在本发明的设备内“保持”一个线圈意味着在针体的针钩内有一个线圈已被该针本身保持着,同时有一新被接受的线圈被保持在一个滑杆的针舌上。“转移”和“保持”这两个名词在今后将按照上面所说的意义使用。
采用按照本发明的线圈保持设备的针织横机,在其至少一对互相相对设置的前后针床上设有排成列的复合针(今后一概被称为针),每一针都包括一个针体和一个滑杆,其构造使它们能相互相对运动,并且每一针的滑杆的针舌被制成由两个薄的弹性板状件构成的双层体,该双层体可被操作以便使设在针体一端的针钩开口开启和关闭,并可使针舌前进得比针钩远,此后,当针舌前进得比针钩远时,针舌的一端能在侧向被针钩开启,因此当保持在针本身上的线圈被放置在针舌上时,针舌能被伸出到针床间隙内,针体和滑杆能被针操作装置控制使它们前进和后退。针操作装置设在滑架上,包括针体操作装置和滑杆操作装置,除了用来编织线圈的针操作装置外,为了将编织的线圈保持到另一根针的滑杆的针舌上而不形成双重线圈,还设有针体和滑杆操作保持三角以便用来使针的针钩和针舌前进到要被留下的线圈内,并将该线圈保持在滑杆的针舌上,另外还设有一条滑杆脚踵路径以便用来将针舌保持在前进位置,使留下的线圈不会从针舌上脱出。
另外,用于针织横机的线圈保持设备可这样构造使它除了用来编织线圈的针操作装置外,为了将编织的线圈保持到另一根针的滑杆的针舌上而不形成双重线圈,在滑架上还以从编织线圈的针操作装置偏移的相位分开设有保持三角,用来操作针体和滑杆使针钩和针舌插入到要被保持的线圈内,并将该线圈保持在滑杆的针舌上,另外还设有一条滑杆脚踵路径以便用来将针舌保持在前进位置,使被保持的线圈不会从针舌上脱出。
按照本发明的针织横机的线圈保持设备还可这样构造,使针体操作装置包括一个提针三角,该三角具有一对并置在左、右的角峰(mountain),每一角峰具有一个周边可用作一对脚踵提升表面,一个具有集圈高度的低顶部和一个比低顶部高的高顶部,及一个设在这对角峰之间的移圈三角,提针三角在其一对左、右角峰的底部上设有一对横穿路径,使该横穿路径在其中心部与左、右两个高低角峰周边的脚踵导槽连通,还有一对针织三角设在提针三角的相对两侧,和一个护针三角设在提针三角之上,另外,滑杆操作装置包括一个制有交付滑杆提升槽的交付滑杆前进三角,和一个制有接受滑杆提升槽的接受滑杆保持三角,这两个三角都设在滑杆转移三角的一侧,而滑杆转移三角设在与提针三角相同的中心线上,在滑杆三角上设有一条滑杆脚踵路径用来将针舌保持在前进的位置,使被保持在针舌上的线圈不会从针舌上脱出。
下面简要说明附图

图1为其上设有移圈针的针床头部的剖视图。
图2为在其中插入复合针的针床头部的剖视图。
图3A为复合针在拆开状态下的透视图,而图3B为复合针的针钩开启时的平面图。
图4示出第一个实施例中设置在滑架底板上的针操作三角NC和移圈针操作三角组TC从下面看上去的情况。
图5A示出针在滑架上的5B到5E的位置,而图5B到5E示出相应于5B到5E的位置针和移圈针在针床上的相对位置。
图6A示出针在滑架上的6B到6E的位置,而图6B到6E示出相应于6B到6E的位置针和移圈针在针床上的相对位置。
图7A示出针在滑架上的7B和7C的位置,而图7B和7C示出相应于7B和7C的位置针和移圈针在针床上的相对位置。
图8A示出针在滑架上的8B和8C的位置,而图8B和8C示出相应于8B和8C的位置针和移圈针在针床上的相对位置。
图9A示出针在滑架上的9B和9C的位置,而图9B和9C示出相应于9B和9C的位置针和移圈针在针床上的相对位置。
图10示出第二个实施例中的针操作三角NC从下面看上去的情况。
图11示出第二个实施例中针在滑架上的12A到12F的位置。
图12A到12F示出当针在相应于图11的位置上时针床的位置。
图13示出在第二个实施例中针在滑架上的14A到14D的位置。
图14A到14D示出当针在相应于图13的位置上的针床的位置。
图15A到15G示出从背心带到体部的各个针织工步。
图16A到16G示出针织一个具有1×1罗纹线圈的针织组织的圆形针织物的各个针织工步。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设备的实施例。本发明的设备用来在下述情况下完成保持的操作。如需用已被用来编织一个针织物的针,来编织一个与正被编织的第一针织物不同的第二针织物时,可将保持在该针上的第一针织物的线圈暂时转移到线圈保持件上,而在用那些空下来的针编织第二针织物以后,将第二针织物的线圈转移到其它针或元件上,然后将被保持的线圈返回到空出的针、其它针或线圈保持件上。对接受要被保持的线圈的线圈保持件,可使用都各设有针舌的移圈针、复合针来在其端头或某些其它元件上接受线圈。
现将采用移圈针作为线圈保持件的设备作为第一个实施例来进行说明。第一个实施例具有一个转移件TR,其中包括位在一对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中的至少一个针床之上的移圈针11(在本例中为在前针床FB之上),而该前、后针床分别设在前、后,成为向上的角峰(mountain)形,且以其头部在针床间隙1处互相对峙着。
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为公知的针床,将复合针4插入到其中每一条针槽3内。在前针床FB的某些或所有针板顶部附近的部分内形成的针槽3向上延伸着,并有一根轴7延伸通过伸出部6和一个移圈针床9设在支承在轴上的块座8上。移圈针11被插入并支承在移圈针床9上并列设置的针槽10内。移圈针11被一金属带12保持着使它们不能从针槽10内跑掉。每一移圈针11都有一个设在其上边的移圈针脚踵13和一个设在其尾部的突部14。备有两种突部,包括一种位置设在靠近顶边的突部14a和另一种靠近底边设置的突部14b。
有一将在下面说明的用来保持针织物线圈的保持件15设在每一移圈针11的顶部。用来与突部14a、14b接触使移圈针11前进的摇摆凸轮16设在突部14a、14b的对面。摇摆凸轮16包括摇摆凸轮16a、16b分别与突部14a、14b相对配合并被支承在轴17、17上以便作摇摆运动。
每一摇摆凸轮16a、16b如同图1中其侧立视图所示,有一中心在轴17上的L形状,并且有一上端部与移圈针选择件(螺线管)18的摇臂19接合。为摇摆凸轮16a、16b设有两种移圈针选择件18。摇摆凸轮16a、16b具有一个角峰(mountain)形的端部如图5所示。
每一移圈针脚踵13被配装着以便在移圈针操作三角TC的移圈针导向三角20的导槽内滑动,这些三角将在下面说明。
上述复合针4在图2、3A和3B中示出。复合针4包括一个针体21和一个滑杆24,而滑杆24又包括一个滑杆基件22和两块弹性板23、23。针体21在其尾部附近有一凹部26用来与挺针片25(见图2)的顶部接合,在针体21的顶部还制有一条从针钩27基部处的喉部28到针体中部的狭长槽29。滑杆基件22在其尾部附近设有向上伸出的滑杆脚踵30和辅助脚踵31,而在其顶部附近设有一个横截面为槽状的弹性板保持件32使它向下突出。弹性板23、23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形状并各在其中部的上部设有凸部34以便用来与滑杆基件22的凹部33接合,而两块弹性板23、23就支承在弹性板保持件32上,以其凸部34配合在凹部33内。
两块弹性板23、23之一的尾部被制成L形的弯曲部35,使当针体21被插入针床的针槽3内时,曲线部分35可弹性地与针槽的侧壁接触借以防止针体21的意外运动。在每一弹性板23、23的端头制有一个肩部36从而形成一个针舌37。两个针舌37在其端部略为向上倾斜借以确保纱线的保持。
滑杆基件22支承在弹性板保持件32上以两弹性板23、23的凸部34配合在凹部33内,两块弹性板23、23还可滑动地配装在针体21的狭长槽29内,使得通过滑杆脚踵30的操作,弹性板23、23可朝向和离开针体21的针钩27而移动。当弹性板23、23从针钩27的下面朝向针钩27被向上提升时,两块弹性板23、23互相分离如图3B所示,并在针钩27的两个对侧上这样向上移动使针舌37、37从两个对侧上夹持针钩27。标号38所指为挺针片脚踵,而39所示为选择挺针片脚踵。
下面说明在本发明中滑架上的三角配置。图4示出设在滑架的基板50上的针操作三角NC和移圈针操作三角组TC从下面看上去的情况。
针操作三角NC包括一个针体操作三角组NCn和一个移圈针操作三角组NCs。针体操作三角组NCn包括一个提针三角51、一个设在提针三角51之上的护针三角52、一对设在提针三角51的两个对侧上的针织三角53、设在提针三角51之下的一对A压片54和一对半压片55,其中每一对都可朝向和离开一个伸出位置而移动,以及一个设在半压片55之下而固定在一个正常伸出状态的B压片56。上述压片的高度(脚踵加压量)为,A压片54和B压片56具有一个最大高度或全部高度,而半压片55具有一半高度。当滑架移动时,在B压片先导侧的较低位置上设有一对选针元件A、B可用来选择通向其中一个压片的通道。
上述三角具有三个离开滑架基板表面的不同高度,在图上,具有最大高度或完全高度的三角用细点指出,具有一半高度的三角用斜向交叉线指出,而其余的较低三角则涂以黑色。空白部指基板50。
提针三角51具有一对左、右角峰(mountain),包括一对角峰形的高峰部60H和一对高度只到高峰部60H的肩部的低峰部60L,角峰的外侧壁形成针踵的提升表面61,而相对的内壁表面形成倾斜的表面62,因此可以允许跳越两个高峰部60H。在这两个高峰部60H之下,设有一对连接到两个高峰部60H、60H之间的最低位置的横穿路径63。上述位在两个高峰部60H、60H之间的护针三角52的下部的一部分为了伸出运动设有一个倒角峰形的移圈三角64。在从横穿路径63向侧边伸出的脚踵路径79上还设有一对针保持三角72。
移圈针操作三角组NCs通常将中心对准针体操作三角组NCn,并包括一个与护针三角52的顶部相对的导向三角70,为了在移圈针操作三角组NCs的中心作朝向和离开一个伸出位置的运动,设有一个滑杆转移三角65。在该三角65的上侧设有一对滑杆前进三角66、66,沿着该三角66、66的上边形成一条滑杆脚踵提升路径67,而沿着该三角66、66的下边在滑杆转移三角65的同一水平上形成一条水平路径68(在图4中以点划线指出)。该水平路径68在一导向三角69和滑杆前进三角66、66之间延伸,向滑杆转移三角65的侧边延伸,并有一对滑杆保持三角73设在该路径上。水平路径68和滑杆脚踵提升路径67被一对连接路径71连接在一起。
移圈针操作三角TC包括一个移圈针导向三角20,该三角用来导引如同上面说过的那样由摇摆凸轮16选出的移圈针11,并具有一条直进的路径75,沿着该路径未被选中的移圈针11在移动经过摇摆凸轮后便直进地前进,一条分支路径76供选中的移圈针11进入其内并被分道前进,一条退回路径77,沿着该路径被分道前进的移圈针可退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及一条前进路径78,沿着该路径,被分道的移圈针可保持其前进位置。在前进路径78上设有一个转移三角74,该三角可朝向和离开一个伸出位置而移动,这样当转移三角74在其伸出位置时,转移三角74便可使每一个在该位置上的移圈针11退回。
应该注意的是,就滑架或在滑架上的任何元件如三角或路径和针床上的任何元件之间的相对运动而言,虽然本说明有时使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如针床上的一个元件相对于滑架上的一个元件而移动,实际上自然是滑架上的一个元件相对于针床上的一个元件而移动,我们所以这样表达是为了当要结合图4那样阐明这种相对运动而为涉及针织机专利说明书普遍使用的图时使人们容易理解相对运动。例如,我们说一个未被选中的移圈针直进地沿着直进路径前进(类似的语句可在以前的说明中找到),实际的意义是,当滑架水平地移动时,移圈针停留在直进路径的位置上。
下面结合图5到9说明保持线圈的过程。每一套这样的图都是把选择挺针片脚踵39、挺针片脚踵38、滑杆挺针片脚踵30、辅助脚踵31和移圈针脚踵13在三角平面上的轨迹在左侧画出作为图5A到图9A,并在右侧连同前针床FB的横截面示出在图5A到9A所示轨迹的不同位置上针4fa和移圈针11的提升或下降位置,换句话说,也就是前进或后退的位置。应该注意的是,每一套图在图A中的箭头标记代表滑架的前进方向。
在所示例子中,具体有一前针床FB的针4fa上的线圈NL1被暂时转移到移圈针11的保持件15上,使该针4fa空出,或者线圈NL1被保持到不同于针4fa的针4fb的滑杆的针舌37上,使最初载有线圈NL1的针4fa空出,然后把在不同针4fb的针舌37上保持的线圈NL1转移到移圈针11的保持件15上,此后线圈NL1再从移圈针11转移到第一针4fa或不同于针4fa的另一针上。
假定滑架在图5A到5E中是在向左的方向上前进,而前针床FB的针4fa的选择挺针片脚踵39被选针元件A选定并被提升到位置A。于是,前针床FB的针4fa以其针钩27抓获线圈NL1并被下降,如图5A中的位置5B所示,移圈针11也被后退。随着滑架的前进,移圈针11被移圈针选择件18选定,而被图1中相应螺线管的摇臂19的摇摆运动摆动的摇摆凸轮(16a或16b)则与移圈针11的突部接合,因此突部14在其尾部被摇摆凸轮16推动使保持件15前进。这样,随着滑架的前进,选定的移圈针脚踵13沿着移圈针导向三角20的分支路径76升起并使移圈针11的保持件15前进到位置5C。
其时,挺针片脚踵38沿着提针三角51的脚踵提升表面61升起到高峰部60H,最大程度地提升针4fa,在升起运动中,挺针片脚踵38拉动滑杆24,因此该脚踵38与滑杆24一同升起。挺针片脚踵38被护针三角52下降,而移圈三角64处在其伸出位置。但滑杆24的滑杆操作脚踵30进一步被滑杆转移三角65提升,而且针舌37也被提升。
由于早先被保持在针4fa的针钩27上的线圈NL1在针体21进行上升运动后被保持在针体上比喉部28低的部分上(见图2),因此当挺针片25前进时,能将针舌37插入到线圈NL1并将它保持在针舌37的肩部36上。
随着滑架的前进,被移圈三角64下降的挺针片脚踵38因为选择挺针片脚踵39被尾侧的A压片54压下,因而跳起并进入到一条横向路径63内,此后挺针片脚踵38就沿该路径水平地移动。因此,移圈针11的保持件15和针钩27的针舌37就最大程度地前进或提升,这两者都保持着线圈NL1。但针4fa的针钩被下降到一个靠近最低位置(位置5C)的位置上。
当滑架继续前进时,挺针片脚踵38被下降到其最低位置,而且滑杆24也被下降少许使针舌37从线圈NL1后退(位置5D),然后,在滑杆24被下降到最低位置后,针舌37占有将针钩27封闭的位置(位置5E)。
按照上述工步,针4fa上的线圈NL1被转移到移圈针11的保持件15上。
此后,曾被转移到移圈针11上的线圈NL1被保持到另一针4fa上。滑架以相反于上述工步倒过来移动并在图6A中从左到右移动。在滑架被移动之前,首先须横移,使接受要被保持的线圈NL1的针4fb与在其上保持着线圈NL1的移圈针相对。其时有线圈NL2已被抓住在针4fb的针钩27内。然后,滑架被反向并倒过来移动。在这过程中,由于要被保持到针4fb上的线圈NL1只须提升到在其上保持着线圈NL1的移圈针11的保持件15的高度,所以挺针片脚踵38可由针保持三角72提升而可不需使用提针三角,同时滑杆24可由滑杆保持三角73操作。
在图6A到6E所示例子中,线圈NL1被保持在针4fb的滑杆24的针舌37上,在针4fb的针钩27内已保持有线圈NL2。具体地说,在滑架倒行后,挺针片脚踵38和滑杆操作脚踵30分别被针保持三角72和滑杆保持三角73提升到位置6B。其时,针4fb将线圈NL2保持在针钩27内,并使针钩27和针舌37互相接触,将针钩维持在封闭状态,并将针钩27插入到保持在移圈针11的保持件15上的线圈NL1内(位置6B)。
然后,使挺针片脚踵38沿着针保持三角72的72a下降,同时滑杆操作脚踵30也被沿着滑杆保持三角73的外周路径73a下降,而且移圈针11的脚踵13也被移圈三角74沿着其外周路径74a下降。由于滑杆24的针舌37的下降运动量小于针4fb的针钩27的下降运动量,留在针舌37上的线圈NL1位于保持在针钩27上的线圈NL2之上(位置6C)。然后,使已经通过移圈三角74的外周路径的移圈针脚踵13前进,移圈针11便可重新使保持件15前进(位置6D),而移圈针脚踵13通过前进路径78并由退回路径77退回,这样它便可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位置6E)。由于该过程,线圈NL2被保持在针4fb的针钩27上,而线圈NL1被保持在针舌37上,这样就成功地使针4fa成为空针。
利用已被成为空针的针4fa,可编织出某些其他的合适线圈,这时滑架只需进行往复运动。而选择挺针片脚踵39、挺针片脚踵38、滑杆操作脚踵30、辅助脚踵31和针4fb的移圈针脚踵13都只需直进地来回移动并不需要上下移动,如图7A到7C所示,而且针4fb的选择移圈针11也不需要上下移动,或者换句话说,不需要前进或后退(位置7B、7C)。
现在说明将保持在针4fb上的线圈NL1返回到原来的针4fa上的过程。
当移圈针11如上所述被移圈针选择件18选定而前进时,同时选择挺针片脚踵39移动通过B压片56使挺针片脚踵38不与它接合而是在提针三角51旁边经过。在选择挺针片脚踵39移动通过压片56后,它被在尾侧的选针元件B选定并来到H位置,在该位置上它不被压片58接合或向下推动,致使挺针片脚踵38停留在伸出位置。因此,挺针片脚踵38与针保持三角72接合并提升针4fa的针钩。其时,挺针片脚踵38在肩部高度通过针保持三角72而没有被提升到针保持三角72的顶部。在另一方面,由于滑杆脚踵30也被滑杆保持三角73提升,而且滑杆24的针舌37在将线圈NL1保持在其上时会升起,因此线圈NL1被前进到前进的移圈针11的针舌的前进轨迹的高度。由于针保持三角72和滑杆保持三角73在高度上的差异,针钩27的高度略低于针舌37的高度。
然后,曾经通过移圈三角74并被它下降的移圈针脚踵13前进使移圈针11的保持件15进入到保持在针舌37上的线圈NL1内(位置8B)。
曾经通过针保持三角72和滑杆保持三角73的挺针片脚踵38和滑杆操作脚踵30都被下降,针钩27和针舌37也都被下降。因此,线圈NL1被转移到移圈针11的保持件15上,而线圈NL2保留在针4fb的针钩27上(位置8C)。
然后,为了使被移圈针11保持的线圈NL1返回到原来的针4fa(现在为空针)或一不同的空针上,首先需横移,使移圈针11与针4fa或不同的空针互相对齐,并使滑架向右移动(图9A到9C),便可使线圈NL1返回到针4fa上。其时,针保持三角72、滑杆保持三角73和转移三角74均位在其非伸出位置上,而针4fa的挺针片脚踵39被选定在H位置上,并且当半压片55处在其伸出位置时,该脚踵39会跳起到提针三角角峰51的先导侧,此后它被提升到尾侧角峰的低峰部60L,从而可提升针钩27。作为上升运动的结果,曾经是空针的针4fa的针钩27进入到保持在移圈针11的保持件15上的线圈NL1内,而曾被定位在移圈针导向三角20的前进路径78内的移圈针脚踵13已前进到最大程度(位置9B)。
在滑架继续运动时,移圈针脚踵13沿着退回路径77退回,而线圈NL1从移圈针11的保持件15上脱出,现在被针4fa的针钩27保持住。挺针片脚踵38被针织三角53下降,而滑杆操作脚踵30一度被下降随后被提升将针钩27封闭(位置9C)。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针保持三角72和滑杆保持三角73分开设在由提针三角51等组成用来编织线圈的针操作装置的右侧,因此对滑架的前进方向有所限制,即只有当滑架在向右的方向上移动时线圈的保持才能完成。但若在滑架的每一相对端都设有这种保持三角时,那么上述对前进方向的限制就可取消。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应该注意的是,与第一个实施例相似的零件是用相似的标号来说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在针床和插入针床内的复合针方面与第一个实施例相似,但在滑架的三角配置方面却不相同。在第一实施例,第一针上的线圈是通过一个移圈针被保持在同一针床上的第二针上,而在第二个实施例中,一个线圈可直接被保持在对面针床上的一个针上。
下面说明在第二个实施例中的三角配置。图10示出设在滑架基板50上的针操作三角组从下面看去的情况。
针操作三角NC包括一个针体操作三角组NCn和一个滑杆操作三角组NCs·针体操作三角组NCn包括一个提针三角51、一个设在提针三角51之上的护针三角52、一对设在提针三角51两个对侧上的针织三角53、及设在提针三角51之下用来进行朝向和离开一个伸出位置的单独运动的一对A压片54和一对半压片55、以及一个设在半压片55之下而被固定在正常伸出状态的B压片56。上述压片的高度(脚踵加压量)为,A压片54和B压片56具有一个最大高度或全部高度,而半压片55具有一半高度。当滑架前进时,在B压片之下的先导侧设有一对选针元件(驱动器)A、B可用来选择通向压片的其中一条路径。
提针三角51具有两个左、右角峰(mountain),包括一对角峰形的高峰部60H和一对高度只到高峰部60H的肩部的低峰部60L,角峰的外侧壁用作针踵的提升表面61,而相对的内侧壁形成倾斜的表面62,因此可以允许跳越两个高峰部60H。在这两个高峰部60H之下,设有一对连接到两个高峰部60H、60H之间的最低位置的横穿路径。上述位在两个高峰部60H、60H之间的护针三角52的下部的一部分为了伸出运动设有一个倒角峰形的移圈三角64。
滑杆操作三角组NCs通常将中心对准针体操作三角组NCn,并被设在护针三角52顶部对面的滑杆三角80内。为了在滑杆三角80的中部作朝向和离开一个伸出位置的运动,设有一个滑杆转移三角65。在该三角65的两个对侧设有一对滑杆保持三角81、81,其中每一个都可朝向和离开一个伸出位置而移动,还设有一对固定的交付滑杆前进三角82、82,使在滑杆保持三角81、81和交付滑杆前进三角82、82之间形成一对接受滑杆提升槽83、83。
交付滑杆前进三角82、82以截头倒V形的外形设置在滑杆转移三角65的左、右,同时沿着交付滑杆前进三角82、82的顶边设有一条交付滑杆导槽84,该导槽84在其与交付滑杆前进三角82相对的位置上具有最高的位置,然后向下延伸,随后它一度在导向三角85的上边上沿水平方向延伸,然后再向下延伸。在滑杆三角80上设有一对水平槽86,其高度与在导向三角85之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交付滑杆导槽84相同。虽然水平槽86并不直接与交付滑杆导槽84连接,但滑杆脚踵通过从相应倾斜表面87上的跳跃能从任何一条水平槽86前进到相应的交付滑杆导槽84之内。滑杆三角80设有一对前进滑杆接受槽88,该槽系从水平槽86分出并在水平槽86之上平行地延伸,而在前进滑杆接受槽88端部的倾斜表面89与在滑杆保持三角81的顶部附近的接受滑杆提升槽83的端部相邻。标号90为保持滑杆,设有一对左、右保持压片90,可用来作朝向和离开一个伸出位置而运动,为的是当一滑杆脚踵30要从其中一条接受滑杆提升槽83前进到相应的前进滑杆接受槽88之内时,相应的保持压片90可推动滑杆脚踵30进入,因为滑杆脚踵30可从接受滑杆提升槽83跳跃越过相应的倾斜表面89。
为此而进行的过程将结合图11到14予以说明,图11和13示出选择挺针片脚踵39、挺针片脚踵38、滑杆挺针片脚踵30、辅助滑杆脚踵31和移圈针脚踵13在三角平面上的轨迹,而图12A到12F和图14A到14D示出复合针4(4fa、4ba)和移圈针11在轨迹的不同位置上的提升和下降或前进和后退的状态连同针床FB的横截面。应该注意到图11和13分别示出在较近侧的前针床侧的滑架部和在较远侧的后针床侧的滑架部,并且滑架是按在图中央的箭头所示的方向前进。
在本例中,具体地说,后针床BB的针4ba的线圈NL2被保持到前针床FB的针4fa的滑杆24f的针舌37f上使针4ba变成空针,并在针4ba被合适地利用后,作为空针的针4ba重新接受从前针床FB的针4fa的针舌37f上返回的线圈NL2。
参阅图11,当滑架向左移动时,保持着线圈NL2的针4ba和将要保持线圈NL2的针4fa分别被在后针床BB侧和前针床FB侧的选针元件A选定在A位置和H位置(图11中的位置12A相应于针4fa前进到H位置时的状态)。其时,由于挺针片脚踵38b、38f在保持侧(后针床BB侧)和被保持侧(前针床FB侧)都没有被提升,因此针钩27b和27f都没有被提升(图12A)。
之后,当保持侧的选择挺针片脚踵39b被提升到A位置时,由于在先导侧的A压片54处在未伸出位置,随着滑架的前进,挺针片脚踵38b就沿着提针三角51的脚踵提升表面61被提升到高峰部60H,使针4ba的针钩27b提升到最大程度。其时,由于滑杆保持三角81处在其非伸出位置,滑杆24b被提升,在针4ba被提升时没有在其滑杆脚踵30b上与滑杆保持三角81接合,而是在其针舌37b的肩部36上接受原来曾保持在针4ba的针钩27b上后来被移动到喉部28的线圈NL2。左侧的挺针片脚踵38f的选择挺针片脚踵39f被略为推入到针槽内,因为先导侧的半压片55处在其伸出位置并且直进地前进,没有与提针三角51的脚踵提升表面61接合,这样一直到该脚踵进入横穿路径63为止。但由于挺针片脚踵38f处在半伸出状态,挺针片脚踵38的选择挺针片脚踵39f与横穿路径63的路径壁接合并在中途略微被提升;而且由于先导侧的滑杆保持三角81处在其非伸出位置,所以该脚踵直进地前进,没有与滑杆保持三角81接合并没有被提升而只有针4fa的针钩27f被提升。因此,针钩27f和针舌37f被开启(图11中的位置12B和图12B)。
在通过位置12B后,在保持侧,挺针片脚踵38b由于护针三角52和处在伸出位置的移圈三角64被下降到横穿路径63的高度,并且由于尾侧的A压片54处在其伸出位置,选择挺针片脚踵39b被A压片54推入到针槽内,而且挺针片脚踵38b也被类似地推入,其后挺针片脚踵38b进入横穿路径63并沿水平方向移动。由于滑杆脚踵30b被处在其伸出位置的滑杆转移三角65提升,曾在针4ba的喉部38上的线圈NL2于是在针钩27b被下降时与针舌37b接合并被它提升。
在另一方面,在左侧,由于尾部侧半压片55处在其非伸出位置,选择挺针片脚踵39f和挺针片脚踵38f依旧伸出,而挺针片脚踵38f沿着提针三角51的低峰部60L的尾侧被提升到集圈高度。由于滑杆保持三角81处在其伸出位置,因此滑杆脚踵30f被滑杆保持三角81提升。由于其时滑杆脚踵30f的提升量大于挺针片脚踵38f的提升量,因此针4fa的针钩27f被舌条37f封闭(图11、12中的12C)。
然后,在保持侧,由于挺针片脚踵38b沿着提针三角51的横穿路径63在水平方向上移动,针钩27b未被提升而是静止不动。但由于滑杆脚踵30b沿着交付滑杆前进三角82被提升,滑座24b便将针舌37b提升到最大程度。由于这个提升的结果,针钩27b上的线圈NL2便与针舌37b的肩部36接合并被它举起。在接受侧,由于挺针片脚踵38f被提升到提针三角51的尾侧低峰部60L的集圈位置而滑杆脚踵30f被滑杆保持凸轮81提升到最高位置,因此,针钩27f被插入到保持在保持侧滑杆24b的针舌37b上的线圈NL2内,其时针钩27f仍然被针舌37f封闭着(图11的12D和图12D)。
在左侧针钩27f被插入到保持侧的线圈NL2内后,保持侧针4ba沿着滑杆三角80的下降斜面被下降,而且挺针片脚踵38b也被提针三角51的横穿路径63端部的斜度下降,而保持侧的针4ba被返回到其原来位置,针钩27b仍然被针舌37b封闭。在保持侧的针4ba被下降后,左侧的针4fa也被下降。具体地说,由于保持压片90处在其伸出位置,因此将辅助脚踵31和滑杆挺针片脚踵30f通过保持压片90都推入到针槽内,从而在滑杆脚踵30f从接受滑杆提升槽83出来后的一个位置上,滑杆脚踵30f与滑杆三角80的槽壁脱离接合。于是,滑杆脚踵30f跳跃越过进入到水平地延伸的前进的滑杆接受槽88内。其时,由于挺针片脚踵38f被针织三角53下降,针钩27返回到其原来位置,因此,只有滑杆24f在其最高位置将线圈NL2保持在其针舌37f上(图11的12E和图12E)。
由于在此以后的滑架的向左移动,左侧的挺针片脚踵38f水平地移动,针钩27f维持其第一位置,而滑杆脚踵从前进滑杆脚踵接受槽88进入到水平槽86内并使针舌37f下降。但针舌37f的下降位置要比第一位置略为高一些。而且选择挺针片脚踵39f被下降到B位置,在保持侧的所有零件都返回到其第一位置(图11的12F和图12F)。
由于上述操作,原来被保持在后针床BB的针4ba的针钩27b上的线圈NL2现在被保持在前针床FB的针4fa的滑杆24f的针舌37f上,后针床BB的针4ba就被出空。因此,针4ba可结合其它一些针适宜地完成针织品,并且在这针织品完成后可将保持在针4fa的针舌37f上的线圈NL2返回到针4ba上。应该注意的是线圈的返回并不限于返回到原先保持过该线圈的针上,而可返回到其它一些针上。
下面说明上面提到的返回操作。
滑架反向行驶并按图13箭头所示方向向右前进。其时,左、右滑杆保持三角81、81均处在其未伸出位置。返回操作使前针床FB的针4fa的针舌37f上的线圈NL2返回到后针床BB的针4ba的针钩27b上。在滑架向右运动时,针4fa被返回侧即前针床FB侧的选针元件B选定在H位置上。在先导侧和尾侧的半压片55、55都被伸出。因此,由于挺针片脚踵38f被推入到针槽内,它可跳跃越过提针三角51的脚踵提升表面61而不与该表面接合,并前进到提针三角51的横穿路径63内。其时,滑杆脚踵30f在水平槽86内移动并在该槽端部跳跃越过倾斜表面87,由于滑杆保持三角81处在未伸出位置,滑杆脚踵30f就直进地前进。在接受侧,针4ba被在后针床BB侧的选针元件B选定在H位置,选择挺针片脚踵39b只是被处在伸出位置的先导侧的半压片55推入到针槽内,推入量等于针槽的一半高度,而且挺针片脚踵38b也被推入。因此,选择挺针片脚踵39b跳跃越过提针三角51的脚踵提升表面61,并前进到提针三角51的横穿路径63内,然后在横穿路径63的中途略被提升。滑杆脚踵30b沿着滑杆三角80的下边(图13中的上边)直进地前进。因此,在返回侧和接受侧的针钩27f都只是被略为提升(图13的14A和图14A)。
滑架继续向右移动时,返回侧的前针床FB的选择挺针片脚踵39f继续被半压片55推动,而挺针片脚踵38f沿着提针三角51的横穿路径63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滑杆脚踵30f被滑杆转移三角65提升并进入到交付滑杆导槽84内,在该槽内它被略为提升,其时滑杆24f的针舌37f将线圈NL1保持在其上。在接受侧的后针床BB上,挺针片脚踵38b类似挺针片脚踵38f那样在返回侧的后针床BB的高度上沿水平方向移动,针钩27b并不改变其高度。滑杆脚踵30b沿着滑杆三角80的下边(图13中的上边)直进地前进,并且由于滑杆保持三角81处在其非伸出位置,滑杆脚踵30b不会被滑杆保持三角81影响,滑杆24b可保持其静止状态而不被位移。因此,针钩27b和针舌37b都停留在其静止状态上(图13的14B和图14B)。
此后,随着滑架的移动,在返回侧的前针床FB的挺针片脚踵38f沿着横穿路径63直进地前进而针4fa的针钩27f没有出现变化。但滑杆脚踵30f沿着交付滑杆前进三角82在交付滑杆导槽84内被提升,使滑杆24f的针舌37f伸出到最大程度。其时,在接受侧,已在横穿路径63内直进地前进的挺针片脚踵38b来到一个高度比一半高度还要小而设在横穿路径中部的分支三角63a上并沿着在横穿路径63和分支三角63a之间的分界壁移动,这样它就与横穿路径63a分隔开而前进到低峰部60L一侧。然后,挺针片脚踵38b沿着提针三角51尾侧的低峰部60L被提升并将其针钩27b插入到保持在针舌37f上的线圈NL2内(图13的14C和图14C)。
之后,返回侧的挺针片脚踵38f沿着横穿路径63前进并在横穿路径63的出口处略为下降以便返回到其原来位置,而滑杆脚踵30f沿着滑杆三角80的倾斜表面下降到其原来位置。于是,由于滑杆脚踵30f的下降运动,针舌37f上的线圈NL2被移走并这样留在接受侧的针钩27b上。在接受侧,比上述返回侧的下降运动略晚一些时候,挺针片脚踵38b被针织三角53下降,并且滑杆脚踵30b沿着与挺针片脚踵38b的下降轨迹相似的轨迹被导向三角85下降。因此,线圈NL1被保持在前针床FB的针4fa上而线圈NL2被保持在后针床BB的针4ba上,这意味着它们都已返回到原来位置(图13的14D和图14D)。
下面说明如何采用本线圈保持设备来编织针织品。
例如当我们要将一个具有1×1罗纹线圈的腰带部编织在一个针织织物的前体和后体的底部,而该前体和后体具有平针线圈组织,其两个相对端被连接起来编织成筒状形式时,图15A到15G就给我们示出从腰带部到体部的编织工步。首先在工步1(图15A)中,一条纱线被供到前针床的针a、c、e…和后针床BB的针b、d、f…上来完成前体f侧的腰带部的一个线圈横列。在工步1(图15A)中的编织可按预定的次数重复进行以便得到具有所需长度的腰带部。然后在工步2(图15B)中,将后针床BB的针b、d、f…编织的线圈保持在前针床FB的针a、c、e…上,在这些针上原已保持着它们自己的线圈。线圈的保持是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进行的。在下一工步3(图15C)中,后体部的1×1的腰带部的编织是用后针床BB的针a、c、e…和前针床FB的针b、d、f…完成的。与上述工步1中前体部侧的腰带部类似,这个编织要按预定的次数重复进行以便得到所需长度的腰带部。
前、后腰带部的编织由工步1到3来完成,接下来就要在腰带部上完成体部的编织,为此需要在下列工步中将形成体部所需的线圈进行分开的转移。具体地说,在工步4(图15D)中,用前针床FB的针b、d、f…编织的后体侧的腰带部的线圈被转移到后针床BB的空针b、d、f…上,而在下一工步5(图15E)中,将在上述工步2中保持的前体侧的腰带的线圈一次性地保持在后针床BB的针a、c、e…上,在这些针上原已保持有线圈。然后在工步6(图15F)中,使后针床BB在向右的方向上横移,并将所保持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FB的空针b、d、f…上。这样前、后针床FB、BB上的针就各有线圈保持在其上,此后在工步7(图15G)中,只要将一条纱线按顺时针方向、循环供应的方式,先供给后针床BB上的针,然后供给前针床FB上的针上,便可连续地制出筒状的体部。
现在再说一个例子,其中要将具有1×1罗纹线圈组织的一个前侧针织物和一个后侧针织物在其相对端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筒形针织物。图16A到16G示出其编织工步。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一台四针床针织横机,其中增添的一对针床被设置在前、后针床的上方。
在工步1(图16A)中,用前下针床FD上的针a、b、c…和后上针床BU上的针a、b、c…编织具有1×1罗纹线圈组织的前侧针织物的一个线圈横列。其时,如图16A所示,后侧针织物的线圈被保持在后下针床BD的针a、b、c…上,或更具体点,后侧针织物的针织线圈被保持在后下针床BD的针上,而后侧针织物的双反面线圈保持在同一针的滑杆的针舌上,这样一个条件被维持着。然后,为了接续前侧针织物线圈横列的编织,完成后侧针织物线圈横列的编织,首先在工步2(图16B)中,将后上针床BU的针所编织的前侧针织物的双反面线圈保持在前下针床FD的针的滑杆的针舌上,然后在工步3(图16C)中,保持在后下针床BD的针的滑杆的针舌上的后侧针织物的双反面线圈被转移到前上针床FU的针上。在工步4(图16D)中,用后下针床BD的针a、b、c…和前上针床FU的针a、b、c…完成后侧针织物的一个线圈横列的编织。在接下来的工步5到7(图16E到16G)中,在后侧针织物的线圈横列针织后接续完成前侧针织物的一个线圈横列的编织。具体地说,在工步5(图16E)中,后侧针织物的双反面线圈被保持在后下针床BD的针上,而在下一工步6(图16F)中,曾被保持在前下针床的针上的前侧针织物的双反面线圈被保持在后上针床的针上,其后在工步7(图16G)中,完成前侧针织物的一个线圈横列的编织。重复进行上述工步1到6的编织操作,便可编织成一个具有1×1罗纹线圈组织的圆筒形针织织物。
在上述例子中,构成圆筒形针织物的前针织物和后针织物的线圈被保持在前下和后下针床FD、BD上,并用前下针床FD上没有保持线圈的针和与前下针床FD相对的后上针床BU的针来编织圆筒形针织物的其它部分。当上针床的针位在持有线圈的下针床的针之上而向针床间隙前进时,它们可能会与位在下面的针碰撞,这要看上针床的位置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这种针的碰撞,可在针织横机上另外添设一个机构用来使滑杆后退到保持在针的针舌上的线圈不会从其上脱出的程度,或者使下针床移动到离开针床间隙的后退位置。
这样把本发明的设备应用到四针床针织横机上能够编织出传统上不能在这种横机上编织出的针织织物。
应该注意的是,本发明的设备自然能用于下列场合例如,在圆形针织织物上形成双反面组织花样,或者完成各种方式的组织花样编织包括绳索花样、网眼花样或罗纹针织织物的内部减小或变窄的编织。
上述第一实施例是用移圈针将线圈从一个针保持到另一个不同的针上,第二实施例是将线圈直接从一个针保持到另一个针上。第一实施例可被修改成这种型式,其中用一个相位与针织三角不同的保持三角将线圈从一个针保持到另一个不同的针上,而第二实施例可被修改成另一种型式,其中线圈是由设在针织三角内的保持三角通过挺针片保持着。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由于保持三角与用来编织线圈的针操作装置被制成一个整体,滑架可制造得更为紧凑,此外,不管滑架是在向左或向右的方向上前进,线圈都能被保持。但如果线圈针织锁定自身,就形成一基础,当所采用的保持三角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不对称并且该保持三角被制成滑架的形式,在线圈转移或类似行为上(例如,在向右运动时从前到后,在向左运动时从后到前),其方向受限制时,那么当要进行保持时,滑架的前进方向就被限制在一个方向。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设备,能够将两个线圈以互相分隔开的状况保持在一个针的针钩和滑杆的针舌上,即使在对面的针床上没有空针,线圈也能在不同的针床之间进行交换。因此本发明的效果是能够打破传统成见的束缚,制出新颖的针织组织或在生产针织品时达到节能的要求。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针织横机的线圈保持设备,在该针织横机的至少一对相互相对设置的前、后针床上设有排列成列的复合针(今后一概被称为针),每一针都包括一个针体和一个滑杆,其构造使它们能相互相对运动,并且每一所说针的滑杆的针舌被制成由两个薄的弹性板状件构成的双层体,该双层体可被操作以便使设在针体一端的针钩的开口开启和关闭,并可使针舌前进得比针钩远,此后,当针舌前进得比针钩远时,针舌的一端能在侧向被针钩开启,因此当保持在针本身上的线圈被放置在针舌上时,针舌能被伸出到针床间隙内,针体和滑杆能被针操作装置控制使它们前进和后退,针操作装置设在滑架上,包括针体操作装置和滑杆操作装置;其特征为,除了用来编织线圈的针操作装置外,为了将编织的线圈保持到另一根针的滑杆的针舌上而不形成双重线圈,本设备还设有针体和滑杆操作保持三角以便用来使针的针钩和针舌前进到要被保持的线圈内,并将该线圈保持在滑杆的针舌上,另外还设有一条滑杆脚踵路径以便用来将针舌保持在前进位置,使留下的线圈不会从针舌上脱出。
2.按照权利要求1的用于针织横机的线圈保持设备,其特征为,本设备为了将编织的线圈保持到另一根针的滑杆的针舌上而不形成双重线圈,在滑架上还以从编织线圈的所说针操作装置偏移的相位分开设有保持三角,用来操作针体和滑杆使针钩和针舌插入到要被保持的线圈内,并将该线圈保持在滑杆的针舌上,另外还设有一条滑杆脚踵路径以便用来将针舌保持在前进位置,使被保持的线圈不会从针舌上脱出。
3.按照权利要求1的用于针织横机的线圈保持设备,其特征为,包括保持三角的滑杆操作装置与用来编织线圈的针操作装置成为一个整体,使线圈可直接保持在对面针床的针上。
4.按照权利要求3的用于针织横机的线圈保持设备,其特征为,所说针体操作装置包括一个提针三角,该三角具有一对并置在左、右的角峰,每一角峰具有一个周边可用作一对脚踵提升表面,一个具有集圈高度的低顶部和一个比低顶部高的高顶部,及一个设在这对角峰之间的移圈三角,所说提针三角在其一对所说左、右角峰的底部上设有一对横穿路径,使所说横穿路径在其中心部与所说左、右两个高、低角峰周边的脚踵导槽连通,还有一对针织三角设在所说提针三角的两侧,和一个护针三角设在所说提针三角之上,另外,滑杆操作装置包括一个制有交付滑杆提升槽的交付滑杆前进三角,和一个制有接受滑杆提升槽的接受滑杆保持三角,这两个三角都设在滑杆转移三角的一侧,而滑杆转移三角设在与所说提针三角相同的中心线上,在所说滑杆三角上设有一条滑杆脚踵路径用来将针舌保持在前进位置,使被保持在针舌上的线圈不会从针舌上脱出。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针织横机而采用复合针的线圈保持设备,其中除了用来编织线圈的针操作装置外,为了将编织的线圈保持到另一根针的滑杆的针舌上而不形成双重线圈,本设备还设有针体和滑杆操作保持三角以便用来使针的针钩和针舌前进到要被保持的线圈内,并将该线圈保持在滑杆的针舌上,另外在滑架上还设有一条滑杆脚踵路径以便用来将针舌保持在前进位置,使被保持的线圈不会从针舌上跑掉。
文档编号D04B15/06GK1236031SQ99106618
公开日1999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1999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1998年5月15日
发明者岛正博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