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空心体仿蜂窝结构的轻型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330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空心体仿蜂窝结构的轻型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件,它由多个单层组成,其中至少一个单层具有蜂窝状结构。
已经知道了成板材形式的构件,其中蜂窝状结构和两块覆板都由纸或硬纸板制成。蜂窝状结构与在蜜蜂蜂房中相似地通过其近乎竖立的中间壁支承在覆板上,从而得到了更稳定且有利地更轻的板。例如,门可以由相应的板材制成。但它们也可被用在内部结构及厅房结构中(DE-OS 19748192.2)。整体结构可能受到水分的影响,这是不利的。此外,形成具有相应的边缘加强结构的边缘区是成问题的,因为它必须分别与在此已知的板材的其余部分相连。从DE-OS 1922693.8中知道了一种方法和一种构件,所述构件也成夹层结构形状。两块金属覆板和接在中间的中间壁或相应的蜂窝状结构通过焊接或钎焊与覆板相连,其中尤其是如此控制钎焊材料,即它也牢固地附着在巢室角内,由此一来,覆板特别好地与蜂窝状结构相连。尽管加强了蜂窝巢室角,但近乎竖立的巢室壁仍然支承在两块覆板上并因而传递要承受的力。与此相应地,在这样的轻型蜂窝状结构中,稳定性几乎只由覆层决定。夹芯本身的固有稳定性小到可忽略不计。另外,比较昂贵的生产方式以及采用不同材料和如不能使用塑料是不利的。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尽可能轻的且具有有利的稳定性和隔绝性能的构件。
根据本发明,如此完成了上述任务,即单层被设计成壁较薄的蜂窝分隔板或蜂窝分隔膜的形式,它们被制成具有一个基础结构和正和/或反的突出于基础结构上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并且它们在相互插接时彼此嵌接和/或相对抠接,作用于其上的力被如此均分到所有蜂窝单元上,即冲压的单层及其处于面连接的各自相邻单层被设计和布置成尽可能形成一道壁。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在这里,所有单元都同样地参与了力的承受和分配,从而覆层的特性或稳定性不再是重要的。确切地说,整个构件始终均匀地支承着,从而生产出或实现了水平、垂直和倾斜的壁和构件。与构件的各自结构无关地,所有单层或确切地说单层部分参与了力的承受和力的传递并用于整体提供这样一种构件,即它在表现出较轻的同时带来了高稳定性并且还产生了最佳的隔音绝热效果。而后者主要是如此实现的,即各单层具有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或者它们共同构成了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其中空心体所包含的空气起到了对温度和声音的最佳绝缘材料的作用。这样的构件不仅可以承受垂直负荷,而且承受剪力或其它不按常规的负荷,而它不需要为此增大壁厚或采取其它措施。相应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可以被用于容纳气体、液体或惰性材料并因而例如产生了耐烧性,这使得这样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也可以被用在极端环境中。独立的构件是由相互插接的各单层制成的,其中由此就可以产生这样一种结构,即它一方面因形成面且另一方面根据相应成形而提供了实际上可具有任意强度的壁厚,或者它具有相对接触的对应空心体,这些空心体带来了上述优点。这样的轻型构件及其高稳定性是有吸引力的,其中高稳定性也是通过所获得的面连接和形成稳定的壁而获得的。
尤其是如此获得这样的构件的适当结构,即如此形成属于单层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和是中央单层的其它单层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即它们又具有相互对应的面。当对应的单层如上所述地相互插接或套放时,这些对应的空心体分部或空心体是要匹配的空心体或确切地说是要封闭的空心体。分开制造的单层(以后要讨论其分开结构)相互间是如此协调的,即它们分别确定出所述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并在相对排布时相应地构成所述空心体。单层或空心体分部和空心体具有很薄的壁,其中如上所述地,它们例如可以成蜂窝分隔膜形状。薄薄的各蜂窝分隔板是通过在相互插接或套放时互补而相互组合的并也得到补充,从而通过贴放各空心体分部或空心体的面,一方面,有利地传递了力,另一方面,附加稳定了整个构件结构。
事实表明,以下设计方式是特别适当的,即如此设计属于单层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和其它单层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即它们在相互插接时形成了一个角锥体或镜像双角锥体。角锥体形状具有以下优点,即提供了至少四个面,相邻角锥体或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可以贴靠所述面并与之配合,以确保面承受力。角锥体可以是竖立、平放或以其它任何方式形成的,或者当组装单层时,就出现了角锥体,而不用担心整个构件的稳定性降低。
如此适当地布置和形成为单层而由空心体分部或空心体形成的角锥体,即相邻的且也在相互插接时形成的角锥体或镜像双角锥体平坦地贴靠着它们,其中通过单层面连接而产生了一道静止的交叉壁,所述交叉壁被设计成四面受力。在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角锥体形状特别适用于确保个角锥体部分的面连接。各角锥体的面分别用于安放同一单层或不同单层的相邻的角锥体,从而如上所述地,由此一来提供了最佳的建筑结构,这种建筑结构如上所述地带来了重量轻的特性和高稳定性。产生了一道有利的交叉壁,它可以四面受力。
当五个单层形成一个组合件地相互连接并且其中一个具有正和负的空心体分部的单层用作中央层且分别在两侧给所述单层配备了一个中间单层并随后配备了一个在一侧配有空心体分部的单层时,这对普通情况是有利的。单层如说明书所述地被组装或插接在一起的,从而尤其是通过角锥体面确保了有利地传递或引开出现的力。与迄今常见的夹层机构不同地,在这里,从某种角度出发被称为覆层的外单层也被如此整合到稳定结构中,即它们在其底面上也配设了相应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这些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和中间单层及中央层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一起限定出这样的结构,即它确保了理想的稳定性能。由于属于覆层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可以承受剪切力或其它不常见的力,这是因为力从覆层中被传递到中间层或中间单层中,所以实现了可靠的剥落和传递。由于覆层不承担稳定任务或至少不承担单独稳定任务,所以可以将整个组合件设计成弧形或以任何其它形式弯曲,这是因为边缘侧单层是由与中间组装单层一样的薄壁材料制成的。
可如此实现可立体扩展的蜂窝状结构或确切地是空心体结构,即通过立体建筑法给一个或两个中间单层配备一个配合单层,或者形成了具有任意高度和/或宽度的建筑体地在两侧给紧邻的中央层配备了配合单层。配合单层能够就象安装在中央层上地安装一个相应的结构,从而构件一直适当且目的明确地立体扩展。在这种情况下,确保了均匀受力,从而无论力作用在哪个点上,它都均匀分布在所有单元上,其中通过这种组合结构可以建成任意的整体壁厚。
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了构件立体扩展的可能性,即配合单层交替地具有凸形空心体分部或空心体和缺口。因此,一个中央层和布置在两侧的配合单层一起被适当地构造成或被组装成一个朝两侧起到边缘侧单层作用的“单层”。
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选择材料来改变构件结构的强度,其中本发明规定了,单层由浸含塑料液体的纸、由铝、钢或塑料制的薄膜构成。此外,相应的单层如上所述地具有微米级的壁厚,其中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地通过术语“薄膜”解释这个概念。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可以满足相应使用目的地提供构件,从价格和稳定性的角度出发,这都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最佳的构件。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想到的是,单层由编织的且最好是由塑料纤维或纤维复合材料编成的薄膜构成,以使强度性能和进而稳定性能目的明确地进一步适应各自的应用场合。
根据本发明,相应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可以最佳地相互面支承,其中在角锥体之间的中间区如后所述地有助于此。但根据本发明,这些稳定的单层仍然可以被弯曲成任何形状或切去棱角,这是因为,根据本发明,升向角锥体顶尖的棱被设计成是带透孔或开缝的。在相应的负荷下,这种透孔或缝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面还是相互贴靠并且确保了力的适当传递或承受。透孔或缝能够实现在各角锥体区域内的弯曲,而不必出现相应空心体或角锥体的变形。
另一个适当的实施方式规定了,形成蜂窝状结构的空心体被布置成其斜置面最好倾斜竖立在一个棱上。斜放地布置面是最佳的,因为这样一来,整个空心体可被弯曲到力线中,而没有出现不同加载和卸载的空心体局部区域。空心体通过其斜置面相互贴靠并且传递出现的力,或者它们用于最佳地分布力并因而减轻整个蜂窝状结构和进而相应构件的负荷。
在本发明的构件中,边缘侧单层不再起到或用作覆层。确切地说,它们通过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被整合到整个构件中。尽管如此,还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了外表光滑结构,即边缘侧单层在内侧具有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并在外侧具有一个平坦的覆层。平坦的覆层能允许堆积相应的构件,但在这里放弃了构件的相互连接。如此设计的构件尤其是在制造隔壁或类似结构时是有利的。
边缘侧单层也由与其余单层相同的同壁厚相同材料制成,从而边缘侧单层充分参与到运动或更好地参与到其余单层的形状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支持这种情况,即上、下单层由柔性材料或使之变柔软的材料制成。例如在这里可以想象到,为边缘侧单层使用比其余单层软的塑料。
如果使各构件成预定形状,则把各单层连接起来可能是适当的,其中这尤其是如此实现的,即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形成蜂窝状结构地且在考虑了材料性能的情况下永久地或可脱开地相连并最好是相互焊接、粘接、螺纹连接或通过摩擦配合相连。如从文章中知道的那样,也可以通过连接产生各自形状并因而始终一样地形成这些形状。
已经说明了用于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的适当的角锥体形状。本发明补充规定了,单层的空心体分部或空心体成角锥体形状,构成蜂窝状结构的空心体成双角锥体形状或者形成了一个镜像双角锥体。这些双角锥体或确切地说镜像双角锥体通过下边缘相互支承并且构成了稳定的立体结构,这种结构最佳地满足了所提出的和所要求的任务。在这里,也可以采用粘结、螺纹连接等类似方式,以便有效地把角锥体或双角锥体连接并接合起来。
通过面支承参与蜂窝状结构的单元而确保了这样的构件的高稳定性,其中当角锥体形空心体分部或空心体在基础结构上形成一个隔条地相互间隔且双角锥体状空心体的部分通过一个平行于中心轴线的边条相连时,可以嵌入基础结构的边棱或对接组成部分。因此,也在所述区域内确保面支承,而取代了以前常见的线性支承。
目的明确地进一步提高整个构件的稳定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双角锥体形空心体或蜂窝分隔板各部分的连接以及可靠的面支承,即双角锥体形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的部分的顶尖成削平状。因此,有利于蜂窝分隔板的插接并使得连接变简单了。
除了相互配合的角锥体或镜像角锥体的贴靠面外,根据本发明,还如此实现了精确支承角锥体尖,即对应于隔条和/或边条地并确保了面支承地形成了在镜像双角锥体或角锥体的顶尖上的削平部。当目的明确地(如上所述地)进行削平时,顶尖也被包入面支承结构中,即由此一来,角锥体或镜像角锥体可以精确地被压入或压到隔条或边条上。
当单层的空心体或表面借助弹性质量并共同形成一道壁地相连时,出现了有利的力平衡或一个柔韧的构件。根据弹性质量的厚度和类型,单层或空心体可以不损失稳定性地移动。这种结构尤其是在由少数单层构成空心体仿蜂窝状结构时带来了优点。也能承受冲击,石头撞上去,它弹性变形。
为了隔绝、耐火和其它原因,空心体在连接后完全或部分地填充有气态或液态物质,这可能是适当的,其中各空心体之间的交换是通过在壁中保留的缺口实现的。这种填充与使用目的有关。
此外,这样的改进方案是有利的,其中所谓的天然纤维通过面连接与紧邻的天然纤维相连,中间层提供了中间空间,在这里,其表面也获得了连接。
本发明的特点尤其是在于,所有参与这样的蜂窝状结构组成的单元都参与了承受作用于构件上的力。这意味着,力由外平面承受并被引向后续元件即单层及其独立部分。因此,一个这样的构件的单独元件都对整个构件的稳定负有责任。不需要尤其是适应于稳定性地构造覆层或边缘侧单层,而是具有与其余单层一样的壁厚并且一般也由相同材料构成。但它们不仅安装更简单,而且它们也不再阻碍整个构件的成形,因为它们可以和中央单层一起弯曲地或以其它任何方式变形,以使构件具有各自所需的形状。从内部结构起,如此预先规定了单层,即可以相应地形成整个构件。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在通向角锥体尖的边棱上开设了缝或通过其它任何方式减弱了强度,从而它们不阻挡相应的变形。借助相应的单层,可以制造出实际上具有任何壁厚的但总重量明显减轻的构件,这是特别有利的。此外,不仅这样的构件的总壁厚适应于各自情况,而且其在平面内的延续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如此相互衔接、布置和安装单层,即实际上没有过渡区实现了面积相应大的构件。因此,提供了一种立体建筑法并且这种立体建筑法是可行的,无需其它构件就可以想到这种方式。最后,在这样的构件中,也采用不同材料来适应各不相同的计划任务。
从以下对附图的说明中得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其它细节和优点,其中示出了具有所需细节和部件的优选实施例。


图1示出了具有内置蜂窝状结构的构件。
图2以侧视图表示成双角锥体形式的空心体。
图3以俯视图示出了成双角锥体形式的空心体。
图4是内侧的边缘单层的俯视图。
图5是图4所示边缘侧单层的内侧透视图。
图6是由五层构成的构件的分解视图。
图7示出了在被推合到一起或单层抠接前的图6所示构件。
图8是图7的透视图。
图9是具有一个连接单层的配合单层的且由六层构成的构件的分解视图。
图1示出了处于成品状态的构件1。上边缘侧的单层2局部开口,从而可以看到蜂窝状结构3,蜂窝状结构一方面支承在上边缘侧的单层2上,另一方面支承在下边缘侧单层4上。在这里,简化示出了蜂窝状结构3。如以后说明的那样,单层2、3、4被整合成一体。
在这里,就象边缘侧单层2那样,构件1的侧边5如图所示地是一个光滑平面,而这是如此实现的,即在以后示出的边缘侧单层2上涂覆了覆层29。
蜂窝状结构3由许多个带空心体7、8、9或空心体分部26、27的单层23、24、25组成,相应的符号位于以下的图中。
不仅边缘侧单层2,而且边缘侧单层4和装于其间的且具有相应的单层23、24、25的蜂窝状结构3由壁较薄的蜂窝分隔板17构成。确切地说,蜂窝分隔板17一般被成蜂窝分隔膜形式,它具有微米级的壁厚。
蜂窝状结构3或单层2、4、23、24、25成形有如图2、3所示的空心体7、8、9或如图6所示的空心体分部26、27。另外,以下为简化起见而没有清楚表明空心体7、8、9和空心体分部26、27之间的区别,因为在单层2、4、23、24、25组装时,既形成了空心体7、8、9,也形成了空心体分部26、27,它们整个导致了蜂窝状结构3或构件1。
如图2、3所示的一些空心体7、8、9一般形成了角锥体14、14’或镜像双角锥体19,其中一些部分20、21用于获得并确保在整个面上相互支承蜂窝状结构的各单元。如图2、3和其它图所示,角锥体14或镜像双角锥体19尤其有利地适用于这样的面支承单元,这是因为提供了相应地相互错开的面10、11,这些面是如此之大,以至可以可靠地承受和传递相应作用在构件1上的力。
镜像双角锥体19由两个角锥体14、14’构成,它们通过一个连接板22相连。中心轴线30分开了这两个角锥体,或者沿着这条中心轴线使它们相连。
在一些角锥体14、14’的顶尖12上设置了削平部13,以便能够有利地在边条31、隔条18或基础结构16上附加支承单个部件或单元。
尽管图2的分隔线将两个角锥体14、14’拼接成镜像双角锥体19,但如图3所示地,中心轴线30同时是分隔线,它穿过被削平的顶尖12。无法看到的是,可以将边棱15、15’制成是带透孔的或带切口的,以便能不必为此使用太大力地让相应的单层和整个构件1弯曲或翘曲。
图4示出了边缘侧的单层2或4,它在内侧28具有空心体7、8或角锥体14。这些独立的角锥体14完全一样地突起并通过基础结构16相连。基础结构16同时构成了隔条18,它们用于间隔相等地排列这些角锥体14并且可以让在推合各单层2、4、23、24、25时出现的空心体分部26、27或7、8、9通过其顶尖12支承在隔条18上。由此一来,使构件的相应整体构结的稳定性得到最佳化。
通过为在角锥体14中间经过的所有基础结构16采用相同的符号18,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可具有相同的尺寸,用18’、18”来表示它们。
图5原则上等同于图4的情况,只是在这里示出的是透视图,这张图同时清楚地示出了,相应的面10、10’、11、11’都参与了相对支承并进而参与了传递所出现的力或碰撞力。在这里也成形于内侧28上的相应角锥体14具有相同形状并因而具有相同的面10、11。基础结构16或隔条18在一些角锥体14之间延伸。
图6示出了一个构件1,它在这里共由五层2、4、23、24、25组成。用2、4表示边缘侧单层,而中央层25或中央单层25通过其在两侧突出的空心体分部26、27起到了单层23、24和边缘侧单层2、4的连接机构的作用。可以看到,所谓的中央层即中央单层25具有向两侧突出的角锥体14或14’,以实现和帮助与具有相应结构的单层23、24的连接或抠接,其中出现了补充的空心体7、8、9或空心体分部26、27。
在图7中,示出了组装前的且可从图6中看到的构件1,其中由此可用眼睛看到边缘侧单层2、4和单层23、24、25可以相互连接和相互插入,由此得到了更稳定且更轻的平坦构件,在这里,作为另一个优点地得到了这样构件的隔绝效果。
最后,图8以透视图示出了也在组装前的图6、7所示的构件,在这里可以清楚看到,边缘侧单层2、4在此没有覆层。
最后,图9示出了一个构件1,它总共由十一个单层2、4、23、24、24’和25构成,在这里,分别双重地设置单层23以及24、24’。从上述图中知道了单层2、4以及单层23、24、25,在这里,两个配合单层33就够了,它们在中央单层25两侧形成边缘侧单层2或4,因为它们交替地配设有角锥体14和缺口34,由此一来,在中央单层25的两侧出现了一个连接面,它们产生了边缘侧单层2或4的内侧28的连接面。因此,可以让图6、7、8所示的相应构件立体扩展,从而实际上可以生产出具有任意壁厚的构件1。
但这些图也可以让人认识到,特殊地设计单层2、4、23、24、25和33允许通过相应地错开布置各单层2、4、23、24、25、33而在平面内扩展,这可以使构件1扩展成面积很大的构件。
包括单独从图中获得的特征的所有已述特征单独或组合在一起地被视为是本发明的必要特征。
权利要求
1.一种构件,它由多个单层(2,3,4)组成,其中至少一个单层具有一个蜂窝状结构,其特征在于,单层(2,3,4)被设计成壁较薄的蜂窝分隔板(7)或蜂窝分隔膜形式,它们被制成具有一个基础结构(16)和正和/或反的突出于基础结构上的空心体(7,8,9)或空心体分部(26,27)并且它们在相互插接时彼此嵌接和/或相对抠接,作用于其上的力如此被均分到所有蜂窝单元上,即冲压的单层(2,3,4)及其处于面连接的各自相邻的单层被设计和布置成尽可能形成一道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如此形成属于单层(2,4)的空心体(7,8,9)或空心体分部(26,27)和是中央单层(3)的其它单层(23,24,25)的空心体(7,8,9)或空心体分部(26,27),即它们又具有相互对应的面(10,11)。
3.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如此设计属于单层(2,4,23,24,25)的空心体(7,8,9)或空心体分部(26,27)与其它单层(2,4,23,24,25)的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即它们在相互插接时形成了一个角锥体(14)或镜像双角锥体(19)。
4.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如此布置和形成为单层(2,4,23,24,25)而由空心体分部(26,27)或空心体(7,8,9)形成的角锥体,即相邻的且也在相互插接时形成的角锥体(14’,14”)或镜像双角锥体(19)平坦地贴靠着它们,其中通过单层(2,4,23,24,25)面连接而产生了一道静止的交叉壁,所述交叉壁被设计成四面受力。
5.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五个单层(2,4,23,24,25)形成一个组合件地相互连接,其中一个具有正和负的空心体分部(26,27)的单层用作中央层(25),分别在两侧给所述单层配备了一个中间单层(23,24)并随后配备了一个在一侧配有空心体分部(26)或(27)的单层(2,4)。
6.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通过立体建筑法给一个或两个中间单层(23,24)配备了一个配合单层(33),或者形成了具有任意高度和/或宽度的建筑体地在两侧给紧邻的中央层(25)配备了配合单层(33)。
7.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配合单层(33)交替地具有凸形空心体分部(26,27)或空心体和缺口。
8.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单层(2,4,23,24,25,33)由浸含塑料液体的纸、由铝、钢或塑料制的薄膜构成。
9.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单层(2,4,23,24,25,33)由编织的且最好是由塑料纤维或纤维复合材料编成的薄膜构成。
10.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升向角锥体(14)顶尖(12)的棱(15)被设计成是带透孔或开缝的。
11.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形成蜂窝状结构(3)的空心体(7,8,9)被布置成其斜置面(10,11)最好倾斜竖立在一个棱(15)上。
12.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边缘侧单层(2,4)在内侧具有空心体或空心体分部(26,27)并在外侧具有一个平坦的覆层(29)。
13.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上、下单层(2,4)由柔性材料或使之变柔软的材料制成。
14.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空心体(7,8,9)和或空心体分部(26,27)形成蜂窝状结构(3)地且在考虑了材料性能的情况下始终或可脱开地相连并最好是相互焊接、粘接、螺纹连接或通过摩擦配合相连。
15.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单层(2,4)的空心体分部(26,27)或空心体(7,8,9)成角锥体形状,构成蜂窝状结构(3)的空心体(7,8,9)成双角锥体形状或者形成了一个镜像双角锥体(19)。
16.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角锥体形空心体分部(26,27)或空心体(7,8,9)在基础结构上形成一个隔条(18)地相互间隔,而双角锥体状空心体(7,8,9)的部分(20,21)通过一个平行于中心轴线(29)的边条(17)相连。
17.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双角锥体形空心体(7,8,9)或空心体分部(26,27)的部分(20,21)的顶尖(12)成削平状。
18.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对应于隔条(18)和/或边条(31)地并确保了面支承地形成了在镜像双角锥体(19)或角锥体(14)的顶尖(12)上的削平部(13)。
19.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空心体(7,8,9)或单层(2,4,23,24,25,33)的表面借助弹性质量并共同形成一道壁地相连。
20.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空心体(7,8,9)在连接后完全或部分地填充有气态或液态物质。
21.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单层(2,4,23,24,25,33)在该壁和/或隔条(18)中具有缺口,所述缺口在插接和连接后用于连续或循环地输送气体或液体。
22.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谓的天然纤维通过面连接与最接近的天然纤维相连,中间层提供了中间空间,在这里,其表面也获得了连接。
全文摘要
一种构件(1)由多个单层(2,3,4)组成,其中中央单层(3)又由多个其它单层(23,24,25)构成。单层(2,4,23,24,25)是如此形成的,即他们相互嵌接并彼此抠接,由此产生或限定了这样的表面,所述表面能够均分力地承受作用于所有参与构件(1)结构的单元或单层(2,4,23,24,25)的力。此外,不仅能承受压力和弯曲力,还能承受拉力和剪力,从而总的得到了一种较轻但更稳定的构件(1)。构件(1)可以相应地成型或加工并主要可以立体扩展,从而可以适应于在每个平面和方向上的各自情况。
文档编号E04C2/36GK1365414SQ00810885
公开日2002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1999年5月27日
发明者彼得·库珀斯 申请人:彼得·库珀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