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509阅读:13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
一般现有的复式房屋结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结构形式,其一是将复式房屋的结构套层设计到一般直列式的建筑物的顶层或某一单层,这种复式房屋结构,一般均为自身户型范围内的上下层垂直式复式结构,其每个单元即每组楼梯所构成的复式结构户型数量有限,最多只能设计两到叁户在相差180°的两个前后或左右平行的侧面不受自身建筑物结构遮挡、朝向合理、采光好、通风流畅的复式结构的户型,这种设计受其复式户型平面面积小、建筑地基窄、同一复式套层各复式户型之间朝向、通风、采光和视野角度等因素的制约,不能有效地整体化实现高层集约化设计,因此这种复式房屋结构和应用存在着浪费资源,平均到有限户型内的公摊建筑面积系数大等不合理因素;其二是将一般垂直复式房屋结构设计到点式结构的建筑中,对于点式结构的建筑设计来讲,一般考虑到集约化和节省资源,设计时将楼梯、电梯、配电等公用设施设计到建筑物的中部,各户型是沿整体建筑的四周设计布局的,因此对同一层的各户型来讲,就会存在户型之间的座向、朝向、视野角度、采光及通风等方面的好坏差异,由于点式建筑的整体平面结构面积大、户型多,中部又有公用设施,因此无法实现相对于整体建筑物来讲左右或前后户型大跨度的上下层交叉错位式的复式房屋结构设计,即使采用一些自身户型范围内的上下垂直式复式户型结构设计或相邻户型彼此相互上下层交叉换位的复式户型结构设计,也无法彻底改变因点式建筑结构本身所造成的各户型座向、朝向、采光、通风等客观的不合理差异。
上述这些情况是现有的一些复式房屋结构和应用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其不能被广泛推广应用的根本原因,对于一般单层结构的楼房结构设计来讲,同样存在着为了追求户型结构的合理性,而浪费有限的各类资源之间的矛盾,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体现为,一是直列式单元结构的户型,单一追求户型的合理性,而每个单元单层的户型数就会受到限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公摊面积大等因素,相反为追求单元单层的户型数量,则会造成各户型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性增高,二是点式结构的楼房户型结构设计,为追求集约化,将导致一些户型永久性的存在座向、朝向、采光、通风等到方面的不合理,有些户型的大部分房间都处于建筑物质北面,很少见到阳光,而有的户型的大部分房间都处于建筑物的西南,长期处于暴晒,因此在住房结构设计和购房选择上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各类房屋结构的好与差之别,朝向、采光、通风和视野角度等结构合理的户型价位高,人人都想要,朝向、采光、通风和视野角度等结构差的户型价位低,大家还都不想要,所以就会造成一些结构不理想的房源积压,而结构理想的户型价位又特别的高,购房者又接受不了的局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为房屋的结构设计和建设提供更好的选择,最大限度的提高每一户型房屋的合理性,改善和弥补现有复式结构包括单层户型结构在朝向、采光、通风、价位差异和人性化结构设计上的一些不足,为人们的居住提供更加舒适的设计,本实用新型可适用各种类型的房屋结构整体或局部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如下,参见附图
包括复式房屋的总套层由上下相互连接的总上层和总下层构成;总下层由户型I下层房屋1和户型II下层房屋2及中央公用楼道3构成;总上层由户型I上层房屋18和户型II上层房屋19构成;所述的房屋1分别由房屋1的共用墙4、外沿墙8、左户界墙10和右户界墙11及上下层屋面所组成,房屋1与中央公用楼道3之间的墙为共用墙4,平行于共用墙4的房屋1内另一侧的墙为外沿墙8,垂直连接于共用墙4和外沿墙8的位于入户门6左右两内侧的为房屋1与相邻户型之间的左户界墙10和右户界墙11;所述的房屋2分别由房屋2的共用墙5、外沿墙9、左户界墙12和右户界墙13及上下层屋面所组成,房屋2与中央公用楼道3之间墙为共用墙5,平行于共用墙5的房屋2内另一侧的墙为外沿墙9,垂直连接于共用墙5和外沿墙9的位于入户门7左右两内侧的为房屋2与相邻户型之间的左户界墙12和右户界墙13;户型I下层房屋1和户型II下层房屋2分别贴靠建筑体中央公用楼道3两侧与所述房屋1和房屋2之间的共用墙4和5设置;所述的共用墙4和5上分别设置有户型I和户型II的入户门6和7;所述的房屋1左户界墙10与房屋2右户界墙13位于垂直于公用楼道3的同一平面,所述的房屋1右户界墙11与房屋2左户界墙12位于垂直于公用楼道3的同一平面;所述的房屋1内的共用墙4中部至左户界墙10之间共用墙4的左半段、及房屋2内的共用墙5中部至左户界墙12之间共用墙5的左半段,相隔公用楼道3呈交叉错位状设置有分别连接户型I上下层和户型II上下层之间的组合楼梯14和15,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端梯口分别连接所述共用墙4和5的左半段上沿、下端梯口分别与房屋1和房屋2的室内地平面连接;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两外沿墙8和9的外侧分别设置有房屋1和房屋2的凉台16和17;所述的房屋18和房屋19分别交叉错位设置位于所述的房屋2和房屋1垂直上方的总上层;所述的房屋18分别由总上层的外沿墙21、户界墙22和23、分隔墙24及总上层上下方设置的上下层屋面所组成,所述的房屋19分别由总上层的外沿墙20、户界墙22和23、分隔墙24及总上层上下方设置的上下层屋面所组成;总上层一侧的外沿墙20与所述房屋1的外沿墙8相互上下平齐连接,总上层另一侧的外沿墙21与房屋2的外沿墙9相互上下平齐连接,总上层一侧的相邻户型之间的户界墙22、分别与所述房屋1的左户界墙10和房屋2的右户界墙13相互上下平齐连接、并在所述左户界墙10和右户界墙13之间的中央公用楼道3不连接部分是连接的,总上层另一侧的相邻户型之间的户界墙23、分别与所述房屋1的右户界墙11和房屋2的左户界墙12相互上下平齐连接、并在所述右户界墙11和左户界墙12之间的中央公用楼道3不连接部分是连接的,总上层的两户界墙22和23分别垂直连接总上层的两外沿墙20和21;所述总下层的房屋1和房屋2的左户界墙10和右户界墙13、右户界墙11和左户界墙12、及外沿墙8和9分别与总上层两侧户界墙22和23、外沿墙20和21相互上下平齐连接,其连接线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的水平面又与总上层和总下层之间设置的水平屋面相重合;所述的总上层中部设置有一组直角“Z”型的分隔墙24,所述的分隔墙24的两端头部分别跨越所述的共用墙4的左半段和共用墙5的左半段上沿、及与共用墙4的左半段和共用墙5的左半段连接的组合楼梯14和15上端梯口的上方,并垂直连接于位于组合楼梯14和15交叉错位所靠近的总上层户界墙22和23一侧上,所述的总上层分隔墙24、两户界墙22和23、总下层的共用墙4左半段和共用墙5左半段的上沿至总上层上屋面及总上层的上屋面分别构成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层使用空间25和26,所述的使用空间25和26的总上层和总下层之间的屋面部分及共用墙4左半段和共用墙5左半段上沿至总上层上屋面部分设置成空的,构成组合楼梯14和15分别连接户型I和户型II交叉错位设置的上下层之间的通道;所述的共用墙4左半段和共用墙5左半段上沿没有与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端梯口连接部分设置有房屋18和房屋19的防护拦杆;所述的房屋18和房屋19的两外沿墙21和20的外侧分别设置有房屋18和房屋19的凉台27和28。
所述的房屋1内的共用墙4中部至右户界墙11之间共用墙4的右半段、及房屋2内的共用墙5中部至右户界墙13之间共用墙5的右半段,相隔公用楼道3呈交叉错位状设置有分别连接户型I上下层和户型II上下层之间的组合楼梯14和15,所述总上层中部设置有一组直角翻“Z”型的分隔墙24,所述的分隔墙24的两端头部分别跨越所述的共用墙4的右半段和共用墙5的右半段上沿、及与共用墙4的右半段和共用墙5的右半段连接的组合楼梯14和15上端梯口的上方,并垂直连接位于组合楼梯14和15交叉错位所靠近的总上层的户界墙23和22一侧上;所述的总上层分隔墙24、两户界墙22和23、总下层的共用墙4右半段和共用墙5右半段的上沿至总上层上屋面及总上层的上屋面分别构成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层使用空间25和26,所述使用空间25和26的总上层和总下层之间的屋面部分及共用墙4右半段和共用墙5右半段上沿至总上层上屋面部分设置成空的,构成组合楼梯14和15分别连接户型I和户型II交叉错位设置的上下层之间的通道;所述的共用墙4右半段和共用墙5右半段上沿没有与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端梯口连接部分设置有房屋18和房屋19的防护拦杆。
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端梯口与共用墙4和共用墙5相连接的半段墙上沿没有连接部分为户型I和户型II上下层之间的观望台及空气对流通道。
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包含步行楼梯和垂直升降梯。
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的步行楼梯为直列式楼梯。
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的步行楼梯为带折角的拐角楼梯。
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的步行楼梯为带弧度的旋转楼梯。
所述的分隔墙24,其墙体的直角连接部分为圆角弧面连接。
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下层卫生间29和30分别贴靠房屋1和房屋2的左户界墙10和12设置,所述的房屋18和房屋19的上层卫生间31和32分别垂直设置于所述的下层卫生间30和29的正上方。
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下层卫生间29和30分别贴靠房屋1和房屋2的右户界墙11和13设置,所述的房屋18和房屋19的上层卫生间31和32分别垂直设置于所述的下层卫生间30和29的正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沿建筑体中央公用楼道两侧可设计数套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设计的复式户型数量多,其分摊到每一户型的公摊面积系数小,有效地节约了空间资源;在一建筑体中可设计数层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的复式套层,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整体建筑的总楼梯、电梯、配电等公用设施的资源优势;由中央公用楼道左右两侧的户型构成整体建筑的宽度跨度大,便于实现高层化的集约设计,进一步节约和合理的利用了土地和空间资源;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分别设计于整体建筑中央公用楼道的两侧,每一个户型的上下层都有外沿墙,无论该建筑的整体朝向如何,对每一户型来讲,都有或者上层或者下层朝南和朝北或朝东和朝西、及朝任意方向相差180°的向阳和向阴的房间,即有阳光又有阴凉;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设计,可通过组合楼梯的上层使用空间形成相互对流的空气通道,通风好;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分别设置于整体建筑的两侧,一般不受自身建筑结构的遮挡因此两侧均有相当于180°的视野角度,视野好;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结构,主要体现了一种朝向公平、采光合理、通风流畅、视野角度宽广,可实现高层集约化设计的总体优势,比现有的一般复式房屋结构结构,在人性化和合理性上有很大的提高,可以为人们的居住提供更好的住房选择。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进一步的描述参见附图,附图中左侧图和右侧图分别表示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而成复式房屋结构的总下层和总上层,总上层和总下层为上下连体结构,总下层和总上层构成复式房屋结构的复式套层;图中左侧图表示在每一复式套层总下层的建筑体中央公用楼道3与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之间的共用墙4和5两侧设置有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中央公用楼道3是由共用墙4和5构成,共用墙4和5是相互平行的,在共用墙4和5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的户型I和户型II的房屋1和房屋2通向公用楼道3的入户门6和7;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分别由共用墙4和5至平行于公用楼道3的建筑体两外沿墙8和9、以及垂直于公用楼道3的入户门6和7左右两内侧的房屋1和房屋2与相邻户型之间的左户界墙10和右户界墙11、左户界墙12和右户界墙13所形成的公用楼道3两侧的区域所组成;在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室内,分别在共用墙4和5中部至房屋1和房屋2的左户界墙10和12之间、相隔公用楼道3呈交叉错位状设置有连接户型I上下层和户型II上下层之间的组合楼梯14和15;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的下端梯口分别与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室内地平屋面相连接,组合楼梯14和15上端梯口平台分别和建筑体中央公用楼道3与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之间的共用墙4和5的左半段上沿平行连接,组合楼梯14和15可以和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左户界墙10和12贴靠连接,也可以不贴靠连接,组合楼梯14和15除上端梯口平台外,其它部分可以和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共用墙4和5贴靠连接,也可以不贴靠连接;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包含步行楼梯和垂直升降梯,步行楼梯和垂直升降梯有以下几种设置形式当步行楼梯的上端梯口与中央公用楼道3垂直时,垂直升降梯可分别设置于步行楼梯的上端梯口左侧或右侧;当步行楼梯的上端梯口与中央公用楼道3平行时,垂直升降梯可分别设置于步行楼梯上端梯口的前方、或不连接共用墙4和5上沿步行楼梯上端梯口的另一侧;组合楼梯14和15所包含的步行楼梯和垂直升降梯。可以分开单独选用;组合楼梯14和15的步行楼梯可设计成直线型,也可以设计成拐角及旋转型;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两外沿墙8和9的外侧设置有房屋1和房屋2的凉台16和17;由中央公用楼道3与两侧设置的与户型宽度等长的部分及两侧设置的所述的房屋1及外侧凉台16和房屋2及外侧凉台17共同组成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而成的复式房屋结构的总下层;图中右侧图表示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而成的复式房屋结构的总上层,总上层和总下层的外形大小上下相同,总上层位于总下层之上;所述的房屋1外沿墙8上层的总上层一侧的外沿墙20与房屋1的外沿墙8相互上下平齐连接,所述的房屋2外沿墙9上层的总上层另一侧的外沿墙21与房屋2的外沿墙9相互上下平齐连接;所述的房屋1左户界墙10和房屋2右户界墙13上层的总上层一侧的相邻户型之间的户界墙22、分别与所述的左户界墙10和右户界墙13相互上下平齐连接、并在所述的左户界墙10和右户界墙13之间的中央公用楼道3不连接部分是连接的,所述的房屋1右户界墙11和房屋2左户界墙12上层的总上层另一侧的相邻户型之间的户界墙23、分别与所述的右户界墙11和左户界墙12相互上下平齐连接、并在所述的右户界墙11和左户界墙12之间的中央公用楼道3不连接部分是连接的;总上层没有公用楼道,总下层的中央公用楼道3上方在总上层中的空间设置成连接户型I上下层和户型II上下层之间的通道及所述的房屋18和房屋19的室内部分;总上层的两户界墙22和23分别垂直连接总上层的两外沿墙20和21;所述的总下层房屋1和房屋2的左右户界墙10和13、11和12、外沿墙8和9分别与总上层两侧户界墙22和23、外沿墙20和21相互上下平齐连接,其连接线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的水平面又与总上层和总下层之间设置的水平屋面相重合;在中央公用楼道3上层的总上层中间,设置有一直角“Z”字型的分隔墙24,所述的分隔墙24的两端头部分别跨越总下层公用楼道3两侧的共用墙4的左半段和共用墙5的左半段及组合楼梯14和15上端梯口的上方、垂直连接于组合楼梯14和15交叉错位所靠近的总上层的户界墙22和23一侧上;由分隔墙24将总上层划分为两部分,所述的房屋18和房屋19交叉错位分别设置于所述的房屋2和房屋1的上层,所述的房屋18分别由总上层的外沿墙21、户界墙22和23、分隔墙24及总上层设置的上下屋面所组成,所述的房屋19分别由总上层的外沿墙20、户界墙22和23、分隔墙24及总上层设置的上下屋面所组成;由分隔墙24、总上层的两户界墙22和23、总下层中央公用楼道3两侧的共用墙4和5的左半部上沿至总上层的上屋面及总上层的上屋面分别构成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层使用空间25和26,所述的上层使用空间25和26的大小在户型I和户型II的户型宽度确定的条件下,由直角“Z”字型分隔墙24的两端头部跨越总下层中央公用楼道3两侧及组合楼梯14和15上端梯口上方连接总上层的户界墙22和23上点到共用墙4和5上沿的距离决定,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层使用空间25和26的大小应保证组合楼梯14和15的合理使用,上层使用空间25和26分别属于户型I和户型II;“Z”字型的分隔墙24,其墙的结构在拐角处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圆角弧面;所述的房屋18和房屋19的两外沿墙21和20外侧分别设置有房屋18和房屋19的凉台27和28;组合楼梯14和15还可以相隔公用楼道3呈交叉错位状设置于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共用墙4和5中部至右户界墙11和13之间,同时原“Z”字型的分隔墙24将改变方向和垂直连接于总上层两户界墙22和23上的方位和连接点的位置,变成直角翻过来的“Z”型,即直角 型,所述的 型分隔墙24的两端头部跨越总下层中央公用楼道3两侧及组合楼梯14和15上端梯口上方连接总上层的户界墙23和22的另一侧上,同时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层使用空间25和26的组成及方向也相应的改变;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大客厅33和34及房间功能区35和36分别沿着共用墙4和5及建筑体两外沿墙8和9相对中央公用楼道3成平行状设置,大客厅33和34的范围内包含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下层卫生间29和30、以及户型I和户型II通向公用楼道3的入户门6和7、户型I和户型II上下层之间的组合楼梯14和15;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房间功能区35和36的范围内包含房屋1和房屋2的厨房、餐厅、小客厅、多功能房间,其中多功能房间可用做书房、卧室,厨房、餐厅、小客厅、多功能房间沿外沿墙8和9直列式设置,功能区35和36的房间开间数可多可少,其次序可以变换;户型I和户型II的厨房可设置于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外侧凉台16和17中;户型I和户型II的入户门6和7在组合楼梯14和15除上端梯口平台外,其它部分不贴靠和连接共用墙4和5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在共用墙4和5的任何位置,包括步行楼梯上端梯口的底部,当组合楼梯14和15其它部分贴靠连接共用墙4和5的情况下,户型1和户型II的入户门6和7可避开组合楼梯14和15贴靠连接共用墙4和5的部分,而设置到共用墙4和5的其它任意位置;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下层卫生间29和30可分别贴靠房屋1和房屋2的左户界墙10和12、或者右户界墙11和13设置;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房间功能区35和36的正上方,设置所述的房屋19和房屋18的卧室和书房功能区38和37。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大客厅33和34正上方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的房屋19和房屋18的多功能区40和39,所述的房屋18和房屋19的卫生间31和32垂直设置于所述的房屋2和房屋1的卫生间30和29的正上方多功能区39和40中,所述的多功能区39和40的其它位置除通道外可以设置成储藏间、活动区、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与共用墙4和5相连接的半段上沿剩余部分设置有防护栏,所述的防护栏对应的上层使用空间25和26的部分设置有户型I和户型II的上下层之间的观望台和对流空气通道。
权利要求1.一种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包括复式房屋的总套层由上下相互连接的总上层和总下层构成;总下层由户型I下层房屋(1)和户型II下层房屋(2)及中央公用楼道(3)构成;总上层由户型I上层房屋(18)和户型II上层房屋(19)构成;所述的房屋(1)分别由房屋(1)的共用墙(4)、外沿墙(8)、左户界墙(10)和右户界墙(11)及上下层屋面所组成,房屋(1)与中央公用楼道(3)之间的墙为共用墙(4),平行于共用墙(4)的房屋(1)内另一侧的墙为外沿墙(8),垂直连接于共用墙(4)和外沿墙(8)的位于入户门(6)左右两内侧的为房屋(1)与相邻户型之间的左户界墙(10)和右户界墙(11);所述的房屋(2)分别由房屋(2)的共用墙(5)、外沿墙(9)、左户界墙(12)和右户界墙(13)及上下层屋面所组成,房屋(2)与中央公用楼道(3)之间墙为共用墙(5),平行于共用墙(5)的房屋(2)内另一侧的墙为外沿墙(9),垂直连接于共用墙(5)和外沿墙(9)的位于入户门(7)左右两内侧的为房屋(2)与相邻户型之间的左户界墙(12)和右户界墙(13);其特征为户型I下层房屋(1)和户型II下层房屋(2)分别贴靠建筑体中央公用楼道(3)两侧与所述房屋(1)和房屋(2)之间的共用墙(4)和(5)设置;所述的共用墙(4)和(5)上分别设置有户型I和户型II的入户门(6)和(7);所述的房屋(1)左户界墙(10)与房屋(2)右户界墙(13)位于垂直于公用楼道(3)的同一平面,所述的房屋(1)右户界墙(11)与房屋(2)左户界墙(12)位于垂直于公用楼道(3)的同一平面;所述的房屋(1)内的共用墙(4)中部至左户界墙(10)之间共用墙(4)的左半段、及房屋(2)内的共用墙(5)中部至左户界墙(12)之间共用墙(5)的左半段,相隔公用楼道(3)呈交叉错位状设置有分别连接户型I上下层和户型II上下层之间的组合楼梯(14)和(15),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端梯口分别连接所述共用墙(4)和(5)的左半段上沿、下端梯口分别与房屋(1)和房屋(2)的室内地平面连接;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两外沿墙(8)和(9)的外侧分别设置有房屋(1)和房屋(2)的凉台(16)和(17);所述的房屋(18)和房屋(19)分别交叉错位设置位于所述的房屋(2)和房屋(1)垂直上方的总上层;所述的房屋(18)分别由总上层的外沿墙(21)、户界墙(22)和(23)、分隔墙(24)及总上层上下方设置的上下层屋面所组成,所述的房屋(19)分别由总上层的外沿墙(20)、户界墙(22)和(23)、分隔墙(24)及总上层上下方设置的上下层屋面所组成;总上层一侧的外沿墙(20)与所述房屋(1)的外沿墙(8)相互上下平齐连接,总上层另一侧的外沿墙(21)与房屋(2)的外沿墙(9)相互上下平齐连接,总上层一侧的相邻户型之间的户界墙(22)、分别与所述房屋(1)的左户界墙(10)和房屋(2)的右户界墙(13)相互上下平齐连接、并在所述左户界墙(10)和右户界墙(13)之间的中央公用楼道(3)不连接部分是连接的,总上层另一侧的相邻户型之间的户界墙(23)、分别与所述房屋(1)的右户界墙(11)和房屋(2)的左户界墙(12)相互上下平齐连接、并在所述右户界墙(11)和左户界墙(12)之间的中央公用楼道(3)不连接部分是连接的,总上层的两户界墙(22)和(23)分别垂直连接总上层的两外沿墙(20)和(21);所述总下层的房屋(1)和房屋(2)的左户界墙(10)和右户界墙(13)、右户界墙(11)和左户界墙(12)、及外沿墙(8)和(9)分别与总上层两侧户界墙(22)和(23)、外沿墙(20)和(21)相互上下平齐连接,其连接线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的水平面又与总上层和总下层之间设置的水平屋面相重合;所述的总上层中部设置有一组直角“Z”型的分隔墙(24),所述的分隔墙(24)的两端头部分别跨越所述的共用墙(4)的左半段和共用墙(5)的左半段上沿、及与共用墙(4)的左半段和共用墙(5)的左半段连接的组合楼梯(14)和(15)上端梯口的上方,并垂直连接于位于组合楼梯(14)和(15)交叉错位所靠近的总上层户界墙(22)和(23)一侧上,所述的总上层分隔墙(24)、两户界墙(22)和(23)、总下层的共用墙(4)左半段和共用墙(5)左半段的上沿至总上层上屋面及总上层的上屋面分别构成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层使用空间(25)和(26),所述的使用空间(25)和(26)的总上层和总下层之间的屋面部分及共用墙(4)左半段和共用墙(5)左半段上沿至总上层上屋面部分设置成空的,构成组合楼梯(14)和(15)分别连接户型I和户型II交叉错位设置的上下层之间的通道;所述的共用墙(4)左半段和共用墙(5)左半段上沿没有与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端梯口连接部分设置有房屋(18)和房屋(19)的防护拦杆;所述的房屋(18)和房屋(19)的两外沿墙(21)和(20)的外侧分别设置有房屋(18)和房屋(19)的凉台(27)和(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其特征为所述的房屋(1)内的共用墙(4)中部至右户界墙(11)之间共用墙(4)的右半段、及房屋(2)内的共用墙(5)中部至右户界墙(13)之间共用墙(5)的右半段,相隔公用楼道(3)呈交叉错位状设置有分别连接户型I上下层和户型II上下层之间的组合楼梯(14)和(15),所述总上层中部设置有一组直角翻“Z”型的分隔墙(24),所述的分隔墙(24)的两端头部分别跨越所述的共用墙(4)的右半段和共用墙(5)的右半段上沿、及与共用墙(4)的右半段和共用墙(5)的右半段连接的组合楼梯(14)和(15)上端梯口的上方,并垂直连接位于组合楼梯(14)和(15)交叉错位所靠近的总上层的户界墙(23)和(22)一侧上;所述的总上层分隔墙(24)、两户界墙(22)和(23)、总下层的共用墙(4)右半段和共用墙(5)右半段的上沿至总上层上屋面及总上层的上屋面分别构成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层使用空间(25)和(26),所述使用空间(25)和(26)的总上层和总下层之间的屋面部分及共用墙(4)右半段和共用墙(5)右半段上沿至总上层上屋面部分设置成空的,构成组合楼梯(14)和(15)分别连接户型I和户型II交叉错位设置的上下层之间的通道;所述的共用墙(4)右半段和共用墙(5)右半段上沿没有与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端梯口连接部分设置有房屋(18)和房屋(19)的防护拦杆。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其特征为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的上端梯口与共用墙(4)和共用墙(5)相连接的半段墙上沿没有连接部分为户型I和户型II上下层之间的观望台及空气对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其特征为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包含步行楼梯和垂直升降梯。
5.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其特征为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的步行楼梯为直列式楼梯。
6.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其特征为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的步行楼梯为带折角的拐角楼梯。
7.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其特征为所述的组合楼梯(14)和(15)的步行楼梯为带弧度的旋转楼梯。
8.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其特征为所述的分隔墙(24),其墙体的直角连接部分为圆角弧面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其特征为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下层卫生间(29)和(30)分别贴靠房屋(1)和房屋(2)的左户界墙(10)和(12)设置,所述的房屋(18)和房屋(19)的上层卫生间(31)和(32)分别垂直设置于所述的下层卫生间(30)和(29)的正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其特征为所述的房屋(1)和房屋(2)的下层卫生间(29)和(30)分别贴靠房屋(1)和房屋(2)的右户界墙(11)和(13)设置,所述的房屋(18)和房屋(19)的上层卫生间(31)和(32)分别垂直设置于所述的下层卫生间(30)和(29)的正上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户型上下层交叉错位组合的复式房屋结构,复式套层的总下层由中央公用楼道及两侧设置的户型I下层房屋和户型II下层房屋构成,总下层公用楼道的两侧墙上设置有户型I和户型II的入户门,总上层由交叉错位设置位于户型I下层房屋和户型II下层房屋的垂直上方的户型II上层房屋和户型I上层房屋构成,相隔总下层公用楼道呈交叉错位状的下层房屋内设置的组合楼梯及通道分别交叉错位穿越总下层公用楼道的上方连接户型I和户型II的上下层。
文档编号E04H1/02GK2581621SQ02259030
公开日2003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9日
发明者杨萌 申请人:杨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